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苦的真正根源

  佛陀於舍卫国时,一天,有四位比丘於树下讨论:「什么是世间上最苦的事?」第一位比丘感叹地說:「天底下沒有比淫欲更苦的了。」第二位比丘则說:「瞋恚才是天底下最苦的事。」第三位比丘卻认為:「天底下最苦的莫过於饥渴的感受。」最後一位比丘则表示:「天底下最苦的是惊怖。」四位比丘在這個话題上争论不休,始終得不到答案。

  佛陀藉此因緣,适时前去关心。比丘一看到佛陀,马上停止争论,向佛請示讨论的內容。佛陀說:「你们所认为的,都不是苦的究竟原因。天底下最苦之事來自色身,所有飢渴、寒熱、瞋恚、惊怖及色欲等灾祸,都是由於它的存在。所以色身是一切苦恼的根本,也是祸患的根源。众生於三界中茍延存活,互相欺凌,心中亦被忧惧烦恼所束縛而轮回不休。所以,想要脫离世間苦痛,应当寻求寂灭之境,收攝身心,最后达到一念不生,即能證得真正快樂的涅槃境界。」於是,世尊說了一首偈語:「热无过婬,毒无过怒,苦无过身,乐无过灭。 无乐小乐、小辯小慧,观求大者,乃获大安。我为世尊,长解无忧,正度三有,独降众魔。」

  接着,佛陀对四位比丘說:「久远以前,有一位名为精进力的比丘,具足五种神通。每當他在山中树下独自修行时,总有鴿子、乌鴉、毒蛇和鹿围绕身旁,这让牠們感到安稳。鸟兽们白天外出觅食,晚上則回到比丘身邊。有一天晚上,這四支鸟兽互相讨论:『世间之苦,何者最重?』乌鴉說:『我认為饥渴最苦。因为饥渴时,身体虛弱,不僅眼睛看不清,而且神志不宁,常常不顾被猎人利刃宰割的危险而自投罗网。我们有很多同伴就是因此而丧失性命。』鴿子說:『淫欲最苦。因為色欲炽盛时,內心失去理智,行為也就毫無顧忌,於是危險就接踵而來,甚至連性命也会不保。』毒蛇认為:『瞋恚最苦。当毒害他人的心念一起,不分亲疏远近都會遭到危险,这种毒意不僅能杀害別人,也会伤害自己。』鹿则表示:『惊怖最苦。每当我在山林旷野間遊走時,心中总是怀忧恐惧,害怕被猎人或豺狼捕捉。只要听见一点儿声音,就会惊慌地逃向岸边或躲到坑洞之中。奔逃時,即使是母子亲眷,也无暇相顧。所以,我认為惊怖是最苦的事。』

  比丘听到鸟兽的对話,告訴它们:『你们所說的都是枝微末节,沒有探究到苦的根源。天底下最苦之事,莫過於拥有这个色身,我们就是因為它而产生无量的忧愁与畏惧。

  所以,我捨弃世间一切,出家修行,斷除所有欲望想念,不贪著四大的享乐,就是要斩斷痛苦的根源,达到涅槃的境界。涅槃即是心念寂灭,沒有形相,不受色身的束縛,這才是最大的安乐。』四只鸟兽听了比丘的解說后,便心开意解。」

  

  佛陀告訴四位比丘:「当时的五通比丘就是我的前身,而四只鸟兽就是你们四人。你們在前世早已听闻过苦的真正根源,為何今日还是保持錯误的见解呢?」四位比丘感到十分惭愧,志心忏悔,思惟此理,当下即证阿罗汉果。

 

点我:

相关文章

一鸟两头同命相连 心胸狭窄共赴黄泉

一鸟两头同命相连 心胸狭窄共赴黄泉

  雪山下住着一只鸟,这只鸟长着两个头,只有一副身躯;一个头叫“迦喽嗏”,另一个头叫“优波迦喽嗏”。这只两头鸟两个头轮流休息,若是有一个头入睡,另一个头必然醒来。  一次,迦喽嗏睡着了,优波迦喽嗏...

看佛陀如何度化悭贪成性的“葛朗台”

看佛陀如何度化悭贪成性的“葛朗台”

  舍卫城中,有一位长者名叫最胜。他家中非常富裕,但是为人悭贪。不管任何人,只要前来乞讨,他一定不由分说地将其赶走。为了防止盗贼,他设计了七重坚固的大铜门来维护安全。同时,又用小石块混泥作墙,用铁...

佛陀的开示:做何种坏事就会受到何种报应

佛陀的开示:做何种坏事就会受到何种报应

  从前,有一个信奉佛法的人。他相信菩萨是为了解脱众生的痛苦烦忧,才来到世上的。  一天,他向释迦牟尼佛问道:「尊敬的佛陀!有一种在地狱中受罪的人,被鬼卒从头到脚一一锉斩、捣得粉碎。等到他死去后,...

《释迦牟尼佛广传》四、持戒品50、湖中大鱼

《释迦牟尼佛广传》四、持戒品50、湖中大鱼

  前言: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是全知麦彭仁波切著,索达吉堪布译。凝集全知麦彭仁波切甚深智慧之结晶,是整个佛教史上前所未有、圆满齐备宣说释迦牟尼佛生平事迹之巨著。全知麦彭尊者以超拔的智慧...

只要心中有佛,人人皆可自度

只要心中有佛,人人皆可自度

  一位虔诚的信徒在遇到水灾后,爬到屋顶上避难。  但是,洪水渐渐上涨,眼看就要淹到脚下了,信徒急忙祷告道:“大慈大悲的佛祖快来救我啊!”  不久就来了一条独木舟,船上的人要救信徒,他却说:“我不...

佛经里的故事 小驼背

佛经里的故事 小驼背

  《百业经》是佛陀宣说因果不虚的一部甚深经典,共有一百多个动人的故事,涉及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仙人、国王、大臣、婆罗门、施主、居民、猎人等人物,形象地阐明了善恶之因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