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海法师:《佛说弥勒上生经》讲记 15

《佛说弥勒上生经》讲记(15)

◎ 印海 著
 
各各脱身旃檀摩尼宝冠,长跪合掌,发是愿言:“我今持此无价宝珠,及以天冠,为供养大心众生故。

诸百亿天子各人为对弥勒菩萨表示尊敬,各人脱下由旃檀香摩尼宝珠所做的宝冠作为供养之物。旃檀是一种名贵香木,有白色及赤色的不同,传说一枝六铢重的栴檀香,其价值即等同娑婆世界。摩尼是如意宝珠、随众色而影现,有此一如意珠,即能称心而求,故又称神珠。现在诸天子脱下此无价摩尼宝天冠欲供养菩萨,希求将来获得无量智慧圆明,而能如意解脱自在。

长跪,是将两膝着地,直身而住,最恭敬之身业,表示有定有慧。合掌,亦是恭敬之礼,表示心冥于境,智合于理。皆表示身业修行,并异口同音发愿说:‘我今持是无价宝珠,及以天冠,为供养大心众生故’。称弥勒为大心众生者,以弥勒虽以慈悲运济众生,离苦得乐,但尚在因位,亦同众生,因具上求佛智之宏愿,而称发大心之众生。

弥勒天宫之殊胜内院,是否永久的存在,不会变迁?这有二说:一、不是恒有,若说恒常存在,则有违本经所说:由五百亿天子更为弥勒建造宫殿!二、认为菩萨天宫,贤劫常有,万古不变,因有千尊菩萨都上生到这一宫殿。但以第一所说为胜,亦符合本经之意。又若兜率内院不是恒有,释迦菩萨生天宫之时,由谁人建造宫殿?答:虽无人造作宫殿,但能庄严,因菩萨神妙应物。如《佛本行经》第五说:‘护明菩萨生兜率时,诸天宫殿自然庄严。’即是此意。

此人来世不久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于彼佛庄严国界得受记者,令我宝冠化成供具。”

正说发愿。此人指弥勒菩萨,因尚在人间佛陀座下听法,故说来世不久当成正觉。诸位天子预兴此愿说:“当弥勒成佛时,我等能跟随于彼佛下生人间,庄严国界,得受记作佛。则能令我宝冠,变化成为四事供养之资具。”四事供养资具,即衣服、饮食、卧具、汤药。若约法说,变化宝冠而为供养之资具,表示能由凡夫而修持成为圣贤。此中只说宝冠,未说宝珠,因所祈求之愿相同。或者“宝”指如意宝,“冠”是天冠,合而并论。

如是诸天子等各各长跪,发弘誓愿,亦复如是。

诸位天子皆同发愿,也一一同等,将来皆希望能亲近弥勒,授记作佛。

时诸天子作是愿已,是诸宝冠化作五百亿宝宫。

上说诸天种因发愿,以下述明诸天所获愿果。诸天子发愿以后,以天福善根功德,而能随愿所成,变化所作,共有十种功德庄严校饰。因有五百亿天子各各供养奉献宝冠。故能化作五百亿宝宫。十重严饰:一、宫殿,二、重垣,三、七宝,四、光明,五、莲华,六、行树,七、宝色,八、金光,九、天女,十、音乐。此是菩萨福力十善报应。第一天堂宫殿庄严成就:菩萨从凡夫修行,从初地渐次修行到达十地。现约初地菩萨之感召功德说。初地是见道位,法喜充满,见真实理,错误见解顿时消除,名欢喜地菩萨。一证真理后,不但法喜无量,内心一切怖畏皆悉消除。怖畏有五:一、不活畏,二、恶名畏,三、大众威德畏,四、死畏,五、恶道畏。远离凡夫心,得出世心,与圣人同流。大乘修行法门很多,但不外先修五根:信根,信三宝功德,信业果不爽,信有三世轮回,信有凡夫,圣贤。奠定此信心后,则能精进不懈,修念之法门,如念佛圣号,持咒,观想,由此令心得到安定,清净,此是修念后之静定功德。因有定力加持,则慧解自然锐利,能见法性真理。由此五根而得五力。菩萨由初发心以此修学不退,所以一证初地,则能感召五百亿天子之所庄严宫殿。 

点我:
标签: 菩萨

相关文章

「修死之想」是一切念想中最殊胜的

「修死之想」是一切念想中最殊胜的

修死之想是一切念想中最殊胜的。 净土法门特别谈到出世间法的特点,就是讲真为生死。我们来修行佛法念佛,不是为了求人天福报、不是为了得二乘的化城、不是为了开悟得神通,真的是为了了生脱死而至诚求往生的。...

机巧反招祸,因果天平最公道

机巧反招祸,因果天平最公道

憨山大师说:人从巧计夸伶俐,天自从容定主张;谄曲贪瞋堕地狱,公平正直即天堂。 计谋不是不好,计谋能对国家社会有所贡献,能对全民百姓的福祉有所增进,自然多多益善。例如现在社会经济衰退,假如有人能提出振...

转定业与因果律的悖论

转定业与因果律的悖论

我曾经讲过,定业要是可转,没有因果了;定业不可转,就没有人成佛了。那就是说,佛力是不是能抵得住业力?你是问我这个问题。业力得你自己抵、自己消;自做业,你要自己受。所以过去有这么一个故事,说老虎的脖子...

宣化上人:破除迷信的色彩

宣化上人:破除迷信的色彩

我觉得中国佛教有很多迷信的色彩存在,有些不合情理的事情,令人起怀疑而不信佛。这种种的地方,必须要改革,如果不大刀阔斧修正一番,佛教的前途就不堪设想了! 譬如上庙烧香,认为烧香越多,功德也就越多,其实这...

宣化上人:少说社会应酬话

宣化上人:少说社会应酬话

在这个社会上,有很多人说了很多话,可是话说多了,大家听着反而不注意。为什么?因为社会上的风气形成人与人之间,不敢说真话,尽说一些假话。为什么不说真话?因为说真话,没有人欢喜听;对于法嘛,也是这样,一般...

若能专一其心,感应道交就不可思议

若能专一其心,感应道交就不可思议

我们拜佛的时候,必须要恭恭敬敬,不可以东看看、西看看、前望望、后望望,不可以这样。你这样,那就是没有诚心,没有专一。 你拜佛就一心拜佛,持咒就一心持咒。好像我们在佛堂这儿拜佛、诵咒的时候,不要听见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