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济宗简介--未知
临济宗简介
临济宗是中国佛教中禅宗五家之一,由于此宗的开创者义玄,在河北镇州(今河北省正定县)的临济禅院举扬一家的宗风,后世就称它为临济宗。义玄(?——867)是六祖慧能下的第六代,曹州南华县人,出家后广究毗尼及经论,既而到各处参学。首先参谒洪州黄檗山的希运禅师,问“如何是佛法的大意?”三度发问,三度被棒打,于是向希运告辞,希运叫他到高安滩头去参谒大愚禅师。
他见了大愚,诉说三问三被打的经过,并问:“不知有过无过?”大愚说:“黄檗恁么老婆心切,为汝得彻困,犹觅过在。”师于是大悟云,“佛法也无多子”。大愚乃掐师衣领云:“适来道不会,而今又道无多子,是多少来?是多少来?”师向大愚肋下打了一拳。大愚托开云:“汝师黄檗,非干我事。”义玄即回黄檗。黄檗云:“汝回太速。”义玄云:“只为老婆心切。”黄檗云:“那大愚老汉待见与打一顿。”义玄云:“说什么待见,即今便打。”遂打黄檗一掌,黄檗哈哈大笑,印可义玄得悟。唐大中八年(854),他到镇州,在滹沱河边建立临济院,广接徒众,门风峭峻,盛于一代。咸通八年(867)四月十日,端然示寂,敕谥慧照禅师。慧然辑录他的语要为《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简称《临济录》一卷。
义玄的接引学人有三玄(即三种原则)、三要(即三种要点)、四料简(即四种简别)等施设。他说他的接人,“有时夺人不夺境,有时夺境不夺人,有时人境俱夺,有时人境俱不夺”(四料简)。又说:“大凡演唱宗乘,一句中须具三玄门,一玄门须具三要,有权有实,有照有用。”
义玄说:一念心上清净光即是法身佛,一念心上无分别光即是报身佛,一念心上无差别光即是化身佛;而轮回三界受种种苦,只是由于“情生智隔,想变体殊”。假如能看到这一点,回光返照,停歇一切向外驰求的念头,就当下与祖、佛没有区别。所以真正学道人,只是随缘任运,不希求佛、菩萨、罗汉等果乃至三界殊胜,迥然独脱,不为外物所拘。这是临济宗的根本思想,他的语句作略便是通过这根本思想而用峻峭的机锋为学人解黏去缚的。
义玄的弟子有灌溪志闲、宝寿沼、三圣慧然、兴化存奖等二十余人,门叶极其繁荣,于是成为一大宗派。然而后世临济宗的法系都出于存奖(?——924)之下,递传南院慧顒(?一952)、风穴延沼(896——973)、首山省念(962——993)、汾阳善昭(947一1024)、石霜楚圆(987一1040)。楚圆下有黄龙慧南、杨歧方会,法席很盛,于是分为黄龙、杨歧二派,和原来的五家合称五家七宗。慧南(1002一1069),信州玉山人,起初依泐潭怀澄学云门禅,后来依楚圆,于言下大悟。宋景佑三年(1036),住在南昌黄龙山,设三转语接引学人,法席之盛,与道一、怀海相等。嗣法的弟子有晦堂祖心、宝峰克文、东林常总等八十三人。方会(992一1049),袁州宜春人,出家后,往南原参楚圆得悟,后来辞归筠州九峰,道俗迎居杨歧山,嗣法的弟子有白云守端、保宁仁勇等十二人。起初黄龙、杨歧二派并盛,然而黄龙一派,不数传而法统断绝,杨岐恢复临济旧称。守端下有五祖(山名)法演等十二人,法演下有佛鉴慧懃、佛眼清远、佛果克勤等二十余人,尤以克勤法流为盛。清远再传蒙庵元聪,日本僧人俊芿师之,传法归国,为杨岐宗在日本之初传。
克勤(1063-1135),彭州崇宁人,出家受具后,起初学经论,后来就法演参禅得悟。宋崇宁中(1102一1106)。在成都昭觉寺开法;政和初年往荆州,谒张商英(无尽),与谈《华严》要旨和禅门宗趣,商英事以师礼留住碧岩。既而应商英之请,在雪窦重显的《颂古》百则上加《垂示》、《著语》和《评唱》,门人加以辑录,题作《佛果圜悟禅师碧岩录》(克勤曾先后受佛果、圜悟等赐号),又称《碧岩集》十卷。此外有《圆悟佛果禅师语录》二十卷,弟子绍隆等编。嗣法的弟子有七十五人,其中以大慧宗杲、虎丘绍隆为最著,开大慧(亦称径山派)、虎丘二派。宗杲(1089一1163),宣州宁国人,初游于洞宗之门,即而到汴京天宁寺参克勤,于言下豁然顿悟。后来住在浙江径山,接引后学,道法很盛。曾汇集先德的机语,间加以拈提,称为《正法眼藏》六卷。又盛倡看话禅,而贬宏智正觉的主张为默照邪禅。后来他的弟子蕴闻编辑他的法语为《大慧普觉禅师语录》三十卷、《大慧普觉禅师宗门武库》一卷。嗣法的弟子有九十余人,临济宗至此又大盛。绍隆(1078一1136),和州含山人,初谒长芦崇信、湛堂文准、黄龙死心,次参克勤得悟,后来住在虎丘,大播克勤之道于东南,有《虎丘绍隆禅师语录》一卷,参学嗣端等编。嗣法的弟子只有天童昙华一人。昙华的法嗣有八人,而以天童咸杰为最著。虎丘一派在咸杰下,更分出松源(崇岳)、破庵(祖先)二派。咸杰下三传一山一宁,入日本创一山派。大慧一派在宗杲的弟子佛照德光下,也分出灵隐、居简二派。居简下再传有念常(著《佛祖历代通载》)、德晖(改订《百丈清规》)等,但其后不昌(德晖法系传日本为中严派)。
后世临济宗的法系都出于绍隆之下,特别是破庵祖先一派,极其繁荣(此派与崇岳一派下均有多支传入日本)。祖先传雪岩祖钦,再传高峰原妙,此宗又大盛,其时已入元代。原妙(1238——1295),苏州吴江人,起初习天台教,次参雪岩法钦得悟。元至元十六年(1279),入西天目师子岩立“死关”,以三关语考验学者,受度的弟子数百人,参学门人辑录其法语为《高峰原妙禅师语录》、《高峰原妙禅师禅要》各一卷。其嗣法有明本。明本(1263一1323),钱塘人,从高峰得悟后,出游皖山、庐埠、金陵,并在庐州的弁山及平江的雁荡结庵,学者辐凑。后来回到天目,住持师子院,名重一时。云南沙门玄鉴,东来问法,于言下有省,中途圆寂,其弟子普福等图画明本的形象南归;由此云南兴立禅宗,奉为第一祖。明本有《天目中峰和尚广录》三十卷。其门下有天如惟则,提倡禅净合一。此宗在元初,还有海云印简,系出和克勤同门的天目齐下,很受元室的尊信。
到明代,禅宗依然很盛,如《五灯会元续略·几例》述临济宗在明代的盛况说:“临济宗自宋季稍盛于江南,阅元而明,人宗大匠,所在都有。”“而韬光敛瑞,民莫得传。”所以有明一代的宗匠见于史传的不多。只中峰门下千岩元长,其法系曾传入日本。到了他的十三传隐元隆琦,在崇祯时住黄檗山万福寺,复兴黄檗宗风;后应请赴日本,于山城宇治创黄檗山万福寺,开黄檗宗。到明末清初,国内此宗已不及往昔的隆盛,惟有天童(圆悟)、磐山(圆修)、本溪(性冲)三派鼎峙而已。圆悟(1565一1641),号密云,宜兴人,年三十,依龙池山幻有正传出家,有一天,过铜山顶,有省,后来正传授以衣法,法席很盛。法语有《密云悟禅师语录》十卷。法嗣有常熟三峰汉月法藏、四川夔州破山海明、越州平阳弘觉道忞、天台通玄等十二人。圆修与圆悟同门,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在磐山结茅,逐渐成为大刹,门下人才之众和圆悟相等。法语有《天隐修禅师语录》二十卷。法嗣有杭州理安箬庵通问、湖州报恩玉林通琇等五人。性冲(?——1611),嘉兴秀水人,起初在径山结庵,后来住在苏州本溪,法嗣有兴善慧广。法藏(?一1635),无锡人,幼年出家,决志参禅,到年四十得悟,后来往从圆悟,被命为第一座。既而在圣恩禅寺的万峰关结夏,尝提宋慧洪所撰《智证传》,力阐纲宗,为诸方所疑谤。圆悟作书告诫他,他复书答辩,又作《五宗原》一书,和圆悟的见解不同,圆悟一再加以驳斥,圆修也作《释疑普说》驳斥他。法藏的弟予谭吉弘忍更作《五宗救》,主张师说,圆悟又加以驳斥,侍者启真编为《辟妄救略说》一书,共十卷。后来清雍正帝(1723一1735)痛驳法藏、弘忍所言,斥为魔说,并将藏内法藏、弘忍的语录及《五宗原》、《五宗救》等书尽行毁板,另将《五宗救》逐条驳正,刻入藏内,这就是现行的《拣魔辨异录》。又着直省督抚从圆悟派下削去法藏一支,永远不许再入祖庭,传令天下祖庭,凡系法藏的子孙开堂的,即撤去钟板,不许说法。另选圆悟派下的别支承接方丈。三峰一派受此打击,不能复振。
