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藏法师:如何能至心念佛
如何能至心念佛 心不虚伪、不怀疑、不朝三暮四,至诚恳切、不动不转到极致,就有「至心」的法味现前。 一个人的善是不可思议的大,释尊的善就是由人所修而来,竟然能够影响两千五百多年后到今天,无数的众生皈依、景仰、学习、依靠、成长,释尊证明了人的善可以做到如此。 即便凡夫能力很有限,无法如同释尊这般深具影响力,至少我们可以帮助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社区,乃至一个国家,这都是一个个体能力所及的范围。 苦恼的心灵不得法义
批判的心灵是对立的, 忆念、依靠三宝 这一辈子的一切思想行为、人生的取向、价值标准、有所明有所不明的,你都要依于三宝所教导的道理与导引的方法去实践。 当我们困顿、怀疑、没有力量的时候,我们应该忆念三宝的价值、三宝告诉我们的道理、勉励我们的话,依靠他所说的道理而去实践。 把握当下 如何珍藏过去?逝去的,总是最有滋味。眼前的,不免觉得乏味。其实,若要珍藏过去,只能把握当下! 人生雋语 有时候, 就是嫉妒障碍!看人家做好事总是眼红、心里不是滋味,不但不随喜赞叹还泼冷水。有此小心眼,一切善功德皆不能成就,这就是众生最折福的苦恼处。把嫉妒改掉,赞叹人家好,你就有福了。... 《法苑珠林》里面记载。隋朝,有一家姓皇甫的,这家兄弟有四人。老二有点不务正业,交游恶友,不从事正业,但是也成家了,也有子女了。 有一天,他的母亲取了六十钱,准备到市场上买东西,就把钱放在床上,离开了... 乙未闰三月十一日开示 释迦如来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归摄在三藏十二部中。三藏者,经藏、律藏、论藏是也。三藏所诠,不外戒定慧三学。经诠定学,律诠戒学,论诠慧学。再约而言之,则因果二字,全把佛所说法... 通常我们认为一个积极的人,应该就是乐观、开朗、进取的。然而积极的人是否真的都是如此呢? 事实上,积极到了某一种程度,其实是会形成压力的。 许多人虽然行事积极,但总是处在紧张、忧愁和痛苦中。 这是因为得... 问:九品往生中,下品分别要住胎多久才见佛? 大安法师答:这个问题你只要读过《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就会知道。首先不是住胎,这实际上是一个比喻。不是像我们这个世间需要在娘胎里住十个月。这是指你往生到西方净... 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曾经多生多劫有过见诸佛、见佛的善根,就能够好乐地听闻这个念佛往生净土的教法。下面就谈到,这个净土一法难信就在我们不能了解阿弥陀佛的心。不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