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海法师:《佛说弥勒上生经》讲记 13
《佛说弥勒上生经》讲记(13) ◎ 印海 著 菩提此云觉,菩提亦有浅、深之不同。从凡夫发心,依佛教化,对佛果心生向往,虽在生死海中名发心菩提。因有信、愿、修持,从十信位后,渐能制伏烦恼,不使作乱,名伏心菩提,此时修行已入第一大阿僧祇劫。菩萨在七地以前,以无漏慧现前,断诸粗惑,名明心菩提。从八地以上,超越有、无对待,不为细惑所动,得无生法忍名出到菩提。若二死永亡,尘沙惑尽,证如来果,名无上菩提。此最高佛果,有二转依:即毕竟转依,权时转依,前者称为实菩提,后者为权菩提。今释尊为弥勒授菩提记者是应菩提记,是权时转依,说明当来弥勒下生成佛是应化人间之应化佛并非真正之法佛。 此人从今十二年后,命终必得往生兜率陀天上。” 总答中,除为弥勒授记外,先总答菩萨生处。释尊说上生经后之十二年,弥勒即当命终,必得往生兜率天宫。此后十二年中,佛又说了什么经教?依憬兴弥勒上生经疏说有三种解说:一、佛说弥勒经后,又说维摩经四年(维摩经属方等),法华七年,涅槃一年,共为十二年。由此得知,当说维摩经第一年时,佛即说此弥勒上生经了。二、佛此后又说维摩经五年,法华经七年,共十二年,此当佛说般若经第二十五年时,说此上生经。三、佛说维摩经第三年时才说此经,此种解说是根据结集经典传记而来。据说:当如来灭度之时,文殊、弘广、弥勒三位菩萨曾参加佛陀的荼毘大典。佛是于二月十五日中夜入灭,于当年夏天三月,由迦叶、阿难等五百阿罗汉初次结集三藏于七叶窟。结集时,三位菩萨均在会,但当弘说经教时,唯有弘广,文殊二位菩萨,弥勒已不在人间了。初次结集三藏从三月始至七月十五日止,结集圆满。若从八月至第二年的二月十五日为弘说经教之时期推算,则当佛说维摩经之第三年时说弥勒上生经。由此得一结论,佛此后又说了维摩经二年,法华经七年,涅槃经一年,结集经一年,弘经一年,共为十二年。以上三种解说,到底谁为正确,无法作一定论,因印度一向不重视历史记载,仅备录于此,作为探讨佛说弥勒上生经年代线索之参考。 至于弥勒命终之年代,据憬兴弥勒上生经疏说,有二种解说:一、佛陀灭后,弥勒才去世,如前文说。因初次结集三藏时有三位菩萨在会中。二、佛说法华经时,弥勒亦曾听闻,到了涅槃会上,则无弥勒之名,证知弥勒已先佛上生。或因当结集三藏时,弥勒为了悦取大众而化现人间。否则有违长阿含之说,长阿含经中阿难曾说:“弥勒在兜率中,而佛涅槃时,下结集阇毗故”。憬法师取第二说为准,此可贯通大、小乘之经义。 有白昼就必定有黑夜,所以就必须要为黑夜的到来作准备;有夏天的暑热就一定会有冬天的寒冷,所以就一定要为冬天的寒冷作准备。 这两个常识告诉我们一桩事情,生命有生,就一定有死。存就是生,那么我们一定要为死... 菩萨虽然利益众生,看众生受苦,终日度众生,但不见众生相。如果他有执着的心,那就是法执了,就有执着了。有执着了不但度不了众生,连他自己也变成众生了,就是这个含义。 所以那些修父母未生之前谁是我? 生我... 聪明的人,不一定智慧。真智慧一定少烦恼。但只有深入他人内心世界,关怀对方,才能得到真智慧。 通常,人有三种生命:一种是肉体的生命,它是由母亲怀胎十月所生;第二种是历史的生命;第三种是智慧的生命。 短... 《佛说弥勒上生经》讲记(44) ◎ 印海 著 未来世中,诸众生等,闻是菩萨大悲名称,造立形像,香、华、衣服、绘、盖、幢、幡、礼拜,系念。 以下说修... 诸位现在学佛觉悟了,假如想到过去吃肉伤的生命太多了,现在有什么方法来补救呢?就是除了自己吃素,也要劝勉家人、朋友、亲戚吃素。自己觉悟还要劝化其它人觉悟--自己修行要教他人修行、自己吃素要教他人吃素、自... 这期的会讯,让我们来谈一谈关于袈裟和佛塔的功德。这两类东西看起来关联性似乎不大,但若是深入了解其个中意涵,便能了解到它们都是象征、代表着佛法无边威德的圣物及圣境。若能在值遇时如法礼敬,必能为各位带来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