此宗在清初大都系出圆悟、圆修二派,而圆悟一派尤其隆盛。清顺治帝尝于十四年(1657)到京师的海会寺,延见圆悟的三传弟子憨璞性聪。更先后召玄水杲、王琳通琇、天童道忞入京从容谘访,而师事通琇和他的弟子行森。通琇(1614一1675),江阴人,十九岁,从圆修出家,于言下大悟,继承法席,有《普济玉琳国师语录》十卷行世。道忞(1596一1674),潮州茶阳人,早年读大慧宗杲的语录,即到庐山出家,后来参谒圆悟得悟,亲炙十四年,继承法席,撰有《九会语录》、《百城北游录》等。又当顺治、康熙间,法藏的门叶极其繁荣,当时成为三峰一派,海内称法藏和他的弟子灵隐弘礼、灵岩弘储为佛、法、僧三宝。弘礼下有愿云显,住洪州云居;弘储下有原直赋、楚奕豫,赋住南岳福岩,豫住潭州云盖,大阐宗风。经雍正削去支派后,法脉就断绝了。太平天国军兴后,此宗只圆修一派较盛,其法系有镇江的金山寺、扬州的高旻寺、常州的天宁寺及浙江于潜西天目山的禅源寺。而宗门中较卓越的是重兴句容赤山般若寺的法忍本心(1846-1906),而本心的法系也源出金山。此后则金山有印彻(融通,1866一1928)、高旻有法一、天宁有清熔(冶开,1852一1922)。又上海的留云寺有密融(微军,1854一1921)系出金山;北京的龙泉寺有古念(清一,1843一1916),撰有《宗镜捷要》四卷,系出天目,都是知名的禅僧。而继承圆悟法系的仅有宁波天童、湖南沩山、成都昭觉等。
此宗接引学人的方法,单刀直入,机锋峻烈。自从义玄用棒喝以来,以至宗杲的提倡看话,都是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或言句剿绝情识,使学人豁然醒悟,实为其特色。它在五家宗派中流传最久 ,不是没有原固的。
临济宗祖庭 - 黄檗山
黄檗山坐落在宜丰县西北部的黄岗乡境内,层峦叠嶂,气势雄伟,山清水秀,古木参天。它不仅是佛教五大禅宗之一临济宗的祖庭,而且是赣西北著名的风景名胜。
据《江西通志》载:“黄檗山在新昌(今宜丰)西,山使绝顶有寺曰鹫峰。”《新昌县志》云:“黄檗寺,唐名灵鹫,断际禅师道场也。临济宗风遍于海内外,实于兹得法。”断际禅师即希运,福建福清人,出家后,云游到灵鹫寺,在此宣扬直指单传的心要,创立了新的禅宗之旨。其弟子义玄,在黄檗习禅多年后,去河北正定的临济院,阐扬希运旨义,创立了临济宗。
宋代,日本僧人荣西和俊艿,先后来华学佛,将临济宗旨传到日本,至今日本有门徒500万之众,朝鲜、越南及东南亚诸国,皆不乏临济信徒。游历黄檗,寻古访幽。虽不见古刹红墙绿瓦,不见驿道经幡香客,得其禅道悠远不俗。
临济义玄与临济禅法(觉明法师)
贫僧于1982年出家,曾在江西云居山真如寺参学与禅修。身为临济子孙,一直想参拜临济祖庭。今年1月18日,有缘从北京去正定,夙愿得偿。瞻拜澄灵塔时,义玄祖师如在目前,临济棒喝似在耳际,直契吾心。是日巧遇从普陀山竹林寺去的本泉禅师。本泉禅师亦曾在云居山真如寺禅修多年,现正肩负着复兴临济祖庭的重任。同为临济子孙,对祖庭重兴的前景、临济禅法的弘扬,自有不少话语要说,不知不觉中谈了一个多小时。
禅本绝思离言,无文字可写。现在市面上关于禅的文字可谓多矣,其中虽不乏有真知灼见的精品,无可否认也有不少流为“口头禅”,甚至有“葛藤”、“野狐”之嫌,有违祖意。本人惭愧无知,又不善舞文弄墨。但弘扬临济文化,又是我们临济子孙不可推卸的职责。峻烈灵活、大机大用的临济禅法在现代生活中颇为契机,妙用无穷。本人在多年参禅与生活实践中对临济禅法有一些粗浅的体会,现作为文字的供养奉献出来,祈方家不吝指教。
禅宗是中国化佛教最有特色的一个独创宗派。“释迦拈花,迦叶微笑”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教外别传”的禅法最初的缘起。后达摩祖师来东土,将此禅法传入中国。经由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惠能数代祖师的传承弘扬,到六祖惠能大师的《坛经》问世,标志着中国化的禅宗正式形成。此后,“一花开五叶”,中国禅宗特色纷呈的五家七派蜂起,单刀直入、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迴绝言思、不立文字、以心传心的禅风,广泛盛行于华夏南北,禅宗对中国佛教与中国文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
“禅”有凡夫禅、外道禅、小乘禅、大乘禅、上乘禅之别,达摩祖师所传的禅法是有别于如来禅的祖师禅。唐代宗密禅师《禅源诸诠集都序》曰:“悟我法二空所显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禅。若悟自性,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次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若能念念修习,自然渐得百千三昧。达摩门下,辗转相传者,是此禅也。”
中土禅宗归元无二、各具特色的五家禅法中,临济宗的禅法最为强劲,无论是接化学人,还是阐释祖意,均不拘成规,新意迭出,其独妙的特色,殊胜的法缘,吸引成就了许多禅者,影响尤为广泛而深远,从而成为中国禅宗中波及面最大、渗透力最强、法脉传承最盛的一大宗门,故宗下素有“临天下、曹一角”的说法。
临济宗的创立者是唐代的义玄禅师(787-866),俗家姓邢,曹州(今山东菏泽)南华人,谥称慧照禅师。义玄禅师深入经藏,于教门有深厚根基,他多方行脚,遍参知识,故他由教入禅、开悟证道之后,能够博采众长,机辩纵横,拈来即是,大机大用,开创了独具特色的临济宗风。
临济义玄禅师得法于洪州禅系的黄檗希运与高安大愚两大禅德。《景德传灯录》如此记载义玄的得法悟道因缘:义玄首参希运禅师,初在黄檗,随众修学,时堂中第一座勉令问话,义玄乃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希运便打。如是三问,三次遭打。希运指示义玄到高安大愚禅师处访道参学。义玄到大愚处,大愚知其从黄檗处来,即问:“黄檗有何言句?”义玄答:“我三度问佛法大意,三度被打,不知我有没有错?”大愚云:“黄檗老婆心切,只为你能够大疑大悟,你反倒来问自己有过无过!”义玄言下大悟,曰:“原来黄檗佛法无多子。”意谓黄檗禅师的教法原来并不玄奥。不料大愚抓住他问:“这个尿床鬼子!这来道问有过无过?如今却道说黄檗佛法无多子。你见个什么道理?速说!速说!”这时义玄朝着大愚胁下就是三拳。大愚急忙推开他曰:“汝师黄檗,非干我事。”
义玄初见黄檗,三问三度被打,不解黄檗深旨。待大愚禅师指点,被打理由不在“所问”,而在“问”本身。义玄当下悟出,悟不在言,不在见闻知解,“佛法大意”是问不出,也答不出的。大愚禅师为进一步勘验义玄,逼他讲出所悟的道理,义玄回以胁下三拳,示意无道可思,无理可道。义玄在两位高僧的接引下,领略到祖师禅的大机大用。希运当头三棒,断其妄执妄想,婆心急切;大愚胁受三拳,开本见知。然后,义玄又回到黄檗处。唐大中八年(854)义玄辞别黄檗,临行时,希运禅师问:“什么处去?”义玄答云:“不是河南,便是河北。”希运唤侍者将百丈先师禅板拿来传给义玄,义玄则云:“侍者,将火拿来!”六祖惠能大师之后即已不传衣钵,而是以心传心,以心印心。衣钵禅板何用?最要紧的乃是引导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在此机锋棒喝之间,黄檗希运已将心法传于义玄。希运预示义玄将来必为禅门领袖:“子但将去,以后坐断天下人舌头去在。”“吾宗到汝,大兴于世。”
传承在人,法由人弘。佛法的盛衰决定于法门僧才的素质。义玄禅师大彻大悟之后,根据时节因缘,来到镇州(现河北正定),开辟了临济祖庭,高建法幢,形成了独具风格的临济禅法,对佛法的兴盛厥功至伟。义玄禅师开创的临济禅法,内容丰富多彩,方法独特高妙。这里主要谈谈他所开示的三个“四”,即“四宾主”、“四料简”与“四照用”。
一、四宾主
