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闻:善财童子五十三参 第三十三回拜婆珊婆演底主夜神

  夜神在暗现日月

  险道处作桥梁路

  得破暗光明法门

  证无心入欢喜地

  迦毗罗城,是佛的诞生地,很多佛都在那里诞生。所以那里日夜有善神守护。虽然人们行善,但是人总是苦,有忧悲苦恼,还是需要善神的守护。

  婆珊婆演底是过去无量劫前,一切法雷音王佛成佛的时候,他是国王的夫人,名法慧月夜,在佛前发了菩提心,要为黑暗中的众生施与光明。又经无量劫,在寂静妙眼如来成佛的时候,他是一个长者的女儿,名妙慧光,又在佛前发菩提心,要为黑暗中的众生布施光明,又经若干劫修行,才成为这个城的主夜神。

  善财来到这个城的东门,已日落西山。进城一看,好不热闹。灯光灿若群星,银烛照得通明。行人嚷嚷,夜市辉煌,一遍升平景象,真个是圣城瑞气,万千吉祥。

  善财在城内东走西串,欣赏人间美景,夜色苍穹。忽然一声响亮,天空瑞气辉煌,一朵祥云降落在街上。云中现出楼阁,阁内坐有一人,头戴梵冠,身放光明。善财欢喜,知此人不凡,即上前顶礼,恭敬赞叹:“圣者慈悲救世,度人为怀。我已发菩提心,利乐有情,不知如何造福人间,愿圣者慈悲教诲。”

  那人正是婆珊婆演底主夜神,扶起善财。叫善财一同在街上行走。正走之间,主夜神突然停步,问善财道:“是谁教你来找我的?”

  善财道:“我已拜访三十多个善知识,他们都教给了我利乐有情的善行。我还有很多不懂的,安住主夜神指引我前来拜访圣者,望慈悲教诲。”

  主夜神道:“我夜间守护此城,有什么告诉你呢?随我去走走看吧。”

  善财随同夜神走在一家门前,听见房内嗡嗡缀泣,走进门去,一老者卧床,血染枕头,气急咽咽。问其原因,老者从楼上跌下,流血过多,命在旦夕。主夜神以金疮药敷之,顿时血止伤愈。

  又走到一条小巷,幽阴森森,黑洞洞有些吓人,正是作恶众生出没之处。夜神恐生异端,便在转弯处置以明灯,黑巷变得光明。

  善财随同夜神来到广场之上,看见群魔竞舞,人不敢通行。夜神挥杖上前,与群魔抵斗,战数十回合,群魔败阵,纷纷逃走,广场畅道无阻。

  善财随同夜神,来到御河桥边,因水淹涨桥,人不能通行。夜神将芦苇化作桥梁,众人顺利通过。

  善财随同夜神,在街旁林荫之处,看见一人,鬼头鬼脑窥探围墙内动静。剎时翻越围墙,进入院内,夜神尾随追行。那人窥探室内人静熟睡,欲潜进偷窃,夜神口吹一气,那人即昏昏倒下,知有夜神守护,慌忙逃遁。

  如此走遍街头巷尾,看看天色将明,婆珊婆演底主夜神对善财说:“我在黑暗中与人光明,使众生不受痴暗之苦,年年月月日日如是,守护圣城的繁荣昌盛。你要深知究竟,到菩提场去,有个普德凈光主夜神,我是从他那里学来的,他可以告诉你造福人间的美行。”夜神说完就不见了。

  善财想,一切众生因痴暗而造种种恶孽,最需要给以智慧明灯。如何能使众生光明智慧?可是夜神已不见了。善财只得往菩提场行去。

 

点我:

相关文章

佛陀本生传之二十六:提婆达多被五百比丘遗弃的因缘

佛陀本生传之二十六:提婆达多被五百比丘遗弃的因缘

  提婆达多被五百比丘遗弃的因缘  戒行(1)波罗蜜  一时,佛在竹林精舍(2),提婆达多要求佛陀教他学习神通法门,可是佛陀一向总是叫他先在人格修养上学习,不要贪求神通,因为神通与德行毫无关联,所...

佛为何留钵给毗舍离城人民供养

佛为何留钵给毗舍离城人民供养

  释迦牟尼佛与大比丘众五百人,在古印度毗舍离城的?祇园,缓步而行前往游化。当时,世尊回顾毗舍离城,不久后便说此偈:「今观毗舍离,更后不复覩,亦复更不入,于是当别去。」当毗舍离城中的人民,听闻到世...

拿什么填补无穷的贪欲?

拿什么填补无穷的贪欲?

  佛陀时代,有位婆罗门国王名叫多味写,平日信奉九十六种外道。一天,国王忽萌善心,欲行大布施,于是依照婆罗门教的规定,将其积聚如山的奇珍异宝,布施给需要帮助的人;若有人来求助,便请他自取一撮珍宝而...

三个故事告诉你什么是真正的富有

三个故事告诉你什么是真正的富有

  有一次,一位容貌、形色绝妙的天界众生,到祇树给孤独园问佛陀说:“什么东西火烧不掉?风吹不散?即使大地全毁了,也不会流散?连专门抢夺别人财物的恶王与盗贼,也抢不走?哪种宝藏始终不会亡失?”  佛...

《百业经》:(84)五百仙人  脚印引路 两世得度

《百业经》:(84)五百仙人 脚印引路 两世得度

  译序(摘录)  《百业经》是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宣说因果不虚的一部甚深经典。共有一百多个公案,涉及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仙人、国王、大臣、婆罗门、施主,居民、妓女、猎人等...

百业经:(8)生乐母 婚前证果智慧第一

百业经:(8)生乐母 婚前证果智慧第一

  法王晋美彭措金刚上师传讲  堪布索达吉译导  一时,佛在舍卫城。(译者:据说佛在此居住了二十五年,也有说是二十四年。佛当年所居的遗址尚在,在更顿秋培所著的《印度佛教史》与许多印度的佛教史上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