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白话解卷二--观辉
楞伽经白话解卷二
卷二一切佛语心品第二
第一章 菩萨无间方便法
本章有三节一 如来藏无我二 四种大方便法门 三 意生身
第一节 如来藏无我
经文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世尊修多罗说:如来藏自性清净,转三十二相①入于一切众生身中。如大价宝垢衣所缠,如来之藏常住不变,亦复如是,而阴界入垢衣所缠,贪欲恚痴不实妄想尘劳所污,一切诸佛之所演说。云何世尊同外道说我言有如来藏耶?世尊,外道亦说有常作者,离于求那,周遍不灭。世尊,彼说有我。
[注]
① 如来三十二相一、足平安,二、脚底千辐轮,三、手指纤长,四、手足柔软,五、手足纹如缦网,六、足跟满足,七、脚面饱满,八、股如鹿王,九、手长过膝,十、马阴藏相,十一、身材高大匀称,十二、毛孔青色,十三、身毛上靡,十四、身金色,十五、身光照一丈,十六、皮肤细滑,十七、两肩、两手、两脚、项中七处平满,十八、两腋满,十九、身如狮子,二十、身端直,二十一、肩圆满,二十二、四十齿,二十三、齿白齐密,二十四、虎牙白净,二十五、颊车如狮子,二十六、津液得上味,二十七、广长舌,二十八、梵音深远,二十九、眼色如金精,三十、眼睫如牛王,三十一、眉间有能放光的白玉毫毛,三十二、头顶有肉髻。
白话解
大慧菩萨对佛说:“世尊说过,世间众生本来都具有如来三十二相,只是这些大价宝被垢衣裹缠着,没有显现出来。如来藏也同样,本来自性清净,常住不变,但是被阴界入垢衣裹缠,被贪恚痴等妄想污染了。世尊说的如来藏,是不是外道说的‘神我\’?外道说有一个能主宰一切的作者,这个作者无因而生,周遍不灭。这个作者称为‘神我\’。
经文
佛告大慧:“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大慧,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说如来藏已。如来应供等正觉,为断愚夫畏无我句,故说离妄想无所有境界如来藏门。大慧,未来现在菩萨摩诃萨,不应作我见计着。
白话解
佛告诉大慧:“我说的如来藏,不同于外道的‘神我\’,我说的如来藏无我。计着有我的愚夫,不容易接受无我的观点。当他们还未能接受无我观点之前,对他们不说无我而说如来藏。我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等等语句的意义,其实说的都是同一回事,即是如来藏,是离妄想的、无所有境界的如来藏。现在和将来修习菩萨行的人门,都不应该把我说的如来藏和外道说的“神我”混为一谈。
白话解
佛告诉大慧:“我说的如来藏,不同于外道的‘神我\’,我说的如来藏无我。计着有我的愚夫,不容易接受无我的观点。当他们还未能接受无我观点之前,对他们不说无我而说如来藏。我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等等语句的意义,其实说的都是同一回事,即是如来藏,是离妄想的、无所有境界的如来藏。现在和将来修习菩萨行的人门,都不应该把我说的如来藏和外道说的“神我”混为一谈。
经文
譬如陶家,于一泥聚,以人工水木轮绳方便,作种种器。如来亦复如是,如来于法无我,离一切妄想相,以种种智慧善巧方便,或说如来藏,或说无我。以是因缘故,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是名说如来藏。
白话解
譬如制作陶器的工匠,在一堆能制作陶器的泥中,一人工、水、木轮、绳子等等方便,制作出种种陶器。如来说法也是这样,如来在法我我上,离一切妄想一种种善巧方便演说,有时说如来藏,有时说无我,因此,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说的永恒不变的神我。
经文
开引计我诸外道故,说如来藏。令离不实我见妄想。入三解脱门①境界。希望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作如是说如来之藏,若不如是则同外道。是故,大慧,为离外道见故,当依无我如来之藏。
① 三解脱门空解脱,无相解脱,无作解脱。
白话解
开引计我诸外道故,说如来藏。令离不实我见妄想。入三解脱门②境界。希望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作如是说如来之藏,若不如是则同外道。是故,大慧,为离外道见故,当依无我如来之藏。
经文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人相续阴,缘与微尘。
胜自在作,心量妄想。
白话解
世尊把上面主要精神再宣示一遍,说偈言:
计着人我与五阴,说因说缘说微尘,
又说胜妙自在天,全是妄想外道论。
试议如来藏之异名异义
如来藏种种异名
陈兵新编佛教辞典如来藏条解释所列如来藏的异名如下:
阿赖耶识,如来藏心如来藏性。
阿赖耶识条解释阿赖耶识,音译又有阿梨耶识、阿剌耶识、阿陀那识、赖耶识之别名,意译又有藏识、种子识、异熟识、识藏等。
《胜鬘经》又说如来藏智。
《楞严经》说五阴(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的表现。
《楞伽经》卷四说:第八识是如来藏名识藏心。
诸有关如来藏经论出现之先后
《胜鬘经》出自大乘方广经,是大乘初期的经。如来藏之名,首次出现在《胜鬘经》。可想见在小乘部派佛教里的经论,还没有如来藏这个名。
《楞伽经》应是比《胜鬘经》稍后出。是在大乘兴起初期整理出来的。
无著菩萨造《摄大乘论》,世亲菩萨造《唯识三十颂》。两兄弟是大乘中期的人。
《楞严经》,据说是唐代传入中国的。
如来藏是否不变的佛性?