义玄禅师坚信禅人的开悟乃是自性自度,发明自性本心。因为人人本心具足一切智慧功德,其为妄念遮蔽而沉沦无明。故禅师的作用,是为众人解粘去缚,扫除一切精神的依傍和影像,在义玄面前,当下一切与本心无交涉的物像都是障道的根本。他棒喝等一切方法,均是接引学人从内外迷执中解脱出来,作一个正知正见的真正自由自在的人。他最讲心心相印,因缘相契。但在晚唐时,行脚参访的学人虽多,在实际的参学过程中,未必都能立即相印相契,往往高明的禅师未必能碰上根利的学僧,反之,根机好的学人也未必能遇到道行高深的禅师。义玄禅师正是在当时这种复杂的情况下,在主客相见,言语往来之际,为“辨魔拣异,知其邪正”,依大智慧,妙用“四宾主”之法,以勘验教学双方,接引广大学僧。这里,“宾”指参学者, “主”指师上座。
1、宾看主。
比如参学者手拿一条绳索或一根木棒,大喝一声,意谓我有很多烦恼,请和尚开示为我解脱。而师上座者不明其意,装模作样用口头禅敷衍一番。此时宾的见地胜过上座之主,称为“宾看主”。
2、主看宾。
若是行深道高的禅师,并不主动发问,而是随学人问处即夺,直破言思。学人被夺,抓住不放。此是“主看宾”。
3、主看主。
如学人举出一境界,善知识识得此境不可守,妙用机锋转语,把它抛却一边,而学人领会善知识用意,欣然折服。此乃双方相互激发智慧,心心相印,心领神会,同得解脱。此谓“主看主”。
4、宾看宾。
如果学人著相住境而来,师上座不识其病,用一些玄言玄语的说法支应,学人亦不能辨,带着似是而非、虚幻如梦的满足而去。所谓披枷带锁来,再安一重脚镣去。主客彼此不辨,是为“宾看宾”。
义玄禅师立“四宾主”,苦口婆心开示众生,如何在各种不同机境之下,“辨魔拣异,知其邪正”,参悟心地寻得一条正路,俾使众生回光返照,认取自己的本来面目,不为一切外境所挠动障蔽。
二、四料简
义玄禅师智慧善巧地按学人的不同“根器”,接受佛法教义的不同程度,实际修持的不同水平,灵活地采取不同的教授方法,因材施教,总结出了著名的“四料简”:有时夺人不夺境,有时夺境不夺人,有时人境俱夺,有时人境俱不夺。
“夺人”指破除“我执”。我执,即是对“我”的执着。世人不解“我”是因缘和合之假象,并无真性实体,而妄执“我”为实有,便产生种种烦恼。故转烦恼为菩提,必须破除我执。
“夺境”指破除“法执”。“法”,即是一切事物和现象。法执,即是对“法”的执着。世人不解“法”无自性,处于刹那刹那生灭变化之中,而妄执“法”为实有,虚妄分别,障阻对真如实相的悟解和体验。故断妄证真,必须破除法执。
1、有时夺人不夺境。
这是针对我执重的学人而施设的方法。着重破除学人对人我之见的执着。引导学人悟解诸法无我,体证人空。
2、有时夺境不夺人。
这是针对法执重的学人而施设的方法。着重破除学人以法为实有的执着。引导学人悟解诸法无常,体证法空。
3、有时人境俱夺。
这是针对我执、法执皆重的学人而施设的方法。二执悉皆破之。
4、有时人境俱不夺。
则是对于“人我”、“法我”已发明心地无所执着的学人而言的,二执既无,自然二者都不破,亦无所破,故人境俱不夺也。
“四料简”集中体现了临济禅法在接引教授学人的过程中善巧方便地因材施教、活泼灵动的特色。
三、四照用
义玄禅师别具一格,独立门庭,活泼灵动的禅法,还体现在他将自己禅修的经验与深刻的体证,总结为“四照用”,现身说法,指导学人用功办道:我有时先照后用,有时先用后照,有时照用同时,有时照用不同时。
“照”,此处乃寂照之意,是指般若空观。“用”,此处乃妙用之意,是指所用功夫。用功办道过程中,“照”、“用”有以下四种组合:
1、“先照后用有人在。”
2、“先用后照有法在。”
3、“照用同时,驱耕夫之牛,夺饥人之食,抽血取髓,痛下针锥。”
4、“照用不同时,有问有答,立宾立主,合水和泥,应机接物。”
“若是过量人,向未举以前撩起便行,犹较些子。”
这是义玄禅师自己用功及接人的经验之谈,为学人指明了用功办道的途径与方法。
临济义玄禅师一整套接化学人的手段,因人而异,因境而别,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因材施教,灵活机动。如狮子吼,吹大法螺,充分体现了禅门龙象的蓬勃气势与峻烈风格。义玄禅师倡导的这一随缘自在、天机活泼的禅风,独树一帜,开创了临济正宗,普法天下,振烁古今。慧照义玄祖师建立的临济禅法,契理契机,续佛慧命,对中国佛教禅宗以及中国禅文化发展的巨大历史贡献非语言文字所能尽述。于物质生活大为改善而精神生活空虚贫乏的当今社会,其巨大的现实意义也是不可估量的。不仅可以指导广大佛子解粘去缚,开本见知,直下承当,悟证菩提;而且可以帮助因内心贪欲的煎熬与外境诱惑的纷扰,而迷失自性、痛苦烦恼的芸芸众生,熄灭烦恼,回归自性,转染为净,离苦得乐。人心清净,则社会清净;人心安定,则社会安定;人心平和,则社会和谐。临济禅法,机锋犀利,犹如金刚宝剑,能直下斩断一切妄想执着之“乱麻”,正是净心、安心、平心之般若波罗蜜,是建设和谐社会与人间净土的无上妙法。
临济宗黄龙派慧南禅法思想(戒毓法师)
北宋王朝(960—1127)的建立,结束了唐末以来长期的社会动乱和地区分治局面,再次出现的全国的统一。吸取唐代藩镇割据造成国家衰落并分裂的教训,加强以皇帝为首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致力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使南方的农业生产和工商业的繁荣,百姓的生活有的一定保障。振兴文教事业,使中国出现继唐朝之后的又一个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王朝。
佛教诸宗经过唐末五代之战乱,趋于衰运。虽到宋代诸多宗派有如枯木逢春之势,除的天台和净土之外,很难恢复到如唐时那么活跃。北宋初年,佛教诸宗中,最有影响的是华严宗、法相宗和律宗,禅宗尚未盛行。禅宗发展的契机,是太监李允将自己在京城的第宅奏请改建为禅寺。仁宗有意扶助禅宗在京城的传播,敕此寺名“十方净因禅寺”,请云门宗的僧人圆通居讷(1010—1071)入京任住持。居讷以身体有病为由而推脱,改请大觉怀琏(1009-1090)为住持,从此禅宗在皇室和儒者士大夫的理解和支持下,由此因缘禅宗在京城和北方开始兴盛起来。禅宗的越加兴盛,并且逐渐发展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派。
在禅门五宗沩仰宗在宋代以前已经衰微不传了。进入宋代后,相继的禅门派别是法眼宗、云门宗、临济宗,最后是曹洞宗。临济宗继云门宗有后来居上势,特别是石霜楚圆(986—1039)之后,在南方传播非常的迅速。楚圆的座下出了不少高僧,在佛教中影响很大。其中慧南(1002 -1069)与方会(992—1049)创立临济宗的黄龙派、杨歧派,将临济宗推向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从此,禅宗有了“五家七宗”之称。“五家”就是禅门五宗:临济宗、沩仰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外加上临济宗的黄龙派和杨歧派成为的“七宗”。然而,这一称法只是表示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禅门五家、七宗,并非表示他们一直并行同时存在。
一、临济禅法的基本特征
临济宗的创始人是义玄(?-866),长期在镇州(治今河北正定)临济院传播禅法,得到镇守成德镇的节度使王氏政权的大力支持。根据《景德传灯录》的记载来看,义玄的嗣法弟子22人,著名并且有语录传世的有16人。但基本上都是以长江以北地区传法的人居多。但今天临济宗的法系传播下来的,是兴化存奖(830—888)这一支脉。存奖以魏府兴化寺为传法中心,有弟子慧颙等人。慧颙生活在唐末五代,在汝州(治今河南汝州)宝应寺(南院)传法,著名的弟子有延沼等人。延沼生活在五代末和北宋之初,在汝州风穴寺传法,著名的弟子有省念。在北宋之初,省念长期在汝州首山传法,培养弟子。从此临济宗开始真正的发展起来。省念的弟子善昭,在汾阳(今山西)太平寺太子院传法,门下出了不少优秀的弟子,逐渐使临济宗兴隆于天下。北宋的临济宗分为黄龙派和杨歧派,是中国禅宗史上重要的事件。这两个派别就是从善昭的弟子楚圆的门下产生的。此后,中国佛教史书上,把禅宗的派别统称为“五家七宗”,然而实际上临济宗已经不在单独存在,不是属于黄龙派就是杨歧派了。本文主要是介绍黄龙派的始祖慧南禅师的禅法。为了更好的清晰全面的认识黄龙派慧南的禅法思想,及历史地位,因此对临济禅法的基本特征进行总结概述。
