果平法师:《普贤行愿品》偈颂 讲记 10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
——《普贤行愿品》偈颂(10)

第一讲  ⑩  
果平法师 讲授
时间:2007年8月26日——29日
地点:新加坡居士林  
 
对于我们,我们的生命又能够延续多久,谁也说不清楚,也许就是在下一刻。过去的禅宗,参禅的人就经常要告诫自己:“今日脱下鞋和袜,不知明日穿不穿”,今天将自己的鞋子和袜子脱下去,明早还能不能再清醒过来,把鞋子和袜子再穿起来,说不清楚啊。甚至过去有的修行人,为了思维这种无常,经常把吃过的碗在晚上扣起来,表明也许自己明天就不会再用这个碗了。

这是修出离心的第二个准备,叫作思维人命无常。这种暇满的人身我们是得到了,但是这样的生命能够持续到什么时候,我们没有一个把握,我想在座的没有一个有把握地说:我绝对可以活到一百岁,或打个折扣吧,绝对可以活到六十岁,这都不一定的。也许一期生命到了,你就死去。比如突然的一个横祸,不一定我们会寿终正寝。也可能一次天灾,就夺了我们的命,或者是一次突然的疾病,都可能要我们的命。这个人身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靠得住,生命会真的那么漫长。在佛经里佛告诉我们:人的生命像水泡一样非常地脆弱。

前面讲了这些,是希望作为修行人,我们应该有心态上的准备,这样的准备是我们修学任何法门都需要的。如果有这种心态准备,那我们只需要一个法门,就能够从始贯终地最后修学圆满。如果没有这样的心态准备,哪怕是我们修学到最最好、最最捷径的法门,也会因为懒懒散散,最后无所成就。

这些言教,就是在《阿含经》里面,佛陀对弟子不止一次的教诫。有一次佛陀突然问他的弟子们:“人命在几间?”有的弟子说:“数日间。”有的弟子说:“饭食间。”佛都否定了,最后有一个弟子说:“人命在呼吸之间。”是的,人命就在呼吸之间!

还有一次,佛陀为了让他的弟子能够理解轮回是危险的,便把弟子带到悬崖边,佛陀就发问:“从悬崖上面看下去危不危险啊?”弟子们伸头一看,有的马上头就晕了,可能有恐高症吧,马上感觉到不适。于是弟子们说:“非常地可怕,非常地危险,如果掉下去,那就是粉身碎骨了。”佛再继续问:“还有没有比这悬崖更危险的事?”弟子们想了想,说:“有啊,生死、轮回比这个还要可怕!”

看到这些故事我们会发现,其实佛陀对弟子是非常亲切的,他不是只机械地教授弟子,而是把他们带到大自然中,直接去体悟生命的实相,通过这样亲切实际的教授,让弟子提起出离心。

如果有对生死的畏惧,下一步就会想到了:我是不是能够通过一些方法,让自己到一个更圆满安全的地方,就像《法华经》里“三界如火宅”的比喻。只有让我们生起对生死的紧迫感,才会生起对解脱渴求。

如果没有这样的思维,我们可能会觉得世间也不错呀。因为现在还没有大的问题、大的违缘让我们去面对,我们麻木的内心是不会觉得人道不圆满的。其实真正细想作为人有太多的不圆满,比方说我们都希望健康,但是真能健康吗?希望身体好,但自己的愿望能达到的吗?希望生命更长一点,也许正在想的时候,下一刻可能会死去。凡此种种,都让我们没有办法能控制。也正因如此,佛陀才会教授我们:如果当你意识到人身是不圆满的,那你应该通过修行,让自己从这样不圆满的人身里出离。

要训练出离心,还有两种思维是必须的,就是思维业力因果和六道轮回。作为一个学佛的人,一定要相信因果。如果不相信因果,首先在行为上没有规范;不相信因果,在世间的取舍上,就没有标准。一旦相信因果,在行为上不管佛陀对我们要求的,还是种种世间默许成规的,都会很认真地执行。应该说最深层次,道德层面的约束,是来自对因果的相信。而直接跟因果相关联的,就是六道轮回。善恶有报,真实不虚,与之相应的善道、恶道完全是自己因果的招感。

关于这些,我觉得做为一个佛教徒在修任何法门之前,都应该通过种种思维先建立起来。只有建立起这样的信仰,对后面的修学才会起到更大的帮助。前面的四种思维:人身难得、人命无常、业力因果、六道轮回,是我们后面步入正式修行的铺路石。假如没有这样的基础,我们修建起来的修证大厦,是不牢固的。

点我:
标签: 菩萨

相关文章

信为道源功德母

信为道源功德母

我们凡夫比较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总想要抓到一个实有的东西,即使在学佛过程中,也经常抱有一种交易的心态,要得到一个实有的东西。现在很多人哪怕去参学善知识,总是想求一个法,如果没有法的话,就觉得好像没...

遇到一切厄难,一念这个,那个灾难就消失了!

遇到一切厄难,一念这个,那个灾难就消失了!

念地藏圣号,就是临时来抱佛脚也灵就像我们这屋子安好多灯泡,但电流不通,插上电源才有电。我们一到了困难的时候,就想起了地藏菩萨,一着急一念,马上就灵。那是因为你平安...

须菩提-解空第一

须菩提-解空第一

空生的吉兆 大圣佛陀对宇宙人生所发表的言说,其数之多,真是浩如烟海,无有边际。不容怀疑的,佛陀所有的教法中,皆是以大乘法为中心,在大乘法中又以般若为中心。什么是般若?最好的解释,就是觉知「空」的智能。...

不离秽土而生净土

不离秽土而生净土

原文: 又以愿门广大,贵在知先;观法深玄,尤应守约。知先则务生彼国,守约则惟事持名。举其名兮,兼众德而俱备;专乎持也,统百行以无遗。从兹而万虑咸休,究极乎一心不乱。乃知匪离跬步,宝池涌四色之华;不出...

印光大师嘉言录--示修持方法

印光大师嘉言录--示修持方法

甲、示念佛方法 ●既有真信切愿,当修念佛正行。以信愿为先导,念佛为正行。信愿行三,乃念佛法门宗要。有行无信愿,不能往生。有信愿无行,亦不能往生。信愿行三,具足无缺,决定往生。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

念佛如何克服昏沉散乱

念佛如何克服昏沉散乱

大家毕竟是具缚凡夫,虽发心修行,仍不易降伏身心。念佛时非昏沉即散乱,此是用功之魔敌。散乱不除,昏沉亦解不了。人虽静坐,若妄想又浮动,散乱即来。要想降伏就得有如强敌之勇,要用全副精神去作战,不能散散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