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玛仁波切:最好的“安心剂”

  “放下”实际上有两个部分:一个要从物质层面放下,再一个要从心灵层面放下。

  我们谈的大部分都是物质层面的,但是真正“放下”还是要从心里放下。我对“放下”的理解是,不要受“我”这个外在物质的约束——佛教叫空性,空性并不是说没有,而是叫“无我”,就是说不要执著于一个永恒不变的“我”。

  从我们生下来之后,在长大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很大的欲望,我们实际上是活在强烈的欲望或者说是希望里。一个人生到这个世界上,即使他自身条件非常不好,也有自己美好的愿望。比如,没有读书的时候就希望能够像哥哥姐姐那样去读书,读书后上大学,想能够读博士那更好,接下来就希望拥有一个美满的婚姻⋯⋯人就是在这种期待当中过日子。这种期待,佛教里叫“愿力”。实际上,有的愿望根本不会实现,也有部分因为人的想法而变成现实。

  这些美好的想法促使我们因此而付出很多。在这种付出中,我们感觉很快乐。而有时候我们付出所得到的结果,不是我们所希望的那样,这个时候就要学会去放下自己曾经的希望,面对现实。所以,放下就是要学会在自己为了希望付出的过程中,如果努力了得到自然好,如果得不到也要懂得适可而止,平衡自己的心态。

  我们老家的同学,好多人小时候读书读得比我好,后来有的当了农民,有的当了工人,有的当了企业家。当年班里几十个人,每个人都有美好的愿望,都希望长大后能有个好工作、好的事业,而最后每个人的愿力造就了形形色色的果。如果努力了,上大学毕业后被安排的工作不一样,或者即使没有考上大学成为农民了,也应该对自己的付出不后悔,都要正确对待,对现在所拥有的感到满足,这就是放下。

  放下,是要从心里面去放下。放下,如果得法,就是我们最好的安心剂。

  想要安心、宽心、放心,去求助于外在只是徒劳,一时的安慰还是无法解决内心的纠结。心出了问题,那还得从心入手。把心放下了,一切都会过去的。

 

点我:

相关文章

佛教故事:成佛之前

佛教故事:成佛之前

  一日,阿难尊者对佛陀说:‘世尊,您出生于帝王之家,拥有一般人所没有的荣华富贵;出家后,经过六年苦行,最后于菩提树下静坐四十九天,即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似乎一切都顺理成章,您说是吗?’  佛陀并没...

放生善报:放生愈疾 12.善愿达天江端木

放生善报:放生愈疾 12.善愿达天江端木

  《江慎修居士选录》  放生现报故事集----印光大师鉴定  江慎修先生放生杀生现报录铸板流通  民国十一年壬戍冬释印光谨撰  【原文】  第二章 放生愈疾  12.善愿达天江端木  仁和江端木...

百业经:(74)圣身父子·害怕被杀出家证果

百业经:(74)圣身父子·害怕被杀出家证果

  译序(摘录)  《百业经》是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宣说因果不虚的一部甚深经典。共有一百多个公案,涉及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仙人、国王、大臣、婆罗门、施主,居民、妓女、猎人等...

一时妄语,堕大地狱,五百世无眼耳鼻舌四肢

一时妄语,堕大地狱,五百世无眼耳鼻舌四肢

  佛陀时代,舍卫国诞生了一个长相奇怪的男婴,没有眼睛、耳朵的他,虽有嘴巴却没有舌头,虽没有四肢,却有男根。因此,他的家人为他命名为“曼慈毗梨”。  曼慈毗梨出生前,父亲便往生了,家里除了他之外...

天女散花点醒一众佛弟子

天女散花点醒一众佛弟子

  维摩诘是一位著名的大乘佛教居士,在毗耶离城病了。佛陀派了以文殊菩萨为首的慰问团去探望他,维摩诘抱病跟大家讨论佛法。一部《维摩诘经》基本上就是他跟文殊等探讨佛法的记录。  传说一位天女看到维摩诘...

海涛法师:讲故事|半条毯子

海涛法师:讲故事|半条毯子

  从前,在波罗奈国曾经流传着一个不合理的习俗:凡是家里的父亲年满六十岁时,子女就必须给他准备一条毯子,让他住在门边,去看守门户。  当时,有两兄弟也正在打算着把他们的父亲送去看门,哥哥对弟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