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有不舍之心

  世间的欲念有善恶两种,心志清明、存有善念,就能看开世间的一切;若起恶念则人生方向就会偏差,因此产生了烦恼。

  有一次,佛陀来到一个小镇说法,有位富翁也和镇上的许多人一样,虔诚地聆听佛陀宣说人生的真理;听完之后,他便向佛陀请示:「听了您的教诲,知道心要时时保持平静,最近我正为了家产而烦恼,使我一刻也不得安宁;我知道心不平静的根源是因为有烦恼,但是要如何去除烦恼呢?」

  佛陀问:「为什么家产会让你如此烦恼?」富翁说:「因为我年老了,却不知要如何放下财产和事业?」佛陀问:「你有儿子吗?」「有啊!都已经成家了。」佛陀说:「既然儿子长大了,为什么不让儿子继承产业呢?」

  富翁说:「我的儿子从来也没有料理过家务,更没有帮我经营过事业,他什么都不会呀!」佛陀说:「每一种技艺、学问都是学习而得的。你的儿子既然长大了,应该可以好好将你的人生经历教授给他。」富翁又说:「我要教他,但是他却没有意愿要学。」佛陀说:「你能『放下』,自然就有人接。人生无常,生命只在呼吸间,当最后的一天来临时,即使放不下所有的一切,但是又真正能带走什么?」

  富翁听了,仍然犹豫不决。佛陀又举了一则譬喻:「人生的欲念有如一把干草,点火之后,你拿着这支火把逆风而行,火愈烧愈大,很快就会烧到手掌心,若不放手就会烧到手腕,再不放就会烧到身上。」富翁此时才真正体会了佛陀的教诲,放下了心中的烦恼。

  我们也要淡泊知足,不要有不舍之心。因为生命在呼吸间,如不及时反省、看开,放下欲念,这对我们的心念会有很大的杀伤力。

  人的言行举止总是在一念心,我们要时时抱持一分平静、淡泊的心,不贪名利、不求权势,自然内心就会很平静,且能守在本分事上,尽己所能贡献于社会。(当代佛教网--佛教故事)

 

点我:

相关文章

心开见佛:解脱和尚

心开见佛:解脱和尚

  隋朝时候,有一位解脱和尚,是代州邢姓人家的子弟,孩提时代就出了家,在五台山昭果寺披剃,受了具足戒,又在抱腹山志昭禅师那儿学禅。  志昭禅师非常的器重他,对他另眼看待。有一天志昭禅师向大众宣布说...

海涛法师:讲故事 我要当国王

海涛法师:讲故事 我要当国王

  有一年夏天,一个修行僧和一位婆罗门在同一座山里隐居修道。  一天,修行僧问婆罗门:「你这样辛苦修业,为的是什么呢?」  婆罗门得意洋洋地回答:「告诉你吧!我苦修的目的是想来世投身当国王。」  ...

《百业经》:(44)升天的先父 先父升天引子证果

《百业经》:(44)升天的先父 先父升天引子证果

  译序(摘录)  《百业经》是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宣说因果不虚的一部甚深经典。共有一百多个公案,涉及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仙人、国王、大臣、婆罗门、施主,居民、妓女、猎人等...

佛教故事精选 :杀生减寿现世报

佛教故事精选 :杀生减寿现世报

佛教故事精选 :杀生减寿现世报 佛教故事精选  杀生减寿现世报  我要讲的是一个真实杀生减寿的事,是发生在我母亲身上的,那天是2008年12月8日,我已学佛二年了,我妈也跟着我敬香还不明佛理,那天我...

妄语如秽器

妄语如秽器

  罗睺罗是佛教的第一个沙弥,出家时只有十五、六岁,因此对于佛陀所说的法,还不能完全领受。不过他性情温和、品性端正,唯一的缺点是喜欢说妄语作弄人,譬如佛陀明明不在,当有国王大臣信者来拜访的时候,罗睺罗...

父亲临终的惨状让我深信因果

父亲临终的惨状让我深信因果

我叫李小英,今年27岁,父亲李明裕,祖父李根阳。家住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老林镇牛牧村7组。祖父育有7个子女,3男4女,父亲排行老二。父亲传承了爷爷的手艺,以杀猪为生,还帮村里人办红白宴席,倒在父亲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