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道地经--支曜

小道地经 后汉天竺三藏支曜译   道人求息。所以不得息者有四因缘。何等为四。一者怙其善不晓护戒自欲身。二者以不护戒便黠意不生。以黠意不生便不知身。以不知身意便惑。三者不解经以不解经便不了了。以不了了意便疑。四者不数校计命福日尽心自可。用是四因缘故不得息。道人求息。欲得息者要当知坐行二事。一者喘。二者息。亦在二因缘。一者为生。二者为死。何等为喘何等为息。所起意生为喘意止为息。何等为生何等为死。意灭为生意起为死。要当先知是因缘。当那得分别知因缘所从起尽。事在四对。何等为四。一者不知食多食不学不制贪味过足。二者意随色不谛校计多求自欲为种苦本。三者警意盖起多睡眠失本念耶向梦中种栽。四者疑惑便恶日增便两舌堕非妄嗔恚身口不相应。为是故不堕禅弃。当那得近禅。常数思惟喘息生灭起尽。当持何等意思惟分别。亦在四因缘。一者近善知识。二者识受语不妄。三者贪诵经晨夜习意。四者守戒莫离法息易得。   身有四病。或时地多身不得安。或时水多身不得安。或时火多身不得安。或时风多身不得安。此四得安乃得身止。   意有四病。一者痴多意不得止。二者嗔恚多意不得止。三者淫多意不得止。四者疑多意不得止。四事不安意不得止。   息亦有四病。或时多求息不得止。或时念多息不得止。或时欢喜多息不得止。或时喘多息不得止。道人行道离是因缘便得定意。   若身臃肿疥疮肥盛。欲坐身不得安。或时食多便火起身不得安。或时饮多便水起身重目涩身不得安。或时食多已复食贪味过足不学不制便风起不得安。亦谓少食。   若痴多。不宜数入众人群聚。当先诵经不宜多闻好自守。若嗔恚多。不宜居家若少所有。若淫多。不宜观伎乐及诸好色。若疑多。不宜数闻好言善语。常自守思惟责对。若求多。常当念不常坐起着意。若念多。常当行证我所念皆为苦本。若欢喜多。计不得久苦在后当病制。若喘欷多。常当和心不宜数出粗语坐作罪。道人行道不识是因缘终不近道。当能制此。黠意稍增道易得。   道人求向道。要当知过去念事以过去莫复念。何以故。复知为种故。譬如种谷。种稻便念当收稻。种豆便念当收豆。何以故为生故。念亦如是。以种念便生一切聚。在十方待殃福当受。要不得脱苦。堕杀便种杀。栽盗为种盗。栽淫为种淫。栽两舌为种两舌。栽恶口为种恶口。栽妄言为种妄言。栽绮语为种绮语。栽嫉为种嫉。栽嗔恚为种嗔恚。栽疑为种疑栽为。是故数数为念复增念难得离苦。当持何离是众苦。要当禅弃。为不复种是十恶故。虽有余种会当尽。何以故。譬如种谷。虽多得收不复种种但稍稍饭。虽久饭不止会有尽时。禅弃亦尔。何以故。不复种故。以堕禅弃罪稍稍灭。何以故。稍稍禅弃为福。福以生万恶皆竟。但种道栽念。道以生便有黠。以有黠便能活人亦能自活。   道人求向佛道。今世欲晓了知行意者。要在三念。有过去念未来念现在念。有福念有罪念。或时若读经行禅。忽念久事曾为人所辱。若侵入堕好色。便因念生意。为作头足。复增罪不能自制。从是因缘得罪为苦本。是为过去罪念。或时从禅中若读经。忽生善念。念素所行苦乐。思惟知不常。是为过去福念。或时安静忽乱念生。念作非常便失本念。贪淫多求便作不死念。是为未来罪念。或时若得安静便善念念栽。当从是因缘增黠。是为未来福念。端在家居自守持戒。便邪念生。当作是念。多畜六畜更增忧失戒。是为现在罪念。以自家居自守持戒。复增善念常欲离。是为现在福念。求向佛道当先晓是罪福乃可增黠。若求罗汉一切断。是为求向佛道。但欲增福多黠求罗汉。但欲堕禅灭恶。其黠在后。求佛增福要当多闻。黠要当讽经。欲知其要在护戒。护戒便能解经。便能福人亦能自福。   道人求向佛道。今世欲解菩萨行意者。要当复知是三戒。第一当知持戒亦守戒。第二当知不犯戒亦能戒。第三当知戒晓戒能戒亦护戒。第一当知持戒者。若人有妻子居家常斋不失是为持戒。一身无妻子自守不邪向是为守戒。第二当知不犯戒者。若人眼视耳听能不堕声色。亦余一切是为不犯戒。为道寒苦复为人所辱。能不失本念。是为耐戒。亦应忍辱。第三当知戒者。知某人持某戒。是为知戒。晓戒者。知某人乐道为父母宗亲知识所非嫉。不数数于众人中晓说戒。能戒者。当知人能应何业。随力所任授与能使不失。若增若减应病与药。是为能戒。护戒者。一切当护附顺。当得其意。离恶知识当有护意。欲说十方人非人。若在伎乐若在淫色。能教多少说善言能不乱意。复令有福是为护戒。求向佛道菩萨行业者。要当知是。乃能脱人亦能自脱。复能业人亦能自业。
点我:
标签: 佛经原文