有人说:《胜鬘经》的如来藏说认为,自性清净的如来藏心即是佛性。说“心性本净,客尘所染”,断掉客尘,便是如来藏心。从这个角度说,这是空如来藏。又说如来藏本来具有成佛的功德,从这个角度说,又是不空如来藏。《胜鬘经》对以前的佛性说有了新的发展,以如来藏把佛性和心性合起来了,这就是佛家的人性说。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如来藏章第七,这一章主要说明如来藏处甚深,微细难知,非思量境界。没有说如来藏心即是不变的佛性。
法身章第八说:如是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这个不离烦恼藏,当然不能说是不变的佛性。
空义隐覆真实章第九章主要是提出二种如来藏空智,一种是脱离一切烦恼的空如来藏,一种是不离、不脱、不异烦恼、不思议的不空如来藏。很明显,不能把不空如来藏说是不变的佛性。
自性清净章第十三章一开始就说:有如来藏故,说生死。又说:非如来藏有生有死,但如来藏是生死法所依。
又说:如来藏者无前际,不起不灭法,种诸苦,得厌苦,乐求涅槃。如来藏种诸苦,更不能把种诸苦的东西说是不变的佛性。
《楞伽经》卷一开章明义就说:
“转识和藏识,非异非不异。没有藏识的作用,不会有转识,所以它们非异;转识可以灭,藏识不会灭,所以它们非不异。……当妄识不再转生时,能造种种业的业相灭了,而藏识中的法身种子增盛了,即是说,转识灭了,藏识并不灭。”
又说:“除了已证入如来地的佛和住地菩萨外,所有修习声闻缘觉及外道的人,凭他们修得的三昧自在之力,都不能测量决了。”
这是说,参与修禅实践才能了知藏识的作用。
如来藏无我
《楞伽经》卷二载:
大慧菩萨对佛说:“世尊说过,世间众生本来都具有如来三十二相,只是这些大价宝被垢衣裹缠着,没有显现出来。如来藏也同样,本来自性清净,常住不变,但是被阴界入垢衣裹缠,被贪恚痴等妄想污染了。世尊说的如来藏,是不是外道说的‘神我\’?”
