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海法师:《佛说弥勒上生经》讲记 30
《佛说弥勒上生经》讲记(30) ◎ 印海 著 第四要身心精进,不求断结。精进有身、心二种精进,恭敬三宝心不放逸,礼敬圣贤身不造恶,是消极的防非,但精进的定义,应是极积的心不懈不退,存慈悲利他之心,身作种种有利众生的善业,但是不为个人孳孳断诸烦恼,若精勤断诸三有之烦恼,为声闻乘者,速离欲界,超越三界,则不生兜率天了。烦恼有三界所系之不同,此处不但不断上二界之烦恼,即欲界的见、思二惑也不需断除,才可往生兜率净土。 第五修十善业道:十善为上生内外二院增上业因,凡夫所修十善业因是散心所修因行。菩萨十善能与定心相应。虽是散心十善,主要是常与善心相应,自然能感生天因缘。欲生其他净土,若无定心,很少能够往生,唯有上生兜率,可以散心而生,此上第四、第五两种法门,可说是方便之方便,捷径中之捷径了。 除了上文五种戒善功德外,还需对前面所说的兜率陀天微妙清净,殊胜法喜之乐,一一如实思惟而生欣羡,引发欲求上生兜率之本愿,如此观照才有上生之分。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总结正观。末法时代,邪见蜂生,旦行者多重讲说,疏于观行,佛于此特别重视观行,同时要随顺正理观行——以戒、善为主。否则缘木求鱼,背道而驰,是为邪观。到此,正宗分中述说外果功德一大段文已完。 乙二 明内果 丙一 启请 尔时、优波离即从座起,整衣服,头面作礼,白佛言:“世尊!兜率陀天上乃有如是极妙乐事。 本经正宗分有二大科,第一明外果,广说兜率净土依报庄严,已如上文。以下第二明内果,叙说弥勒上生内院,色身殊胜及上生人天大众有九品不同之差别。初由优波离启请,后由佛解答。弥勒上生中先说弥勒于此世界没,今先启问。 优波离听闻释尊宣说兜率净土之清净庄严及上生兜率所应修行方法以后,当时即从法座起来,拜佛如仪后,禀白世尊:赞叹兜率陀天宫之上,确有如是极净微妙的希有快乐之事。 今此大士,何时于阎浮提没?生于彼天?” 现正式启请佛陀解答两个问题:一、今此大士,指弥勒菩萨,称菩萨为大士,因登地菩萨皆具智慧,神通,威德,悲愿等功德。弥勒菩萨,什么时候在我们这一阎浮提——娑婆世界将要涅槃,通俗说何时去世?二、去世后弥勒将要往生于那一类天上受生?这是问到弥勒此界没后,生到何趣的问题。唯愿佛陀慈悲开示。 丙二 解说 丁一 正说弥勒上生 戊一 此没 佛告优波离:“弥勒先于波罗奈国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罗门家生,却后十二年二月十五日,还本所生处,结跏趺坐,如入灭定。 佛先解答第一问题,说明弥勒菩萨何时上生。弥勒菩萨本来生于波罗奈国。释尊于菩提树下成道,然后到鹿野苑初转*轮,鹿野苑是位于波罗奈国。波罗奈此云江绕城,城的四围因有很多河流大川,以此得名。劫波利村,此云捉髑髅鬼,或许此一村庄原来本属公墓或坟冢,人死后骷髅骨发生磷火,有人前去捕捉此火,以为是鬼火,此城以此而得名。其父本是一位大婆罗门,名波婆利,此云大护。婆罗门为印度四种阶级:一婆罗门,为当时四姓中第一等人物之宗教师,传说其祖先从大梵天口中出生,所以清净无比,操纵一切。第二剎帝利族,传说其祖先从梵天两肩出生,为国王大臣,处理国家政治、军事,保卫疆土。第三吠陀,祖先从梵天肚脐生,为社会上工、农、商人,能做社会种种资生事业。第四首陀族,祖先从梵天脚下出生,所以种姓下劣卑贱,为人们作奴隶。阶级非常森严,彼此不相通婚,为释尊极力反对,全力推翻此一不平等传统恶例。释尊出生于剎帝利族,根据下生经说:何以弥勒生于善净婆罗门家?因为释尊出生于五浊恶世,众生皆喜欲于荣华富贵,眼见王太子出家,深受感动,愿放弃世间五欲之乐而志求解脱。弥勒佛生于增劫,众生福报大,并且乐于修行,故生于婆罗门家。以上所说是弥勒菩萨在印度出生处及其种族。 行者在始觉的修习路上,在生起了真正大慈悲心之后,所要努力的,就是对于修慈悲行之机遇的把握了。在对待所有众生都能够平等的基础上,分别以各种适当的方法使他们体悟这个本觉真心,使他们能够解脱生死的痛苦。只要... 做更大的事业、追求更大的荣誉、赚更多的钱,每个人都想让全世界知道自己。 人生的烦恼、人际的冲突,根源皆在此。 唯有反其道而行,烦恼才能真正解脱 通常人都只看到自己,看不到他人。任何的思绪都是围绕著个... 我们在末法的时候,哪有善知识呢? 实在没办法的时候,你就依着你所学的教义,依着经,圣教量,依着佛所说的。就是依着一部《心经》都可以,你把《心经》背熟了,你想《心经》怎么说的,一切相跟空差不多,色不异... 自序 佛教在世界性的各大宗教和思想之中,显得非常特殊。凡是宗教,无不信奉神的创造及神的主宰,佛教却是彻底的无神论者;唯物思想是无神论的,佛教却又坚决反对唯物论的谬误。佛教似宗教而又非宗教,类哲学而又非... 有些人总觉得修念佛法门,似乎有点低人一等。你看人家参禅,那是上根利器能参的;人家教下,深入经藏,修摩诃止观,那也是很了不起的人。 一打坐就是好几个小时,文化程度很高。那自己好像只会念佛,什么都不会,... 我曾经看过一位患者,她为我上了一课,不但是有关戒律的一课,也是启示习惯影响我们往生的一课。她是一位五、六十岁的欧巴桑,平日很讲究服装打扮,甚至连住院做放射治疗,只是由医院的三楼到地下室,她也一定要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