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永法师:经典浅释《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四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

【着袈裟衣,当愿众生,心无所染,具大仙道。】

【袈裟衣】是行佛道之特征、是世人行步佛道的标志,也是佛陀亲赐弟子的法衣。袈裟又名:安陀会,即称五条衣。《悲华经》中说,释迦牟尼佛昔年在宝藏佛前,发誓在成佛时,所着袈裟具有五德,即:一、或犯重邪见之四重,以一念敬心尊重袈裟,必于三乘受记;二、天龙人鬼若敬袈裟少分即得三乘不退;三、若鬼神诸人得袈裟少分乃至四寸,则饮食充足;四、众生共违反念袈裟便生悲心;五、若在兵阵持此少分,恭敬尊重,常得胜他。《心地观经》言袈裟有十利:一、覆身离羞耻而具惭愧。二、离寒热蚊虫。三、示沙门之相,见者欢喜,离邪心。四、是人天宝幢相,生梵天之福。五、著之时,生宝塔想,灭诸罪。六、坏色,生不贪欲。七、袈裟是佛净衣,永断烦恼而作良田。八、消罪而生十善。九、如良田,能增长菩提之芽。十、如甲胄,烦恼之毒箭不能害。是故三世诸佛共服之。是故,菩萨教诲我们说,出家为僧着此法衣时,要发念於众生:希望众生远离烦恼贪欲,走成佛觉悟之道,永得清凉解脱。

【正出家时,当愿众生,同佛出家,救护一切。】

【正出家】就是为僧落发出家,也可以视为比丘受具足戒之时。总之就是发出离心步入菩提圣道之时。菩萨教诲我们:如是这样正出家时,要发念於众生,希望众生同与佛陀一样,看破世间五欲红尘、了知世事苦空无常,离诸富贵、明晓苦难,发大悲心救护一切众生!

【自归于佛,当愿众生,绍隆佛种,发无上意。】

【自归于佛】就是我们到寺院皈依之际。菩萨说:当我们明白世间苦、五蕴色身苦、生老病死苦的时候,自己觉悟了,投归在佛陀座下时,也要念及一切众生都要续佛慧命。【发无上意】就是随佛发愿求证无上佛果!

【自归于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归于法】,此说佛度化我们,亦如人以手示月,佛告诉我们,目标是要当见月,而不是止于人的示月之手。这个【自归于法】就是叫我们要依法自修自证,直至顺人之手见到月亮。怎样才能见到月亮呢?这就要靠【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唯【智慧】方能度达苦海的彼岸!菩萨教诲我们在如是领悟的当下还要念及於众生如是修悟——

【自归于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此言【僧】有当【师】讲之意。有佛法住世间,若是无有僧传僧讲,世间众生就亦如人有眼无目、天空有日而无光一样。此言【统理大众,一切无碍】就是要把佛法智慧如红日一般普耀于法界,从而使众生各各受益,觉悟人生,皈依於佛、皈依於法、皈依於僧,修行一切无碍。经言,佛陀来此娑婆世界八千次了,为什么?就是为了【统理大众,一切无碍】,使我们离此苦海,寂灭常乐也!

【受学戒时,当愿众生,善学于戒,不作众恶。】

【受学戒时】受、学二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受】是和尚传戒给我们之时,【学】则是我们学习和行持戒侓之时。菩萨教诲说:当我们受持和学习佛陀传下的戒侓时,不但自己要以戒为师,还要念及於众生善学戒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受阇黎教,当愿众生,具足威仪,所行真实。】

【阇黎】就是指阿阇黎。阿阇黎又翻为教授,就是佛门中常说的亲教师,也称是我们的依止师父。菩萨说:当我们听师父教授、规范我们的行为时,自己受教、受益了,要悲念於一切众生,离诸世间一切非法的贪嗔秽欲,具足威仪,无妄无欺,当所行真实之法!

 

点我:
标签: 菩萨

相关文章

观音菩萨随类现身满彼所愿

观音菩萨随类现身满彼所愿

众生之心,与佛无二。虽迷真逐妄,背觉合尘,起贪瞋痴,造杀盗淫,轮回六道,了无出期,而其寂照真常之本体,仍然如故,毫无损失。以故佛视一切众生皆是佛,悯其业障深重,不能直复本体,故以种种方便,令种善根,...

星云大师《如何安身立命》

星云大师《如何安身立命》

各位虽然退休了,但是人生仍然是继续的,并不就此为止。我们人生应该要有个未来,未来就是希望。俗语说: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因此,一个人如果没有未来,活着就没有意义。相信每一个人都...

敦伦尽分的人生

敦伦尽分的人生

【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恪尽己分。印光大师】 这里谈谈敦伦尽分的问题。尽分就是每个人在家庭和社会当中都有一定的角色,每一个角色都有相应的道德义务。 名分,名就是你有一个社...

净业正因,以慈心不杀为第一

净业正因,以慈心不杀为第一

原文: 净业正因,以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为第一。食肉之人,虽不自杀,亦难免杀业。以非杀无肉故,以钱雇人代杀故。扶球当名福球,以环球之祸,由于不知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之事理,遂致任自己野蛮心,行弱肉强食,互...

佛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佛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用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用得好的,哪有那么快?今天用不好,明天继续,明天用不好,后天再努力,直到做好为止。什么时候才是做好呢?就是你身、口、意三业能与佛法相应,了无杂乱,日夜安详,心观佛、口念佛、身礼佛...

【推荐】勤则不病,不勤则病

【推荐】勤则不病,不勤则病

示耳之曰:勤则不病,不勤则病,勿谓夙业,其报甚近。慈父弥陀,数数亲觐,可以永年,况乃却病。(《西方确指》) 这八句偈颂讲得非常直白。看过去好像没什么,仔细思惟,这里面包含着佛教甚深的义理和心性上甚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