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玛仁波切:最好的“安心剂”

  “放下”实际上有两个部分:一个要从物质层面放下,再一个要从心灵层面放下。

  我们谈的大部分都是物质层面的,但是真正“放下”还是要从心里放下。我对“放下”的理解是,不要受“我”这个外在物质的约束——佛教叫空性,空性并不是说没有,而是叫“无我”,就是说不要执著于一个永恒不变的“我”。

  从我们生下来之后,在长大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很大的欲望,我们实际上是活在强烈的欲望或者说是希望里。一个人生到这个世界上,即使他自身条件非常不好,也有自己美好的愿望。比如,没有读书的时候就希望能够像哥哥姐姐那样去读书,读书后上大学,想能够读博士那更好,接下来就希望拥有一个美满的婚姻⋯⋯人就是在这种期待当中过日子。这种期待,佛教里叫“愿力”。实际上,有的愿望根本不会实现,也有部分因为人的想法而变成现实。

  这些美好的想法促使我们因此而付出很多。在这种付出中,我们感觉很快乐。而有时候我们付出所得到的结果,不是我们所希望的那样,这个时候就要学会去放下自己曾经的希望,面对现实。所以,放下就是要学会在自己为了希望付出的过程中,如果努力了得到自然好,如果得不到也要懂得适可而止,平衡自己的心态。

  我们老家的同学,好多人小时候读书读得比我好,后来有的当了农民,有的当了工人,有的当了企业家。当年班里几十个人,每个人都有美好的愿望,都希望长大后能有个好工作、好的事业,而最后每个人的愿力造就了形形色色的果。如果努力了,上大学毕业后被安排的工作不一样,或者即使没有考上大学成为农民了,也应该对自己的付出不后悔,都要正确对待,对现在所拥有的感到满足,这就是放下。

  放下,是要从心里面去放下。放下,如果得法,就是我们最好的安心剂。

  想要安心、宽心、放心,去求助于外在只是徒劳,一时的安慰还是无法解决内心的纠结。心出了问题,那还得从心入手。把心放下了,一切都会过去的。

 

点我:

相关文章

演培法师:性空及唯识佛教缘起观所展开的契机

演培法师:性空及唯识佛教缘起观所展开的契机

性空及唯识佛教缘起观所展开的契机 演培法师 一  绪 说 缘起是佛法的宗本,这是学佛者所一致公认的,谁敢否定这一佛法宗要,谁就不是正信的佛徒,因为...

布施与悭贪

布施与悭贪

  在舍卫城里,有一个长者名叫最胜,他的财宝堆积如山,数也数不清,可是他的悭贪却是无人能比。他的房子做了七道门,守护严密,并且嘱咐守门人,不准乞丐进入他的家中,又在墙壁四面涂满了石灰,以防止老鼠穿墙,...

五台山的故事:达天和尚传

五台山的故事:达天和尚传

清朝有位通理法师,字达天,是直隶(今之河北)冀州新河赵氏之子。生于康熙辛巳年间。一出生就具有圆满而庄严的身相——有着七处平满的异征、双手下垂时长度超过了膝盖关节、口中并有四十颗牙齿的具足...

消业障开智慧诵《地藏经》,至少要持诵三七日

消业障开智慧诵《地藏经》,至少要持诵三七日

学佛一定能改变你的生命,尤其是你的身心。如果你方法也对了,但身心还是没有改变,这就是你没有全身心地投入,这个很重要。学佛要形成一个规律。第一,你要持之以恒,每天的...

精勤修业 蜜蜂是菩萨的化身

精勤修业 蜜蜂是菩萨的化身

  很久以前,有一位已得大觉悟的佛,法名为「一切度王」,降到人世讲说法要。这时群众中有两位和尚,一位名叫「精进辨」,一位名叫「德乐止」,他们一起到一切度王的座前听闻法旨要义。这精进辨就是后来的佛陀...

《居士传新编》:53、刘士烜,读诵观音经菩萨闻其声

《居士传新编》:53、刘士烜,读诵观音经菩萨闻其声

  隆宣法师 总监  释永真 彭殿清 撰集  南朝梁刘士烜(公元478~529年,烜音xuǎn),又名刘霁,平原(今山东德州境内)人。九岁能诵《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父丧,每每哭得呕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