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师:文殊普贤 指归念佛

按《高僧传》三集〈法照大师传〉云:

大师于大历二年,栖止衡州云峰寺,屡于粥钵中,现圣境,不知是何名山。有曾至五台者,言必是五台。后遂往谒。大历五年,到五台县,遥见白光,循光往寻,至大圣竹林寺。师入寺,至讲堂,见文殊在西,普贤在东,据师子座,说深妙法。师礼二圣,问言:「末代凡夫,去圣时遥,知识转劣,垢障尤深,佛性无由显现。佛法浩瀚,未审修行于何法门,最为其要。唯愿大圣,断我疑网。」

文殊报言:「汝今念佛,今正是时。诸修行门,无过念佛,供养三宝,福慧双修。此之二门,最为径要。所以者何?我于过去,因观佛故,因念佛故,因供养故,今得一切种智。故知念佛,诸法之王。汝当常念无上法王,令无休息。」

师又问:「当云何念?」

文殊言:「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议。汝当继念,令无间断,命终之后,决定往生,永不退转。」

说是语已,时二大圣。各舒金手,摩师顶,为授记莂:「汝以念佛故,不久证无上正等菩提。若善男女等,愿疾成佛者,无过念佛,则能速证无上菩提。」语已,时二大圣,互说伽陀。师闻已,欢喜踊跃,疑网悉除。

——印光大师文钞续编上 .致广慧和尚书

点我:
标签: 菩萨

相关文章

持戒与犯戒

持戒与犯戒

戒,梵语「尸罗」,《大智度论》卷十三说:「尸罗,此言性善,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尸罗。或受戒行善,或无受戒行善,皆名尸罗。」由此可知,戒是善法的初基,善法的依止处。受持戒法是信仰的实践,佛陀于遗教中...

贪嗔痴三毒

贪嗔痴三毒

一、贪 贪又作贪欲、贪爱、贪著,略称欲、爱。是对于自己所喜爱的外境,生起染污的耽著心。 在经典中有许多形容贪爱的譬喻,可帮助我们了解贪爱的毒害: 1.贪爱如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水能长养身心,是维...

做一位「施无畏者」

做一位「施无畏者」

人在和人相处中,最不安的就是畏惧和恐慌,所以观世音菩萨不但救苦救难,而且布施给人「无畏」。此中的意义,就如有力量的人和有办法的人,对于一些弱小无助者,给予保护说:「不要怕」;有我支持你!此种布施的精...

净空法师:六字洪名,阿弥陀佛的教是一乘,就是教

净空法师:六字洪名,阿弥陀佛的教是一乘,就是教

《金刚经》上告诉我们,佛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这个说法就把这个事实真相讲明白了,我们得会听,你才听得懂他的意思;你不会听,你听不懂他的意思。佛说一...

施食有很多好处,一般人看不到

施食有很多好处,一般人看不到

何以要施食呢?所谓未成佛道,先结善缘,不但要与人道结缘,还要与其他道的众生结缘,甚至饿鬼道、畜生道,都要结缘。 施食有很多好处:通常一般人肉眼看不到,很多饿鬼、很多众生都很可怜的,所以我们的慈悲心要...

佛用什么态度来对待众生呢

佛用什么态度来对待众生呢

针对我们这些背性、遭苦的众生,佛是用什么态度来对待的呢?佛在同体的心性当中,跟一切众生,无论是有情和无情都是同体的。 当佛在成佛的那一刻,他现量见证的一切都是佛。所以佛在跟一切众生同体的心性当中,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