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弥勒净土法门及其现实意义(八)

弥勒法门与人间佛教

弥勒法门与人间佛教思想关系十分密切。近代以来中国民间的弥勒信仰已经日益世俗化,并逐渐与学术界和佛教界提倡的人间佛教思想合流。可以说,弥勒法门既是人间佛教思想的理论渊源,又是人间佛教思想在宗教实践方面的有机组成部分。

近代佛教思想家和改革家太虚大师曾积极倡导人生佛教思想,大力弘扬弥勒教法,试图创立宗奉弥勒经典的“慈宗”。太虚大师提倡的人生佛教着眼于“人生”的改善与“世间”的改造,是“人间佛教”思想的理论先导。太虚大师的后继者慈航法师也力弘弥勒法门。除此之外,当代佛教界提倡人间佛教的高僧大德不乏其人,较有影响的有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台湾的星云大师和圣严法师等人。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太虚大师的弟子印顺法师继承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理念,致力于倡导人间佛教,强调净土信仰应重在创建人间净土。印顺法师充分肯定了净土在佛法中的意义,也充分肯定了兜率净土的重要性。“因为佛在人间成佛以前,最后身菩萨在兜率天,从此而降诞人间的。释迦佛是如此,将来弥勒佛也是如此。” 但印顺法师也明确指出:弥勒信仰的重心不是兜率净土,而是人间净土。他说:“总之,弥勒净土的第一义,为祈求弥勒早生人间,即要求人间净土的早日实现。” 印顺法师公正客观地比较了弥陀净土与弥勒净土的特点,认为弥陀净土代表着佛果的究竟的清净庄严,弥勒净土则代表着在五浊恶世来实现理想的净土。就佛果功德的究竟圆满而言,弥勒净土不如弥陀净土。但就切身处世的现实世界来说,弥勒净土比弥陀净土更切合实际。印顺法师如此论说的目的在于强调弥勒法门的人间性、现实性,把弥勒净土视为人间佛教的范本,借此推进传统佛教的世俗化改革。由此可见,弘扬弥勒法门对于人间佛教的倡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佛法是治人治心的慧法,从佛法本身而言,佛法的终极目标是要把众生救度到解脱生死轮回的涅槃的彼岸。但从尘世利益即佛教的社会效用而言,佛教真正有益于社会人生之处在于佛教能在繁华喧嚣的俗世生活中疗救人心,安抚人心,促人向善,使人明慧。今天的社会之所以仍然需要佛教,原因就在于此。正因为如此,近现代学术界和佛教界的有识之士才大力提倡“人间佛教”。“人间佛教”已经得到学术界和佛教界有识之士的普遍赞同。1983年,中国佛教协会第四次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将“人间佛教”思想确定为中国佛教的指导思想。因此,现代佛教必须淡化出世色彩,强化入世精神,只有这样佛教才能更好地适应当今的社会心理和时代氛围,才能吸引和感召更多的民众信仰佛教,才能使佛教既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同时又能发挥更大的救世济人的社会作用。

 

点我:
标签: 菩萨

相关文章

圣宇法师:地藏经心地法门 第十四集

圣宇法师:地藏经心地法门 第十四集

第十四集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三称) 南无忉利会上佛菩萨(三称) 放掌请坐,又到了我们讲课的时间,上一堂课,第四品还没讲完,讲到光...

圣严法师:识人识己识进退

圣严法师:识人识己识进退

人不可能是孤立的,一定跟其它的许多人有关系,不能天真地想进就进,也不可能任意地想退就退。因为我们生存的环境不完全掌控在自己一个人手上,所以,要进要退之前,都得先识己识人,才能在适当的时机前进或者后退。...

投生到施主家

投生到施主家

宗门下常常有些公案。比如宋代的草堂青禅师。草堂青禅师在当年是很了不起的禅宗大老,那他的大施主就是一个姓曾的大户人家。那草堂青禅师圆寂,就到曾家去投胎了,这就是后来一个作宰相的,就是曾鲁公,叫曾公亮,...

宣化上人:临终念佛忏悔灭罪

宣化上人:临终念佛忏悔灭罪

在临命终的时候,这暖、息、识将要断的时候:暖、息、识这三种组织成一个命根。人死了,这命根就要断了。命根断的时候,先没有暖气;然后,没有了呼吸;再来,识也就走了。这三种都断了,就命终了,人死了就是命根断...

念佛一定是有感应的

念佛一定是有感应的

念佛一定是有感应的。感是我们信愿持名为能感之机,应是阿弥陀佛所成就的四十八大愿弥漫在虚空法界的光明、愿力,就在当下。 实际上这种感应你不要把他看得很玄妙,我们当下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他就应了,南无阿...

阿弥陀佛即本师卢舍那

阿弥陀佛即本师卢舍那

《华严》以卢舍那佛为教主。此则如清凉云,阿弥陀佛即本师卢舍那故。《佛说阿弥陀经疏钞》 好,这个玄门我们给出的是教主法身同,用了一个叫主伴圆明具德门。当以哪尊佛为主的时候,其他的佛菩萨都为伴,这叫主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