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道彻法师念佛往生见极乐,告诫世人切莫错过净土法缘

  我们常说不生不灭,又说生死浑如大梦。实际上,了生脱死的大德们可以做到想生就生,想活就活,想死就死,来去自由,就是修净土里面所谓的发愿而去,乘愿再来。

  今天我们给大家讲的是清朝乾隆年间的道彻法师,是钱塘人。他出家的时候,在半山岭的安隐寺。刚开始,他去参崇福、高旻的这些祖师、尊宿们,就是大禅师,之后发明了根本,就是开悟了。开悟以后,他又还回来,专修净业,当时在杭州北门外四十里打饭桥,文殊庵。

  法师专修净业,开始闭关专念佛。房间里面,就只有睡觉的一个床和一个小桌子而已。念着念着,有一段时间突然生病了,犯困犯得他怎么都提不起佛号,很难受。他心里非常难过,就自己心里提正念说,念佛正为生死,奈何这个病一来,就不由得自己,总是断,总是断,很伤心。

  在这样的情况下,祖师爷的品质,越逆境,他的反作用力越大,持名更加的恳切了。念着念着,逆境成了增上缘,突然念得相应了,整个关房里面就光明遍照,然后佛现金身为他摩顶。摩顶以后,马上病就好了,而且得了念佛三昧。

  我们有时候有说脱胎换骨,很多大祖师爷,一旦在修行要凡圣跨跃龙门的时候,要么有大瑞相、大感应,还有一个就是身心有大改换。好多禅宗祖师也是,要么头疼不止,要么身体一场大病,过后,突然间就上去了。道彻法师自然而然就得了念佛三昧,行住坐卧中了无异念,就是念佛念得都停不下来,什么念头都生不起来了。

  三年以后,三月十五要出关,给大家升座讲法。我们现在也听过说闭关这么一回事,入关的时候隆重地送进去,出关的时候再迎出来,这当然也要随喜赞叹。实际上,按照古法,你闭关三年,要向大众师父汇报你的修学的,登座讲法,让别人来听,你有没有自己的法出来,还是继续像我们一样,照本宣科。

  道彻法师登座讲法的时候就跟大家说,七月十五完了我就要走了,西归了。你看人家讲的法太厉害了,直接就把自知时至说出来。他说,我要西归了,到时候你们来送一送啊。就像我们现在办红白喜事给大家通知一样的。

  时间到了,大家就都来了,正好七月十五他还主持了一场盂兰盆会。然后把所有有缘的僧众叫齐,跟大家嘱托好庙里的住持由谁来继承,说,明天就要走了,然后设斋跟大家告别。告别之后,他入到龛里面端坐着,然后马上就走了。

  结果过了一会儿又复苏过来,眼睛一睁,跟大家说:我这次一去,与诸君远别。没有什么送大家的,只有一句话供养大家,娑婆之苦,不可说,不可说。极乐之乐,不可说,不可说。那是亲见圣境了。只有见到极乐的乐,才能知道娑婆的苦,苦得没意思到极点了,就没必要说,不可说。只有能够痛彻这边的种种苦,才能欣求极乐,知道极乐的乐是莫能明喻、妙不可言,也是不可说,不可说。

  他还说如果你们能记得我的嘱托的话,就记着:但念阿弥陀佛,不久当相见。错过此生,轮回长夜,痛哉痛哉。就是一旦错过这辈子净土的法缘,就再也没门了。说完就走了。

  所以经里面讲: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芬陀利讲堂

点我:

相关文章

净土圣贤录三编新白话版15

净土圣贤录三编新白话版15

  民国江邦济  江邦济,字道卿,号晴舟,是安徽婺源江湾,江易园居士的父亲。江邦济,秉性仁孝,幼年失了父亲,母亲詹氏,抚养严格,时常有责备,但都喜笑承受。天生好学,博通经史,诲人不倦,宽容好布施。...

是怎样的愿心,才能坚定修行的信心呢?

是怎样的愿心,才能坚定修行的信心呢?

  佛陀住世时,舍卫城中住着一位赤贫的佛弟子,名叫须赖。他深信佛陀所开示的教理,因此丝毫不把贫苦放在心上,日日聆听教义,恭敬地供养礼拜佛陀。  须赖善名远播,许多人常跟随着他到精舍礼佛、听法,就连...

蕅益大师:偶然一念光十余丈

蕅益大师:偶然一念光十余丈

  桐城有两个人,结伴到外地去。有一人死了,他的同伴把他埋葬,并且把他的钱送回去还给他太太。那位死者的太太起疑心,那死者的同伴很悲愤,便前往埋尸的地方去祭拜并且哭泣地诉苦。  死者的鬼魂出来跟他对...

世间万事万物,有什么是不会破碎的?

世间万事万物,有什么是不会破碎的?

  一个小孩喝水,奶奶给了他一个漂亮的玻璃杯。孩子一见就爱不释手,喝完水也紧紧抓着杯子不放。  奶奶说:“傻孩子,你抓不住的,抓久了手就松了,把杯子摔碎了。”小孩很执拗:“不,我肯定会紧紧抓住它!” ...

文殊菩萨的感应故事

文殊菩萨的感应故事

  我们都知道文殊菩萨智慧不可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说:“文殊师利大圣尊,三世诸佛以为母,十方如来初发心,皆是文殊教化力。”十方如来初发心,都是因为文殊菩萨的教化之力,由此可见文殊菩萨功德之殊...

宝峰惟照禅师悟道因缘

宝峰惟照禅师悟道因缘

  洪州宝峰阐提惟照禅师,芙蓉道楷禅师之法嗣,俗姓李,简州(今四川简阳一带)人。惟照禅师幼年时即超迈而恶俗,有出世志。一日,老师教他读书,读至“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语时,惟照禅师恍然有省,便急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