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西法师:弥勒菩萨(上)-2

弥勒菩萨(上)-2

——怡西法师讲于扬州法海寺

2017年春节初一日

物质不灭的另一种现象是最基本的物质,基本微粒或者基本粒子,它里面也有地水火风。“地大”是讲它是物质,原子就是一种物质,它是个实体,它不是虚拟的,这叫“地大”;“水大”和“火大”,这是讲阴电和阳电,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这是有“水大”、有“火大”;“风大”是讲运动,电子不断围绕着原子核高速运转,这是“风大”

物质不灭其实就是这些基本元素聚合或者是分开,它们合在一起或者是分散,所以只有缘的聚散,没有所谓的寿命,聚了之后不能说它有寿,散了也不能就说它就没有命。用这种观念,了解整个宇宙四大无二,我与众生都是四大假合,同一种构成,《金刚经》里讲的「一合相」。

现在科学家提出的「弦振动」理论,它不是物质上的振动,它就是一种振动,不是物质的,就是像琴弦那样的振动,这种振动构成了夸克、电子,进而构成原子、分子,构成我们的身体、万物,乃至整个宇宙。这种振动就是一合相,所以整个宇宙就是建立在一个振动的基础上,它只有一,没有二,就是一种动相。

这个动,现在科学家只是知道有这种动相,还没有发现到底是什么在动。唐朝六祖慧能大师却早已经给出答案,到底是什么在动呢?

《六祖坛经》中说:当时六祖惠能大师南下到广州,在光孝寺听法的时候,有两位法师看到风吹幡动,就在那里争论,一个说是风动,一个说是幡动。惠能大师上前跟两位说,你们都别争了,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

原来心在动才有整个宇宙在动,没有念头就没有宇宙了。宇宙是因念头产生的,正所谓「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法界是心造的,是念头变现的。所以说到底只有一合相,就是动,四大无二。

这样观察宇宙,慈悲心就生起来,知道整个宇宙原来就是你这一念产生的,都是你的念头。就像人作梦,梦境里头看到所有的人、所有的相,哪一样不是你自己作梦的心变现的?怨恨的人,亲爱的人,那一样都是你能作梦的心所变,所以[慈心所缘,亦无有二]。

这个慈悲心就是一体的心,看众生一体,都是我们的念头所生,只有一心,没有人我。这样的观照叫般若智慧,怨亲一相,怨亲平等,都是心性变现的,见了性,就真正能够随顺一切众生,方便救度,拔苦与乐。这种建立在般若智慧基础上的慈心三昧叫“法缘慈”,比前面生缘慈就更加的殊胜,这是以般若智慧做基础的。

底下一重是「无缘慈」,藕益大师说:

「无缘慈者,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法界一相,真实平等。不住法相及众生相。观菩提即烦恼,涅盘即生死。起无作誓,欲拔性德之苦,观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起无作誓,欲与性德之乐,此慈即悲,此悲即慈。称性圆修,熏成三昧。随法界众生,有可化机宜。关于同体法性者,无谋无虑,任运应之。如此大慈,不可思议,普门示现,神力无边,刹尘含灵,无不遍度,生我重德,宁不超升也?」

这里讲的无缘慈是佛果地上的慈悲,缘是条件,无缘就是无条件的慈悲。为什么能做到无条件的慈悲?是因为有正确的观念,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心是本体,觉悟了此心,便称为诸佛,迷失了此心,便称为众生,本没有差别的。所以佛即是众生,众生即是佛,心即是佛、心即是众生,三者是一不是三,所以称为[法界一相,真实平等],唯有一心在体上来讲这是一。

这一相是什么相?是空相。在相上讲,也就是在事上讲,确实有无量相,相确实是无量无边的,无量相都是平等的,因为是同一个真心本性变现的。

在理上讲,也就是在性上讲,尽管有无量相,但同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谓「相有性无,事有理无」,从性上讲是无、是空,本性空寂,尽管本性空寂,它所变现的相确实又无量无边,这是真空和妙有之间的关系。

诸佛见一切相,能悟诸相之本体,所以他不住法相及众生相。这里讲的“法”和“众生”,就是指无情的众生和有情的众生,也就是一切有情无情的现象他都不住。那他住在哪?住在真心上,住在真心上就不会被相所迷。

从相上见性就是诸佛,所以他看一切众生无非是自性,绝对没有对立,没对立就没有二,这叫入[不二法门],什么都是不二。

诸多的不二当中,这里举出两种「菩提即烦恼,涅盘即生死」,菩提与烦恼不二,涅盘与生死不二。“菩提”是梵文,翻译成中文就是“觉悟”,觉了自性称为菩提,迷了自性称为烦恼,菩提跟烦恼也不二。涅盘是断尽一切烦恼的果德,生死是烦恼束缚的果报,也就是从因上讲菩提跟烦恼不二,从果上讲涅盘与生死不二。

苦集灭道四谛法,生死是苦,烦恼是集,涅盘是灭,菩提是道,统统不二,就是圆教所说的「无作四谛」,都是不二,哪来的造作?所以他也发起四弘誓愿,但是这个四愿叫无作誓,发誓愿,誓而不誓,作而无作。