义玄(787—866)是在上承南宗慧能——南岳怀让——马祖道一——黄檗希运的禅法基础上创立的临济宗。马祖道一至黄檗希运的洪州禅法基本有两个特征,基本是一脉相传的。
一、强调人人皆有佛性“即心即佛”。一般人认为成佛,或者清净的佛性、清净的本性离凡夫众生非常的遥远,让一帮人感到可望不可及。为了消除这层距离,让大家有信心相信自己的心就是佛,讲佛性(心)存在于现实世界的一切地方,一切现象之中,所谓的“立处皆真”。
二、主张通过取得对世俗世界“空寂”的认识,“离一切相”,在心识中断除所有是非、善恶、有无等差别的绝对世界,以达到与清净无为的真如佛性相契合的精神世界。义玄将此两点继承下来,不仅在阐述中有新的发展,而且在传授禅法和接引学人方面提出自己的一套做法,形成了具有强烈个性的临济禅法和临济门风。
临济禅法的特点,历史上有很多的评价。最早是五代时的清凉文益禅师(885—958)在他的《宗门十规论》对四宗的家风作了点评。如说:
曹洞则敲唱为用,临济则互换为机,韶阳(云门)则涵盖截留,沩仰则方圆默契。
文益认为四宗的宗眼曹洞是敲唱、临济是互换、云门是涵盖、沩仰是默契,虽然说四宗所用的名词有点不同,再深一步的思考还是相同的。如在《宗门十规论》又提到说:
且如曹洞家风,则有偏有正、有明有暗;临济有主有宾、有体有用。然建化之不类,且血脉而相通。
文益认为,曹洞和临济的家风虽然有所不同,但其内在(血脉)而是相通的。不过义玄的禅法既然能独树一帜,肯定尤其原因的。
北宋的契嵩禅师认为一个宗派的建立,要具有以下的几个条件:如传法广、传承人多、学者务自家说、后世传承得人而各自家师没有根本区别。如宋契嵩《传法正宗记》中说:
宗至大鉴传既广,而学者遂各务其师之说,天下于是异焉。竞自为家,故有沩仰云者、有曹洞云者、有临济云者、有云门云者、有法眼云者、若此不可悉数。而云门、临济、法眼三家之徒,于今尤盛,沩仰已熄,而曹洞者仅存,绵绵然犹大旱之引孤泉。然其盛衰者,岂法有强弱也?盖后世相承得人,与不得人耳。《书》不云乎?苟非其人,道不虚行。
法脉能延续下来的先决条件在于得人和不得人。因为有后人对先师之学说,进行发扬和传播,不离自己先师的思想特色,那么这个宗派就能建立了。义玄的禅法,到底和马祖黄檗的差异在那里呢?其实基本上是相同的,但也不失自己的禅法特色。宋代以三玄、三要、四料简为临济宗禅法的特点,都不是太贴切。清代的性统归纳出临济的禅法:“以无位真人为宗,或喝或棒,或树拂明之。”如其在《五家宗旨纂要》中说:
临济家风,全机大用,棒喝齐施,虎骤龙奔,星驰电掣。负冲天意气,用格外提持;卷舒纵擒,杀活自在;埽除情见,迥脱廉纤。以无位真人为宗,或喝或棒,或竖拂明之。
这里指出临济宗是“以无位真人为宗”,“或喝或棒,或竖拂明之”。同时也指出,临济的“家风”是:“全机大用,棒喝齐施,虎骤龙奔,星驰电掣。”这些的描述,都是说明临济宗在传播佛法时的那种气势。在《临济录》中,义玄用“无依真人”或者是“无位真人”来说和佛性没有区别。这“无位真人”和“无依真人”其实就是大乘佛教两大重要的思想体系般若思想和佛性论的活用体现,有机的结合。目的就是启发弟子,直下承担,一切宗教的施设都是为“人”而服务。
柳田圣山评价说:“临济义玄的历史地位在于他具有人间性。这一点远远超过他作为临济禅祖师的地位。这就是因为没有人像他那样,从人的立场出发,深入窥视展现人的本性。高扬人的价值,而这正是临济义玄禅的本质特征和归宿。” 杨曾文教授所说的“临济独特佛性自身论。”
义玄的禅法以临机指点闻名,尤其他的棒喝,在历史上影响深远。以直接体悟心性为入路特点,所以注重由“心”(意识)导入“般若观照”。最为直截了当,最易达到圆具、透彻的大悟。第一,在佛教大乘思想中,万法唯心生,因万法唯心之故,一心可以统摄万法。这自然对‘执着’提起较为清楚的认识,可以做到当下放下,摆脱某些没有必要的认识,可以直接的认识实相。其实一切事物都是离不开缘起因果法则,只要我们相信因果缘起,我们就没有必要再起颠倒和恐惧,当下就可以承担。第二,强调心性是一切动力之源,所以临济家风就是做到“全机大用、棒喝齐施、虎骤龙奔、星奔驰电挚”,并能“卷舒纵擒,杀活自在”。正是本着这种特点,佛教的“应机说法”之点发挥到及至,使临济禅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因此能在北宋以后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
二、黄龙慧南禅师的生平
“南岳马祖百丈运,临兴南穴首山汾。慈明南会开一续,心出新清端演勤。” 这首偈语就是说得的临济宗的传承,由南岳怀让禅师-马祖道一-百丈怀海-黄檗希运-临济义玄-兴化存奖-南院慧颙—风穴延昭-首山省念-汾阳善昭-石霜慈明-分出的杨歧方会和黄龙慧南禅师,最后一句是介绍杨歧派的代表人物。为了说明黄龙派的禅法思想,本节对黄龙慧南禅师的生平略作介绍。
有关黄龙慧南的传记、语录,载于宋慧洪的《禅林僧宝传》卷二十二、慧泉的《黄龙慧南禅师语录》载《大正藏》四十七册,维白的《建中靖国续灯录》卷七、悟明的《联灯会要》卷十三、正受的《嘉泰普灯录》卷三、普济的《五灯会元》卷十七、张商英的《黄龙崇恩禅院记》等。
黄龙慧南(1002—1069),也做慧惠南。因在黄龙崇恩禅院传法的时间比较长,古人一般称自己比较尊敬的人,前面加上地名,以表示尊敬,故称黄龙慧南。俗姓章,祖籍信州玉山(治今江西上饶县),幼时就显得比较老成,和成年人一样。不食荤,不和一般小孩嘻笑游玩。十一岁离家,依怀玉定水院师事智銮,十九岁薙发受具足戒,此后游方。先参谒庐山归宗自宝老和尚,集众的时候,慧南必结跏趺坐,眼睛直视不东张西望。后参栖贤寺澄諟禅师, 随众:“众进止有律度。公规摸之三季,辞渡淮。” 渡过淮河,依三角怀澄法师学习。
怀澄是云门宗五祖师戒的弟子,属云门下三世,在但是“澄有时名,一见器许之” 。后来怀澄受请到泐潭宝峰寺传法,受怀澄器重的慧南也随往,在其座下担任首座和尚,又追随怀澄学法。大愚首芝的弟子文悦当时在南昌弘法,每次见到怀澄就说:“南有道之器也。惜未受本色钳锤耳。” 意思就是说,慧南是真正的禅宗法器,非常遗憾没有受过明眼宗师的钳锤,埋没的人才。有一次和慧南相约,一起同游西山,夜里谈论云门的禅法。文悦为了说破慧南投错师门,认为怀澄并没有得到云门禅法的要领。如说:“云门如九转丹砂,点铁作金;澄公药汞银,徒可玩,入锻即流去。” 公慧南生气用枕头打文悦枕。第二天,文悦向慧南谢罪,但看慧南仍然没有觉悟,而进一步的说:“云门气宇如王,甘死语下乎!澄公有法,受人死语也。死语其能活人哉?” 说完就背着身子离开慧南。慧南看到老同参道友玩真,马上挽着文悦问道:“即如是,谁可汝意者?悦曰:石霜楚圆手段,出诸方。子欲见之,不宜后也。” 慧南问道,既然这样,你认为谁你比较满意呢?文悦说,石霜楚圆的手段,杰出诸方的。你应该赶紧去亲近依止他,不能耽误的。慧南听从文悦的规劝,前往去依止楚圆学习禅法。认为参学的大事,也就是出家的目的非常重要。(对一位出家而言,有好的同参道友相伴是多么重要的事情。同时也要依止明眼的善知识,不然一生的道业也是很难成就的。)然而听说“慈明(楚圆)不事事,慢侮少丛林。乃悔欲无行。” 行脚到南岳衡山福岩寺,依止嗣法曹洞宗大阳明安(警延)绰号叫“老宿贤叉手” 的禅师,在他门下担任书记。
慧南没有去亲近楚圆,文悦心里非常的着急,并放弃对慧南亲近楚圆的劝告,送信来催促慧南。因缘之巧合,不久老宿“贤叉手”圆寂了,担任福岩寺的地方官聘请楚圆来担任福岩寺住持。慧南心里非常欢喜,看到楚圆担任住持之后,仪态威仪,但是经常对丛林的一些“邪解”进行评判,尤其有针对性的对怀澄的批评。于是慧南决定入室问向楚圆问禅法,这是问法可能有点问难的形式,慧南不见得对楚圆信服,因此楚圆并没有收列慧南为门下,这也是楚圆摄众的智慧。楚圆认为慧南:“已经领徒游方,名闻丛林。借有疑,不以衰陋鄙弃,坐而商略,顾不可哉。” 经慧南一再的恳请,也看到慧南的求解深切,非常有针对性的慧南讲参禅之要旨。如云:
慈明(楚圆)曰:“书记(按:慧南当时在寺担任书记)学云门禅,必善其旨。如曰:放洞山三顿棒,洞山于时应打、不应打?
