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华严经》每一句经文都是无上法宝

这部《华严经》,也就是法界经,也就是虚空经。尽虚空、遍法界,没有一个地方不是《华严经》的所在处。《华严经》的所在处,就是佛的所在处,也就是法的所在处,也就是贤圣僧的所在处。

所以在佛始成正觉的时候,就说这部《华严经》,教化所有的法身大士。这一部经,因为它是不可思议的妙经,于是把它保存在龙宫里边,由龙王护持它。以后由龙树菩萨到龙宫,把这一部经以记忆的方式带出来。

《华严经》也就等于虚空里边的祥云,遍照三千大千世界,如甘露般的法雨,润泽一切一切的众生;《华严经》也等于太阳,普照大千世界,令一切众生都得到温暖;《华严经》也就等于大地,能生长一切万物。所以有《华严经》存在,可以说是“正法久住”的时候。

我们每天讲解《华严经》,研究《华严经》,主要是要依照经典的道理去修行,要用经典来对治我们自身的毛病。我们自身有贪心的,听到《华严经》,应该把贪心去了;有瞋心的,听到《华严经》,应该把瞋心除去;有愚痴心的,听到《华严经》,应该把愚痴心消灭。

这部经典所讲的道理,就是对治我们的习气毛病。不要以为经典所说的,只是为菩萨而说,对我没有关系;或者是给罗汉所说的法,对我也没有关系;我们凡夫听这部经,只是听听而已,自认做不到圣人的境界──你要是这样的想,那就是自暴自弃,自绝于圣人。

《华严经》从一开始到最后,每一句经文,都是无上法宝。我们若能躬行实践,依照经的义理去修行,一定会成佛的。所以《华严经》也可以说是诸佛的母亲,《华严经》就是诸佛的法身。佛赞叹《金刚经》:“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这部《华严经》所在之处,即为是佛──就是佛在这里;不过你自己的业障深重,对面也见不到佛。

所谓“对面不识观世音”,你们看这位观世音菩萨,千手千眼常常放出无碍的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有缘的众生;可是我们天天在这里拜佛、念佛、拜观世音、念观音,也不见观音,而成为一个循例──就是人家拜,我也跟着拜;人家念,我也跟着念──这是随着他人的境界转,而没有真正归纳到自己的身心上。

我天天拜观世音菩萨、念观世音菩萨,我应该怎样呢?我是不是应该有很大的脾气?我是不是那老毛病不改?这样,你就是拜到尽未来际,你也见不到观世音菩萨。你能改恶向善,能真正去了自己的习气毛病,尽量地改过自新,

那么观世音菩萨一定会加被你的。有人修了很多年,一点智慧也没有开;有的人修行,不知不觉就开了智慧,得到辩才无碍。所以我们沙门是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一举一动,都要回光返照,这样的修行,才会有进步。

我们讲《华严经》、听《华严经》、拜《华严经》、念《华严经》,可是不依照《华严经》的道理去修行,经是经,你是你,我是我,他是他,一点也没有合而为一。我们要把经典和我们自己合而为一。依照经典的道理去做,就合而为一;你没有依照经典去实行,慈悲心也不够,喜舍心也不多,只有无明、烦烦恼恼跟着自己,这是没有明白经,也是不会听经。

会听经的,听了一句,就要想一想我怎样去做?我是不是跟着自己的习气毛病跑?还是依照经典的道理去修行呢?常常这样问自己,一定会得到大利益。为什么没有得到大利益呢?

就因你把经看成是经,我和这经没有关系。其实,佛当初说《华严经》,也就是为着你、我、他、现在这法会所有的众生说的,这是佛面对我们金口说的。我们听这经文,等于亲耳听闻到佛对我们,耳提面命说的这个道理,教导我们如何依照这个法门去修行。

无论什么法,都没有超出我们每个人的自性;我们的自性,也是尽虚空、遍法界。所以,你若能把你的心量放大,你就和《华严经》合而为一,所谓“二而不二”。

人人都能依《华严经》的境界,做为自己的境界,来收摄为自己的智慧。你看!这有多么的广大!所谓“致广大而尽精微”,“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真是妙不可言!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 华严海会 佛菩萨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 华严海会 佛菩萨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 华严海会 佛菩萨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 华严海会 佛菩萨

 

点我:
标签: 菩萨

相关文章

受持《华严经》的殊胜不可思议灵验事迹

受持《华严经》的殊胜不可思议灵验事迹

撮取几例受持华严经的灵验事迹,以使有缘者生起欢喜信心,从而依此修行。一、抄写感得经放五色祥光:中国后魏时代的王延明、王元熙,英明博知,曾用上等好香掺和金粉,抄写了...

宣化上人开示:什么是三障

宣化上人开示:什么是三障

三障是什么呢?第一报障。第二业障。第三烦恼障。 报障有依报、正报两种。什么叫正报?什么叫依报?正报就是正当来受报的,就是我们这个身体。依报是依靠生活而受报,也就是衣、食、住、行等。人的正报,这个身体有...

拜读释迦牟尼佛五百大愿的感悟:374

拜读释迦牟尼佛五百大愿的感悟:374

学佛感悟词……拜读释迦牟尼佛五百大愿的感悟:374:聚沙为头塔愿空前绝后惊天愿,檀波罗蜜盈慈善。修道树善根,学佛先为人。树木成禅阁,聚沙为头塔。无量功德不求名,只...

药师山·紫雲居士:浅说五情

药师山·紫雲居士:浅说五情

浅说五情 药师山紫云居士 五情偈 缘尽缘灭,缘在情在,世间情。 空性光明,菩提智慧,菩萨眷。 空花水月终幻灭,此情相待成追忆,&...

木碗的故事

木碗的故事

有位老太太卧病在床,儿子每天都得送饭到房间给她吃。老太太因病而手抖,常常不小心把碗掉在地上打破了。儿子看了心里很不高兴,向老太太抱怨:你常常把碗打破,我哪有这么多的钱来买碗给你用呢?为此,他就去找一...

慧净法师:念佛人应有的平常心态

慧净法师:念佛人应有的平常心态

念佛人应有的平常心态 学净土法门的人,或许有人会时刻向阿弥陀佛祈求,希望阿弥陀佛能够不时地显现在他的梦中;或者在静坐念佛时现个影子给他看;或者跟他对话;或者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