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四种良马巧喻众生根器

  昔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一日,佛告诸比丘:世间有四种良马。第一种良马,驾驭它来拉乘时,它只要看到鞭影,便能善观形势,该快或慢、是左或右,随顺驾御者的心。比丘们!这是世间第一良马。

  比丘们!又有世间良马不能惊察到往返的鞭影,但鞭杖若碰触其毛尾,则能立即惊察驾御者的想法,该快或慢、是左或右,这是世间第二良马。

  比丘们!如果这匹良马不能注意到鞭影,也不能因碰触其毛尾而随顺驾御者的想法,要以鞭杖打到它的皮肉才能惊察,该快或慢、是左或右,这是世间第三良马。

  比丘们!若是不能像前三种良马能觉察驾御者的心念,而要以铁锥刺身,毁伤皮肉、骨髓,才能有所警觉,驾御者必须一路牵着马车行路,此马才能随顺驾御者的心念,该快或慢、是左或右,这是世间第四良马。

  在正法时代,有四种贤善男子存于世间。哪四种贤善男子呢?第一种贤善男子听说“有人因疾病困苦,甚而死亡”,听到老、病、死苦之事,即心生怖畏,依正法思惟,如理精进用功,如同良马顾影即能调伏,这就是第一贤善男子,于正法中得善自调伏。

  第二种善男子,无法因仅仅听闻“有人因疾病困苦,甚而死亡”一事而心生怖畏,如理精进用功;而须亲眼看见人们受着老、病、死苦,方能心生怖畏,思惟正法,如理精进用功。如同良马触其毛尾,方能调伏、随顺驾御者之心,这就是第二贤善男子,于正法中得善自调伏。

  如果贤善男子不能因为听闻或亲眼看见,有人因老、病、死苦而生怖畏心,依正法思惟,如理精进修行;但看见聚落、城邑中,有善知识及自己所亲近的人,承受着老、病、死苦不得出离,才心生怖畏,依正法思惟,如理精进修行。就如同第三种良马,鞭触其肤肉,方能调伏、随顺驾御者之心,这就是第三贤善男子,于正法中得善自调伏。

  第四种贤善男子,对于他人所承受的老、病、死苦,不能闻亦不得见,当亲自受到老、病、死苦之时,方能生起厌离心、怖畏心,依正法思惟,如理精进用功。就如同第四种良马,必须承受侵肌彻骨之苦,然后才能调伏,随顺驾御者之心,这就是第四贤善男子,于正法中得善自调伏。

  典故摘自:《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三(九二二)》(当代佛教网--佛教故事网)

 

点我:

相关文章

小树苗的故事

小树苗的故事

  在波罗奈城,人们纷纷传讲着“柠孛树苗”的故事。  一天,菩萨转生的修行者进城乞求施舍。他一路行走,不知不觉来到了王宫门口。  这时,国王正站在王宫中凭窗眺望,在熙来攘往的人潮中,国王发现修行者...

警惕无常,欢喜消业

警惕无常,欢喜消业

  警惕无常,欢喜消业──佛陀生病的时候  人体生病有时候是对人类的一种警惕,让我们知道人生的无常,不知道什么时候病苦灾难会来临,警惕我们要赶快把握人生──今天不做、今天不做、今年不做,不知道是否...

观世音菩萨的传说“金沙滩头马郎妇”

观世音菩萨的传说“金沙滩头马郎妇”

  元朝时,浙江吴兴有个名叫觉岸的僧人,写了一部名叫《释氏稽古略》的书,其中记载了马郎妇的传说。  在唐朝的宪宗元和十二年,陕西某地突然出现了一个十分美貌的提篮卖鱼少女。当地的少年见了,都争着想娶...

《释迦牟尼佛广传》:三、布施品20,善义太子为众取宝

《释迦牟尼佛广传》:三、布施品20,善义太子为众取宝

  前言: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是全知麦彭仁波切著,索达吉堪布译。凝集全知麦彭仁波切甚深智慧之结晶,是整个佛教史上前所未有、圆满齐备宣说释迦牟尼佛生平事迹之巨著。全知麦彭尊者以超拔的智慧...

安隐九法

安隐九法

  安隐九法  舍利弗和目犍连二位尊者,被誉为“佛门双贤”。佛陀时常在比丘大众中赞叹他们说:“舍利弗和目犍连比丘,堪称我的左膀左臂!”  有一年雨季,两位尊者率领五百名比丘在外地游行弘化,并在那里...

人生道路上必不可少的人是谁?

人生道路上必不可少的人是谁?

  有一次,尊者阿难从禅修中起来,去见佛陀报告他的心得:“世尊!我刚才在禅修中这样想:如果能有善知识的引导,解脱涅盘的修行,就完成一半了!”  佛陀指正尊者阿难说:“不要这么说,阿难!为什么呢?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