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弥勒净土法门及其现实意义(二)

弥勒净土法门的特征

弥勒净土分为弥勒上生的兜率净土和弥勒下生的人间净土两个净土,换句话说,弥勒净土是大乘佛教的天乘行果的兜率净土与人乘行果的人间净土的有机结合。弥勒的两个净土各具宗教职能和文化品性。兜率净土引导人们出世静修,是对信众持戒修善的福德报偿,具有浓厚的人生终极关怀色彩。而人间净土放眼未来,将人类幸福生活的希望寄托于遥远的将来,具有浓重的理想主义色彩。从宗教角度而言,弥勒法门设立两个净土是为了便于教化不同根性的众生;而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两个净土的设立可以在同一法门之内满足不同信众的不同的修行需求。简言之,弥勒的兜率净土和人间净土兼具出世和入世的双重特征,可以同时满足修行者的超越需求和现实需求。

超越性、神圣性是宗教的本质特征,是包括佛教在内的一切宗教的共性,弥勒法门也不例外。弥勒法门的超越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弥勒法门具有佛教共有的出世品格。因为佛教修行的最终目标是出离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彻底摆脱六道生死轮回之苦。二是兜率净土具有非人间性、超人间性。为了教化众生的需要,佛教设立了无量无数的佛国净土,十方三世皆有净土,如弥陀净土、药师佛东方琉璃净土、《维摩诘经》中提到的众香净土和妙喜净土、《华严经》中所说的华藏世界等等。大乘佛教的佛国净土一般都是出离三界的,与我们生活的地球不属于同一个世界,也不在同一个空间。 清净庄严的佛国净土是至真至善至美的超越之境,是佛教徒神往的灵身的安顿处,也是修行学佛的最佳处所。在佛国净土,修行众生与佛菩萨在一起,可以亲耳聆听佛菩萨讲经说法,使道心坚固,永不退转。在无量无边的佛国净土中,只有弥勒菩萨所住的兜率净土没有出离三界。兜率净土在三界的最底层欲界的第四天,离人类世界最近,是天人生活的乐园。兜率天分为内院和外院,仅一墙之隔的内外院却是两番景象。内院是清净佛土,是弥勒和众弟子居住的地方,弥勒在此讲经说法,普度欲界众生。外院是秽土,是欲界天人的住所,天人们在此享受天界种种欲乐。可见兜率天本身即是一个兼具净土和秽土的复合体。往生兜率净土的众生有在兜率内外院自由往来的便利,既可以在内院静心修行,聆听弥勒说法,来世随弥勒下生人间而得道证果,又可以去外院自由自在地享受天人的快乐生活,这种集净土与秽土于一处,兼具出世和入世的双重特征,修道与享乐两不误的特色在佛教其他净土中是绝无仅有的。比起出三界的弥陀的西方净土,兜率净土不是那么遥不可及,自然使人间众生容易产生亲近感。再说,中国人自古就有对“天”的崇拜和敬畏,也有升天成仙的传说和民间信仰,因此对于中国的佛教信众来说,似乎兜率净土比西方净土在心理上更少一些陌生感和疏离感。难怪中国佛教的净土法门最早兴盛的是弥勒净土而不是弥陀净土。

出世解脱是佛教的本质特征,体现了佛教的最高宗旨。弥勒法门的出世特征充分体现在兜率净土上。《佛说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中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兜率净土的胜景:兜率天上有无数色相庄严的天子、天女,有无数金碧辉煌的宫殿,宫殿中有无量珍宝。种种金光艳色、奇树异果、花雨妙香布满兜率天宫。众天女轻歌曼舞,梵音天乐不鼓自鸣,皆演说大慈大悲法。兜率天宫的依正庄严绝不亚于弥陀的西方净土。从心理学角度而言,宗教的出世特征是人类追求无限的心理表征。渴望无限和永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精神需求,人类在有限的时空中生活,总是渴望超越有限的生命和人生。在尘世生活中,一个人很难超越环境、超越时代、超越历史、超越时空,更难超越自我。只有在超现实的宗教境界中,人的心灵才能暂时体验到趋向无限的神圣与快乐。弥勒的兜率净土的出世品格无疑能满足人们的超越需求。

中国历史上致力于弘扬弥勒教法,发愿求生弥勒兜率净土的历代高僧大德不乏其人,如西晋的道安及其弟子法遇等人、唐代法相唯识宗的创始人玄奘及其高足窥基、近代的虚云和尚、太虚大师等都曾发愿求生兜率净土。

 

点我:
标签: 菩萨

相关文章

宣化上人:世界成就品第四⑨

宣化上人:世界成就品第四⑨

世界成就品第四◎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美国万佛圣城宣化老和尚讲述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尔时,普贤菩萨复告大众言:诸...

星云大师《为放下情执祈愿文》

星云大师《为放下情执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 您可曾听到一个卑微的声音,向您发出恳切的祈求? 佛陀! 我陷入了情执的泥沼,如果再不出离,就要在这里灭顶了! 我落入了情执的罗网,如果再不逃出,就要在这里窒息了! 慈悲伟大的佛陀!...

海涛法师:施食完的东西可以拿来吃吗

海涛法师:施食完的东西可以拿来吃吗

问:施食完以后施食的东西可以拿来吃吗? 海涛法师答:标准是不行的,因为它里面的这些阳气,这些叫天地合成的这些精气都被吸掉了,那你一吃下去,你的身体是比较敏感的或是比较虚的对你就不好了,甚至有个讲法是什...

如何在生气时还能心存慈悲心

如何在生气时还能心存慈悲心

主持人:佛教经常教导人们要慈悲,面对烦恼时要自我消融,不被烦恼所困。但当一个人处于情绪低潮,心情不好,或怒发冲冠的时候哪里还记得什么是慈悲,什么是自我消融?究竟人们该如何避免陷入情绪之中,而常存慈悲心...

净土居士楷模--刘遗民

净土居士楷模--刘遗民

刘遗民是东晋时期,庐山东林寺白莲社十八高贤之一。他是汉代楚王的后裔,曾任九江柴桑县的县令。后来因感伤晋室无磐石之固,物情有累卵之危,而放弃巍巍官禄,归隐山林。 刘遗民的学问、道德和政绩都很好,再加上...

恶人尚且能往生,何况善人

恶人尚且能往生,何况善人

隋天台智者大师临命终时预知时至,梵僧预告他化缘已毕,他就召集门人弟子来唱两部经,一部是《法华经》、一部是《无量寿经》。唱完之后,他都有个偈子来提纲挈领地来概述,其中他听完了《无量寿经》之后,就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