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心有多大,就可以产生多大的力量

发心有多大,就可以产生多大的力量

  在《法句譬喻经》里,记载着商人波利与海神之间,一段很有智能的对话:

  有一次,大商人波利与五百个商人一同入海寻宝,船行驶到海中央,忽然间海神从海底冒了出来,手捧着一掬水问波利说:「你看是海水多呢?还是我手上的一掬水多呢?」

  波利从容地回答:「当然是一掬水多啊!为什么呢?海水虽然多,不一定能挽救得到那些饥渴的人;一掬水虽然少,遇上了饥渴的人,却可以救护他一命。」

  海神听了波利的答话,不禁欢喜赞叹,立刻解下身上所配戴的璎珞装饰,以及各种奇珍异宝送给他,并且护送商人们安全地返回国中。

  从这一则故事,我们可以知道,世间事物的价值,不一定从表相上的大小、多寡去衡量,有时候也要看它的作用为何。有些东西看起来虽然不起眼,却有很大的功用。例如,小小的沙石可以建筑房舍,供人居住;小小的种子,可以生长蔬果,供人食用;短短的一句话,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让人由迷转悟;少少的施舍,可以助人燃眉之急,让人脱离困境。

  甚至一个人的智慧开启了,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从一朵花中,就可以看见三千大千世界;从一片叶子中,也能看到如来清净法身。

  佛教里有一种修行法门,叫做「回向」。像是给人一个面包的同时,如果你能在心中发愿,希望天下的人都能解除饥饿,那么,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布施,但是普天下之人也都可以获得这个功德了。

  所以,世间的功德,就看你发心的大小,发心有多大,就可以产生多大的力量。


佛教故事:前世为牛今生愚痴,菩萨为他洗心开智慧

  唐朝的时候有一位法云法师,是山西雁门(今山西忻州代县一带)赵氏的儿子。秉性敦厚、和善,对别人的毁损、赞誉内心都很淡然,表面看来好像修行很高。但是他宿世没有智慧,学习的时候很迟钝、愚痴,没有一点记性。十二岁的时候,父母就把他送到五台山华严寺,拜净觉法师为师。

  当时法云法师应该是一个小沙弥,在寺里拾柴、打水,一点都不怕劳苦。但是从十二岁的时候出家,一直到三十六岁,出家二十几年了,佛门中基本的念诵还是一点都不会。因为他特别愚痴,大家就叫他"牛云",说明他确实愚痴到极点了。

  有一天,法云法师自己恨自己为什么这么笨,活在世间这么久有什么用呢?当时正下着大雪,他就光着脚去礼拜五台,一心持念文殊菩萨名号,愿文殊大圣能使他心眼打开,获得智慧。这说明法云法师对佛法的信心实际上是非常好的。

  他一路上就这样光着脚,边念着文殊菩萨名号边礼拜。这时候正下着大雪,但是他根本不知道冷,吃东西也不知道滋味,而且"内不知身,外不知物",内外都忘了,唯一就是礼拜、念诵,祈求文殊菩萨加持,碰到人就问:"文殊菩萨住在哪里?"

  这样一路礼拜文殊菩萨。但是已经遍礼五峰(五台山五个山峰)了,还是一点都没有见到。

  礼拜饿了之后,他就到寺院里去吃饭。虽然没有见到文殊菩萨,但是他的志愿、勇猛心反而更加增上了。

  如迷如醉般,法云法师又到了东台,看到一个老人在烤火,就叩问说:"大德,文殊菩萨住在哪里呢?"烤火的老人就说:"你问他做什么呢?"法云法师回答:"我生下来就非常愚痴、迟钝,祈求文殊菩萨能够开明我的心眼。"

  想不到这个老人回答说:"那羸颓百拙汉,汝不须见他好。"文殊菩萨是一个又瘦、又老、又衰败的百无一能、事事愚笨的人,你还是不要见他的好。

  法云法师听了之后,以为这个人发狂了,于是又到北台去了。法云法师到了北台,看到原来在东台烤火的老人又在北台坐在雪地中。一般人坐在雪地中肯定冻得不行了,所以这时候他觉得这个老人肯定不是一般人,确实非常稀有,一定是真正的文殊菩萨。所以他就到老人前面叩首礼拜。因为他又冷又饿,又走了许多路,所以这个时候就倒地不起,口里面吐出血块。

