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三月初三弥勒化身布袋和尚圆寂纪念日

布袋和尚,据说是五代梁时明州(宁波)奉化人,或谓长汀人,世人也不知道他的族氏名字,布袋和尚自称契此,又号长汀子。契此身体胖胖的,肚子大,出语无定,随处寝卧。常用杖挑一布袋,见物就乞,别人供养的东西统统放进布袋,却从来没有人见他把东西倒出来,那布袋又是空的。假如有人向他请问佛法,他就把布袋放下。如果还不懂他的意思,继续再问,他就立刻提起布袋,头也不回地离去。人家还是不理会他的意思,他就捧腹大笑。

据《释氏稽古略》记载,后梁贞明二年三月三日布袋和尚坐化,示灭之前,在岳林寺东廊下端坐磐石之上,说了一首偈子:“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从此,民间相传他是弥勒菩萨化身。中国的圣迹高僧是很有传统的。南朝有圣僧宝志,传为观音化身。唐朝末年,金地藏自新罗来,在安徽池州九华山苦行,是为地藏菩萨化身显圣。更为著名的就是济公和尚了。这些神僧也有不少留下了艺术形象,但最为普及的仍为布袋弥勒。

唐代以后,各式各样的弥勒佛像均让位于中国高僧布袋和尚了。现知最早的布袋和尚像是在杭州西湖石窟造像之中的南宋阶段的布袋弥勒佛,江西赣州有通天岩石窟,其中也有着布袋和尚的雕像。“大肚能容,笑口常开”逐渐成为佛教人生观最重要的写照。弥勒佛从造型到观念都民间化世俗化了,成为中国人心中最为熟知又极为亲切的佛像。

大肚弥勒天天笑口常开,这个笑,可不是傻笑、坏笑,而是慈悲、悲悯的笑,给人带来的是欢喜、希望和光明。我们应该学习弥勒菩萨的大度、放下、自在与洒脱。

 

点我:
标签: 菩萨

相关文章

人生的老苦与病苦

人生的老苦与病苦

在这个世间,衰老是一个苦。我们的念头,念念的迁移生灭,就有时间的概念,这个时间是建立在我们的念头当中的。有一念过去了就是过去,当下这一念是现在,即将要来的那一念是未来,这叫过去、现在、未来三际。但是...

星云大师《睡前祈愿文》

星云大师《睡前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 是日已过 今天已经过去了 我无法停止时间轨道的转动 但祈求您 佛陀 让我觉悟无常的真谛 我无法追逐日升月落的脚步 但祈求您 佛陀 让我认清生命的价值 在这过去的一天里 我有不断的妄想无...

药师山·紫虚居士:「去后来先主人翁」的观念是否

药师山·紫虚居士:「去后来先主人翁」的观念是否

「去后来先主人翁」的观念是否正确?这里的主人翁是指阿赖耶识(第八识),「去后来先」是说人在死亡时,此识是最后离去,而在人之受胎之时,此识是最先入胎。这句话实际...

现在虽很强健,但要做死了想

现在虽很强健,但要做死了想

现在虽很强健,就要做就要死了想。 那个意思是,虽然咱们还很强壮还很年轻,你就得做什么想法呢?产生什么念头呢?人生是无常的,死亡是无期的,说不定哪一会儿我们就死,应通过这种念头,来激励我们修行。 原来...

圣严法师:欲望得失

圣严法师:欲望得失

诸欲求时苦,得之多怖畏,失时怀热恼,一切无乐时。── 大智度论卷17.释初品中禅波罗蜜 此偈是说,欲望并不能带来快乐,不论是追求的时候、得到的时候或失去的时候,都是苦恼。像这样的经验,可以说人人都有,...

为人相好从忍辱来,为人大富从布施来

为人相好从忍辱来,为人大富从布施来

再来,一个人长寿,不会生病,强壮,持戒,所以各位持吃素,不杀生,八关斋戒,所有的戒律里面,都包括不杀生,菩萨戒里面还要吃素放生,再来,后面这一条,一个人外表端正,颜色气色皮肤好,辉容,脸上还发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