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典故:死亡,无处可逃

  讲一讲“四不可得”的典故

  有四个兄弟都是修行人,而且都得到神通,有一天他们预知时至,知道七天后会死亡,就彼此商量以神通力逃避死亡的方法。一个遁入山中,一个沉入海底,一个飞升空中,一个是躲到市区热闹的地方,不过七天一到,无常逼及,此四个修行人,终不免一死,再度随业轮回。

  他们虽然有修行有神通,来去都知道,而且变化自在,能够飞天遁地,但是也没办法永远不死。一旦死亡,神通跟着消失,自然随着过去的业投胎转世,投胎后能否保持修行,再次得到神通,就不一定了!

  所以,修行者最后如果没有解脱生死轮回,或是没有往生极乐世界,只会在六道中轮转,来来去去。过去的无明引起现在的果报,现在的业力又引起未来的轮回,遇到善的因缘就行善积德,遇到修行的因缘就修行,遇到坏的因缘就造业,总之都是在六道中往返来去。

  这四个修行人,一个遁山、一个入海、一个飞天、一个避入热闹的地方,最后还是死亡。当时释迦牟尼佛在祇树给孤独园,以神通看到四个修行者的后果,当下开示世间有“四不可得”:

  第一、“常少不可得”,就是说希望达成经常少年的愿望是不可能的。

  第二、“无病不可得”,就是希望长年健康无病也不可能。

  第三、“长寿不可得”,希望长生不老也是不可能的。

  第四、“不死不可得”,想要永生不死,也不可能。

  总之,人都会老、会病,甚至还没老就死亡,再长寿最后仍不免一死,就像这四位有神通的修行人一样。

  这个“山海空市”的典故,就是在比喻无常,告诉我们无常时时刻刻都在压迫我们的身心,如影随形,不管何时、何地,正在做什么,无常从未离开我们,而且也没办法逃避或抵抗。无常一到,非常猛烈,就像洪水、土石流,冲下来的时候,楼房、桥梁会实时崩塌或断裂开来;也好像台风一来,不管多大的树木,多粗的电线杆,照样倾倒;又好像闪电,瞬间被击到,就立即死亡。

  所以,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人生总是苦、空、无常,世间只是一时种种因缘的会合,不论夫妻、父子或眷属,也不论此生是荣华富贵或贫穷下贱的生活过程,既然是因缘的组合,有一天因缘分散,一切就不再存在。

  所以说“世间虚假,唯佛是真”。

  “佛”在这里是指“阿弥陀佛”,唯有阿弥陀佛,唯有极乐世界,是永恒存在,是清净无污染的,所以我们以佛为念,以净为归。“以佛为念”就是以阿弥陀佛为我们所念的对象,“以净为归”就是以极乐净土做我们归宿的目标;以阿弥陀佛为我们生命的依靠者,以极乐世界为我们安乐的故乡。(上人于净宗书院为莲友闽南语开示)

 

点我:

相关文章

秤锤祖师散财施妻

秤锤祖师散财施妻

  云南有一位秤锤祖师,明朝人,姓蔡,住昆明小东门外。父母去世,遗下财产田园,生活过得很好,勤俭劳动,自种菜蔬出卖作零用。妻年轻貌美,好吃懒做,和野汉子私通,蔡虽明知此事也不说她,日子久了,她更胆...

佛说称扬诸佛功德经--吉迦夜

佛说称扬诸佛功德经--吉迦夜

  佛说称扬诸佛功德经卷上   元魏天竺三藏吉迦夜译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只灵鹫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耆年舍利弗。便从座起偏袒右肩。更整法服在佛右面。右膝着地长跪叉手。前白佛言。...

众事分阿毗昙论--求那跋陀罗共菩提耶舍

众事分阿毗昙论--求那跋陀罗共菩提耶舍

众事分阿毗昙论十二卷 尊者世友造宋三藏求那跋陀罗共菩提耶舍译      众事分阿毗昙论卷第一   启请。   敬礼最真觉  无为第一尊   敬礼最寂灭  及三乘妙道   敬礼最息心  净戒清凉僧   ...

转法轮经--安士高

转法轮经--安士高

转法轮经 后汉安息国三藏法师安世高译   闻如是。一时佛在波罗奈国鹿野树下坐。时有千比丘诸天神。皆大会侧塞空中。于是有自然法轮。飞来当佛前转。佛以手抚轮曰。止往者吾从无数劫来。为名色转受苦无量。今者痴...

四分律   卷六至十三--佛陀耶舍、竺佛念

四分律 卷六至十三--佛陀耶舍、竺佛念

《四分律》第六卷 初分之六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世尊听诸比丘持三衣不得长。时六群比丘畜长衣。或早起衣或中时衣。或晡时衣。彼常经营庄严如是衣服藏举。诸比丘见已语六群比丘言。佛听持三衣不得长。此...

犍稚梵颂--法天

犍稚梵颂--法天

犍稚梵赞 宋朝散大夫试鸿胪卿传教大师法天奉诏译   夜布里鑁(二合)冒地谟隶(引)啰尾誐摩曩波替(引)摩(引)啰誐(引)誐淩(二合)誐誐(引)誐淩(二合一)誐誐(引)誐凌(二合)誐(引)誐誐(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