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三十论--玄奘

唯识三十论一卷 世亲菩萨造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护法等菩萨。约此三十颂造成唯识。今略标所以。谓此三十颂中。初二十四行颂明唯识相。次一行颂明唯识性。后五行颂明唯识行位。就二十四行颂中。初一行半略辩唯识相。次二十二行半广辩唯识相。谓外问言。若唯有识。云何世间及诸圣教说有我法。举颂詶答颂曰。   由假说我法  有种种相转   彼依识所变  此能变唯三   谓异熟思量  及了别境识   次二十二行半广辩唯识相者。由前颂文略标三能变。今广明三变相。且初能变其相云何。颂曰。   初阿赖耶识  异熟一切种   不可知执受  处了常与触   作意受想思  相应唯舍受   是无覆无记  触等亦如是   恒转如瀑流  阿罗汉位舍   已说初能变。第二能变其相云何。颂曰。   次第二能变  是识名末那   依彼转缘彼  思量为性相   四烦恼常俱  谓我痴我见   并我慢我爱  及余触等俱   有覆无记摄  随所生所系   阿罗汉灭定  出世道无有   如是已说第二能变。第三能变其相云何。颂曰。   次第三能变  差别有六种   了境为性相  善不善俱非   此心所遍行  别境善烦恼   随烦恼不定  皆三受相应   初遍行触等  次别境谓欲   胜解念定慧  所缘事不同   善谓信惭愧  无贪等三根   勤安不放逸  行舍及不害   烦恼谓贪嗔  痴慢疑恶见   随烦恼谓忿  恨覆恼嫉悭   诳谄与害憍  无惭及无愧   掉举与惛沈  不信并懈怠   放逸及失念  散乱不正知   不定谓悔眠  寻伺二各二   已说六识心所相应。云何应知现起分位。颂曰。   依止根本识  五识随缘现   或俱或不俱  如涛波依水   意识常现起  除生无想天   及无心二定  睡眠与闷绝   已广分别三能变相为自所变。二分所依云何应知依识所变假说我法非别实有。由斯一切唯有识耶。颂曰。   是诸识转变  分别所分别   由此彼皆无  故一切唯识   若唯有识都无外缘。由何而生。种种分别。颂曰。   由一切种识  如是如是变   以展转力故  彼彼分别生   虽有内识而无外缘。由何有情生死相续。颂曰。   由诸业习气  二取习气俱   前异熟既尽  复生余异熟   若唯有识。何故世尊处处经中说有三性。应知三性亦不离识。所以者何。颂曰。   由彼彼遍计  遍计种种物   此遍计所执  自性无所有   依他起自性  分别缘所生   圆成实于彼  常远离前性   故此与依他  非异非不异   如无常等性  非不见此彼   若有三性。如何世尊说一切法皆无自性。颂曰。   即依此三性  立彼三无性   故佛密意说  一切法无性   初即相无性  次无自然性   后由远离前  所执我法性   此诸法胜义  亦即是真如   常如其性故  即唯识实性   后五行颂明唯识行位者。论曰。如是所成唯识性相。谁依几位如何悟入。谓具大乘二种种性。一本性种性。谓无始来依附本识法尔。所得无漏法因。二谓习所成种性。谓闻法界等流法已。闻所成等熏习所成。具此二性方能悟入。何谓五位。一资粮位。谓修大乘顺解脱分。依识性相能深信解。其相云何。颂曰。   乃至未起识  求住唯识性   于二取随眠  犹未能伏灭   二加行位。谓修大乘顺决择分。在加行位能渐伏除所取能取。其相云何。   现前立少物  谓是唯识性   以有所得故  非实住唯识   三通达位。谓诸菩萨所住见道。在通达位如实通达。其相云何。   若时于所缘  智都无所得   尔时住唯识  离二取相故   四修习位。谓诸菩萨所住修道。修习位中如实见理数数修习。其相云何。   无得不思议  是出世间智   舍二粗重故  便证得转依   五究竟位。谓住无上正等菩提。出障圆明能尽未来化有情类。其相云何。   此即无漏界  不思议善常   安乐解脱身  大牟尼名法
点我:
标签: 佛经原文

相关文章

绿度母心咒--未知

绿度母心咒--未知

绿度母心咒 ong,da lie,du da lie,du lie,suo ha 嗡。大咧。度大咧。度咧。苏哈。 梵文:Oṃ Tāre Tuttāre Ture Svāhā 绿度母简介 绿度母为观世...

念经咒或念佛的基本仪轨--佚名

念经咒或念佛的基本仪轨--佚名

念经咒或念佛的基本仪轨 念经或念佛本无标准仪轨,为解决初学者的困惑,特整理基本仪轨,仅供参考。 准备:先在佛前供净水,花、果、灯、香 一、香赞: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

入佛明宗答问--王骧陆

入佛明宗答问--王骧陆

入佛明宗答问 序 吾师王骧陆居士主讲于天津印心精舍凡七年,于学人莫不随机启发,同门中得明心要者莘莘然。迩年皈依日众,请法之余,问答甚多,同人等扼要记录,裒为一帙,乃前所辑之《乙亥讲演录》中有未及者。天...

从印度佛教史看唯识学--佚名

从印度佛教史看唯识学--佚名

  第一节 根本佛教与唯识学    一、叙言:在佛学上谁都知道有“小乘”这个名称,这名称大约到佛灭三百年以后,大乘佛教兴起之时才出现的,不然,在巴利文三藏和汉译阿含经,及有部论中,何以没有这个名称...

观自在菩萨如意轮咒课法--仁岳

观自在菩萨如意轮咒课法--仁岳

观自在菩萨如意轮咒课法 宋沙门仁岳撰 观自在菩萨如意轮咒课法并序   隋祖智者说摩诃止观。约四种三昧。示诸经行法。读者虽众。修者无几。何为其然乎。以人根肤浅法味漓薄。从师劳于名相。事佛懈于资熏。故十观...

佛说四不可得经--竺法护

佛说四不可得经--竺法护

佛说四不可得经一卷 西晋月支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是。一时佛游于舍卫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俱千二百五十人及诸菩萨。   佛明旦着衣持钵入城分卫。四辈皆从。诸天龙神各赍华香伎乐。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