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弥勒净土法门及其现实意义(一)

弥勒菩萨简介

弥勒菩萨是中国老百姓家喻户晓的一尊大乘菩萨,也是大乘菩萨的重要代表之一。弥勒是梵文Maitreya的音译,意译慈氏,弥勒是姓,名阿逸多。目前学术界对于弥勒是否为历史人物尚无定论。据佛经记载,弥勒出身于婆罗门望族,后出家成为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先佛入灭,命终往生兜率天宫,在兜率内院以菩萨身份为天人说法。弥勒菩萨是受释迦牟尼佛授记的未来佛,是释迦牟尼佛法统的继承者,在未来世将从兜率天下生娑婆世界,在龙华树下成佛,分三会说法,广度娑婆世界众生。

弥勒法门是大乘佛教净土法门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学术界考证,印度的弥勒信仰大约产生于大乘佛教开始流行的公元一世纪左右,但弥勒信仰的源头在于印度原始佛教,在原始佛教的经典中就经常有弥勒的出场和佛陀关于弥勒将成为未来佛的预言。如在长阿含经卷六、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五、贤劫经卷七.千佛兴立品、古来世时经等佛经中,均有弥勒为未来佛的记载。在《中阿含经》中,佛陀也曾提及未来佛弥勒。属于阿含部的《佛般泥洹经卷上》中侧面提到了弥勒在兜率天为天人说法之事。《佛般泥洹经卷下》则侧面提及弥勒下生人间成佛后为人间众生说法之事。在《长阿含经卷六.转轮圣王修行经第二》中,佛陀为比丘说法时讲到,阎浮提众生因造种种恶业,寿命从四万岁减到十岁,后来因行种种善业,人的寿命又逐渐增加,当人的寿命增加到八万岁时,有弥勒佛出世。此经较详尽地记载了弥勒下生人间成佛的事迹:

“八万岁时人,女年五百岁始出行嫁。时,人当有九种病:一者寒,二者热,三者饥,四者渴,五者大便,六者小便,七者欲,八者饕餮,九者老。时,此大地坦然平整,无有沟坑、丘墟、荆棘,亦无蚊、虻、蛇、蚖、毒虫,瓦石、沙砾变成琉璃。人民炽盛,五谷平贱,丰乐无极。是时,当起八万大城,村城邻比,鸡鸣相闻。当于尔时,有佛出世,名为弥勒如来、至真、等正觉,十号具足,如今如来十号具足。彼于诸天、释、梵、魔、若魔、天、诸沙门、婆罗门、诸天、世人中,自身作证,亦如我今于诸天、释、梵、魔、若魔、天、沙门、婆罗门、诸天、世人中,自身作证。彼当说法,初言亦善,中下亦善,义味具足,净修梵行。如我今日说法,上中下言,皆悉真正,义味具足,梵行清净。彼众弟子有无数千万,如我今日弟子数百。彼时,人民称其弟子号曰慈子,如我弟子号曰释子。”

可见,弥勒信仰在印度原始佛教中就初露端倪。我国关于弥勒经典的译经始于西晋。历史上弥勒经典先后共有十余种中译本。现存的译本有七种(本愿经一种,上生经一种,下生经五种)。最早将弥勒经典译成中文的是西晋的竺法护,他的弥勒经典译本有《弥勒下生经》和 《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南北朝时期是弥勒信仰的全盛期,后因弥陀信仰的兴盛和广泛流传,弥勒信仰的主流地位逐渐被弥陀信仰所取代。中唐以后弥勒的上生信仰逐渐衰落,但弥勒的下生信仰经过中国化的转型仍然在民间延续至今。今天在中国民间信奉的弥勒是据传为弥勒化身的五代时期浙江奉化的大肚布袋和尚(名契此)。

 

点我:
标签: 菩萨

相关文章

带业往生的必要前提

带业往生的必要前提

念佛的心理背景是要至诚恳切,这四个字是非常重要的。印祖往生前留下的最后开示中,也是特别强调这四个字。最后临往生的时候留下的话,那也是他一生中最看重、最要说的一句话了。他说:净土法门,别无奇特,但要恳...

星云大师《忍耐就是力量》

星云大师《忍耐就是力量》

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毁谤、讥讽、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能人也。 一九五四年,我二十七岁,开始撰写佛陀传记,在《佛遗教经》中看到这么一段话时,心中感触甚深,我检视过去颠沛...

真正的贤人君子,不设机心城府

真正的贤人君子,不设机心城府

真正的贤人君子一定会真诚待人,不用机心,不设城府。 但是现在这种人越来越少了,因为大家都感觉到,人和人之间你如果不防备一手那是要吃大亏的,叫做防人之心不可无,所以就设了很多城府,设了很多的保护机制。...

至心精进乃道业成办的不二法门

至心精进乃道业成办的不二法门

至心精进乃世间事业与出世间道业成办的不二法门。《观经》圆发三心首提即是至心,亦是此义。 慧远大师在东林寺30年影不入俗,送客不过虎溪,这是远公的至心;善导大师精修念佛,冬天跪着念佛直到大汗淋漓才罢休...

万般烦恼的根源

万般烦恼的根源

唐朝马祖道一禅师一生提倡即心即佛,他的弟子法常就是从这句话而契入悟机,彻悟后隐居大梅山。有一天,马祖派侍者去试探法常,对他说:法常,你领悟了老师的即心即佛,但是老师最近又说非心非佛呢!法常听了,不为...

若能忍辱不起瞋心,最终还是自己受益

若能忍辱不起瞋心,最终还是自己受益

世间众生同父母,我如男女行孝养; 被他打骂不瞋嫌,勤修忍辱无怨嫉。 ---《心地观经》 这首偈语旨在说明佛教的报恩主义,特别是报众生恩。佛教常讲「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四重恩是指父母恩、国家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