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海法师:《佛说弥勒上生经》讲记 44
《佛说弥勒上生经》讲记(44) ◎ 印海 著 以下说修十种下品之行。本经列出十种行门:一闻菩萨名,二造立菩萨形像,或雕刻,或书画,或出功德请人塑刻,三供养香,四供养华,五供养衣服,庄严佛身之正报。六供养绘盖,七供养幢,八供养幡,以上三种庄严,是庄饰弥勒菩萨的依报,令人见了种种庄严,心生欢喜,清净,恭敬种福。九身恒礼拜,表示行者身业清净。十心系口念菩萨,表示心、口二业清净。能依此十法修行,决定下品往生。 庚二 明往生 此人命欲终时,弥勒菩萨放眉间白毫大人相光,与诸天子,雨曼陀罗华,来迎此人,此人须臾即得往生。 正说往生之瑞相现前。此人是指以上忏悔及修十种行者,当他临命终时,弥勒菩萨即能放光接引,往生兜率。菩萨以眉间白毫相光灭除众生罪障,今因此人欲从黑暗走向光明,必由菩萨慈光加被。西方弥陀净土,亦以手放光接引众生,往生西方。此均表示佛菩萨的悲愿无穷,仗他力之加被。同时兜率天中诸天子亦运以福德力使天上散下曼陀罗华(小白花)来迎接此人,很快的即得上生。净土法门一方面仗他力,但是亦需自力,这里的自力即是上文所说十种行,自力、他力,加之功德善法力,汇合成一股强大力,自然即得往生。 衡量修行功夫的高低,中国佛法多著重于临命终时,若命终时身无病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镇静、泰然、正念提起,这是不容易的功夫,但这需要平时功夫。所以不要只注重在临命终时,平时常忆佛,念佛,修积种种善根福德,到了紧要关头,只要回忆到平时的功德,心中自然不会恐怖了。 下品往生中亦有三类往生不同:若能忏悔,造立菩萨像,供养、礼拜及系念菩萨名像者,下品上生;但能忏悔、造像,供养、礼拜而不能恒常系念,下品中生;或仅能忏悔,造像,供养而已,不能恒常礼拜又不常常系念菩萨名号者,下品下生。又兜率净土方便极方便,捷径又捷径,只要能忏悔除罪,虽不能造形像,供养,礼拜等;或者但造形像,或只是供养,或但礼拜,或只系念,或者称名,均可下品下生,虽然不能与菩萨当来下生,三会闻法,受记作佛,只要上生,皆可度脱。 庚三 明得益 值遇弥勒,头面礼敬,未举头顷,便得闻法。即于无上道,得不退转,于未来世,得值恒河沙等诸佛如来。” 此说下品往生的法益。修学任何净土法门,其目的是能于命终之后,得蒙佛,菩萨的慈悲接引,当下能够面见佛,菩萨的亲自开示,除疑生信,而得智慧,断诸烦恼,悟无生忍。兜率净土亦不例外!下品行者由于能在生前广修十行,或多或少,至此,善根成熟,因缘时会,命终即得菩萨放光接引,诸天欢迎,一刹那中而得往生,值遇弥勒,当面礼拜,恭敬。此时却是真正睹见菩萨真身,并非吾人见佛、菩萨木像,铜像或画像了。行者久远以来,念菩萨名,观菩萨像,作种种供养礼敬,今日才是获得理想实现,面见菩萨慈容,当下礼拜,由于信诚所感,礼拜之时,头尚未举起,即蒙菩萨开示而得闻法,除诸疑网,增长智慧,于无上佛道而不退心。有说此不退是下品行者,一生彼天,闻菩萨说法,则入十信位。憬法师说:此已“得不退之因,故说不退,而非已得不退”地。常说不退有五:一信不退,在六信位。二位不退,在七住位。三证不退,在初地。四行不退,从二地至七地。断不退,八地以上。下品生者,是约修因不退说,并非已至果位上说不退,闻法是因,断烦恼才是果。或说此不退,对无上佛道生起无比信心,发愿上求,再也不畏佛道长远,法门难修。因为此时已确实得蒙菩萨当面开示,闻法生信,无始疑虑,顿时消除了。 文殊菩萨心咒:嗡ong 阿a 喇la 巴ba 札zha 那na 谛di 1.持诵文殊五字咒(文殊菩萨心咒、亦称文殊智慧咒)的主要功德,据佛经记载为:罪障消灭,获无尽辩才,所求世间,出世间事悉得成就,... 朋友的可贵,在于能够相互劝善规过,所谓以苦口为良药,救自救他;以良言为针砭,利己利人。做人很多时候需要善知识好友的提携、指导,如孟郊的 劝友诗说:人生静躁殊,莫厌相箴规。别人的忠言劝谏之外,能够从生... 释迦牟尼佛与大比丘众五百人,在古印度毗舍离城的祇园,缓步而行前往游化。当时,世尊回顾毗舍离城,不久后便说此偈:今观毗舍离,更后不复睹,亦复更不入,于是当别去。当毗舍离城中的人民,听闻到世... 阿弥陀佛因地为什么要发愿建立一个超胜十方诸佛的净土? 就是因为深知靠通途佛法只是一部分众生能够解决生死问题,大部分众生却没有办法,所以就把他们迁移到一个净土去,让他们在那里断烦恼,成佛果。 通途佛法... 世界有「成、住、坏、空」四个步骤,人有「生、老、病、死」四个过程,事有「生、住、异、灭」四个阶段。 「劫」代表时间的单位,一增一减为一劫。增劫的计算,从人寿十岁开始,每一百年,增加一岁,身高增加一寸,... 1.当我们在修持或听闻佛法时,必须培养想要利益一切众生的心态,这不仅是短暂的做法而已,最终还要帮助六道众生解脱痛苦。这就是正确的心态。 2.无论我们对自己感到多沮丧,或觉得自己难以达到证悟境界,但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