公(慧南)曰:“应打。”
慈明色庄而言:“闻三顿棒声,便是吃棒。则汝自旦及暮,闻鸦鸣、鹊噪,钟鱼、皷板之声,亦应吃棒。吃棒何时当已哉?”
公(慧南)瞠而却。
慈明云:“吾始疑不堪汝师,今可矣。”
(慧南)即使拜,公拜起。
慈明理前语曰:“脱如汝会云门意旨,则赵州甞言:‘台山婆子。被我勘破。’试指其可勘处?”
公面热汗下,不知答。趋出。明日诣之,又遭诟骂。
公惭见左右即曰:“政以未解,求决耳。骂岂慈悲法施之式?”
慈明笑曰:“是骂耶?”
公于是默悟其旨。失声曰:“泐潭果是死语。”
献偈曰:“杰出丛林是赵州,老婆勘破没来由。而今四海清如镜,行人莫以路为雠。”
慈明以手点“没”字顾公。公即易之。而心服其妙密,留月余,辞去。时季三十五。
从上引文我们可以看出,慧南虽说对禅法有一定的认识,但是没有真正了悟道禅的精髓和秘旨。刚开始,楚圆对慧南有点高估,不敢担任慧南的老师,经过和慧南一番谈话之后,看出慧南还没有真正的悟到禅法的实质。对楚圆的喝骂放在心上,经过楚圆一再的棒喝提醒之后,才认识到楚圆不是在漫骂,而是在启发慧南悟入禅法的实质。经过多番的较量之后,终于对禅法要旨有所领悟。而作偈语:“杰出丛林是赵州,老婆勘破没来由。而今四海清如镜,行人莫以路为雠。”呈现楚圆,经过楚圆把“老婆勘破没来由”改为“老婆勘破有来由”后,才真正的大彻大悟。这一年,慧南三十五岁,是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
慧南在楚圆那里悟出佛法的精髓之后,到师兄芭蕉谷泉(泉大道)与劝他到楚圆那里参学的文悦那里拜访,后一度回到泐潭去,但此时和旧师怀澄的关系已经疏远了。
开悟后的慧南,一开始并没有住持道场。而是参访建昌县的云居山(今江西永修县西)之后,到了同安崇胜禅院。那里的老住持年事已高,赏识慧南的才德,退位给慧南。经请示州府德同意,聘请慧南担任同安崇胜寺的住持。在此寺住持不久,慧南又被请到归宗寺担任住持。但由于寺院遭受火灾,作为住持的慧南也要负起责任,一度入狱。出狱后,慧南被聘到高安县黄檗山(在今江西宜丰县西)任住持。后在溪边的积翠庵为养老和传法。在此弘法大致有二十多年,得法弟子很多,时间大致(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大约到治平二年(1065))。有名的弟子如真净克文和黄龙祖心等,后才迁往分宁县(今江西修水县)城西的黄龙山寺担任住持。由于慧南在三座寺院传法,名声远播,而来参访的人络绎不绝,在禅法上有具有自己的特色,如慧洪评价说:“住黄龙法席之盛,追媲泐潭马祖、百丈大智。” 在禅宗的五家七宗中,黄龙一系的禅法就由慧南及其弟子等而诞生,成为临济宗的黄龙派。
黄龙圆寂的时间是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三月十六日,这样是享年六十八岁 ;宋徽宗大观四年(1110年) 追谥黄龙普觉禅师之后。而慧南的僧腊也有两种说法,一说坐五十夏,一说坐三十又七夏。 后一种说法比较可靠,慧南十九岁出家,六十八岁圆寂,僧腊应当有三十年七。慧南在辞世偈语中说:
得不得,传不传,归根得旨复何言。
忆得首山曾漏泄,新妇骑驴阿家牵。
在宋代的禅师中,辞世都要作一首偈语,以来表明自己的境界,已经成为一种惯例了。慧南这首偈语所表示是说,佛法是得为不得的无所得般若思想,以传为不传的佛语无心的妙法。体现出南宗般若思想与自性论结合的一贯思想,是无法用语言来论述的佛教最高的第一义谛。
慧南的嗣法弟子很多。在北宋惟白《建中靖国续灯录》卷十二、卷十三记载慧南的弟子有76人,其中最为著名并对后世影响比价大的主要有:祖心晦堂、东林常总、真净克文、宝峰洪英、云居云佑等人。他们在相当今天的江西、湖南一代等传法,对临济宗的复兴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慧洪评价慧南对临济派禅法的推行这么说:“其门风壁立,虽佛祖亦将丧气,故能起临济已坠之道。” 当时的很多士大夫也不少向慧南请益,如王安石、程师梦等都来请益,还有名士黄庭坚、苏轼兄弟等和黄龙派的僧人交往非常密切,对黄龙派在北宋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三、慧南之禅法
禅宗在北宋以前,五家的禅法及门庭施设基本上都已经完善了。临济宗到楚圆以后,经慧南、方会的努力,成为五家七宗,自此以后禅法的发展可以说基本上是定型了。慧南原属于云门宗,后来投临济宗楚圆的门下,在禅法上继承的临济义玄以来特别是汾阳善昭、楚圆的禅法。如慧洪在《禅林僧宝传》中,<慧南章>如此说:
山谷论“临济宗旨”曰:‘如汉高之收韩信,附耳语而封王;即卧内而夺印,伪游云梦,而缚以力士。……盖汉高无杀人剑,韩信心亦不死。’宗师接人,病多如此。临济宗旨:止要直下分明,钳锤付在嫡子亲孙。予观黄龙,以三关语,锻尽圣凡,葢所谓嫡子亲孙,本色钳锤者也。”
山谷就是黄庭坚,在论述“临济宗旨”中说,临济传法的特色,非常严厉,如汉高祖刘邦得名将韩信相同。如果弟子没有韩信那样的资质,是很难承担起帅印。慧洪总结说,临济宗的宗旨非常明了,让人之下承当。而真正能得到禅法之精髓的人,是必须要有高资质的人。也就是嫡子亲孙,是要本色钳锤的。黄龙禅师的禅法以三关语为自己的特色,是和临济宗的禅法是相吻合的。
佛法是一味平等的,如《金刚经》中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如果说佛法有高下,那都是有为的,相对的,就不是佛法了。《法华经》中说:“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实相是相同的,但是为了启示弟子时,运用的种种方法,无外呼都是归导众生悟入佛法实相。这是所有佛教大德的共同努力。但是任何一位高明的思想家,都脱离不了社会的思潮。慧南作为一位了不起的禅学大师,但是他的思想也没有脱离佛教思想的框架中。如吕澄先生说:“一种学说的产生,都有它的阶级利益。因此,必须说明它的社会根源。……每种学说在它的历史发展中总是对其先行学说有所继承与批判,对其先行学说的体系加以肯定或者否定,这就是它的历史根源。” 慧南的思想,很明显是宋代禅宗思想发展总趋势下的一个代表。他对佛法的精勤执着,表明他对现实社会是起诚恳、信任与协调态度的。但是他也同样不能脱离整个佛法的共同命题,孤立起来。下文对慧南禅法略作总结。
(一)般若思想,“贵在息心”:
般若思想主张一切皆无自性,任何事物都是由诸因缘相互和合的,没有一个独立的自我。对般若思想的体认,是所有禅师都必须具备的。般若思想,可以说是佛教徒理想的价值观和认识论,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中而运用,与之相应。慧南作为一代杰出的禅学大师,也不例外。在他的禅法上,生活侧面上都有具体的体现。
慧能做为南宗的开创人,提出以“无念为宗”的禅法后,历代南宗的大德们,在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方式来宣述这种禅法。“无念”,也可以理解为“无心”、“息心”、“息想”,意为虽按常人正常的生活,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之中,以般若思想为指导,从事各种活动,然而要求对任何事物、任何对象都不产生执着,而其贪取和舍弃的念头,没有执意其的好恶、美丑的观念,也就是般若智慧中的无分别智。这种思想,不是百物不思和木头相识的,而是活泼泼的。我们可以归纳为两点,第一就是“息心”,就是以般若智慧来观照,息除执着妄念;第二就是以般若中观为中心,对万物起平等不二之思想的般若无分别智。其实二者是没有办法分开,是一个有机的组合体,为了更好说明他,勉强把一分为二来叙述。下文看慧南如何来运用这两种思想。
慧南有时称“息心”或者称“一念常寂”。来说明他对般若思想的体认。如他在黄檗山上堂中说:
道不假修,但莫污染;禅不假学,贵在息心。心息,故心心无虑;不修,故步步道场。无虑则无三界可出,不修则无菩提可求。不出、不求。由(按:此应是“犹”)是教乘之说。”
“道不假修,但莫污染”,取自马祖大师的言句。在佛教中非常重视圣言量,以来说服众生。慧南引马祖的话以后,自己对佛法的进行发挥。慧南认为说,修学佛法和禅无须外求,重要的能做到使我们的心不要起妄想分别,不要受到染污,重点就是断除我们众生的“攀缘心”,也就是“息心”。对于修学佛法的人而言,总是有个菩提可求、三界可出、烦恼可断。其实在第一义面前,是没有烦恼、菩提;生死、涅槃。之所以安立这些名字,是因为众生本自清净的一颗心,被无明烦恼给染污了,故才假安立这些名相。如《唯识三十颂》中说:“有假说我法”。如果真的有涅槃可得,生死可了;菩提可证,烦恼可断的话,那都是相对的法,不是绝对的,有为有造作的,都不是第一义谛。如果在修行的过程中,能息取二边执着,那么本无生死、本无烦恼,那我们还求什么出三界、证菩提呢?最后归结说:“不出不求”是所有的“教乘”所强调的。也就是释迦一代言教,不外乎就是强调的这一点。为了更进一步表明禅宗或者慧南的思想,慧南说:“若是衲僧,合作么生?良久云:‘菩萨无头空合掌,金刚无脚谩张拳。’” 这也是南宗一贯的主张。如神秀“时时勤拂拭,勿使若尘埃”不能得五祖的心法。慧能的一句“本来无一物,何处若尘埃。”慧南也是表达慧能的意思,“菩萨无头空合掌,金刚无脚谩张拳。”来比喻能所双忘,一切都是缘起空的,有何执着呢?这和般若经典常说比喻相同,如石女生儿一样。本来就没有石女,谈何生儿呢?