众生无边誓愿度是拔性德之苦。苦也不离自性,众生也不离自性,度一切众生,统统没有离开自性,所以苦也是性德,乐也是性德,拔苦与乐都是性德。所以菩萨发起四弘誓愿,与众生乐,这个乐也是性德之乐。拔苦称为悲,与乐称为慈,慈悲是从与乐和拔苦两方面来讲的,拔苦和与乐都不离性德,所以说[此慈即悲,此悲即慈],慈和悲是一不是二。这真是样样都不二,样样都消归自性。

能够见性的人,修行就是称性圆修,所修的都在性上,度众生也好,成佛道也好,都不离自性。这种三昧也是慈心三昧,但是他的这种境界较前面两种更高,这是属于法身大士、如来地上的果德。[随法界众生,有可化机宜],众生应什么身而得度,即能现什么身而为说法,这是法身如来随机应化。

[关于同体法性者,无谋无虑,任运应之],跟众生同一法性体,[无谋无虑]是说不起心不动念。我们现在要度众生是一定是先起心动念再去度的,看到人家苦,起了想要去帮助他的念头,然后就去帮助,拔苦与乐都是起心动念,这是有造作,不是无作,我们是有作。

生缘慈是有作的,法缘慈还是有作,因为还是要起一个观照的智慧,还是有起心动念,无缘慈就没有起心动念,[任运应之],任运是自然的,众生只要有感,他就有应。像钟一样,敲它它就响,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不叩则不鸣,任运自然,没有丝毫造作。有起心动念都有造作,就连一般的菩萨度众生也起心动念,也有造作,佛能够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任运应之。

这样的大慈悲是不可思议的,不可思议是形容境界的高广,也是劝导我们如是修行,不可思也不可议。“思”是思惟,起心动念叫“思”;“议”是用语言来议论。这种境界说不出,也想不到,所以佛叫你不要用思惟,不要起心动念,这时候才能证得。

在这个境界上真正能做到[普门示现,神力无边],像观世音菩萨一样,能够任运示现一切身度化众生。尽管他神力无边,却没有一个念头觉得自己神力无边,尽管他度一切众生,却没有一个念头度一切众生,有一个念头,已经落到起心动念,就没有这个无缘大慈了。他能够在尘刹国土,无量无边的国土里度一切众生。

为什么能做到遍度,一个都不漏?因为他称性,众生是自性所变现的,他跟自性融成一体,所以众生有感,他必定有应。得到这种境界了,那当然自己的父母必定超生,为什么?父母对我们恩德很重,是重德,自然我们这种功德就加持到他身上,所以他必定超生。所谓一人成道,九祖生天,更何况一人成佛,何止九祖生天?无量的祖先父母都得到超生。

 

点我:
标签: 菩萨

相关文章

梦参老和尚:生病的时如何发菩提心

梦参老和尚:生病的时如何发菩提心

吃饭是佛法,上厕所是佛法,在菩提心的观照下,干什么都是佛法。那么生病的时候如何发菩提心呢? 你说你没看见地狱,实际上人间随时都有地狱。你身上生病,解脱不了,很痛苦,发高烧,烧得糊里糊涂的,那就是地狱苦...

星云大师《青年之病》

星云大师《青年之病》

各位同学: 刚刚下了一场大雨,新建的西来泉挡土墙工程有倒塌的危险,学院的老师们亲自率领同学们去出坡。出坡在佛教也是一种修行,一门功课,从出坡中可以使我们了解工作的神圣,服务的伟大,从出坡中可以体会到自...

圣严法师《为什么而忍》

圣严法师《为什么而忍》

我曾经做过一个比喻:当山挡在前面,一味退让,永远也过不去;可是,横冲直撞的话,山还在那里,人已经不行了。 最省力的办法,就是绕过去,所谓山不转路转,绕一下就过去了。 不过爬山跟绕路不同,爬山可以尽览山...

学佛之人当具择法眼

学佛之人当具择法眼

学佛之人,当具择法眼。佛法,法法都好,然须知有自力、佛力之不同。禅、教、密等各宗,皆须断惑证真,方可了生脱死。断惑证真,岂易言哉? 密宗虽有现身成佛之义,亦非人人可以如是。况密宗每以神通吸动人。师既...

弘一法师的弥陀净土思想初探

弘一法师的弥陀净土思想初探

弘一大师毕生钻研、探索、整理、流通南山律典籍,处处宣讲。虽然他对戒律深刻地探索,但修持上,全力以赴修行弥陀净土法门,以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为归宿。民国初年,弘一大师弘扬南山律,躬身践行。戒律为三学之基,入...

印光大师《为在家弟子略说三皈五戒十善义》白话文

印光大师《为在家弟子略说三皈五戒十善义》白话文

可悲呀众生,从无始劫以来,就一直在六道里面轮回,一直在胎生、卵生、湿生、化生里面打滚。没有人可救助,没有人可皈依。没有依靠、没有托付。好像失去父母的孤儿,好像丧失家庭的穷人。而这一切,全都是由于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