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拈花微笑与摩诃迦叶


  这个故事最早是佛祖释迦牟尼入寂前,在灵山召集大众举行最后一次说法。有一位大梵天王(佛教中的护法神)向佛祖敬献一枝金色莲花,请求佛祖:如果还有未说的最上大法,希望能宣示给众人和将来的修行者。佛祖拈起莲花,面向众人,瞬目扬眉,一言不发。众人不知佛祖何意,也都默然无语。此时只有释迦牟尼的大弟子摩诃迦叶破颜而笑。佛祖便说道:“吾有正法眼藏,涅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拈花微笑”也作“拈花一笑”,佛教语。禅宗以心传心的第一宗公案(典故)。佛陀拈花微笑是2500多年之前的秘密,当时在场者只有迦叶尊者微笑会意,这是禅宗的开始。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禅理有了透彻的理解,二是彼此默契、心神领会、心意相通、心心相印。形容师徒之间的默契、心灵相通。

  莲花是佛教的代表,它具有花果同时的独特成长特性,代表了宇宙演化的实相;莲花出淤泥而不染,代表清净心的佛性,清净心处理事物条理分明,人人皆有佛性,菩萨入世渡众生,出淤泥而不染;莲藕似空非空,代表了世界的本性。

  “正法眼藏”是指朗照宇宙、包含万有的佛法全体,“涅妙心”是指摆脱一切虚妄的精妙思想。简单说,这两句就是指佛法的全部精华,所以它是“最上大法”。这个“最上大法”是真实的,却没有任何迹象,它极其微妙,无法用语言、文字来解说,只能在心心相印中传递。当时只有摩诃迦叶感知到释迦牟尼在无言中宣示的大法,所以佛祖说:我已经把它托付给迦叶了。

  所谓“教外别传”,意思是它在佛教各个宗派中自成一个特殊的体系。按照禅宗的解释,一般的宗派都是依赖经典来传授教义的,这称为“教”;禅宗是不依赖经典、“不立文字”的,所以称为“宗”。

  常见的佛祖造像大多有一种祥和、宁静、安闲的神态,我们想象他手拈一枝莲花面对众人时,而迦叶的微笑,应该是虔诚而又自信的,它把一种清明纯净的心境回应给佛祖。佛祖拈花,迦叶微笑,两心相通,“最上大法”就这样完成了宣示和传承的过程。

  禅宗把迦叶尊为西天禅宗初祖,就是第一代祖师爷后达摩祖师西来东土是中国禅宗一祖。

  摩诃迦叶:“摩诃”是大的意思,“迦叶”译为饮光、光波(“叶” 字音 “摄” )。因为身上有金光,而且能隐蔽其他所有的光,所以叫饮光。

  他怎么会有这个光呢?有个故事:他的妻子(紫金光比丘尼)在往昔是个很穷的女人。在毗婆尸佛灭度之后,有人为佛造塔塑像,但时间一久,塔倒像坏。这穷女人看了之后就发心要重新建庙塑像。于是她各处乞钱,把乞来的钱换成金子。辛苦了十九年,也积下了很多的金子,她就请一位冶金师来帮忙塑像。这位冶金师就是摩诃迦叶的前身,当知悉她如此辛苦地得到这些金子时,十分感动,就答应和他一起来做这件事。两人共同把庙与佛像都建好后,金匠就向穷女人求婚,穷女人也很欢喜地答应。因为给佛装金的缘故,两人身体都放金光。

  迦叶一出生,身上就有金光。当他长大时,他父母给他张罗婚事,他不想结婚,就搪塞说:“我身放金光,要找个女人身上有金光的,才可以结婚。”本来是难为父母的话,谁知父母真找到了身上也放同样金光的女子。两人结婚后,也没有行淫,而是各自修道,后来又一起出家,证得阿罗汉果。

