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志丹居士:文殊在身边,菩萨在眼前
唐朝的法顺大师,又名为杜顺和尚,他是华严宗的初祖,相传是文殊菩萨的化身。 杜顺和尚年轻的时候,跟随道珍禅师修习定法,有很多神验。 有一年,唐太宗李世民生热病,下诏向杜顺问:“朕为劳热所苦,以大师的神力何以灭除?” 杜顺说:“皇上以圣德统治天下,小病何忧?但颁大赦,圣躬自安。” 李世民听从他的建议,下诏大赦天下,病马上就好了。唐太宗为表彰杜顺和尚,赐号为“帝心”。从此,杜顺和尚的圣号就闻名于天下了。 即使像杜顺和尚这样的大德,到晚年的时候,还有弟子不能知道他的殊胜。在他晚年的时候,有一位追随他多年的弟子来向他告假,说是要到五台山去朝礼文殊菩萨的道场。 杜顺和尚听了,也不阻止弟子,而且微笑着准许了那个弟子,临行还赠他一首偈: 游子漫波波,台山礼土坡。 那弟子还是不能领会他的意思,便收拾行囊向五台山出发了。好不容易走到五台山下,他向一个老人问路说:“我想到五台山去顶礼文殊菩萨,不知要怎么走了?” 老人说:“文殊菩萨现在不在五台山,而是在终南山,就是高僧杜顺和尚呀!” 弟子听了心头一惊,杜顺和尚不正是自己的师父吗?等他日夜兼程赶回终南山时,杜顺和尚已经在十一月十五日坐化了。他无缘见到师父的最后一面。 这个故事真是应了民间的一句俗话:“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还有一副对联说:“天雨虽广难育无根之草,佛门虽大不度无缘之人。”都是说明“缘分”的重要。 很多肉眼凡胎的凡夫而言,即使文殊菩萨站在眼前,也不能相识。如同盲人看月,月是一直存在的,只是眼盲的人不能看见罢了!世界上有很多人不能珍惜眼前的缘分,和身边的人,一旦缘散人去,悔之莫及! 日前陈豫堂来函,言汝父女二人均欲皈依,祈为取法名,并示修行法则。又言汝素知医及地理,赋性仁厚。汝女守贞修行,现汝女接汝到彼庵中修行。汝已七十,来日无多。当认真生信,发愿,念佛圣号,求生西方。凡家中家... (一) 1 命运和生命可以由自己来安排,每个人的起心动念就是每个人自己生命和未来世界的导航,佛法则是每个人起心动念的导航。所以学习佛法,把握当下的心念,才是充满智慧和慈悲的生命归宿。 2 你看到的一切... 只要是贪,都是不好的心态,不会因你所贪着的东西种类不同,而有好坏之别,因为不管你贪的是什么东西,都是额外的追求。但它还是有程度上的差别,也就是贪求的目的是为自己,还是为了他人的差别。 有一位寺院的住持...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在日常生活中,无论他人对我们是何种态度,都不要拉长了面容,虽然受了一肚子闷气,仍应该和颜悦色笑咪咪。一般人受到委曲或逆境现前时,也就是当不顺眼的人、事、难听的话在... 弘法宜持论公允,理事圆融,不可偏执,不可意气用事。净土法门是一代时教的特别法门,胜异方便,然与通途法门并非冰炭。 蕅祖云:净土一法乃竖与一切法门浑同,横与一切法门迥异。相得益彰,并行不悖。通途法门注... ◎观世音菩萨,于往劫中,久已成佛,号正法明。但以慈悲心切,虽则安住常寂光土,而复垂形实报、方便、同居三土;虽则常现佛身,而复普现菩萨、缘觉、声闻,及人天六道之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