慧南强调参禅者,要“一念常寂”,这样便可使“三际杳忘”,凡心不动,随处作主。对世俗的一些现象,大家没有觉察了知,如对于日月更替、除旧布新,人们在此日彼此祝贺,各叙往来之礼,进行批评。要求参禅者做到“一念常寂”。如他说:
四象推移,终而复始;二仪交泰,允属兹辰。俗谛纷纭,各叙往来之礼;真如境界,且非新旧之殊。何故?岂不见道:一念普观无量劫,无去无来亦无住。既绝去来,有何新旧。既非新旧,又何须拜贺,特地往来?但能一念常寂,自然三际杳忘,何去来之可拘?何新旧之可问?故云:如是了知三世事,超诸方便成十力。
慧南站在真如实相的角度——毕竟空无所得的高度,对宇宙间的一切现象都是认为正常不过的。没有必要搞那些俗套,因为阴阳之交替,四仪之推动,是没有停止的,是正常不过的。世间人们的送旧迎新、贺岁拜年的礼仪便没有实际的意义了。能把这种认识运用在生活上,取法与真如的空寂,没有新旧之区别,无去无来、不生不灭,则应该要做到“一念空寂”、无念的境界,那么前后三际杳忘,如《金刚经》中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的无念而念的境界,认识到世界万物都是真如常寂,于是便会做到万法圆融的道理,达到佛的境界。
为了更进一步说明般若不二之理,慧南在上堂时说:
有情之本,依智海以为源;含识之流,总法身而为体。只为情生智隔,于日用而不知;想变体殊,趣业缘而莫返。茫茫今古,谁了本因;役役爱憎,情源虚妄。故我释迦调御,久证菩提。悯我劳生,自取流转。
这里的“智海”指自心、自性,即般若之智,“智海无风”即本心清净,人性本来具足菩提般若之智,如来藏自性本来清净,但因客尘所染,便有凡心执着妄念,有世间万法种种殊异,故修道别无它法,只需息灭妄念执着,使凡心不动,心常寂寞,便于当下凡心之中体悟自性,见其清净,成佛作祖,很明显,这些思想与慧能以来禅家所说的“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迷凡悟圣”等等是一致的。
(二)“自家宝藏,一切具足”的自性论:
自性在禅宗里与大乘佛教所说的真如、佛性、法性等大体是一个意思,据称是人生所秉有的清净本质、觉悟的基因,在属性上和道家所说的道、自然有极为相似的一面。它是空寂的、清净的,是自然无为的。体悟自性,或“见性”、“识心见性”、“顿见真如本性”、“直了见性”等,到底是什么意识呢?局外人虽然尽知其妙,但从一些文字的描述中可以推测出其中主要的意趣,即思维意识与上述真如、自性的性格相契合,表现在:体认万有皆空幻无实(空观),弃舍一切计较是非、内外、染净等差别观念(无念、无相),没有追求和舍弃的意向(无住),在行为上能够以“无事”为事,自然无为。然而禅宗南宗为防止在弟子中形成程式化的思维模式,特别强调“不二”法门,在不同场合对基本方面经常作出非常灵活的解或暗示。禅门五宗在禅法上虽有很多的说法,但基本的主张还是一致的。
慧南作为宗门下的子弟,也脱离不了南宗固有的命题。经常劝导弟子不要忘记自己的分上事。如说:“不求诸圣,不重己灵,未是衲僧分上事。如何是衲僧分上事?师云:三十年来,罕逢此问。进云:恁么则辜负诸圣去也。” 对于弟子提出衲僧的分上事,慧南认为他弘法三十年来,很少听到这样的问题。其实非常渴望禅僧们能明白衲僧的分上事。有时也用“明珠”“自家宝藏”等来说明衲僧的分上事,也就是体悟自性。慧南在传法的过程中,经常运用种种比喻,来引导学僧来体悟自性。其实体悟自性,是对般若空性慧的具体显现。由于今天的哲学命题,把佛教分为般若论、或者佛性论,其实在古来禅者的心中,没有这些分法。体认般若智慧、或者体悟自性,对禅僧来说是同一个范畴。
慧南关于法身、法性,佛法的体用及理事关系的一些观点,颇见新意,他说:“法身无相,就物现形,般若无知,随缘即照。” 法生无相,般若无知这在僧肇的《肇论》有详细精辟的论述。但是为了引导众生能契入自性,慧南引越州大珠慧海参马祖的公案来进一步的说明自性,以自家宝藏来比喻。如说:
举:越州大珠和尚,昔日参见马祖。祖(马祖)问:尔来作什么?珠云:来求佛法。祖云:尔为什么拋家失业,何不回头认取自家宝藏?珠云:如何是自家宝藏?祖云:祇如今问者是。尔若回头,一切具足,受用不尽,更无欠少。珠,于是求心顿息,坐大道场。师(慧南)云:汝等诸人,各有自家宝藏,为什么不得其用?祇为不回头。
人人都有佛性,这个问题在中国佛教史上早有争论了。在经过几次的争论,佛教界基本上达成共识,一切事物都是佛性,自性的流露。这一思想,可以说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但是虽说人人有佛性,为什么凡夫众生不能在佛性上起用呢?而向外寻求呢?马祖告诉大珠慧海,那就是大家不肯回头。如果肯回心内照,我们自家的宝藏,也就是自性里,一切具足,受用不尽。慧能开悟的偈语一样:“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能生万法”。慧南引这则公案的目的,也是劝导禅僧要回心返照,那么就能享受自家的财物一样(自家宝藏)。
慧南佛性思想之真正特色,不在体道见性成佛的理论上,而在所见之“性”,所体之“道”,所成之“佛”的具体内容上,亦即在“佛”之性格上。慧南之所谓“道”,有这样几层意义。首先,“道”是一种恒常不变的存在。如《起信论》中说,真如不变随缘。如说:
日从东边出,月向西边没。一出一没,从古至今,汝等诸人,尽知尽见。毘卢遮那,无边无际;日用千差,随缘自在。汝等诸人,为甚不见?盖为情存数量,见在果因。未能逾越圣情,超诸影迹。若明一念缘起无生,等日月之照临,同乾坤而覆载。若也不见,牢度大神恶发,把尔脑一击粉碎。
古人对世界的研究,宇宙的认识没有我们科学这么发达。但是为了说法的方便,经常运用日月升落比喻自性。慧南这里把古人所见的日月和今天我们所见的日月来比喻自性之不变。日月的光亮和毘卢遮那(法身)一样偏照一切,无边无际,虽说日用千差,但亘古不变,随缘自在。众生不见的原因,就是有情执,未能逾越圣情,超诸影迹。如果能做到一念缘起无生的话,就同日月而照射,乾坤而覆载。
其次,“道无疑滞”,无始无终,无前无后,无形无记,虽不假言说,但为使人体悟此“道”,不得已而说之,而无处不在的。如说:
大道无中,复谁前后。长空绝迹,何用量之?空既如是,道岂言哉。
因为“大道”无内外,无前后,是没有界限的。“空”也是如此,没有踪迹,是没有办法衡量的。只是我们没有体悟到而已,但很难用语言来描述的。
第三,很多人,都认为“大道”离现实很远,其实不然。只是我们没有体会到而已,而道就在我们的当下。如说:
道远乎哉?触事而真;圣远乎哉?体之即神。拈起拄杖云:道之与圣,总在归宗(慧南)拄杖头上。汝等诸人,何不识取。若也识得:十方剎土,不行而至;百千三昧,无作而成。若也未识:有寒暑兮促君寿,有鬼神兮妬君福。
慧南所言之道,即佛性,它与天地万物之本体,与老庄之“道可道,非常道”,恍恍惚惚,存在于万物之中的自然本体和本原,十分接近,虽不可言诠,但可以体究。这就是说,慧南思想中佛性是近于道家自然本体,本性的。如果我们能体认到“道”,那么十方世界,就在我们的眼前,不行而具足。无量的三昧,不修而得。如果没有体认到,那么只能在三界六道中轮回了。
