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业经》:贫穷者——供佛发愿而得授记98

  译序(摘录)

  《百业经》是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宣说因果不虚的一部甚深经典。共有一百多个公案,涉及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仙人、国王、大臣、婆罗门、施主,居民、妓女、猎人等人物,形象地阐明了善恶之因必感善恶之果的真谛。龙猛菩萨在《中观宝鬘论》中曾有“无见堕恶趣,有见生善道”的教言,即没有因果正见的人难免堕落恶趣,而有因果正见的人自然能往生善道。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也在六千余名四众弟子前强调:“凡听闻、读诵、受持此《百业经》的人,若能对因果不虚生起坚定的信心,谨慎遵循因果,并且精进修持、忏悔罪障,一定不会堕落。”故弟子们对此经生起了极大信心。.....。

  在翻译《百业经》的过程中有很多人给予了热情的支持,在此谨表谢忱。以此功德,愿我们及一切有情坚信因果,同生极乐! 愿增吉祥!

  译 者

  一九九九年一月三十日

  法王晋美彭措金刚上师传讲

  堪布索达吉译导

  (98)贫穷者——供佛发愿 而得授记

  一时,佛在舍卫城。大施主给孤独家先后生了七个孩子,各各取了适合其种姓的名字,用牛奶、酸奶、油饼等精心喂养他们,他们都如海莲般迅速地成长起来。施主想:应该把这七个孩子送到修学佛法的扎德沃团体里去学习,能使他们对佛法生起信心,否则将对他们的信仰有障碍。便把孩子们送到扎德沃团体去了。扎德沃的学员全皈依佛法僧三宝、守持戒律、闻受佛法等等一切行为都如理如法。而此外的团体常作世间的娱乐、去***院等等,多是不如法的行为。

  当时,有一婆罗门儿子无衣无食非常贫穷。他想:自己应该依靠一个扎德沃的人维持生活,如果这样无依无靠困苦地活着太可怜了。便到扎德沃团体中问:“我想参加你们这个团体,但不知你们有什么条件?”他们告诉他:“交五百嘎夏巴涅即可。”他说:“五百嘎夏巴涅(印度钱币)?!我这么贫穷肯定拿不出来,但你们是大福报的人很富有,能否照顾我不交五百嘎夏巴涅,另外再给我生活费。”这七个善良的孩子见了如此可怜的婆罗门儿子,就说:“你如果真的这么贫穷,那么你是否愿意皈依释迦牟尼佛?若能皈依,我们可以照顾你的一切。”他说:“我不知道释迦牟尼佛是谁呀?”这七个孩子对他宣说和赞叹了释迦牟尼佛的种种功德,他一听到佛的功德,立即生起了很大的欢喜心,他欣喜雀跃:“佛陀既然是如此的不可思议,我决心皈依佛陀。”他就皈依了佛法僧三宝加入了扎德沃团体,也得到团体给他维持生活的嘎夏巴涅。

  有一天,扎德沃团体里的学员发心供养世尊及僧众。有人建议:“我们每个人负责一天的供品及一切事情,免得大家都很辛苦。”婆罗门儿子说:“我这么贫穷,肯定承担不起,你们不要这么作。”有人轻蔑地对他说:“承担不起就离开我们的团体。”他想了想:加入这个团体多么不容易,我不能轻易离开。于是,提出建议:“你们看这样行不行?我最后一天作供养,在这之前,你们把每天剩下的供品给我,可以吧?我也只有这个办法。”他们都答应了,并把三个月中剩下的供品全给了他,他还发动了其他人,准备得非常圆满。到供养的最后一天,他沿路装饰一新,还有夜灯,准备了各种精美饮食。次日,他迎请了世尊及僧众,还请了萨迦国王和给孤独施主,依次入座后,他亲手供养世尊及所迎请者。圆满后,还一一供养了上好的礼品,并于世尊前发愿:以此善根,愿我将来成就人天导师、如来正等觉的果位。世尊赞叹授记曰:“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将成就人天导师、如来正等觉的果位,号曰随众如来。”

 

点我:

相关文章

龙王献宝

龙王献宝

  距今二千多年前,印度阿育王由于他福力特别殊胜,统一了全印度。  有一天,阿育王召集群臣,问道:“现在天下,还有什么地方不属于我?谁敢不服从我?”群臣同声回答说:“全印度都被大王统一了,没有一个...

一位西藏僧人和一只小老鼠的故事

一位西藏僧人和一只小老鼠的故事

  这里给大家讲述一位西藏僧人和一个小老鼠的故事,梗概如下:  很久以前,在喜马拉雅山的雪山脚下,有一位西藏僧人在那里过着平静地修行生活。  有一天,当这位僧人出门的时候,忽然发现门口躺着一只冻僵的小...

蕅益大师劝母念佛

蕅益大师劝母念佛

  蕅益大师劝母念佛  蕅益大师是明末四大高僧(紫柏、憨山、莲池、蕅益)之一,自号“八不道人”,因读莲池大师所著《自知录》及《竹窗随笔》后,乃焚毁过去所作,依憨山弟子雪岭出家。大师为防母不允,私自...

老德和尚念佛

老德和尚念佛

  贤公在日,经常会给大家讲起一位僧人的轶事,我们去孤峰寺和清泉寺的时候,演强法师和印生法师不约而同地也提起了这位僧人。看来我们是很有必要对此人有一番专门的介绍了。  老德和尚,和贤公(当代112...

一个奇上加奇的真实故事!

一个奇上加奇的真实故事!

  明代时江苏常州府无锡县东门外有一户人家,兄弟三人,老大吕玉,老二吕宝,老三吕珍。吕玉家的儿子叫喜儿,六岁那一年,喜儿跟邻舍家孩子去看庙会,结果一去不回,吕玉与妻子王氏一连找了数日都不见踪影。 ...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还有后半句,你却不知道!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还有后半句,你却不知道!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流传很广,几乎成了一般俗人和不真知佛法的学佛人贪口福吃肉的依据。若见学佛人吃素,则说何必执著,“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这种观点混淆了圣凡、性德和修德,是执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