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芸芸,如何尽收眼底

   有道禅师的禅堂里,除了出家众的禅者以外,也接受在家信徒进来参禅。他希望在家众里,也能出几位像苏东坡、王阳明这样的禅者。其中有一位叫王德胜的在家居士,他道心非常坚固,不仅对参禅打坐相当投入,还放下家事眷属,在禅堂里一住就是数年,即使逢年过节也不回家,只是一心参究。

  有一天,他终于对有道禅师说:‘我在禅堂里打坐参禅已经六年了,除了身心的舒服愉快以外,为什么始终不明白心地功夫?’

  有道禅师就说:‘现在,禅堂已经不适合你用功办道,你可以到社会尘劳里去找寻你的本来面目吧!’

  王德胜依照禅师的指示,有时站在大马路十字街头,有时就在骑楼巷子口,静静地看着车水马龙的人潮,熙来攘往,车声隆隆。

  有一天夜暮低垂时,他看到一名妇女,怀里已有一个小婴儿,背上又背着一个小孩,手中牵着一个幼童,另外一只手还拉着行李。妇女的面容疲倦,举步艰难。王德胜看到这位妇女辛劳的样子,很想上去帮忙,碍于世俗男女授受不亲的观念,虽想跨步向前,却犹豫了。就在那一瞬间,王德胜廓然大悟。

  王德胜立刻回到寺里告诉有道禅师:‘我明白了,我明白了!’

  有道禅师说:‘你明白了什么?’

  王德胜说:‘脚踏大地,头顶青天。’

  禅师又问:‘除去头脚,踏在何处?顶着什么呢?’

  王德胜再说:‘芸芸众生。’

  有道禅师追问:‘众生芸芸,如何尽收眼底?’

  王德胜不甘示弱地说:‘不离世间!若心无众生,蒲团上便无清净法身佛。’

  禅师闻言,呵呵大笑。

  自此以后,有道禅师总是告诉那些喜好参禅打坐者:‘一个禅者,双眼看不到芸芸众生愁苦的面容,两耳听不到芸芸众生悲苦的音声,心意感触不到芸芸众生的需求,就不是一位顶天立地的菩萨禅者了。’

  所以,禅不是自了汉,不是只顾自己而已。假如能够立大愿心,为众生解除苦难,那才是真正的彻悟吧!

 

点我:

相关文章

《释迦牟尼佛广传》:三、布施品32、梵施国王舍弃口粮

《释迦牟尼佛广传》:三、布施品32、梵施国王舍弃口粮

  前言: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是全知麦彭仁波切著,索达吉堪布译。凝集全知麦彭仁波切甚深智慧之结晶,是整个佛教史上前所未有、圆满齐备宣说释迦牟尼佛生平事迹之巨著。全知麦彭尊者以超拔的智慧...

虚云老和尚入定

虚云老和尚入定

  虚云老和尚是禅宗的祖师,有相当的禅定功夫。他常常打坐,一坐就是十天半个月,出定后觉得才几分鐘。我们知道虚云老和尚生活很清苦,有一年过年时,他在自己的小茅篷裡煮芋头,一边煮,一边打坐。有人到茅篷...

妙闻:善财童子五十三参 第三十三回拜婆珊婆演底主夜神

妙闻:善财童子五十三参 第三十三回拜婆珊婆演底主夜神

  夜神在暗现日月  险道处作桥梁路  得破暗光明法门  证无心入欢喜地  迦毗罗城,是佛的诞生地,很多佛都在那里诞生。所以那里日夜有善神守护。虽然人们行善,但是人总是苦,有忧悲苦恼,还是需要善神...

提婆达多为何总跟佛祖过不去?

提婆达多为何总跟佛祖过不去?

  善求恶求缘品第四十九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提婆达多。虽复出家。利养蔽心。作三逆罪。推山压佛。伤佛脚指。复纵放黑象。欲令害佛。别僧两部。杀漏尽比丘尼。以故杀生。疑畏受后报...

佛教故事:四种良马巧喻众生根器

佛教故事:四种良马巧喻众生根器

  昔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一日,佛告诸比丘:世间有四种良马。第一种良马,驾驭它来拉乘时,它只要看到鞭影,便能善观形势,该快或慢、是左或右,随顺驾御者的心。比丘们!这是世间第一良马。  比丘们...

《安士全书》:鞠躬尽瘁(田叔禾阿寄传)

《安士全书》:鞠躬尽瘁(田叔禾阿寄传)

  鞠躬尽瘁(田叔禾阿寄传)  明淳安徐氏。兄弟析产。伯一马。仲一牛。季寡妇。得一阿寄。寄年五十余矣。寡妇泣曰。马可乘。牛可耕。老仆徒费吾菜羹。寄曰。主谓吾不若牛马耶。乃为画策营生。寡妇悉簪珥。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