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这是事实真相

事实真相,我们这一生学佛确实很难得,看到世尊跟弥勒菩萨对话的经文,《菩萨处胎经》。弥勒菩萨告诉我们事实真相是什么?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这是事实真相。每个念头就是一个法界。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照中国人的算法是三百二十兆。这一弹指多少个生灭?三百二十兆。

每一个生灭是一个法界,这个法界是圆满的法界,遍法界虚空界全包在这里头,每一念是一个,念念不相同,所以佛叫它做空。大乘经上告诉我们,这个现象是「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念念不可得。

我们今天感官当中虚幻的境界,是这三百二十兆,一弹指三百二十兆当中的相似相续相,不是真的相续相。真的相续相是念念都一样,没有变更,那是真的相续相。念念不一样!我们勉强说是大同小异,这个话很难体会。大同小异是看我们这小的局面,我们生活在这个小圈子里,大同小异,昨天跟今天差不多。

你要从整个宇宙来看,那变化可大了,真的是《还源观》上讲的「出生无尽」,那个话说得好!出生无尽就是变幻无穷,从来没有两个境界是完全相同的,没有。只有明心见性的菩萨他才看到念念相同,没有变化,所以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之外,我们通常称为十法界依正庄严,全是剎那生灭,念念不一样,所以是假的不是真的。

问题全出在见思烦恼,见思烦恼是什么?《华严经》上讲的分别执着,错了。所以我们看到这些经文,立刻就能够想到,叫观想,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识,这就叫分别执着。这个东西淡薄了,明了事实真相,一切法不可得,包括身体。我们的身体也是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就是一弹指三百二十兆次的生灭,这身体是这个。

今天科学家发现整个宇宙是个波动的现象,那弥勒菩萨说的这个不就是波动吗?我们如果用秒为单位,现在人说秒,一秒钟有多少个波动、多少生灭?一千六百兆。我们常常想到这桩事情,心就会清净,对外面境界不再计较了,确实是弥勒菩萨所说的,念就是念头,识就是分别执着,极微细,不可执持,你掌握不到,它太快了。

一秒钟波动的次数是一千六百兆次,这里头的一次你怎么能掌握它,你看都看不到。弥勒菩萨给我们说不可执持,你没办法执着它,你没有办法保持它、控制它,不可能的。所以对这桩事情愈淡薄愈好,什么都别认真。告诉你,你这一生在这个世间只有一桩事情该认真,你不认真,不该认真的你天天搞这个。什么事情该认真?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该认真,这是真的,可不是假的。为什么?保证你这一生往生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你这一生圆满证得无上菩提,问题解决了。如果对这桩事情不认真,还想乱七八糟、拉拉杂杂的事情,错了。我们在这个世间居住的时间短,一百岁也是一弹指就过去了,没有警觉心吗?又何况古人常说,是事实真相,「黄泉路上无老少」,二、三十岁就过世的人很多,看看别人想想自己,人就生智慧、就聪明了。所有一切人事物,好,很好,不好也很好,不要放在心上,只把阿弥陀佛放在心上,我们就得度了。所以见思烦恼愈淡薄愈好,你的功夫愈得力。

文摘恭录—净土大经科注(第三十四集)2011/11/3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点我:
标签: 菩萨

相关文章

拜读释迦牟尼佛五百大愿的感悟:437

拜读释迦牟尼佛五百大愿的感悟:437

学佛感悟词……拜读释迦牟尼佛五百大愿的感悟:437:舍利世界安稳愿空前绝后惊天愿,檀波罗蜜盈慈善。舍利金刚身,通体蕴神灵。世民善为本,寰球永安稳。缅怀舍利依大乘,...

月悟法师:阿弥陀佛与《妙法莲华经》

月悟法师:阿弥陀佛与《妙法莲华经》

阿弥陀佛与《妙法莲华经》 月悟 天台智者大师在《法华文句·释化城喻品》中指出:“诸佛出世、教道将毕之时,即说此经。如迦叶佛、日月灯明等,说此经竟,即入涅槃。释...

印光大师:念佛人十大碍行

印光大师:念佛人十大碍行

妙叶禅师《宝王三味念佛直指》云:详夫一心平等,体性无亏。虽缠绵于业识之中,靡不有出尘之志。方欲究道,魔境先彰。一事亏心,万善俱失,成小败广,得者还稀。况乎物欲交倾。死生迁变,递相仿效。易地皆然。使如来...

临终舟楫

临终舟楫

佛制亡僧焚化,原为令其离分段之假形,而证真常之法身也。故自佛立制以来,僧众奉为常规。奈法道陵夷,延久弊生。如今释子,率以焚化了事,不依制度。每有以病者临脱气时,遽为穿衣搬动。及入龛一二日,即行焚化者...

圣严法师:气到忍不住时怎么办

圣严法师:气到忍不住时怎么办

有人说「沉默是金」。沉默并不等于就是沉没,被骂、被冤枉时,你沉默下来,别人可能说:「你不回应,表示你就是那样的人。」 可是,在很多情况下,当时不理他就没有事,如果你立刻辩驳,状况反而更严重。你先回避一...

【推荐】鲤鱼救子的感人故事

【推荐】鲤鱼救子的感人故事

在乌江那个地方,有个名叫刘子胥的人。他有一个鱼池,到冬天,就在鱼池中建一条土堤,然后把鱼池的水都放到堤防的里边,池中的水放干了就好捉鱼。当水放到一半的时候,刘子胥看到两条大鲤鱼,跳出堤防外面,然后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