  这个老人就对法云法师说:"你于过去世曾作法师,但是贪求别人的利养,而且自己吝惜佛法,不给人讲佛法。以这样的因缘,就堕在牛类中做牛,愚痴无知,以偿还别人的宿债。(因为过去"贪他利养"的缘故,所以要还债。)但毕竟你原来做法师,因为持法力的缘故,所以今世又可以得到人身,并且出家修行。但是因为这一世还有原来悭惜佛法的余业,所以就很愚痴,没有记性。"

  这个时候老人就拿出一个铁如意钩,直接把法云法师的心脏从胸口挖出来了,让法云法师看,原来他的心脏就像牛的心脏一样。

  老人将法云法师的心脏在天井当中洗干净,又安了回去,然后大声呵责:"起起!"叫法云法师起来。于是法云法师忽然就醒过来了,身上没有一点的疼痛、病苦,遍体大汗淋漓。再去寻找刚才的老人,竟然就再也见不到了。

  这时候,法云法师看到祥云突然起来了,微风拂动衣服。仰望天空,圆光就像镜子一样。原来的这位老人坐在莲花上,闪耀着光明,突然就不见了。

  从此之后,往世所持的经论,法云法师全部能够记得了,就像重新获得所失去的东西一样。之后他一辈子都非常精进地修行,"如救头然"。

  有一天晚上,法云法师绕育王塔,到了半夜三更天的时候,他见到一道白光如水一样,从北台连接鹫峰,中间现出一个天阁,放出种种绮丽的宝色,非常灿烂,天阁的匾额上写的是"善住"。空中现出了这样的圣境。当时是开元二十三年春天,法云法师就辞世而终了。

  这个公案出自于《清凉山志》,也就是五台山的山志。印光大师专门重修过四大名山的山志。虽然法云法师宿世是一个大法师,但是转世之后非常愚痴,大家都叫他"牛云",居然变成这样。如果不是因为宿世的善根,这一世能够遇到文殊菩萨加持,那就彻底完了。

点我:

相关文章

佛门映像:释迦牟尼佛广传 安忍品 象王恭敬出家相

佛门映像:释迦牟尼佛广传 安忍品 象王恭敬出家相

  释迦牟尼佛广传(上)  全知麦彭仁波切 著 索达吉堪布 译  五安忍品  66、象王恭敬出家相  释迦牟尼佛久远之前曾转生为一只大象,与众多飞禽走兽住于密林中,森林环境优美。优雅如白云般大象乃...

放生善报:第二章放生愈疾 10.神雀还救赵履干

放生善报:第二章放生愈疾 10.神雀还救赵履干

  《江慎修居士选录》  放生现报故事集----印光大师鉴定  江慎修先生放生杀生现报录铸板流通  民国十一年壬戍冬释印光谨撰  【原文】  第二章 放生愈疾  10.神雀还救赵履干  永乐九年,...

贫妇身贫心不贫 虔诚扫佛精舍终证得道果

贫妇身贫心不贫 虔诚扫佛精舍终证得道果

佛教故事:贫妇身贫心不贫 虔诚扫佛精舍终证得道果2018-03-20 中国佛教佛陀正法本意  祇园精舍里的僧众在佛陀的教导下,和合共住,用功精进。每天,僧众庄严的讽诵、摄受的威仪,让精舍呈现出一片肃...

无诤,是修行者的美德

无诤,是修行者的美德

  有一天,目犍连的弟子和阿难的学僧在一起谈话,二人相约同声赞颂经呗,看谁唱诵最好、最妙、最胜。  这件事情被其他比丘看到,并且把这件事情告诉佛陀,佛陀就叫另一位比丘,去把这两个人请到讲堂来。  ...

《百喻经卷下》:90、地得金钱喻

《百喻经卷下》:90、地得金钱喻

  【译文】  90、地得金钱喻  曾有一个穷人,在路上走着,路途中偶然拾得一囊金钱,心中大喜,随即一一点数起来。还没能数完,失主忽然寻找过来,把钱全都夺了回去。这人当时后悔没有快快离去,懊恼的心...

酒瓮见真情

酒瓮见真情

  有一对新婚夫妇,郎才女貌,相亲相爱,邻居们都非常羡慕。  不久却发生了一桩意外的事。这天,丈夫从外面办完事回到家中,为了消除疲劳,就对妻子说:“爱妻,今晚咱俩先喝点酒,你到酒瓮里取些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