佛告诉大慧:“我说的如来藏,不同于外道的‘神我\’,我说的如来藏无我。
《楞伽经》解第八识如来藏
佛陀在《楞伽经·卷四》中明确提出了八种识相:
“善不善者,谓八识。何等为八?谓如来藏名识藏心、意、意识及五识身,非外道所说。”
接着解释说:“佛告诉大慧:“如来藏是生起一切善业和不善业的根源,一切善不善业都能由如来藏兴造出来。
唯识学派健全了佛教的认识论
下面再看看《摄大乘论》和《唯识三十颂》是怎么说的。
《摄大乘论》说:“摄藏诸法,名阿赖耶。由执受义,名阿陀那。由积集义,亦说名心。于大众部说此名根本识,化地部说此名穷生死蕴。”
在翻译阿赖耶和阿陀那为中文时,使用的是音译。从摄藏诸法、执受、积集等性质来看,说的就是藏识。
《唯识三十颂》前四颂说:
由假说我法 有种种相转 彼依识所变 此能变为三
谓异熟思量 及了别境识 初阿赖耶识 异熟一切种
不可知执受 处了常与触 作意受想思 相应唯舍受
是无覆无记 触等亦如是 恒转如暴流 阿罗汉位舍
前六句总起,说种种法都是由三种能变识转变出来的。是哪三种?是异熟识、思量识及了别境识。异熟识指阿赖耶识,思量识指末那识,了别境识即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这前六识都是刹那刹那生灭的,专管了别当下的客尘,就像是前沿阵地的雷达。末那识是专管恒审思量的,就像是操作系统,对前方传回来的信息进行加工,用阿赖耶识中相似的种子对照,分析、推度、判断,确定是或非,所得出的结论,或者是增强原来相同的种子,或者又成为新的种子,贮藏到阿赖耶识仓库里。
从第二颂下半颂起,专解说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它是善、不善、无记诸业熏习成异熟的识种子的集合。前六识是刹那生灭的,没有贮存和执持知识的功能。阿赖耶识把前六识熏习成的识种子贮存起来,保持不失,所以人们才会有知识的积累,才会通过不断的观察思考和学习,获得丰富的知识。所以它还有一个梵文名字,叫阿陀那识。阿陀那意译为执持,即是积累并能起业用之意。
结论
按照前面所引经论,可以肯定:
一、如来藏不能等同于不变佛性;二、如来藏无我;三、如来藏甚深,非思量境界;四、不参加修禅实践,不能了知如来藏的真实义;五、如来藏无覆无记,但它又是生起一切善、不善业的根本依。
第二节 四种大方便法门
经文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观未来众生,复请世尊:惟愿为说修行无间,如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者,大方便。
白话解
大慧菩萨为未来众生着想,再请佛开示:世尊!请为我们说修行菩萨顿悟的种种无间大方便法门。
经文
佛告大慧: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云何为四?谓善分别自心现、观外性非性、离生住灭见、得自觉圣智善乐,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
白话解
佛告诉大慧:修菩萨行,有四种无间方便成就的法门。是哪四种?一、善分辨自心现,二、善观外性非性,三、善离生住灭见,四、得自觉圣智善乐。说这四种法门,是最容易成就菩萨行的大方便法门。
经文
云何菩萨摩诃萨善分别自心现?谓如是观三界唯心分齐,离我我所、无动摇、离去来、无始虚伪习气所熏,三界种种色行系缚,身财建立,妄想随入现,是名菩萨摩诃萨善分别自心现。
白话解
怎样善观自心现?观察自心所现大大小小一切现象,只不过都是自心所生,都为无始虚伪习气所熏,都依色尘和心行系缚而起,随现随转。修行人对自心所显现的三界众生,离我我所,心不动摇,不追寻过去,不臆想未来,善观察而不生妄想。就说是菩萨善观自心现。
经文
云何菩萨摩诃萨善观外性非性?谓焰梦等一切性,无始虚伪妄想习因,观一切性自性。菩萨摩诃萨作如是善观外性非性,是名菩萨摩诃萨善观外性非性。
白话解
怎样善观外性非性?观察身外景物在心中所成的外尘,不外是像阳焰等如幻如梦的法相,都因无始虚伪的妄想习气而生,这些虚幻的法相都无自性。修菩萨行的人善于如此观察,就说是菩萨善观外性非性。
经文
云何菩萨摩诃萨善离生住灭见?谓如幻梦一切性,自他俱性不生,随入自心分齐,故见外性非性,见识不生,及缘不积聚。见妄想缘,生于三界,内外一切法不可得。见离自性,生见悉灭。知如幻等诸法自性,得无生法忍。得无生法忍已,离生住灭见,是名菩萨摩诃萨善分别离生住灭见。
白话解
怎样善离生住灭见?如幻如梦等一切法相无自性,这些法相不是自然存在的“自生”,不是在它自身之外的事物生出来的“他生”,也不能说是自力、他力同时作用下生出来的“俱生”,而是随自己心中显现的各类影像展转相生。如果知外性非性,不受内外因缘系缚,离名相,则妄识不生。如果了解是妄想因缘生出三界众生,则内外一切法都不可得。如果了解一切法离自性,便不会再生出什么妄想妄见了。如果了解一切法如梦如幻,则得无生法忍。得了无生法忍,则能远离生住灭妄见,就说是菩萨善分别离生住灭见。
经文
云何菩萨诃萨得自觉圣智善乐?谓得无生法忍,住第八菩萨地。得离心意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相①,得意生身。
[注]
① 离二无我相菩萨第八地,已确立人无我、法无我。因为“我”不可得,所以“无我”亦不可得。再说,自觉圣智离有无,出世间上上法不尽无为、不舍有为,为超佛子地,入自觉圣智究竟,必须进一步舍离二无我相。
白话解
怎样得自觉圣智善乐?得无生法忍,住于菩萨第八阶位不动地,离心意意识,离五法自性,离二无我相,得意生身。就说是得自觉圣智善乐。
第三节 意生身
经文
世尊,意生身者,何因缘?
