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该如何规划?看看佛陀的一生是怎么过的!

佛陀在《华严经》中讲述成佛的原因,是为了让我们对自己的生命产生真正的信心——我们本来富有一切,并且交给我们兑现出这一切的方法。

“佛果”是真实的

佛陀的存在,或者说他的出现就是果——已经结出来了,我们看到就有希求,因为有了对比、参照。佛陀的生命是如此的灿烂,光明遍照,我们马上就能对照出来,我们如何追求人生的价值,如何随顺自然法则来提升自己的生命境界。

整容靠不住

现在很多人对自己的德相(外貌)很重视,所以去做美容,但做出来的还是靠不住。诸佛菩萨不一样,那是真正的果,那个“苹果”有滋有味儿有营养。我们做一个塑料苹果,只能看,没有境界也没有作用。

执着不能说明我们就是对的,越执着只能越苦。苦不苦?要去做手术,执着的力量让人面临手术刀都不怕痛,这就是我们的状况。

《华严经》就是让我们明白心

心不可思议,《华严经》就是要让我们明白心,你说和我们有没有关系?对我们的生活有没有帮助?佛陀在《华严经》当中的出现,就是举果,他的出现就是证明,已经不需要其他什么,大家看到了就生信心,起信啊!

整个《华严经》,七处、九会、三十九品的文字,在七个地方经过九次集会而圆满,它本身可以分这么几个阶段:《世主妙言品》《世界成就品》《华藏世界品》,这些都是举果生信,就是让我们生起信心。整个《华严经》就是以“信、解、行、证”,来指导我们对于真理的认识和实践。

信解并重

生起信心很重要,《华严经》讲:“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我们生而为人都是有一些善根的,可是我们的善根,能不能开花结果可不一定。“唯信能入,唯智能度”,所以不仅仅是信,更重要的是解。

我们看到佛陀很有信心,也想成为这样的人,但是迷信也不行。佛陀之所以成为佛陀,有他的原理以及方法,在这个过程当中就是以解为信做注脚。

佛陀讲到了他之所以成为佛陀的原因,这就是解,依据此我们不断了解佛陀生命的每一个美好品质以及培养它的方法。我们希求佛果,这就是菩提心开显了,对我们个人来说,知道什么是好的,发起这个心就是菩提心。

 

点我:
标签: 菩萨

相关文章

纯祥法师:《选择本愿念佛集》第十八讲:三心章,

纯祥法师:《选择本愿念佛集》第十八讲:三心章,

《选择本愿念佛集》第十八讲:三心章,深心二 讲解:纯祥法师 净土法门念佛行持非常简单,就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现在讲到安“心”的部分,就越来越深细、复杂。从...

具足信愿一定往生

具足信愿一定往生

往生净土的三资粮就是信、愿、行。 首先,这个愿就含摄着信和行。在《阿弥陀经》中,佛向当机者舍利弗陈述西方极乐世界依正无尽的庄严,来启发大众的信心。信心建立之后,就劝与会大众应求往生以发愿,再开示执持...

常起瞋心如同慢性自杀

常起瞋心如同慢性自杀

大家都知道瞋是心中火,不但对自己不好,对别人也不好,常起瞋心就如同慢性自杀一样,所以都希望能好好控制自己的脾气。 然而,勉强控制瞋恨心的结果,反而会愈控制,就愈瞋恨自己,因为你会发现根本没有办法控制...

星云大师《佛光菜根谭之人和篇》

星云大师《佛光菜根谭之人和篇》

节省可以医贫,满足可以医贪 恬淡可以医躁,宽厚可以医瞋 随缘可以医执,读书可以医俗 正念可以医心,慧解可以医邪 Frugality can cure your poverty. Content can...

祭祀神明不用牲礼

祭祀神明不用牲礼

祀神不用牲 杭俗岁暮祀神,大则刲羊蒸豚,次则用猪首鸡鱼之属。予未出家时,持不杀戒,乃易以蔬果。家人虽三尺童子无不愕然,以为必不可。予燃香秉烛,高声白神云:某甲奉戒不杀。杀生以祭,不惟某甲之过,亦非神...

死后的去向与临终处理的关系极大

死后的去向与临终处理的关系极大

实例一: 有一天,朋友打电话来要我去助念。我进门之后,没见有人在亡者身边帮忙,我说:你们这个念佛会,是在做什么?人死了怎么没有人帮忙念呢?他们说:师父,不是的,你进去看了就知道,那人的脸好难看,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