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该如何规划?看看佛陀的一生是怎么过的!

佛陀在《华严经》中讲述成佛的原因,是为了让我们对自己的生命产生真正的信心——我们本来富有一切,并且交给我们兑现出这一切的方法。

“佛果”是真实的

佛陀的存在,或者说他的出现就是果——已经结出来了,我们看到就有希求,因为有了对比、参照。佛陀的生命是如此的灿烂,光明遍照,我们马上就能对照出来,我们如何追求人生的价值,如何随顺自然法则来提升自己的生命境界。

整容靠不住

现在很多人对自己的德相(外貌)很重视,所以去做美容,但做出来的还是靠不住。诸佛菩萨不一样,那是真正的果,那个“苹果”有滋有味儿有营养。我们做一个塑料苹果,只能看,没有境界也没有作用。

执着不能说明我们就是对的,越执着只能越苦。苦不苦?要去做手术,执着的力量让人面临手术刀都不怕痛,这就是我们的状况。

《华严经》就是让我们明白心

心不可思议,《华严经》就是要让我们明白心,你说和我们有没有关系?对我们的生活有没有帮助?佛陀在《华严经》当中的出现,就是举果,他的出现就是证明,已经不需要其他什么,大家看到了就生信心,起信啊!

整个《华严经》,七处、九会、三十九品的文字,在七个地方经过九次集会而圆满,它本身可以分这么几个阶段:《世主妙言品》《世界成就品》《华藏世界品》,这些都是举果生信,就是让我们生起信心。整个《华严经》就是以“信、解、行、证”,来指导我们对于真理的认识和实践。

信解并重

生起信心很重要,《华严经》讲:“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我们生而为人都是有一些善根的,可是我们的善根,能不能开花结果可不一定。“唯信能入,唯智能度”,所以不仅仅是信,更重要的是解。

我们看到佛陀很有信心,也想成为这样的人,但是迷信也不行。佛陀之所以成为佛陀,有他的原理以及方法,在这个过程当中就是以解为信做注脚。

佛陀讲到了他之所以成为佛陀的原因,这就是解,依据此我们不断了解佛陀生命的每一个美好品质以及培养它的方法。我们希求佛果,这就是菩提心开显了,对我们个人来说,知道什么是好的,发起这个心就是菩提心。

 

点我:
标签: 菩萨

相关文章

常行供养能为自己种下成佛善因

常行供养能为自己种下成佛善因

衣服及饮食,常以奉供养;作如是心施,是等悉成佛。──《月灯三昧经》 佛教十分重视「供养」,究竟供养有何功德利益?这首偈语告诉我们,常行供养,能够为自己种下成佛的善因。 供养的对象,不只限于佛法僧三宝...

求生极乐是贪心吗

求生极乐是贪心吗

或问:何得文中,彼佛有声闻弟子。答:此暂有终无,至下释文中当辩。 又问:厌苦趋乐,似专自利,何名菩萨。答:求生净土,正为见佛闻法。得无生忍已,还来此世,救苦众生,是菩萨行,非声闻道,如天台《十疑论》...

不要评价别人德行,你不见得比他更高尚

不要评价别人德行,你不见得比他更高尚

1、不要评价别人德行,你不见得比他更高尚 2、不要评价别人的好坏,因为他们并不影响你吃饭。 3、不要评价别人的德行,因为你不见得比他更高尚。 4、不要评价别人的家庭,因为那和你没有一点关系。 5、不...

圣严法师:重罪轻受与定业难转

圣严法师:重罪轻受与定业难转

从佛教的立场看,「恶有恶报,善有善报」是正确的因果观念。但是,从因到果必须有因缘的配合,所以,有时候犯了重罪,也有可能只受较轻的果报。 可见,因与果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的,从因至果之间,会受到其它各种因...

圣严法师:该不该怀疑

圣严法师:该不该怀疑

人不一定生性多疑,多半是因为曾经上过当,所以才疑神疑鬼。若父母就经常哄骗孩子,孩子自然也学会骗人,因此让人误以为人天生好像就是多疑的。 有的人被骗了以后,还是继续相信人,结果一次一次地受骗,又一次一次...

果平法师:《普贤行愿品》偈颂 讲记 10

果平法师:《普贤行愿品》偈颂 讲记 10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偈颂(10) 第一讲  ⑩   果平法师 讲授 时间:2007年8月26日——29日地点:新加坡居士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