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施重在心诚


  在原始佛教经典之一的《贤愚经》中,有一则如下的故事。

  王舍城旁,住有一位非常穷苦的老太婆,名叫南陀。在一个每百年才能见到一次佛祖的日子里,南陀虽很想供奉一盏灯火,但用她仅有的钱却只能买到一点点灯油。南陀就带着那盏小灯,跟着其他富有的信徒来到佛祖处,点燃灯火后诚心参拜。说也奇怪,那天晚上城中无故刮了一阵强风,将所有供奉佛祖的灯火都熄灭,唯有南陀的那盏小灯火,依然在那里燃烧,大放光明。由此可见,供奉神佛,重要的并不在于供物的大小,而是在于是否虔诚。

  一般而言,所谓布施是指散发自己的财物来救济穷苦的人之意。但在《杂宝藏经》中,所劝于世人的却是“无财之七施”:

  那就是第一的“眼施”,以慈祥而明亮的眼睛待人之意;

  第二的“颜施”,以笑容待人之意;

  第三的“身施”,以清洁而端正的仪容待人之意;

  第四的“言施”,以温和的语气待人之意;

  第五的“心施”,以真心待人之意;

  第六的“床座施”,把坐位、地位或名誉等让给别人之意;

  第七的“房舍施”,以打扫得干干净净的房子接待访客之意。

  若遇有贫穷者,自己虽无财可施舍,但在见到他人布施时,亦应随之而生欢喜心。

 

点我:

相关文章

拿什么填补无穷的贪欲?

拿什么填补无穷的贪欲?

  佛陀时代,有位婆罗门国王名叫多味写,平日信奉九十六种外道。一天,国王忽萌善心,欲行大布施,于是依照婆罗门教的规定,将其积聚如山的奇珍异宝,布施给需要帮助的人;若有人来求助,便请他自取一撮珍宝而...

方广大庄严经--地婆诃罗

方广大庄严经--地婆诃罗

方广大庄严经 唐中天竺国沙门地婆诃罗奉诏译 方广大荘严经序 唐武则天制   朕闻。真空无象非象。教无以译其真。实际无言非言。绪无以诠其实。是以龙宫法镜圆照币於三千鹫领。玄门方广周於百亿师。无师之智必藉...

庄严王陀罗尼经--义净

庄严王陀罗尼经--义净

庄严王陀罗尼咒经一卷 唐三藏法师义净奉制译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布怛洛迦山。为诸人天一切大众演说法要。遍观十方以妙音声。告观自在菩萨妙吉祥菩萨言。善男子有经名一切如来所护观察众生示现佛刹...

楞严经共修仪轨--佚名

楞严经共修仪轨--佚名

《楞严经》共修仪轨(寺院版) 一、起香仪式: 1点板礼佛(如果没有法器,就三拜后,问讯即可) 2炉香赞: 炉香乍热。法界蒙薰。诸佛海会悉遥闻。 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入菩萨行论-- 寂天

入菩萨行论-- 寂天

入菩萨行论 寂天菩萨 造 如石法师 译 善逝法身佛子伴,及诸应敬我悉礼。 今当依教略宣说,趋入佛子律仪法。 此论未宣昔所无,诗韵吾亦不善巧, 是故未敢言利他,为修自心撰此论。 循此修习善法故,...

百业经:(74)圣身父子·害怕被杀出家证果

百业经:(74)圣身父子·害怕被杀出家证果

  译序(摘录)  《百业经》是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宣说因果不虚的一部甚深经典。共有一百多个公案,涉及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仙人、国王、大臣、婆罗门、施主,居民、妓女、猎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