相关文章

南本大般涅槃经卷一至九--昙无谶

南本大般涅槃经卷一至九--昙无谶

南本大般涅槃经(第一卷~第九卷) 北凉天竺昙无谶译宋沙门慧严等再治 序品第一 经第一卷   纯陀品第二(此品施常住五果对此土杂众) 哀叹品第三(此品施胜三修对此土声闻众) 长寿品第四(此品讫大众问品随...

高僧故事:佛门奇人预知时至当日投胎笑对旧友

高僧故事:佛门奇人预知时至当日投胎笑对旧友

  编者按:今天这篇故事,出自《宋高僧传》,主人公是唐代高僧圆观法师。圆观法师之事在历史上影响极为久远,后世所谓“三生石”即源出于此。只是在流传过程中,法师名字也已改变(参见苏东坡撰《僧圆泽传》)...

五阴乃幻化虚伪,没有真实体性

五阴乃幻化虚伪,没有真实体性

  五阴乃幻化虚伪,没有真实体性  古印度时,释迦牟尼佛与大比丘众五百人,居住在罗阅城的迦兰陀竹林精舍。当时,阿难尊者与多耆奢,着衣持钵,进入城内乞食。在街道的巷弄中,多耆奢看见一位极为端庄美丽的...

海涛法师:南无佛陀塔的故事

海涛法师:南无佛陀塔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小国家,国王有三个王子。有一天,国王和皇后带着三位王子出去玩,当国王和皇后在行宫休息时,三位王子自己跑出去玩,结果在山谷看见了一只瘦弱且饥饿不堪的老虎,老虎身边还有一只刚出生的小虎,...

佛说大普贤陀罗尼经--旧失译师名

佛说大普贤陀罗尼经--旧失译师名

佛说大普贤陀罗尼经 旧失译师名开元附梁录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佛告阿难。吾今说大普贤咒。汝当受持。 多掷多阿咤那咤茶弥茶遮居梨居梨茶也居梨茶也拔坻思提思陀婆梦坻 阿难此大普贤咒。遮...

卢至长者因缘经--失译人

卢至长者因缘经--失译人

卢至长者因缘经 失译人今附东晋录   若着悭贪。人天所贱。是以智者应当布施。所以者何。我昔曾闻。有大长者。名曰卢至。其家巨富财产无量。仓库盈溢如毗沙门。由其往昔于胜福田修布施因。故获其报。然其施时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