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师:念佛具足止观

念佛具足止观

【当念佛时,不可有别想,无有别想,即是止。当念佛时,须了了分明,能了了分明,即是观。一念中止观具足,非别有止观。止即定因,定即止果,观即慧因,慧即观果。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即寂而照。了了分明,一念不生,即照而寂。能如是者,净业必无不成。如此成者,皆是上品。一人乃至百千万亿人,如是修,皆如是成就,念佛者可不慎乎。】
   —— 《彻悟禅师语录》

最后一段,谈念佛的功夫,具足“止观”的问题。在我们的行门当中,“止观”是重要的一个行门方法。实际上一切法门都贯穿着“止观”。“止”就是奢摩他,“观”就是毗婆舍那。念佛是不是也具足“止观”呢?不仅具足“止观”,而且是非常殊胜的“止观”。当我们在执持这句名号的时候,这时候全神贯注,注意这句佛号,不去想五欲六尘其他的妄想杂念,没有其他的念头,只是这一句佛号。以这一句佛号,这一念摄受百千万亿个杂念,这就是“止”,作“止”的功夫。当我们在念这句佛号的时候,耳根闻性,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能把它听得明白,这就是“观”,做“观”的功夫。所以就在念这句名号当中,“止”和“观”都是具足的,不是念佛之外还别有其他的“止观”。在小乘法里面,也有它的“止观”。比如它修“止”,止在鼻端,也是在修一个“止”。包括练气功,他系心在一个什么部位,它也是在修“止”。“观”有时是不净观、白骨观、九想观这些。天台讲“摩诃止观”,也有很多很精彩的内容。

那么净土念佛的“止观”,它是一心专念名号,是如实修行奢摩他。它从“止”的方面来看,包含三方面内容:第一个,当我们一心专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念这句名号是具足信愿的,具足信愿就是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样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这个弥陀名号,就能止一切恶。因为这句名号是至善的结晶,实相的表达,能止一切恶。通过这句名号,止一切恶,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是法性土,它就离开了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这种业力感召的秽土的体性。所以只要我们一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种法性实相的内在力量,自然就止住了我们身口意三业的恶。到西方极乐世界去,阿弥陀佛大悲愿力住持极乐世界,他是大乘菩萨的法界,他有大乘的力量,所以我们凡夫到那里去,自然就止了求声闻、缘觉、辟支佛的心。由于我们我见、我执没有断,往往会容易走声闻、缘觉的道路。但到了西方净土,自然会被阿弥陀佛的愿力住持的力量止住。所以这三种奢摩他的“止”,是从阿弥陀如来如实功德名号所显现出来的,这是“止”。

从“观”来看,我们正念观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包括对这个名号的如实观——就是听清楚,这就是如实相在修行毗婆舍那,修行“观”。作这种观有两种作用,如果从观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来看,天亲菩萨把西方净土分为三类、二十九种庄严。它的依报庄严十七种,正报庄严,正报庄严包括阿弥陀佛的庄严,和菩萨的庄严。这三种功德庄严,都是实相显发出来的,我们观察这个依正庄严就等于观实相。如果我们净业行人,能如实地观这三种功德庄严,就能得到如实相的功德,如实相的功德的直接表达,就是能够决定让我们任运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所以《观经》里,除了讲前面的日观、水观之外,从第三观琉璃地,你只要观想琉璃地成就,就能任运往生。象宝树观、楼阁观、莲华观,特别是阿弥陀佛观,作这些观想都能任运去,为什么?如实功德任运导引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一旦我们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能见阿弥陀佛。虽然我们是带业往生的凡夫,我们马上就能够获得即凡即圣的阿鞞跋致的位置,就能很快地跟八地以上的菩萨一样,证得平等的法身,直到一生补处,圆满佛果,毕竟得像佛那样寂灭平等的功德。所以念佛的“止观”有更殊胜的内容在里面,不是仅仅靠自力在“止观”,完全由阿弥陀佛名号功德愿力的加持,令我们得到无上的止观的力。

点我:
标签: 菩萨

相关文章

佛的不思议德相

佛的不思议德相

【所谓无量功德之相。常无断绝。随众生根。自然相应。种种而现。得利益故。】 德相是什么呢?就是无量功德之相,永远如是,常无断绝;随众生的根,自然相应,种种而现,得利益故。前头是总说,以下是别说。无量功...

达真堪布:加持和力量无处不在

达真堪布:加持和力量无处不在

《华严经》中讲了善财童子依止善知识的方式和方法,我们就是要以这种方式方法去依止善知识。一、不厌承担一切重担,如大地之心。一个具德的上师或善知识只有弘法利生之事,不...

但以迷而未悟,故长作众生

但以迷而未悟,故长作众生

众生心性,与佛无异。但以迷而未悟,故长作众生。华严如来出现品云,奇哉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则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须知智慧德相,与妄想执著,...

净宗八祖莲池大师

净宗八祖莲池大师

杭州云栖祩宏禅师(莲池大师),字佛慧,号莲池,俗姓沈,杭州仁和人。祩宏禅师十七补诸生(明清经省各级考试录取入府州县之学者),以学识德行而名重一方。其邻居有一位老婆婆,每日坚持念佛号数千声,常年不怠。...

禅修不能被「缠」住

禅修不能被「缠」住

现在社会上一窝蜂地禅禅禅,我倒有个隐忧,担心大家被缠住了。 我是在推广禅修,可是,假如大家对禅没有正确的认识,忽略了禅的健康面,而只重视禅修的效果,那可能会为社会带来一股歪风。任何事情一旦氾滥狂热,...

人生之苦迫及其解脱

人生之苦迫及其解脱

吾人因何而讲究佛法耶?因吾人既已受得人身,常遇困苦拂逆之境,若欲解脱出离,则有讲求佛法之必要。此不但讲求佛法为然,凡吾人所云为动作,皆因解决现前困境而发动,如饥求食,寒求衣,住求房屋等。又因求食遂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