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其祯居士:光摄三缘,入念佛三昧

光摄三缘,入念佛三昧

第325期明觉文:关其祯

净土宗的开宗祖师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解释「真身观」时,有一对「光摄三缘」的问答,广显「念佛三昧」的真义,云:

「问曰:备修众行,但能回向,皆得往生;何以佛光普照,唯摄念佛者,有何意也?答曰:此有三义:

一明亲缘:众生起行,口常称佛,佛即闻之;身常礼敬佛,佛即见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众生忆念佛者,佛亦忆念众生,彼此三业,不相舍离,故名亲缘也。

二明近缘:众生愿见佛,佛即应念,现在目前,故名近缘也。

三明增上缘: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诸邪业系,无能碍者,故名增上缘也。」

佛光唯摄念佛者,而不摄修众行回向者

这段对答十分重要,说明净土宗的行持唯是「一向专念」,而非「修众行回向」。问题的引言说「备修众行,但能回向」,指定善 (禅定修慧) 和散善 (行善修福) 等修行,并以功德 (福德) 回向,发愿求生净土,才能往生。「但能」者,是带有条件性的意思,即行者若不回向发愿,则不得往生。这正是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玄义分〉所指的净土宗的「要门」――「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

所谓「皆得往生」者,既然这些修众行而回向的人,都可得往生,理应也会被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为什么「佛光普照,唯摄念佛者」,而不摄照修净土宗「要门」的行者?

还有这个「唯」字,可圈可点,「唯」是唯一、专一、一心、一而不兼、纯而无杂,是专修、不是兼修、杂修!唯是念佛,没有其他众行或作业矣!

善导大师结合第八「像观」所说诸佛「是法界身」,有心遍故、身遍故、无障碍故等三义,套入弥陀「光号摄化」的原理,引申「唯念弥陀」的行者与阿弥陀佛产生三种缘,曰:「此有三义」。

佛与念佛者有亲缘,心遍故

先说「明亲缘」。关於「众生起行」,善导大师在「三心释」中立「五正行」――读诵、观察、礼拜、称名、供养赞叹,就行立信,即就念佛五正行,建立深信之心,真实信心。信心是佛光摄取之因,换言之,行者没有信心,佛光无由摄取行者。但因就修诸行的人说「备修众行」,故此说念佛也说「起行」。其实,就净土法门来说,实在是「立信」,不在修福修慧。

「口常称佛,佛即闻之」――常者,一向专念、相续而无间杂。「佛光普照,唯摄念佛者」,念佛者唯念弥陀。所谓佛念众生是「常」,众生亦能成「常」,如昙鸾大师说:「闻光力故心不断」,或善导大师说:「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念佛者以佛本愿力而念佛立真实信心,信心决定后,心系弥陀,无有二心,口称佛名,亦是「口常称佛」。众生三业中,口业居首,因为称名正行是往生净土的「正定之业」。此业是必定往生的正因,其余四个正行只是助业。众生称、礼、念佛,弥陀闻、见、知之,彼 (指弥陀) 此 (指众生) 三业,不相舍离,故名「亲缘」也。如善导大师在《法事赞》云:「人能念佛佛还念。」

此乃阿弥陀佛的「法界身」义之一――心遍也。

佛与念佛者有近缘,身遍故

再来是「明近缘」。众生愿见佛,佛即应念,现在目前。所谓见者,此指心见。行者念佛立信,深信切愿见佛,并作见佛想,名为「心见」,比观想念佛的「眼见」更超胜,故名近缘也。善导大师在第八「像观」云:「正由心到故,身亦随到,身随於心故」,当知凡夫的身和心有别,但佛身与佛心则无异。

其后,善导大师解释「入众生心想中」一句时,云:「乃由众生起念,愿见诸佛,佛即以无碍智知,即能入彼想心中现。但诸行者,若想念中,若梦、定中见佛者,即成斯义也。」不管凡夫在什么情况下念佛见佛,皆是佛力的作用,在我们的心想中现,名为「心见」。

此乃阿弥陀佛的「法界身」义之二――身遍也。

佛与念佛者有增上缘,无障碍遍故

最后是「明增上缘」。「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自来者,即不请自来。其实,一向专念佛名者,阿弥陀佛早已摄取不舍,从不舍离念佛人,故行者只要念念相续、念念不舍,「念佛必生」的信心不动摇,念佛人不用忧虑临终时业力来障碍,更不用怀疑阿弥陀佛临终时自来接引!

