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海法师:《佛说弥勒上生经》讲记 38
《佛说弥勒上生经》讲记(38) ◎ 印海 著 我灭度后,我诸弟子,若有精勤修诸功德。威仪不缺,扫塔涂地,以众名香,妙华供养,行众三昧,深入正受,读诵经典。 在正报庄严一大科中,正说弥勒菩萨内果种种殊胜,此下第二大科说明发愿上生内院诸行者如何修行兜率净土资粮。净土法门,多以九类品位来叙述上生的等级差别。本经亦以上、中、下三品的不同来设立往生的品位高下。换言之,所修的功德大、多,品位自然高上。不过本经约所修的人有三类,(所修的法门不同,故列为上、中、下三品。)第一类是菩萨根性者:从初发心,经过胜解行地至第九地远行地菩萨,为供养一生补处菩萨,或者为了闻法,种诸善根,彼等发愿往生兜率陀天。此一类大心众生所修之因,本经称为六事行法。第一持戒行:行者能坚持清净戒行,行住坐卧四威仪皆能如法,尤其身口律仪,有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之五戒。将生活纳于正轨,不但保持人身不失,进而才能生天。第二敬塔行:佛塔是供养佛陀的舍利,佛教的寺庙,供奉佛像,无论是扫塔、洗地,修饰塔寺能使清净庄严,卫护道场,使人见之能生恭敬心,清净心,欢喜心,自己定能增长福业。第三供养行:以种种名香,妙花供养三宝,或以衣、食、卧具、医药供养僧众,是福田中之敬田,亦获无量福报。以上三种福行属于戒行,第一,是止恶戒,或说是止持。次二是作善行,或说是作持,或可说为舍施因,如扫塔、涂地、香花供养。若发愿欲生,即得往生。又第一是防非因,即于四威仪中,恒常安住如法律仪中。第四等持行:经说修行众三昧,行众三昧,三昧很多,世间定有四禅八定,佛教加一灭尽定为九次第定,这是从凡入圣必经过程,但此处不一定要修如此高深禅定,只要心内无妄想,无烦恼困扰。如看经,念佛,久之自然获得内心清净安定,所以凡夫修闻、思、修诸行门,圣者能入正受,随各所得三昧正受。行众三昧又名离散行,因离诸散乱之心。三昧又称三摩地,或正定,能使心念专一,或念佛观像,发愿皆得往生。由于三昧定力,获得正受,凡夫向外贪求五欲,有顺逆之境,就有苦乐感受,行者修内观,不随境转,内心始终保持轻安、法喜、无烦恼困扰,纯一无杂,安定自在,名等持行。第五诵经行:即诵持经文,思维经义,多闻熏习,启发慧业。第六读经行:读经,念经,或大声朗诵,或默念,随文观义,皆能引发智慧。法华经中有十法行,书写,受持,读诵,演说,听讲,礼拜,流通等,今举偏胜而说读诵。知道经义,则能知善恶、邪正、是非。此处约读诵弥勒三经说,能知兜率内院依、正庄严修持方法,则能增长信心、智慧,愿力。在修行中只要能读诵经典,称念弥勒名号,以此增益信心愿力亦得往生。此中若能修六行或五行,为上上品生因,或修三、四行,为上中品生因,若修一、二行,为上下品生因。约所修满分、多分、少分的不同,则有九品的差别。 庚二 发愿 如是等人,应当至心,虽不断结,如得六通。 发愿是将所修的一切功德回向于兜率净土,其实一切净土皆重于信愿。如是等人是指上面修六事行法的人,要以至诚恳切之心发愿回向才得往生。但是修兜率净土法门,不同小乘声闻行者,克期断诸烦恼结缚,了脱生死。所以说虽然尚是凡夫境界,具诸结使,但是只要修此六事法行,犹如得神用广大的六经神通,如同圣贤一样,自在往生。 神是不可思议,通是自在无碍。佛教说有六通,外道只有五通,缺少漏尽通。神通有修得,报得二类,前者由修禅定而得,后者由生天后,自然获得这一殊胜根用。普通凡夫肉眼,见明不见暗,见近不见远,见外不见里,见著不见微,见粗不见细。俗说隔一张纸,眼即不能见。可是天眼通是一种特殊微细四大净色所造,经过修练光明观的眼根,见明亦见暗,见近亦见远,乃至著、微、细、粗、小、大无有不见。凡夫肉耳,所听声音,只能听近不听远,听大不听细,但是具有天耳通者,能听千里以外之声,这需要修练靜定功夫。 四心念佛 平常我们都说要“一心念佛”,而彻悟禅师——净宗十二祖却告诉我们说要以求悟心、惭愧心、畏苦心、感恩心念佛,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四心就是一心... 学佛感悟词……拜读释迦牟尼佛五百大愿的感悟:372:供养三宝愿空前绝后惊天愿,檀波罗蜜盈慈善。修道树善根,学佛先为人。证法何为高,核心是三宝。随缘三宝依大乘,令发... 有一位信徒,到寺院里拜访住持。这位年轻的住持对身旁站着的一位年老的和尚说:去,倒一杯茶来请客人。老和尚就去倒茶来。住持又再吩咐:再去切一盘水果来。老和尚又去切一盘水果来招待客人。这位信徒很不以为然,... 各位尊敬的法师、各位慈悲的护法居士大德: 今天是2010年2月14,是农历大年初一,这在中国和台湾以及全世界的华人,是个大日子,因为全世界的华人都过农历年。台湾有四个重要的节庆,就是:元宵、端午、中秋...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今天是本年度新生训练,我要向各位讲几句话。各位到这里来,主要是为了求学,也可说是为了求法,为了求道。大家都知道,做人有做人的态度,做事有做事的态度;同样地,求学有求学的态度,求法... 人有贪心,永远不快乐。若是不贪,就有快乐,所以要止贪。贪心有如无底坑,填之难满嗔恨生。五欲纷陈颠倒想,痴然不觉法器崩。因为贪心起,多少人为它身败名裂!多少人为它国破家亡!它是害人的东西,不可不谨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