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道义遇见文殊菩萨的故事

唐朝道义,江东人。出家在衢州龙兴寺。道义生得神清骨秀,风采动人。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与杭州僧人普守,同游五台,住在清凉寺。二人同访圣迹,向东北走了数里。道义自恨生逢末法之时,众圣隐伏,只有五台山灵迹没有泯灭。所以大的小的隐的显的,都露出真如根机,菩萨金相玉毫,每在常境出现。尘世劳碌繁重,不能亲见菩萨真容,这样想着,忽然倍增悲怆。向着天空磕头,日夜不觉疲劳,一心正念,物我兼忘。探寻数月,心愿更加坚定。

二人走到南台西北岭畔,看见一个老僧,神采严整高洁,胡子头发雪白,骑着白象沿着山岭走来。二人避在路旁稽首行礼,白象行走如风,倏然而过,抬头看时已经不见踪影,不知走到哪里去了。

正想追寻,寒风骤起,只好回清凉寺住下。第二天又到岭上寻找,只见骑象老僧拄杖而来,对道义说:“你要赶快走,能赶上中午斋饭。”道义叩首说:“师父要到哪里去?”老僧说:“太原韦尹家里设斋,你不要走远,等我吃过斋回来叫你。”道义行礼起来没来得及看,早就远远消失了。

道义与同伴到了斋所,果然赶上僧人们吃饭。道义心里惊怪,对同伴说:“这件事千万不要轻易泄露。”同伴僧人以为是山里环境的变怪,并不介意。二人慢慢走出僧堂,从树林中穿过,同伴僧人在前面走,道义心里想着老人的教诲,慢慢走着等待。忽然看见一个童子,穿着黄衫麻鞋,从东面树林中出来。到道义面前,合掌说:“我名叫觉一,奉命令,请衢州道义陶梨吃茶。”

道义与同伴到了斋所,果然赶上僧人们吃饭。道义心里惊怪,对同伴说:“这件事千万不要轻易泄露。”同伴僧人以为是山里环境的变怪,并不介意。二人慢慢走出僧堂,从树林中穿过,同伴僧人在前面走,道义心里想着老人的教诲,慢慢走着等待。忽然看见一个童子,穿着黄衫麻鞋,从东面树林中出来。到道义面前,合掌说:“我名叫觉一,奉命令,请衢州道义陶梨吃茶。”

老僧回答说

春天的树是弥陀佛

秋天的花是观世音

道义又问:“这里是娑婆世界呢?

还是佛圣净土?

老僧拿手中的白拂

打了一下床说:“圈黎会吗?

道义说:“不会

老僧说: “你不会的 是娑婆世界呢

还是佛圣净土?

道义说:“我刚才在这里游山

见到的只有丘陵草树

现在看到此处金玉楼台

所以净秽难决,圣凡莫辨

老僧说:“阁黎难道没听说过这里是龙蛇混杂,凡圣同居?你只要分别见过,就能看出圣凡都安然寄居。”话说完,童子就拿茶药给道义喝,香美清奇,不是人世间的味道。吃完,只觉得浑身轻明,快乐无法言喻。喝完茶,让童子引道义观看殿堂,走过十二个院子以及大食堂。遍观圣众,有的在论法义,有的默默坐禅,威仪穆穆,望之俨然,数不清有几百几千。

参观完,道义私下想到同伴在前面走了,没能参预圣会,出门想叫他回来。走出数步回头看时,圣境不见了。号哭着以身扑地,五脏都要碎裂了。同伴僧人找到他询问,一一说了所见到的,叹息悔恨而归。后人在此地建了金阁寺。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每天多念诵文殊菩萨心咒,增长甚深智慧,文殊菩萨心咒:嗡 阿 若 巴 扎 纳 谛ong a ra ba zha na di)

愿以此功德,普及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点我:
标签: 菩萨

相关文章

不必另择一所,家庭便是道场

不必另择一所,家庭便是道场

劝人念佛修行,固为第一功德。然下而妻子兄弟,上而父母祖妣,皆当劝之。倘不能于家庭委曲方便,令吾亲属,同得不思议即生了脱之益。便为捨本逐末,利疏而不计利亲。其可乎哉没。 不必另择一所,即家庭便是道场。...

传喜法师:珍惜法缘殊胜——弥勒佛示现 盂兰盆应

传喜法师:珍惜法缘殊胜——弥勒佛示现 盂兰盆应

珍惜法缘殊胜2009、09、06 ——传喜法师纳凉开示 弥勒佛示现 盂兰盆应供 阿弥陀佛,这两天就有点秋天的感觉,初秋的这种凉爽已经可以感觉到了。每天都不一...

印光大师:佛视众生皆是佛

印光大师:佛视众生皆是佛

佛视众生皆是佛,众生视佛皆是众生。佛视众生皆是佛,故多方化导,种种折摄之,纵令绝无信心,亦不弃舍;曲垂方便,令种善根,待其因缘时至,自然发生增长,依教奉行耳。 众生视佛皆是众生,故闻佛之言,不生感激,...

能克制自己,过于胜他人

能克制自己,过于胜他人

能克制自己,过于胜他人;若有克己者,常行自节制。──《法句经》 我们常常想胜过别人,其实胜了别人,不见得就是真正的胜利者。真正的胜利是什么呢?是自己可以掌握自己、控制自己,才是真正的胜利。 「能克制...

身体并不是真正的我

身体并不是真正的我

身见,即执着自己的身体,一天到晚只在意这个身体,想着给它买一点糖吃,买一点香水擦一擦,买一点好衣服穿,买一点好东西吃,找一个好地方给它住;认为这个身体就是我。其实,这错了! 这个身体,只可以说是我的...

世有倡高调者,厌闻因果报应之事,只以一切皆空不著

世有倡高调者,厌闻因果报应之事,只以一切皆空不著

世有倡高调者,厌闻因果报应之事,及与勤劳修持之法,只以一切皆空,一切不著为护身符。而不知已著于一切皆空,一切不著,便非一切皆空一切不著之意。况彼借此以遮懒惰懈怠之迹,不以真修为事,唯以空谈争高。待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