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弥勒净土法门及其现实意义(一)

弥勒菩萨简介

弥勒菩萨是中国老百姓家喻户晓的一尊大乘菩萨,也是大乘菩萨的重要代表之一。弥勒是梵文Maitreya的音译,意译慈氏,弥勒是姓,名阿逸多。目前学术界对于弥勒是否为历史人物尚无定论。据佛经记载,弥勒出身于婆罗门望族,后出家成为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先佛入灭,命终往生兜率天宫,在兜率内院以菩萨身份为天人说法。弥勒菩萨是受释迦牟尼佛授记的未来佛,是释迦牟尼佛法统的继承者,在未来世将从兜率天下生娑婆世界,在龙华树下成佛,分三会说法,广度娑婆世界众生。

弥勒法门是大乘佛教净土法门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学术界考证,印度的弥勒信仰大约产生于大乘佛教开始流行的公元一世纪左右,但弥勒信仰的源头在于印度原始佛教,在原始佛教的经典中就经常有弥勒的出场和佛陀关于弥勒将成为未来佛的预言。如在长阿含经卷六、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五、贤劫经卷七.千佛兴立品、古来世时经等佛经中,均有弥勒为未来佛的记载。在《中阿含经》中,佛陀也曾提及未来佛弥勒。属于阿含部的《佛般泥洹经卷上》中侧面提到了弥勒在兜率天为天人说法之事。《佛般泥洹经卷下》则侧面提及弥勒下生人间成佛后为人间众生说法之事。在《长阿含经卷六.转轮圣王修行经第二》中,佛陀为比丘说法时讲到,阎浮提众生因造种种恶业,寿命从四万岁减到十岁,后来因行种种善业,人的寿命又逐渐增加,当人的寿命增加到八万岁时,有弥勒佛出世。此经较详尽地记载了弥勒下生人间成佛的事迹:

“八万岁时人,女年五百岁始出行嫁。时,人当有九种病:一者寒,二者热,三者饥,四者渴,五者大便,六者小便,七者欲,八者饕餮,九者老。时,此大地坦然平整,无有沟坑、丘墟、荆棘,亦无蚊、虻、蛇、蚖、毒虫,瓦石、沙砾变成琉璃。人民炽盛,五谷平贱,丰乐无极。是时,当起八万大城,村城邻比,鸡鸣相闻。当于尔时,有佛出世,名为弥勒如来、至真、等正觉,十号具足,如今如来十号具足。彼于诸天、释、梵、魔、若魔、天、诸沙门、婆罗门、诸天、世人中,自身作证,亦如我今于诸天、释、梵、魔、若魔、天、沙门、婆罗门、诸天、世人中,自身作证。彼当说法,初言亦善,中下亦善,义味具足,净修梵行。如我今日说法,上中下言,皆悉真正,义味具足,梵行清净。彼众弟子有无数千万,如我今日弟子数百。彼时,人民称其弟子号曰慈子,如我弟子号曰释子。”

可见,弥勒信仰在印度原始佛教中就初露端倪。我国关于弥勒经典的译经始于西晋。历史上弥勒经典先后共有十余种中译本。现存的译本有七种(本愿经一种,上生经一种,下生经五种)。最早将弥勒经典译成中文的是西晋的竺法护,他的弥勒经典译本有《弥勒下生经》和 《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南北朝时期是弥勒信仰的全盛期,后因弥陀信仰的兴盛和广泛流传,弥勒信仰的主流地位逐渐被弥陀信仰所取代。中唐以后弥勒的上生信仰逐渐衰落,但弥勒的下生信仰经过中国化的转型仍然在民间延续至今。今天在中国民间信奉的弥勒是据传为弥勒化身的五代时期浙江奉化的大肚布袋和尚(名契此)。

 

点我:
标签: 菩萨

相关文章

业障和烦恼该如何消

业障和烦恼该如何消

问:业障和烦恼到底是什么东西?该如何消除? 慧律法师答:业障在于自心的执着,如果我们对相上不执着、不分别,那么,我们内心里面的业障就不存在。最大的业障是内在里面的习气。加持是一种增上缘,最重要的是根本...

根据《华严经》整理的有关财富、健康与相貌的发愿

根据《华严经》整理的有关财富、健康与相貌的发愿

每次念佛后至诚恳切的读一遍下面的发愿文,会有不一样的效果。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愿得一切妙宝、资具,随众生所欲,雨一切财宝,令一切众生满...

话说得失真

话说得失真

《荀子》说: 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而君子为甚。故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观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 言语之要,可见一斑。 话说有一位讲话总是夸大其词的王员外,身边有个喜欢迎合主...

念地藏菩萨名万遍,一切毒害不能损之

念地藏菩萨名万遍,一切毒害不能损之

复次观世音菩萨。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或因治生。或因公私。或因生死。或因急事。入山林中。过渡河海。乃及大水。或经险道。是人先当念地藏菩萨名万遍。所过土地。鬼神卫护。行住坐卧。永保安乐。乃至逢于虎...

达照法师谈弘法:关注众生,契理契机

达照法师谈弘法:关注众生,契理契机

谈弘法 关怀民生,要去观察社会需要什么 中华佛光文化网记者:您认为佛教缘何能流传千百年依然香火旺盛呢? 达照法师:佛教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主要得益于两点。第一点是佛教本身的理论体系是很完整、完善的,...

太虚大师《佛七开示录》

太虚大师《佛七开示录》

第一日、大师开示云:念佛七以弥陀经中有: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乃至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之说为根据。但人之念佛,先要信彼极乐国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