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知道他是一位圣者?

  有一次,佛陀在舍卫城南郊的祇树给孤独园对比丘们说:“比丘们!尚在修学而无他心神通的比丘,如何透过观察验证,知道那已经全然正觉的如来呢?”

  “世尊!您的教导,是我们了解法的根源,请为我们说吧!我们当会记住不忘。”

  “比丘们!你们可以从眼睛看、耳朵听两方面来观察验证。因为,全然正觉者的言行,必然无任何污秽;必然不会时而明净,时而杂染的间杂情形;必然是一向洁净,而非暂时的洁净;必然无自满傲慢之类的过失显露,不论是出了名之前或之后;必然是自然流露正行,而不是因为顾忌、害怕什么才自制;必然因内心全然断除欲贪而展现离五欲,不论是与僧团共住或独住;必然不会鄙视嫌弃任何他所教导的学生,不论他修的好不好。

  除了眼见、耳闻的观察验证之外,还要再进一步当面询问,以确认以上诸点。一位全然正觉的如来,面对以上诸点的当面询问,必然会一一予以肯定的回答,因为这些都已经成为如来的风范与特质,虽然如来并不会特别地去展露它。

  比丘们!学生应亲近能这样说法的老师:对法以层层深入来教导;跟他学习的学生会越来越受人尊敬;能以善恶对比呈现的完整方式教导;使学生得以从明确的教导中,生起对正法的现证慧,达成证果,乃至于解脱──如来教导的目标。

  这样,学生就能对全然正觉的如来,对如来善巧教导的正法,对僧伽修行的正道生起净信。这样的净信,对别人有关佛、法、僧伽是否究竟的质疑,能很有自信地给予肯定的回答。

  比丘们!任何人只要能根据以上所讲的各点来观察验证,就能坚固地建立对如来的净信,不为其它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任何人所动摇。

  比丘们!这就是根据法的观察验证,知道他已经是全然正觉的如来。

 

点我:

相关文章

文殊菩萨的故事:李长者见圣授道传

文殊菩萨的故事:李长者见圣授道传

  唐朝长者李通玄,曾经游过五台山,在善住院碰到一个僧人,传授他《华严经》大旨。天快黑时,僧人告别。长者说:“天色已晚,师父要到那里去?”僧人指指北台顶,行走飘飘然,好象驾着风,长者追赶不上。到夜...

《百业经》:畏死受戒得生善趣(69)

《百业经》:畏死受戒得生善趣(69)

  译序(摘录)   《百业经》是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宣说因果不虚的一部甚深经典。共有一百多个公案,涉及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仙人、国王、大臣、婆罗门、施主,居民、妓女、猎...

国师谎称不吃饭,王子巧计使其泄露马脚

国师谎称不吃饭,王子巧计使其泄露马脚

  讲好佛教自己的故事是不容易的!但我们如果用佛法的标准:无常、无我、解脱和诸法空相这样的内容,赋予自己担当责任和良知,去讲好佛教的故事,就一定会理直气壮! 一个国师不吃饭的故事   佛经里...

慈悲宽容对待他人的三则故事

慈悲宽容对待他人的三则故事

故事一:是这样吗?   白隐慧鹤禅师是一位得道高僧,生活作风严谨,戒行庄严。离他的寺院不远,有一户开布店的人家,全家都是白隐禅师的信徒。   某天,这户人家气急败坏地抱着未婚女儿所生的婴儿前...

奉佛至孝之行感动天地

奉佛至孝之行感动天地

  《六度集经》卷第五之〈四三〉  昔者菩萨厥名曰睒,常怀普慈润逮众生,悲愍群愚不覩三尊,将其二亲处于山泽。  父母年耆、两目失明,睒为悲楚、言之泣涕。夜常三兴、消息寒温,至孝之行、德香熏乾,地只...

《百业经》:(81)大施主  愿力成熟无人可胜

《百业经》:(81)大施主 愿力成熟无人可胜

  译序(摘录)  《百业经》是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宣说因果不虚的一部甚深经典。共有一百多个公案,涉及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仙人、国王、大臣、婆罗门、施主,居民、妓女、猎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