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师:必须常垂训诲,令诸子女知世间道理,知

昨接手书,知又得麟儿。喜甚。书中所说皆有道理。张奂伯教子女之事,乃知体而不知用,不可全取为法。至于幼时,又须以因果报应之事与净土法门之利益,于学堂回时谆谆训诲。则子女现时蒙念佛之益,必能免意外之虞。将来以为立家立业,及灭罪得福之本。若全不与学堂交涉,则不谙时务,纵有作为,亦难进步,况庸常者乎?在家人必须先要得一谋生之法。奂伯之举,可用于三十年前,不可用于今日。今之时,是何时也?乃伪妄排挤,互相竞争之时。倘与伊等全无交涉,必受其欺侮,而难以安身矣。

至于法名,大儿已经皈依,即不须另取。余者仍以福字为首,慧、融、渊、和、明。其母宜名师越。以宋荆王夫人王氏,自行化他,专修净业,为女中之冠。若名师王,似不合宜。以夫人亦称越国夫人,故以名越为妥。又离五浊,生净土,乃超越凡俗浊恶,至往生以后之渐渐上升,亦超越事也。名者,实之宾。必须常垂训诲,令诸子女知世间道理,知佛法道理。将来为人父母时,自能为子女立规立法。不至虽有上等天姿,如俗某某、僧某某者,皆以堪作佛祖之姿,为自他塞人天之正路,掘地狱之深坑。其源皆由于乃父乃母初未尝以因果报应之若事若理,以启迪之故也。因果不讲,则名、实绝不相应矣,而况欲得为圣为贤、成佛作祖之实效乎哉?因果二字,为今日救国救民之正本清源,决定要义。舍此则无术矣。况教子女乎哉。

印光法师:“复永嘉某居士书三

 

点我:
标签: 菩萨

相关文章

打坐只观息,不念佛不持咒可以吗

打坐只观息,不念佛不持咒可以吗

问:我打坐,观察身体内自然气息的运转,但是我不持佛号,不持咒,不随息,行吗? 大安法师答:不行。你打坐的时候不要观察自己,你一定要观察这句名号,你静坐的时候随着呼吸念这句佛号。如果你离开这句佛号,你...

念佛要「声缘于心,心缘于声」

念佛要「声缘于心,心缘于声」

念这个佛号的时候,怎么念得功夫上路、得力?这里教一种方法,一定要使你念出的声音,跟你的心相依,要声缘于心,心缘于声。 就是你的心在这个声音上。缘声是什么?就是这个声音你听得清楚。如果这个声音你听不清...

梦参老和尚:能听闻佛法都是有福报的

梦参老和尚:能听闻佛法都是有福报的

这个世界将近有六十亿人口,究竟皈依三宝的有多少?这么多人造业,皈依三宝的少,我们这些力量要把世界的共业转变过来,使地球不沉没,不遭水灾、火灾,可能吗?现在我们这个地球随时会下沉,水分随时增长,这种现象...

【推荐】念佛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推荐】念佛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有的人念佛数目念很多,但是并没有得到信心和欢喜,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把眼光注意在佛,都是放在自己的妄想上面,如果一旦发现自己有妄想就又开始烦恼,我念佛功夫这么差不知道会不会往生? 其实这样的心都在念...

人间佛教的人情味

人间佛教的人情味

法师与小食客 慈惠、慈嘉二位法师留日期间,一天相约到日本料理店午餐。坐下以后,发现邻桌一对年轻夫妇正在专注地谈话,忽略了身边五、六岁大的儿子。这个小男孩非常活泼,自顾自地来去蹦跳玩乐,偶而还靠过法师...

举动行为管自己,行住坐卧不离家

举动行为管自己,行住坐卧不离家

各位善知识:我们信佛的人呐,首先要循规蹈矩。本来佛教也没有戒律可讲的,可是因为我们人,多数都是不守规矩的,所以释迦牟尼佛不得已才说出这个戒律来。这个戒律就是止恶防非的;我们每一个人要常常不做诸恶,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