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有不舍之心

  世间的欲念有善恶两种,心志清明、存有善念,就能看开世间的一切;若起恶念则人生方向就会偏差,因此产生了烦恼。

  有一次,佛陀来到一个小镇说法,有位富翁也和镇上的许多人一样,虔诚地聆听佛陀宣说人生的真理;听完之后,他便向佛陀请示:「听了您的教诲,知道心要时时保持平静,最近我正为了家产而烦恼,使我一刻也不得安宁;我知道心不平静的根源是因为有烦恼,但是要如何去除烦恼呢?」

  佛陀问:「为什么家产会让你如此烦恼?」富翁说:「因为我年老了,却不知要如何放下财产和事业?」佛陀问:「你有儿子吗?」「有啊!都已经成家了。」佛陀说:「既然儿子长大了,为什么不让儿子继承产业呢?」

  富翁说:「我的儿子从来也没有料理过家务,更没有帮我经营过事业,他什么都不会呀!」佛陀说:「每一种技艺、学问都是学习而得的。你的儿子既然长大了,应该可以好好将你的人生经历教授给他。」富翁又说:「我要教他,但是他却没有意愿要学。」佛陀说:「你能『放下』,自然就有人接。人生无常,生命只在呼吸间,当最后的一天来临时,即使放不下所有的一切,但是又真正能带走什么?」

  富翁听了,仍然犹豫不决。佛陀又举了一则譬喻:「人生的欲念有如一把干草,点火之后,你拿着这支火把逆风而行,火愈烧愈大,很快就会烧到手掌心,若不放手就会烧到手腕,再不放就会烧到身上。」富翁此时才真正体会了佛陀的教诲,放下了心中的烦恼。

  我们也要淡泊知足,不要有不舍之心。因为生命在呼吸间,如不及时反省、看开,放下欲念,这对我们的心念会有很大的杀伤力。

  人的言行举止总是在一念心,我们要时时抱持一分平静、淡泊的心,不贪名利、不求权势,自然内心就会很平静,且能守在本分事上,尽己所能贡献于社会。(当代佛教网--佛教故事)

 

点我:

相关文章

《净土圣贤录易解》往生比丘:明真缘与传记

《净土圣贤录易解》往生比丘:明真缘与传记

  【明 真缘】  真缘。字慧广,俗姓姚,常州(江苏)无锡县人。年三十岁出家,周遍地参访于诸方的长老大德,经过了十六年,终于修得念佛三昧。  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西元一五九四年),居住于浙江明州的...

《百喻经卷下》:79、为王负机喻

《百喻经卷下》:79、为王负机喻

  译文:  从前有一位国王,想入无忧园中欢娱嬉乐,吩咐一个臣子道:「你拿一张矮櫈子来,放到园中去,我好用来休息。」当时那人羞于拿着一张櫈子,便对国王说:「我不能拿,我愿背着。」国王便把三十六张櫈...

海涛法师:以貌取人有眼不识文殊菩萨

海涛法师:以貌取人有眼不识文殊菩萨

  “慈悲的文殊菩萨,弟子迦罗越,恳请您现身加持,为弟子开大智慧。”  迦罗越很想拥有像文殊菩萨一样的大智慧,所以,只要一到佛寺,就在身戴璎珞、骑着狮子、拿着智慧宝剑的文殊菩萨像前至诚顶礼,一心祈...

诸法本无经--阇那崛多

诸法本无经--阇那崛多

诸法本无经三卷 隋天竺三藏法师阇那崛多译 诸法本无经卷上   复次婆伽婆游于王舍鹫聚山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菩萨九万二千。所谓庄严莹饰菩萨摩诃萨。师子游步菩萨摩诃萨。无碍焰净光德威王菩萨摩诃...

思益梵天所问经 卷三--鸠摩罗什

思益梵天所问经 卷三--鸠摩罗什

《思益梵天所问经》第三卷 菩萨无二品第十二 尔时,思益梵天白佛言:“世尊,是文殊师利法王子,在此大会而无所说。” 佛即告文殊师利:“汝于此会所说法中可少说之。”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佛所得法...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颂--义净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颂--义净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颂四卷 唐三藏法师义净奉制译译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颂卷第一 尊者毗舍佉造   创明受近圆事及苾刍等要行轨式。   开阐于调伏  善闲调伏义   正住调伏中  能舍非调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