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一女子在寺院里供养几千两银子,还不如几文钱?

  文章选自中国佛学院广行法师编著的《可·为》——广行释讲《了凡四训》一书

  心满则满 心半则半

  昔有某氏女入寺, 欲施而无财, 止有钱二文, 捐而与之, 主席者亲为忏悔;  

  从前有一户人家的女子到寺院里想做供养。可是,这是个贫女,身上只有两文钱,她把仅有的两文钱都拿出来供养了寺院,寺院的老方丈亲自为她出来诵经祈福回向。

  及后入宫富贵, 携数千金入寺舍之, 主僧惟令其徒回向而已。

  后来,过了几年,这个女子被选到宫里做了贵妃。有一次,她“携数千金入寺舍之”,这次到寺里,大概是来还愿的;年轻的时候在寺里烧香许愿,这一生果然富贵了,再到寺里来烧香还愿,带了许许多多的财物来布施。这次老方丈并没有亲自为她诵经回向,而是请他的弟子代为她诵经回向。

  因问曰:吾前施钱二文, 师亲为忏悔, 今施数千金,而汝不回向, 何也?

  贵妃就非常不理解,前去问老方丈说:从前我就只是供养两文钱,您还来亲自为我忏悔诵经回向,今天我来寺里,供养了几千两银子,您为什么没有为我诵经回向啊?贵妃的意思是说:从前供养两文钱,您都亲自为我回向;现在供养几千金,自然就更要殷勤酬谢啊。

  曰:前者物虽薄, 而施心甚真, 非老僧亲忏, 不足报德; 今物虽厚, 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 令人代忏足矣。  

  贵妃以供养的多少论功德,老方丈以施心的厚薄答复她。老方丈说:从前你到寺里来烧香拜佛供养两文钱,虽然微薄,但施心十分的真诚,不是老僧亲自给你忏悔诵经回向,不足以报答你的恩德!现在供养虽然丰厚,但施心不像从前那样真诚,所以请我的弟子代为你回向就足够了。这里我们要仔细想想。

  贵妃先前是贫女的时候,心十分的虔诚,虽然只是两文钱,却是全心全意地供养。这个善心一发,两文钱出手,却是沉甸甸的分量,老方丈不能不来为她诵经回向。人心真诚有这样大的感动力量。这个善心真诚,布施虽少,得的福却是圆满的。

  后来做了贵妃,心态变得傲慢,带着富贵贡高傲慢的习气,德就损掉了;这个时候来拜佛,实际上修的福才半善而已。

  所谓“我慢高山,不存德水”,有傲慢摆在心里,供养心也大大不如以前那样虔诚了。

  所以,老方丈不必亲自来为她诵经回向。当然,这可能也是老方丈在以善巧方便教化她。

  总之,行善不尽心尽力,即使供养千金,也是半善;善心圆满,全心全意,即使布施两文钱,也是满善。懂得这一条道理,我们行善,不是着重在外相上,而是要注意自己的心。每做一件善事,都要让善心圆满,就像《俞净意公遇灶神记》中所说的那样:若有力量能行的善事,不图名、不图报,不论大小、难易,实实落落耐心做去。若力量不能行的,也要勤勤恳恳,使此善意圆满。  

 

点我:

相关文章

大势至菩萨头顶上宝瓶的来历

大势至菩萨头顶上宝瓶的来历

  大势至菩萨头顶的肉髻上,有一宝瓶。观世音菩萨的头冠间,有一尊立着的化佛像,而大势至菩萨头上的肉髻顶上,顶着一个宝瓶。  盛诸光明,这盛字念作陈,装也,她的瓶子里面,装着光明。  装光明有什么用...

佛教故事:真正强大的人是懂得如何医治别人的伤痛和创造生命

佛教故事:真正强大的人是懂得如何医治别人的伤痛和创造生命

  有一个故事,佛陀在山上遇到了歹徒阿格利玛。阿格利玛杀人不眨眼,他当然也不打算放过佛陀,他说:“都说你法力无边,你今天落在我的手中,看来也不过如此,我今天要砍了你的头,让大家知道我比你更强大。”...

修建遗塔起信全家共证罗汉

修建遗塔起信全家共证罗汉

  《百业经》是佛陀宣说因果不虚的一部甚深经典,共有一百多个动人的故事,涉及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仙人、国王、大臣、婆罗门、施主、居民、猎人等人物,形象地阐明了善恶之因必感...

民间流传的一则三世因果的故事

民间流传的一则三世因果的故事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  佛家《三世因果经》因果经前面的四句话,就是因果循环报应的总纲。既指出了人的命运是自己造就的,又指出了怎样做一个有益於社会的人,既指出了因果循环报应...

金地王得度

金地王得度

  舍卫国的国王名波斯匿,在他国家的南方,有一个国家名叫金地。当时刚继承金地王位的摩诃劫宾宁,凭着他的英勇和才智,统领三万六千个小国家,国中兵士众多,斗志高昂,没有人能和他对抗,因此威风远振,邻近诸国...

八岁龙女即身成佛

八岁龙女即身成佛

  在《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中,有一段叙述八龄龙女即身成佛的故事。  娑竭罗龙王威震四海,他最小的一位公主聪明伶俐、善根深厚,年龄才八岁的时候就有很多不平凡的奇迹,“龙女”,大家都这样尊敬的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