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圆法师:《普贤行愿品》随喜功德之一

大家看经文:

复次善男子,言随喜功德者。

这是第五行愿随喜功德。随是随顺、不违逆的意思,喜是欢喜、心不厌恶。就是说,凡是见到或者听闻他人所作的功德善行,乃至一毫之善一尘之福,都随顺欢喜赞叹,不生嫉妒心不起破坏意。所以随喜功德能除去嫉妒心,拓展心量,使心量广大平等。

佛住世的时候,弟子们对佛都非常的敬仰尊重,偏偏佛的堂弟提婆达多,常常在僧团中搬弄是非。他虽然也是出家人,但是他对佛心怀嫉妒,听到有人赞叹佛时,他就想办法来挑拨离间,甚至是诽谤佛。弟子们带着疑惑去请问佛陀,提婆达多和佛陀是堂兄弟,又是佛的弟子,为什么他事事都要障碍佛陀?甚至听到有人赞叹佛陀的时候,他就想尽办法去造谣言诽谤佛呢?弟子们就问了,提婆达多和您,就是和佛曾经到底是什么样的因缘。佛就对弟子们说,提婆达多诽谤我不是只在今生今世,在过去生中他就一直心怀嫉妒,常以险恶之心加害于我。

佛接着说,在过去生中,有一个国家叫摩伽陀国,国王养了一头洁白的大象,国王请来驯兽师来调教,这头白象非常的聪明,人见人爱,备受赞叹。有一次在祭拜的大典上,国王骑着白象巡视祭拜的队伍,大白象一走出来,它的动作优雅稳重,让人一见就生欢喜心,所以每个人都去赞叹它。国王看到所有的人只赞叹大白象,心中不高兴,他想,大家竟然只赞叹被我骑的白象,却没人赞叹我的英姿,于是国王嫉妒心生起来。他想置这个白象于死地,国王就问驯兽师,这头大象能站在最高的断崖上表演吗?驯兽师说没问题,它很聪明。国王命驯兽师骑在大象背上,指挥大象在山崖上表演,国王说,你让它抬起一只脚站在山尖上,驯兽师就指挥大象用三脚来站立,大象开始表演,姿态优美,在场的人都非常的赞叹。国王越听到大家的赞叹越是生气,就让大象用两只脚来表演,大象也做到了,大象做的还非常的洒脱。这时候的赞叹声震天动地,国王这时不只是嫉妒了,而是生起了恨意。他蛮横无理地告诉驯兽师,你让他四只脚能不能都站起来悬在空中?驯兽师贴近大象的耳朵说,国王这是要置你于死地,像这种无道的昏君不值得为他服务,你是否能展现神力,将四只脚都缩起来,腾空飞到婆罗奈国去。结果大象真的是四脚腾空,飞过断崖,一直飞到婆罗奈国的上空。

婆罗奈国的国王和他的臣民见了以后,认为这是一个好的预兆,大象这么庄严,这么优美的大象能给国家带来吉祥,非常希望大象能够降临他们的国家。大象就降临在婆罗奈国的宫殿旁边,国王很高兴把大象留了下来,并且封它为象王。佛陀讲完这个故事,对比丘们说,那位嫉妒心强的国王就是现在的提婆达多,婆罗奈国的国王就是舍利弗,那位驯象师就是阿难,而当时的大白象就是我。提婆达多生生世世都以嫉妒心和怨恨心和我结怨连仇,直到现在还不断地迫害我,这都是由于他生生世世累积的嫉妒心。

大家修行就要把内心的嫉妒和怨恨扫除,把心中的无明拔开拔除,这样才能了悟真如本性。可以说除了已证果的圣人,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地都存在嫉妒心,大家不妨自我反省一下,当看到别人比我们的相貌美丽的时候,当别人的子女比我们的子女优秀的时候,当别人的修持胜过我们的时候,当别的法师的信众比我们多时,我们的心中有没有嫉妒的心呢?现在流行一句话羡慕嫉妒恨,一开始看到别人比自己强,心里会心生羡慕,由羡慕而产生嫉妒,进而产生怨恨。就像提婆达多,一开始出家时他也是认真修行的,精勤十二年,持诵八万法藏,但是后来因为对佛产生了嫉妒心,有了怨恨心,就想尽办法来害佛,犯下了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杀阿罗汉三条无间重罪。后来他把剧毒涂在指甲盖上,想在礼佛的时候来伤害佛,在他前往王舍城的途中,大地自然裂开,地狱的火车出现,活生生的把提婆达多带到地狱,他堕入地狱。

由此看来,如果不消除自己的嫉妒心,任其发展,很容易由嫉妒产生怨恨,而做出伤害别人的事情。我们也可以看到,现在社会上有很多因为嫉妒而产生的悲剧,其实在伤害别人的同时也是伤害自己,自利利他,利他也是自利,同样,伤害别人也是在伤害自己。我们今天学习普贤行愿的随喜功德,就可以来破除嫉妒心。

摘自 宏圆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

 

点我:
标签: 菩萨

相关文章

海涛法师《佛陀的二十二相》

海涛法师《佛陀的二十二相》

佛陀的二十二相 1、牛王眼相:于无量世,乐以善眼,和视众生。 2、八梵音相:恒以软语,实语教化众生。 3、无见顶相:供养师长,诸佛菩萨,头顶礼拜,破憍慢故。 4、白毫光相:不诳一切诸众生故。 5、足...

净宗法师:唯说念佛 正讲 第三条「正杂二行」之

净宗法师:唯说念佛 正讲 第三条「正杂二行」之

【正讲】 第三条「正杂二行」之文    下面第三文是净土宗的「行判」,就是入净土门之后,二种不同的修行方法,应该选择哪一种呢?在第三文给予...

泛泛然念佛,则功过不相敌

泛泛然念佛,则功过不相敌

【原文】 今之世道,乃患难世道。虽曰念佛能灭宿业,然须生大惭愧,生大怖畏,转众生之损人利己心,行菩萨之普利众生行。则若宿业、现业,皆仗此大菩提心中之佛号光明,为之消灭净尽也。 若前生、昔日,曾作大业...

参禅,究竟是坐还是卧

参禅,究竟是坐还是卧

参禅,究竟是坐呢?还是卧呢?还是站呢?六祖大师说,禅非坐卧;坐、卧、立都不是禅。所以,六祖大师曾对志诚禅师说:住心观静是病,不是禅。 那么,如何才是禅呢?紫柏大师曾经这样说过: 若不究心,坐禅徒增业...

境之善恶,由心之善恶所感

境之善恶,由心之善恶所感

适接手书,并《大士集》,不胜欣忭。大士碑文,经黄君注出,则大士恩泽,遍沾群萌矣。随即与玉仙书,说其所以,并将阁下之信,一并寄去。注成刊板,固不必说,不刊,则彼何汲汲然欲祈阁下注也。但注成之后,当将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