「诸邪业系,无能障者,故名增上缘也。」诸邪是外障,业系是内障。阿弥陀佛的光明能除一切障碍,生死业障,亦无能碍者。

此乃阿弥陀佛的「法界身」义之三――无障碍也。

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

如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云:「三界系业,毕竟不牵,则是不断烦恼,得涅槃分,焉可思议!」生死凡夫、罪苦众生竟不受三界六道的业力系缚,终不能牵引,还不用断烦恼、消业障,而得入极乐无为涅槃界,简直不可思议!此皆乘阿弥陀佛的本愿力为增上缘,五乘得入净土。

又云:「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很多祖师解释《观经》第九「真身观」此句为「观行念佛」,以为佛光摄照自力修「观行」念佛人,却不知佛光实际上摄照「称名」念佛人,所以善导大师特意在此观安排一对「光摄三缘」的问答,广显「念佛三昧」的真义。他以问题方式点出佛光唯摄念佛者,不摄照余杂业者,故云:「备修众行,但能回向,皆得往生;何以佛光普照,唯摄念佛者。」

诸师这种见解影响不少净土行者的「念佛必生」信心,也令不懂「观行」的念佛人泄气,此见解有乖阿弥陀佛救度十方众生的弘愿,故必须不厌其烦地重申其义,以楷定净土宗根本思想的基础。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云:「又今此观门等,唯指方立相,住心而取境,总不明无相离念也。如来悬知末代罪浊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佛立像相,欲令生死凡夫住心,尚不能得,何况令他们观佛入三昧,得见佛法界身?他们根本不明什么「无相」、「离念」等禅观工夫,实在难以成就「观佛三味!」

善导大师直斥诸师的谬论,云:「或有行者,将此一门之义,作唯识法身之观,或作自性清净佛性观者,其意甚错,绝无少分相似也。既言想像,假立三十二相者;真如法界身,岂有相而可缘、有身而可取也?」就净土此一法门而言,专针对罪恶生死凡夫为当机众,宜以佛力摄照而见佛,而不宜以自力禅观而见佛作解。

再者根据《观经》的上文下理,当知此经是以佛灭后的未来世生死凡夫为当机,释尊就韦提希夫人启请,借势从「自修持力」的观行求生净土,成就的「观佛三昧」 (即释尊的教化) 说起,诚劝凡夫可以信方便,一心专念,仗「佛本愿力」见佛,证得往生,成就的「念佛三昧」,以弥陀教化的归结,反映《观经》具有显、隐两义。

点我:
标签: 菩萨

相关文章

圣严法师:不再为情所困

圣严法师:不再为情所困

「情」是什么?「情」就是感情,可以分成亲情、爱情、友情和道情四个类别。佛教虽然要人离欲、万缘放下,但并不是要人变得无情,因为人本来就是有情众生,还没有达到阿罗汉、佛菩萨解脱的境界,所以有凡人的感情是正...

中阴身

中阴身

中阴身就是神识,并不是神识变化成中阴身,也就是世俗所谓的灵魂。所谓中阴身七天会死生一次,四十九天之中一定会投生等说法,不可以执着为一定。中阴身的死生,是就众生无明心中,所出现的生灭之相来说的,不可以呆...

结恩不结怨

结恩不结怨

怨恨和嫉妒都和瞋恨心有关,但两者不太一样。嫉妒是觉得一样东西本该属于我,别人不该拥有,也就是见不得别人得到好处,例如:看到别人有轿车、洋房,而自己没有,就会眼红,心生嫉妒。怨恨则是自认为所付出和所得到...

一声阿弥陀佛,唯佛与佛能究尽

一声阿弥陀佛,唯佛与佛能究尽

【原文】 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设非本师来入恶世,示得菩提,以大智大悲...

宣化上人:不要执著这个身体是我

宣化上人:不要执著这个身体是我

那么这身体是什么呢?这身体只可以说是「我的」,我的身体,不能说这个身体就是我。就好像什么呢?这身体就好像一栋房子似的,你住在房子里头,不能说这个房子就是你。你若说这个房子就是你,那将来恐怕人人都会笑的...

正净法师:华严念佛三昧论浅释(七)

正净法师:华严念佛三昧论浅释(七)

华严念佛三昧论浅释(七)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而德云比丘、解脱长者,瑟胝罗居士,俱以念佛一门,而得解脱,如德云言。我的自在解脱力,信眼清净,智光照耀,普观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