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海法师:《佛说弥勒上生经》讲记 48

《佛说弥勒上生经》讲记(48)

◎ 印海 著

因此、今于佛前,发诚实愿,希望舍此形秽之业报身,于未来世中,能够逢遇弥勒菩萨,只要舍此报身已,大家皆得上生弥勒菩萨所住的天国净化的兜率陀天。听闻佛法,将来亦随弥勒下生,龙华三会,授记作佛。

此中只说未得道者求愿上生,其中还有已得道者未说,因既已民得道之三乘,四果,可以神通愿力,随愿所往。同时,为鼓励末代凡夫修行尚未证果者,所以唯举凡夫,不说圣者。

世尊记曰:汝等及未来世修福持戒,皆得往生弥勒菩萨前,为弥勒菩萨之所摄受。

此是说明佛为大众正式授记作证:汝等指今未得道者,以及未来世中之信佛弟子们,只要能修诸福业,如前文所说布施供养香、花、幔、幢之修集种种福德。同时又能自己受持禁戒,严护威仪。只要能发愿往生,乃至一念称名,皆得上生,何况持戒修福?只要修福,持戒,皆当往生弥勒菩萨前,为弥勒菩萨之所摄受。因菩萨慈悲,超过父母,欲令苦恼众生早日离苦得乐,不受轮回。

丙三 结成正观

佛告优波离: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最后总结劝导与会大众,并劝导末世众生修行,应具慧眼,不可误入歧途。根据本经所说,作观,修行,如此去修行,即是纯正的修弥勒法门,否则,不依此经所说去行,即成为不正之邪修,邪行。现今外道正流行龙华,先天,一贯道,假藉释迦已经去世,弥勒今已下生,妖言惑众,一派胡言,不依经说,此处正是予以有力一大棒喝。这是释尊早有预言,不幸今日而得言中,实在可悲可叹!

甲(三) 流通分

尔时、尊者阿难即从座起,叉手长跪,白佛言:世尊!善哉世尊。快说弥勒所有功德;亦记未来修福众生所得果报。我今随喜。

此下为本经的流通分。 一部经典大分为三,初序起分,如人之首,次正说分,如人之身,后流通分,如人之双足。此首、身、足为人之全体,缺一即不能成为有用之人。经典亦然,流通分是为了要使大法,不但流通于当世,且要宏传于未来!

流通分中有四段,初问,又分二,第一赞说随喜。当时,阿难尊者听佛陀说完本经后,即从自己座位而起,先叉手合掌,然后长跪,赞叹随喜,向佛说:“世尊呀!太好了!能够直截了当的宣说弥勒菩萨所修的功德。同时亦为未来末世修持兜率净土众生,以布施供养菩萨,称名恭敬,持戒修福等功德,作证授记将来当可得生兜率天中,亲近弥勒获大利益果报,我今随喜赞叹,欢喜,圣凡、业果功德无量,实在难得!”

唯然!世尊。此经之要,云何受持?当何名此经?

第二,此问持名。唯然是敬语词,世尊能以无比智慧,宣说兜率净土为等觉大士弥勒菩萨之所示现,为三界无依的芸芸众生之皈依处,只要修福,持戒,即使闻名,一生即得不退,所以若欲上生天界众生,应以兜率为归依,但此净土法门,云何受持?此经如何安立名称?

佛告阿难:汝持佛语,慎勿忘失,为未来世,开生天路,示菩提相,莫断佛种。

次答有二,先答受持。佛告阿难云:“汝应受持佛所说的正法,谨慎小心,不要忘记,使大法散失湮没。不但是为了现在众生获得法益,同时也是为了未来末世众生能够打开生天之大路,此生天之路,不外前文所说布施,持戒,有此方法,当得蒙弥勒菩萨接引,享受兜率天中之法乐,即能舍离畜生,地狱,饿鬼,阿修罗之沉沦。由于得见菩萨,证得不退,经过修持,于未来世,能证菩提,如此方得超脱生死,不受轮回。同时,佛又嘱咐阿难,若此经在世流行,令人读诵受持,依法修行,则佛种不断,慧命永续。

点我:
标签: 菩萨

相关文章

主人的痰

主人的痰

有一个大富翁养了一群奴仆,这些奴仆有替主人搥背的,有替主人奉茶倒水的,有替主人出门提行李的,每个人都对主人极尽奉承,唯主人马首是瞻。而主人也很慷慨,每当仆人们为他做了一件称心如意的事时,富翁便毫不吝啬...

梦参老和尚99岁华诞,星云大师五台山祝寿

梦参老和尚99岁华诞,星云大师五台山祝寿

2013年7月6日,星云大师朝圣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并专程前往普寿寺向高龄99岁梦参长老祝寿。两位老和尚一见面,双手紧握,彼此搀扶,艳阳高照的天空立即洒下甘露。梦参长老与星云大师相互赞叹,禅机不断,...

念楞严咒半年都会背了,为何不产生效果

念楞严咒半年都会背了,为何不产生效果

【阿难当知。是咒常有八万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金刚藏王菩萨种族。一一皆有诸金刚众。而为眷属。昼夜随侍。】 所以佛对阿难说,这个咒,阿难当知,是咒,这个《楞严神咒》有八万四千那由他。那由他翻无量数,...

圣严法师《慈悲是为了保护自己》

圣严法师《慈悲是为了保护自己》

感同身受的慈悲,可以帮助我们破除执着、抗拒诱惑。但是在这个弱肉强食的社会上,虽然自己对别人处处慈悲,别人未必会以慈悲回馈自己。因此,面对名利、财色的争夺时,难免担心自己会吃亏。 对别人慈悲,从眼前来看...

印光大师:八字、命运不好的人如何求得好因缘

印光大师:八字、命运不好的人如何求得好因缘

人生世间,父母,寿命,相貌,学问,夫妻,儿女,皆是前生所作之业之所感召。若有大功德,则会过于前生所培。若有大罪过,则便不及前生所培。是以要认真修持,以转前业也。汝欲得有学问,有才能,有德气之好丈夫,或...

应具备何种参访心态才能受用

应具备何种参访心态才能受用

问:佛弟子应该具备何种参访心态,才能真正受用? 慧律法师答:参访最主要的,是要启发内在自我的觉性,这样参访才有意义。如果我们去参访,只是看看佛像、大殿的大小,仅仅觉得它很庄严,可是,对我们觉性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