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照法师:净土法门的修学要领 一、念佛不得力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净土法门的修行要领。
  
一、念佛不得力的原因

   我们都知道净土法门有正行和助行。所谓正行就是“净土三资粮”,就是信、愿、持名念佛;助行就是“净业三福”,就是要培养我们的福报。那么在懂得正行和助行之后,如果我们善根深厚,就能够深信切愿、一心念佛,每天都能够坚持念佛,而且念得很愉悦。这样的人,在这一生就决定能够往生净土。但是有时候,大部分同修这句佛号念起来还是有些困难,特别是在心非常散乱的时候。对于娑婆世界的人来说,对于这一生的生活经历,如子女、名利、情感等这些轮回生死的业习是很难放下,所以在用功上往往不太得力。一念佛,要么就昏沉、瞌睡,要么就妄想纷飞,控制不了自己这颗习惯于流浪的心。我们无量劫以来流浪到今天已经习惯了,这一生又流浪了几十年,打了几十年的妄想,在是非人我、爱恨情仇当中磨练了这么久,滚了这么久,很难改变过来。
   为什么念佛念起来会有妄想呢?究其原因还是信不真、愿不切。信没有信到点子上,愿不是真正发自内心的希望,所以念佛力量就非常微弱。如果你真信了,就知道娑婆世界无量劫的轮回还在进行,我们多打一个妄想就要多一次轮回,将来会在这个世界多受一次生死之苦。对想解脱生死的人来说,就坚决不要打妄想。念佛有追顶念、计数念、数十念,总之是要专心专意地去念这句佛号。
   为什么会“信不真、愿不切”呢?这是因为我们受在这个世界生活习惯的影响。仅在这一生我们就犯了很多的错误,特别是贪嗔痴这些烦恼,而且无量劫以来我们也有很多乱七八糟的妄想。我们今天的烦恼、妄想都是从过去的经历中慢慢积累而来的,要么是从课本上学习来的,要么是在生活中受别人影响而来的。这些积累起来的人生经验,实际上就是我们的业。我们听经闻法或者念佛修行,就是在积累净土的净业;如果行善积德,那就是积累善业;如果产生抱怨、嫉妒、仇恨等等烦恼,就是在积累恶业。这是佛教跟其他任何宗教不同的重要观念,即佛教的因果观——世间一切法的规律就是有因有果。

点我:
标签: 菩萨

相关文章

圣严法师:不要只是抱怨,要处理抱怨

圣严法师:不要只是抱怨,要处理抱怨

抱怨是从家庭到社会上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看到的普遍现象,也是正常现象。即使亲如父母子女也会互相抱怨,虽然父母疼爱子女自不在话下,但仍不免口出怨言。例如,母亲看到孩子不听话,可能会在父亲面前说:这孩子像...

虚云和尚朝山得文殊菩萨化身送供

虚云和尚朝山得文殊菩萨化身送供

虚云老和尚(1840—1960)是现代禅门巨匠,俗姓萧。世居湖南湘乡。父玉堂,母颜氏。清道光初年,父宦游闽,曾佐治永春州幕。父母年逾四十尚无子女,其母赴城外观音寺...

净土行人要通达净土的教理

净土行人要通达净土的教理

一、印光大师劝人要通达净土教理(除了老年人最好一心念佛外): 善导和尚说,若论学解,一切法门,都应当学。(净业社开示法语) 问:前年蒙慈示,谓弟子年近半百,不可研经,只可死心念佛,以祈往生,以后即不...

心量要大而自我要小

心量要大而自我要小

做更大的事业、追求更大的荣誉、赚更多的钱,每个人都想让全世界知道自己。 人生的烦恼、人际的冲突,根源皆在此。 唯有反其道而行,烦恼才能真正解脱 通常人都只看到自己,看不到他人。任何的思绪都是围绕著个...

最高经典《华严经》的精华70句

最高经典《华严经》的精华70句

《华严经》:经中之王,王中之王大乘佛教有三部公认的“经王”,分别是《华严经》、《法华经》和《楞严经》。其中最被推崇备至的,正是《华严经》,被称为“王中之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