  摩诃迦叶是禅宗的第一代祖师,据佛经记载,他现在还在云南鸡足山打坐入定,等弥勒尊佛下世时,要把释迦佛的衣钵交给他。

  这鸡足山时常有三种光:佛光、金光、银光。谁若真有诚心,到鸡足山拜迦叶尊者,不但可以见到光,还可以听见钟声。这钟声是自己响的,在几百里外都可以听见。

  大迦叶在佛的弟子中是最年长的,专修苦行。有一次,佛在说法时,特地分了半边座,叫大迦叶与他共坐。这时迦叶已很老,大概有一百四十五岁。佛就向迦叶说:“你年纪太大了,不要再行苦行了,吃点好的、穿点好的,住在较舒适的地方吧!”可是迦叶并没有听佛的话,他仍是照样行苦行。因此佛深深地赞叹道:“他能这样行苦行,我佛法一定会久住于世。”

  摩诃迦叶在佛的十大弟子中是苦行第一。所谓苦行,主要是:

  一、穿百衲衣。百衲衣又叫粪扫衣,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破衣烂衫。穿上这衣,可以息灭贪心。其他比丘看他穿得如此简朴,也会发起道心来修道。

  二、日中一食、过午不饮浆,连茶和水果都不可以吃,只可以喝水。

  三、树下住,而且不能在每棵树下住超过三天的时间。

  四、冢间住,冢就是坟墓,在坟地里坐著修道,觉悟无常,破除执著。

  五、夜不倒单,常坐不卧。等等,共有十二种,叫“十二头陀苦行”。“头陀”是梵语,中文叫“抖擞”——抖擞精神,就是不怕苦难,越困难越有勇气。

  大迦叶于佛成道后第三年为佛弟子,八日后即证入阿罗汉境地,为佛陀弟子中最无执着之念者。人格清廉,深受佛陀信赖。

  在中国几乎所有的佛像雕塑中,假如佛的旁边站着两个人,一老一少,那么,年轻英俊的是阿难,而老者就是大迦叶。在敦煌莫高窟中的佛像中,常常可以看到迦叶的身影。

 

点我:

相关文章

虚云长老弟子具行和尚传略

虚云长老弟子具行和尚传略

  清光绪三十三年,有一个其貌不扬的乡拙青年,穿著一身褴褛的乡下土装,来到鸡足山祝圣寺求见虚云长老,住持祝圣和尚问他:‘你是谁?为何来求见虚老?’  那青年说:‘我今年二十岁,云南盐源人氏,从小就...

为了十年后不得癌症,这五件事务必马上做!

为了十年后不得癌症,这五件事务必马上做!

《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中报告,每分钟就有6人确诊为癌症。恶性肿瘤发病率全国35岁至39岁年龄段为87.07/10万,40岁至44岁年龄段几乎翻番,达到154...

蔡礼旭:人为什么会生气?把“我”放下来,多为对

蔡礼旭:人为什么会生气?把“我”放下来,多为对

其实人为什么会生气?因为有“我”,“你怎么可以这样对我?这是我希望的,我都付出这么多了,你怎么可以这样对我?我很不高兴,你不知道我不舒服吗?”大家有没有发现,所有...

恒传法师:仙姑与助念团

恒传法师:仙姑与助念团

善士问:请法师开示,我是一个从未去过真正道场的一个在家众,学习佛法也是手机上添加微信关注公众号学习,最近因我婆婆归西离世,附近有个龙母庙,我开始接触,那里面住了个...

佛陀以四功德力挑起巨石

佛陀以四功德力挑起巨石

  过去,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法时,有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众常随在旁。当时,有一位国王名叫末罗,他的国土丰饶,将士与人民个个强健勇壮。但是,在进入王城的路上,有块非常高大的长方形巨石,面积大...

海涛法师:生死无常,你在烦恼什么呢

海涛法师:生死无常,你在烦恼什么呢

  在罗阅祇城有一个婆罗门,他听说舍卫国人民孝养父母,信仰佛法,而且善于修道,并供养佛、法、僧三宝。他心中十分向往,便想去舍卫国观光并修学佛法。  到了舍卫国,他看见有父子二人在田里耕种。忽然,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