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弥勒净土法门及其现实意义(一)

弥勒菩萨简介

弥勒菩萨是中国老百姓家喻户晓的一尊大乘菩萨,也是大乘菩萨的重要代表之一。弥勒是梵文Maitreya的音译,意译慈氏,弥勒是姓,名阿逸多。目前学术界对于弥勒是否为历史人物尚无定论。据佛经记载,弥勒出身于婆罗门望族,后出家成为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先佛入灭,命终往生兜率天宫,在兜率内院以菩萨身份为天人说法。弥勒菩萨是受释迦牟尼佛授记的未来佛,是释迦牟尼佛法统的继承者,在未来世将从兜率天下生娑婆世界,在龙华树下成佛,分三会说法,广度娑婆世界众生。

弥勒法门是大乘佛教净土法门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学术界考证,印度的弥勒信仰大约产生于大乘佛教开始流行的公元一世纪左右,但弥勒信仰的源头在于印度原始佛教,在原始佛教的经典中就经常有弥勒的出场和佛陀关于弥勒将成为未来佛的预言。如在长阿含经卷六、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五、贤劫经卷七.千佛兴立品、古来世时经等佛经中,均有弥勒为未来佛的记载。在《中阿含经》中,佛陀也曾提及未来佛弥勒。属于阿含部的《佛般泥洹经卷上》中侧面提到了弥勒在兜率天为天人说法之事。《佛般泥洹经卷下》则侧面提及弥勒下生人间成佛后为人间众生说法之事。在《长阿含经卷六.转轮圣王修行经第二》中,佛陀为比丘说法时讲到,阎浮提众生因造种种恶业,寿命从四万岁减到十岁,后来因行种种善业,人的寿命又逐渐增加,当人的寿命增加到八万岁时,有弥勒佛出世。此经较详尽地记载了弥勒下生人间成佛的事迹:

“八万岁时人,女年五百岁始出行嫁。时,人当有九种病:一者寒,二者热,三者饥,四者渴,五者大便,六者小便,七者欲,八者饕餮,九者老。时,此大地坦然平整,无有沟坑、丘墟、荆棘,亦无蚊、虻、蛇、蚖、毒虫,瓦石、沙砾变成琉璃。人民炽盛,五谷平贱,丰乐无极。是时,当起八万大城,村城邻比,鸡鸣相闻。当于尔时,有佛出世,名为弥勒如来、至真、等正觉,十号具足,如今如来十号具足。彼于诸天、释、梵、魔、若魔、天、诸沙门、婆罗门、诸天、世人中,自身作证,亦如我今于诸天、释、梵、魔、若魔、天、沙门、婆罗门、诸天、世人中,自身作证。彼当说法,初言亦善,中下亦善,义味具足,净修梵行。如我今日说法,上中下言,皆悉真正,义味具足,梵行清净。彼众弟子有无数千万,如我今日弟子数百。彼时,人民称其弟子号曰慈子,如我弟子号曰释子。”

可见,弥勒信仰在印度原始佛教中就初露端倪。我国关于弥勒经典的译经始于西晋。历史上弥勒经典先后共有十余种中译本。现存的译本有七种(本愿经一种,上生经一种,下生经五种)。最早将弥勒经典译成中文的是西晋的竺法护,他的弥勒经典译本有《弥勒下生经》和 《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南北朝时期是弥勒信仰的全盛期,后因弥陀信仰的兴盛和广泛流传,弥勒信仰的主流地位逐渐被弥陀信仰所取代。中唐以后弥勒的上生信仰逐渐衰落,但弥勒的下生信仰经过中国化的转型仍然在民间延续至今。今天在中国民间信奉的弥勒是据传为弥勒化身的五代时期浙江奉化的大肚布袋和尚(名契此)。

 

点我:
标签: 菩萨

相关文章

圣严法师《众生成佛》

圣严法师《众生成佛》

自归于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意。(六十华严净行品) 此偈是说,当自己认识了佛的精神,知道了佛的意思,接受了各人自己也能成佛的理念,就会盼望一切众生,都能理解佛的道理,并愿人人都能成佛。 佛是自...

道证法师:六度总修?六度总休?

道证法师:六度总修?六度总休?

上广下钦老和尚有一句开示,很耐得我们去体会。他说:做得要死,又被人嫌,就叫做六度总修(台语)。意思是你若卖命地做,又遭人嫌,就叫做六度总修。 我刚听到这句话,一时还不太明白,以后仔细想,觉得很有道理。...

莲池海会相与期,去去莫迟疑

莲池海会相与期,去去莫迟疑

一、反对下的学佛更有福报 曾经有学长告诉我,他学佛的历程挫折太多,而且都没有人鼓励指导,所以学得很辛苦。说真的,我自己从小学佛,在开始的十年当中,周围没有任何人会给我任何的鼓励,都是反对、嘲笑、不以...

马郎观音的传说

马郎观音的传说

我们知道有一个观世音菩萨像,画的叫马郎妇,这个画像有很多人也都见过。她是一个很庄严的妇女,手里拎着一个篮子,篮子里面有两条鲤鱼的,这个形象称为马郎妇,这是观世音菩萨的一个化身。为什么要化马郎妇来呢?...

达照法师:念佛四阶段

达照法师:念佛四阶段

念佛四阶段 念佛法门,广大如虚空,清净无杂染,乃是释迦弥陀两土世尊自性清净心的全体大用实相妙理所彰显,非常殊胜不可思议。念佛人要在妄想当下转为念佛,唯此一处...

无益于世,此不名为勤劳

无益于世,此不名为勤劳

语云一勤天下无难事,又说勤有功,戏无益;西谚也谓黄金随潮水而来,也要早起去捞它,此皆说明,做人要勤劳,唯有经过自己努力流汗耕耘的结果,才会甜美丰实,否则再好的良田,如果不勤于耕种,如何能有收成? 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