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开示:具有这十种求法之心,没有&#820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达,在手机上就能够接触到许多的佛经。接触到佛经的机会多了,对佛经有兴趣的人也多了。

但是遇到能够帮助自己开示讲解佛经的师傅可不容易。有的人是因为生活工作环境中没有学佛的氛围,所以也就难于相遇能够开解佛经的师傅。有的人身旁倒是有信佛之人,但他却不能确定帮他开解的说法是否正确。

那么佛经可以自学吗?可以通过自学佛经而得到佛法吗?

华严经中给出的答案是:佛经是可以自学的,可以通过自学而得到佛法。

华严经: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不由他教一切佛法大智慧。

“不由他教”得一切佛法大智慧。不就是说可以通过自学佛经而得到佛法吧。当然了,通过自学佛经要得到佛法,还得注意几个问题,才能得到佛法。

佛法大智慧,就是觉悟。觉悟是果,发心是因。因地发心决定果地觉。要想不由他教得一切佛法大智慧,得发十种求法之心。也就是说,只要是发了这十种求法之心,就可以通过自学佛经,得到佛法。

哪十种求法之心呢?华严经中是这么开示的;直心求法,无有谄诳故;不能曲解佛经,给自己的生活习惯作辩解。解脱习气的缠缚是学习佛经的唯一理由,是为直心求法。

精进求法,远离懈慢故;对于佛经中的说法要全面接受,不能有所拣择。不能做到的要力求做到,才算是精进求法。

一向求法,不惜身命故;涅槃寂静,向佛无求。不惜身,不违命。

为断一切众生烦恼求法,不为名利恭敬故;如果是为了名利恭敬而学习佛经,那岂不是等于给众生别起烦恼。

为饶益自他一切众生求法,不但自利故;成就了他人才能成就自己,如果只是但求自利,则不可得。

为入智慧求法,不乐文字故;如果仅仅只是耽著于文字之中,就不能得到法味。

为出生死求法,不贪世乐故;不贪世乐,要做减法,断除法爱。

为度众生求法,发菩提心故;菩提是无学道,法的至境是无学。

为断一切众生疑求法,令无犹豫故;所有的佛经都是有针对性的解疑之法,究竟之道毕竟不是文字所可尽述的。

为满足佛法求法,不乐余乘故。无所得才是成佛之法,有所得的都只是二乘之法。

南无阿弥陀佛!

 

点我:
标签: 菩萨

相关文章

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的生活》

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的生活》

第一篇 四恩总报 壹 四恩总报的意义 经云: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在这因缘和合的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它存在的因缘条件。以人类生存的条件来说,父母生养我们,是亲情因缘;师长教育我们,是学问因缘;农工商贾...

方海权:生育笑容、福相、健康、美声的子女

方海权:生育笑容、福相、健康、美声的子女

 方海权:生育笑容、福相、健康、美声的子女——摘自《人生改造命运要义》书籍历来古今贤圣之人,都是由于父母之善教而得成功。而父母之善教,即可以在怀胎时开始...

【推荐】不清净的愿,佛菩萨能满愿吗

【推荐】不清净的愿,佛菩萨能满愿吗

那些大菩萨行菩萨道时,遇到种种众生。一切众生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思想,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愿望:像我们要求成道的、要求建寺庙的、想当法师的;像我们在家弟子来这儿,有经营公司想发财的;有家庭的人有病的,医院治...

不只关怀,更要包容

不只关怀,更要包容

「关怀」与「包容」很类似,但两者之间仍有很大的不同。「关怀」是指单向对别人付出关心,不一定能够包容;如果能进一步把心胸敞开、接受他人,才是「包容」。 包容,就是要为对方着想,设身处地的将他人当成自己来...

为什么修道人会着魔

为什么修道人会着魔

为什么修道人会着魔?「贪求冥感」。 在修行当中的时候,想求一种感应,所以在禅定之后,他的心虚悬,就想得很远,想的很远,乃至想到多生劫前。意思就是想佛的加持,乃至于自己冥求开悟,就「周遍精研,贪求冥感...

海涛法师《忍辱菩萨行》

海涛法师《忍辱菩萨行》

在佛法八万四千种法门中,忍辱为何会列于菩萨六度修行之一?因为忍辱不仅是日常生活中与他人接触时最容易遇上的考验,更是每个人修行中必经之磨练过程。 菩萨在度化众生的过程中,难免会遭遇到种种不顺或逆境,但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