慧南又经常运用“道”与“珠”来比喻,本体与现象来说明佛性或者自性。慧南认为,摩尼珠(自性)是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只是我们没有认识到而已。但是佛教的很多三藏十二不,都是方便,指导我们认识本体。如说:
摩尼在掌,随众色以分辉;宝月当空,逐千江而现影。诸仁者:一问一答、一棒一喝是光影;一明一暗、一擒一纵是光影,山河大地是光影,日月星辰是光影。三世诸佛一大藏教,乃至诸大祖师,天下老和尚,门庭敲磕,千差万别,俱为光影。且道:何者是珠?何者是月?若也不识珠之与月,念言念句、认光认影,犹如入海算沙、磨砖作镜。希其数而欲其明,万不可得。岂不见道:若也广寻文义,犹如镜里求形。更乃息念观空,大似水中捉月。衲僧到此,须有转身一路。
慧南把自性比喻为“摩尼珠”,现象比喻为“影”。摩尼珠很难说是什么颜色,而是随众色而显现。如天上的“明月”一样,是随的千江而显现。也是说本体与显现,是很难区分的,但是切切他们又有区别,是不一不二的关系。如果修道者不明白“自性”或者“道”,有如不明白什么是“珠”和“月”那样,只是执着佛教的言教,那就如入海算沙,磨砖为境,那是徒劳无用的。认为佛陀和历代祖师他们千言万语,都是为了大家认识“道”“自性”,也就是区分什么是“光”,什么是“影”。千万不要错会意,需要在在经教的背后认识佛法真义。不要被假相所迷惑,要体悟现象背后的“道”,但“道”离开的现象,是难于把握的。要依现象而悟道,依道而明现象。
(三)“不辱宗风”的禅学主题:
禅宗做为中国佛教的宗派之一,那么它就有别与其他之宗派。但是他又没有脱离整个佛教之外,因此佛教的很多话题,禅宗必须也要作出自己的解说,如佛性、般若、第一义谛、解脱等。但是禅宗的解读必定会与其他佛教的宗派有差别。慧南是一位典型的禅门高僧,而不是以学问在历史长河上出现,以禅法独特对宗门的复兴作出贡献。那么他在的思想言论中,留下禅宗特有传法模式或者说法内容。如举古代的公案、提出不立文字性格也一一表现无疑。同时在他的语录里,可以看到他对佛祖、迦叶、达摩、慧能、马祖、临济等禅宗大德公案或者语言做出进一步的解读或者发挥。如对迦叶和阿难的故事作出评判。如说:
上堂,云:金襕已传,阿难尚怀犹豫;剎竿未倒,迦叶未免攒眉。诸上座!且道倒那个剎竿,初机晚学罔测。盖是寻常久在丛林,十个有五双莽卤。去圣时遥,人多懈怠。
我们都知道佛陀在灵山会上,付法与大迦叶尊者,是禅宗的开始。这个典故在宋代已经成为佛门公论了。这里我们不去讨论这个公案的真实性,但是作为后来传说中的历史,被古代禅师们引用,这已经成为事实。佛付法给大迦叶以后,那么大迦叶付法给第二祖也有则公案和典故。上则就是慧南引用大迦叶付法给阿难时的一则公案。由于阿难向来多闻,但是在实修上没有什么突破。刹干未倒,就是可能是说阿难在闻思上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但是离证悟,还有一段距离,因此要放弃语言文字上的知解,这样才能进入佛法的实质。这则公案,在宗门下常被人引用,来启发学人。作为一个禅僧,如何看待这则公案呢?慧南认为,初学者不知,是情有可言。但是在丛林里十个人中,有五双也不明白,发出感叹:“去圣时遥,人多懈怠。”以来激发大家精进办道。
禅宗虽然提倡“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是为了启发学人,他们也运用不少的方便来引导学人进入佛法的堂奥。也有引用古来禅师的对话公案来说明道理。这也是后期禅宗的一大特色。如:
举:临济问监院:“什么处去来?”院云:“州中粜黄米来。”临济以拄杖面前划一划云:“还粜得这个么。”院便“喝”,济便打。典座至,济乃举前话。典座云:“院主不会和尚意。”济云:“尔又作么生?”典座便礼拜。济亦打。师(慧南)云:喝亦打,礼拜亦打,还有亲疎也无?若无亲疎,临济不可,盲枷瞎棒去也。若是归宗即不然。院主下“喝”,不可放过;典座“礼拜”,放过不可。又云:临济行令,归宗放过。三十年后,有人说破。
文字禅在已经成为宋代的禅宗特色。上则就是典型的文字禅的“举古”。举临济禅师问监院(丛林主要的执事之一,俗称“当家”)从什么地方来,监院回到说:“从县城里粜米来”。禅僧随时随地都在考验学人是否悟到禅法,此时临济也是如此。临济用锡杖在空中画以画,大致所画的内容就是所指的佛法大意,问在州里能粜出这个来吗?监院也学别人用“喝”来代替,临济不满意,便打。这时典座(丛林里负责大众饮食的执事)和尚到了,临济向典座述说先前的经过,问典座你如何回答,典座便“礼拜”。同样临济也便“打”,还是不认可典座的悟境。慧南就这事件来述说自己的见解,监院“喝”和典座“礼拜”二人对禅法的体认有没有远近,如果没有亲殊之间的差别,那就是临济盲伽瞎打。归宗(慧南)自称,我就不是这样。监院“喝”,不可以放过他,问他“喝”什么,逼问他。典座“礼拜”,就放过他不可。最后慧南总结说:“临济发令,归宗放过。三十年后,有人说破。”来总结上则公案。同样这里也不知慧南放过什么,这就是禅宗典型的说法模式。
标榜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的禅宗,到晚唐五代之后不自觉地走上崇高文字功用的轨道上来了。汾阳善昭对语言文字的偏爱,开启宋代以后籍语言文字以参禅的新风,而这一风气的正式兴起者,则是黄龙派高僧慧南。在这里,他起到一个承先启后的作用。慧南关于语言文字的观点,概括起来说有这样几方面,例如他说:
清净无师智,岂思而得?学而能哉?然不有提唱,孰辨宗由;不有问答,孰明邪正。如今长老升堂提唱,众中又无人问。既无人问,亦无答者,宗由邪正若为明辨,若有人辨得邪正。出来推倒禅床。
虽然认为真如、佛性、清净无师智,不是思维所得,或者从学习中而能显发的。这里透露的两个消息,一是佛性本来具足,不是思维或者学习之后才有的,只是众生不觉。另一方面承认通过文字语言以显示、传达、保存佛法的事实。没有这些语言文字,是难于辩明佛法的真相,了解其正与邪。故又要承认语言文字的作用,在不立文字的宗旨下,给文字开一方便之门。所以他在说明道岂言哉之后,话锋一转说:“虽然如是,若是上根辈,不假言诠,中下之流,又争免得?” 所以“晚学初机,须得明明说破。” 没有提示,是很难悟入禅法之堂奥的。不得已,禅宗虽说不立文字,但在后来所留下的文字是诸宗最多的一个学派。这也许是不得而为之把,如禅僧对佛的:“一大藏教”,的理解,都是佛菩萨、祖师大德的悲心方便而为之。
四、“三关”慧南的禅法之特色
慧南在开悟以后,从同安开始传播禅法。自此以后,门下弟子不断的增加。慧南在引导学人除的上堂说法以外,平常还以三句来勘验弟子或者参禅者,这就是有名的“黄龙三关”,凡回答得出便得到他得默认,意为过关;回到不出自然得不到他的印可,就不算过关。如《禅林僧宝传》中说:
以佛手、驴脚、生缘三语问学者,莫能契其旨。天下丛林,目为三关。脱有詶者,公无可否。敛目危坐,人莫涯其意,延之又问其故。公曰:已过关者,掉臂径去,安知有关吏;从吏问可否,此未透关者也。
慧南在传法的过程中,经常用佛手、驴脚、生缘三句话来勘问学人,很少人能契其语,所以天下丛林把这三句话,认为是“三关”。如果能过关的人,可以轻松自在的掉臂的过去,不过有没有看守关门的关吏。如果没有过关的人,在乎关吏的存在,那就没有透过。“黄龙三关”我们可以看作是慧南的门庭施设,也可以视为慧南的禅法特色。
三关所采用的三句格式,为佛教教义所常用,是佛家宗师说法的习惯模式。如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法印,戒定慧三学,空假中三谛皆可称为“三句”。唐代僧无相联系(680-756)说法也有“无意、无念、莫妄”三句宗纲。所以,参三句、透三句、悟三句、超三句,在很早以前即是佛家的流行说法。百丈怀海禅师就曾将“不取于法,不取非法,不取非非法”三句作为参禅的要旨,认为“若透得三句过,不被三段管教家举,喻如鹿三跳出纲,唤作缠外佛。”在禅门中,这种方式也不少。因此慧南也运用此三关来勘验弟子,由此三关语成为慧南禅法的一大特色。
慧南在接引弟子时,也不是那么死板。当弟子刚来参见他时,他往往要向禅僧出家的目的,然后问禅僧的家乡情况。先对禅僧有个了解,然后再用三关来勘验禅僧。如:《建中靖国续灯录》<慧南章>中记载:
师室中常问僧出家所以,乡关来历。复扣云:人人尽有生缘处,那个是上座生缘处?又复当机问答,正驰锋辩。却复伸手云:我手何似佛手?又问诸方参请宗师所得,却复垂脚云:我脚何似驴脚?三十余年示此三问,往往学者多不凑机,丛林共目为三关。
所谓生缘是人的姓氏、籍贯等,大凡僧人游访参学,到一寺院,首先必须通报生缘籍贯和参学来历,慧南的第一问,即从此最平常的事情中发出。话分两截,“人人尽有生缘”,意在将答问者的思维加以牵制,使其就擒,不能作主。同时,语中也含有无中生有,故意发问的玄机——既然人人尽有生缘,前已问过乡关来历,何必郑重其事地发问?可以理解慧南从佛教的生死轮回思想角度提出。意识是说,人人都是根据自己的业因而转生来的,那么那个是上座的前世业因呢?按照禅宗的宗旨,对此也是不能正面回答,可以说是慧南先向学人试探对般若空义是否有个认识。经过第一回合的交锋,谈的比较深入的时候,此时慧南伸出手来,问禅僧:“我手和佛的手有没有差别,还是相似的,还是不同呢?”第二问,我们可以认为慧南从佛与众生相即不二的角度来试探禅僧是否有认识。《华严经》有过“心、佛、众生,是三无差别。”这也佛教中非常重要的命题,禅僧是否有个贴切的认识。第二个问题在第一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的。因为第一问题,大家都谈般若,既然般若都讲空了,在相谈过程中,大家也许忽视的什么是般若,还是对一个实我没有放下,认为还有一个生死可了,菩提可得。慧南在谈禅僧的家乡、出家的目的以后,此时看看又没有认识到空义。经过第一回合的交锋,再发问第二个问题。既然是空的,我手和佛手又没区别的呢?看看禅僧有没有承担的精神。既然是空的,我手和佛手应该是一样的。如此回答也不行,如果回答不一样的,也不行。其实就是佛教中所讲不二道理。第三个问题,经过以上两个问题的勘验,然后问诸方的大德宗师得法的经过,也是对当时佛教界禅德对禅法认识的了解。此时,慧南发问:“我的脚和驴的脚有和相似和不同。可以理解为对般若空性理解后,是否能众生平等,也可以理解华严的事事无碍境界。第一问可以理解我“理无碍”或者“事无碍”这个层面;第二问可以理解为“理事无碍”,那么第三问可以理解为“事事无碍”。既然人与驴、其他动物都是众生,都是不能离开超越善恶、生死的因果律的制约,那么,如何看待我的脚和驴的脚呢?慧南在三十年的弘法过程中,经常示此三问来勘验禅僧,很少有人能过此三关的说法。其实三个问题,都是一个问题,可以说佛教根本问题。悟了,也是过关了,也就是解决大事,没有过关,那说得再多,也是没有办法令人开悟。
在丛林间,对这类禅问得回答本来没有一个所谓的客观标准,看上是非常随意性,但是经过说出来是不是那回事,慧南自己心里非常的清楚,不会轻意的认可一个人。因此,在慧南弘法三十多年期间,很少有人真正的过此三关。这三关,慧南自己有个颂语来解说。第一关:“生缘有语人皆识,水母何曾离得鰕。但见日头东畔上,谁能更吃赵州茶。” 这也可以理解为理或者事,人人在要在现实中生活,好比水里的小鱼不能离开小虾而活者。好像太阳从东方升起,但谁能从中悟的禅法大意的(赵州茶)。意识是说,如何在现实世界中,或者俗谛中悟得第一义谛呢?第二关:“我手佛手兼举,禅人直下荐取。不动干戈道出,当处超佛越祖。” 我手佛手一起举的意识,可以理解为人我空、法我空,能空、所空的二空之理,也就是理事无碍。既然这样,众生要当下承当。如果敢于承担,那么当下就可以超佛月祖,就不要向外寻求了。这和临济禅法,“无位真人”的意识差不多,只是众生不敢承当而已。第三关“我脚驴脚并行。步步踏着无生。会得云收日卷。方知此道纵横。” 第一关可以看作理悟,证初地的境界,;第二关可以看作证悟,证第八地。第三关可以理解为悟后起修,如《八识规矩颂》中所讲的:“无功用行我恒崔”,此时是“触目菩提、立处皆真、出入自在”的境界。
慧南以“三关”立宗说禅,采用三种格式,慧洪认为源自百丈的三句。在《林间录》中说:
大智禅师曰:“夫教语皆是三句相连,初、中、后善。初直须教渠发善心,中破善,后始明善。”菩萨即非菩萨,是名菩萨;法非法,非非法,总与幺也。若即说一句答,令人入地狱;若三句一时说,渠自入地狱,不干教主事。故知古大宗师说法,皆依佛祖法式,不知者以谓苟然语。如无着所释《金刚般若》是此意也。洞山安立五位,道眼明者视其题目十五字排布,则见悟本老人。如曰:正中偏、偏中正、正中来、偏中至、兼中到是也。汾阳颂曰:五位参寻切要知,纤毫纔动即差违。金刚透匣谁能解,唯有那叱第一机。举目便令三界净,振铃还使九天归。正中妙挟通回互,拟议锋铓失却威。
慧洪认为,黄龙之三关的出现,并非是突然的,而是非常必然的,是佛教的传统。如百丈大智禅师的“初、中、后”三善,印度的无著菩萨所著的《金刚经》的三句式,洞山悟本禅师的正、中、偏的五位说法,是佛教的说法的一贯传统,黄龙慧南的三关,也是不出佛教的传统。三关的思想,慧洪在记载慧南和弟子庆闲的对话有生动的记载,可以具体的了解慧南如何接引禅僧。如《禅林僧宝传》卷二十五中说:
闲自翠岩来上谒,南公问:什么处来?对曰:百丈来。又问:几时离?对曰:正月十三日。南公曰:脚跟好痛与三十棒。对曰:非但三十棒。南公“喝”曰:许多时行脚,无点气息?对曰:百千诸佛,亦乃如是。曰:汝与么来,何曾有纤毫到诸佛境界?对曰:诸佛未必到庆闲境界。又问:如何是汝生缘处?对曰:早晨吃白粥,至今又觉饥。又问:我手何似佛手?对曰:月下弄琵琶?又问:我脚何似驴脚?对曰:鹭鸶立雪非同色?南公咨嗟,而视曰:汝剃除须发,当为何事耶?对曰。只要无事。
可以看出,庆闲是一个已过关者。毫不被慧南的闻话所唬住,气定神闲的,丝毫不露破绽,也不会被诸佛瞎倒,回答会南,可以看出对佛法有个真实的认识。这一则对答,是我们了解慧南接引的禅僧非常宝贵的资料。上则对话,慧洪在《林间录》也有引用,我们在此就不在举出。在丛林间,这种机峰对答,可以处处的显现。对禅问的回答,好像很随意性,没有固定的模式。恰恰就是这种随意性,能看出一个禅僧的真实悟境,对般若空性的体认。因此,三十年中,很少有人真正的过此三关的说法,也是很少对佛法有个真实的理解,是非常遗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