佛告大慧:意生身者,譬如意去,迅疾无碍,故名意生。譬如意去,石壁无碍。于彼异方无量由延①啊,因先所见,忆念不忘,自心流注不绝,于身无障碍生。
[注]
① 由延 又译由旬,是古印度计算里程的单位,以帝王行军一日的行程为一由延,约是三十里或四十里。
白话解
大慧插问:怎么样的意生身?从什么因缘生起意生身?
佛告诉大慧:意生身,随自己的意念生,生得迅速,没有什么可以阻碍,所以说是“意生”。自己的意念,想哪里就到哪里,石壁阻挡不住,可随意延伸到无穷远处。只要专心注志,思念从前见过的影像,自己的意念便能穿透身体形骸,穿越山岩石壁而到达思念的目标。
经文
大慧,如是意生身,得一时俱。菩萨摩诃萨意生身,如幻三昧力,自在神通,妙相庄严,圣种类身,一时俱生。犹如意生,无有障碍。随所忆念本愿境界,为成就众生,得自觉圣智善乐。
白话解
这样的意生身,能同时生起种种形相。已修得如幻三昧身的菩萨生起的意生身,得自在神通力,能于一时间显现种种庄严妙相,只要想念什么就能生起什么形象,能成办常人认为不可思议的事,得自觉圣智善乐。
经文
如是菩萨摩诃萨,得无生法忍,住第八菩萨地,转舍心意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相身,及得意生身,得自觉圣智善乐,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当如是学。
白话解
修行到了这个境界的菩萨,已得无生法忍,能舍离心意意识,舍离五法自性,舍离二无我相等观念,修得了能随机应变的意生身,修得了自觉圣智善乐。这里说的四种法门,就是最容易成就菩萨行的大方便法门。应当这样修学。
楞伽经白话解卷二 一切佛语心品第二
第二章 离因离缘离言说
本章有五节 一 外缘和内缘 二 六种因 三 种种因缘非渐次生非俱时生 四 言说四种妄想相 五 言说与所说都非第一义
第一节 外缘和内缘
经文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请世尊:惟愿为说一切诸法缘因之相,以觉缘因相故,我及诸菩萨离一切性有无妄见、无妄想见渐次俱生。
白话解
大慧菩萨请佛开示:世尊!请为我们说一切种种法的因缘相,使我和众位菩萨了解因缘相,离一切性,离有无二边妄想,离渐次生和俱生的邪见。
经文
佛告大慧:一切法二种缘相,谓外及内。
白话解
佛告诉大慧:生起法相有两种缘:外缘和内缘。
经文
外缘者,谓泥团、柱、轮、绳、水、木、人工诸方便缘,有瓶生。如泥瓶,缕迭、草席、种芽、酪酥等,方便缘生亦复如是,是名外缘前后转生。
白话解
先说外缘,譬如泥坯造成泥瓶,有赖于泥坯以外的的柱、轮、绳、木、水、人工等等条件,才能造成泥瓶。毛织成毡,草编成席,种子发芽,酪熟成酥,都有赖于一定的外部条件。一个识相的生成和转变,也有赖于外尘的作用,缘外尘前灭后生,展转相生。这些外部条件,称为“外缘”。
经文
云何内缘?谓无明爱业等法,得缘名。从彼生阴界入法,得缘所起名。彼无差别,而愚夫妄想,是名内缘法。
白话解
什么是内缘?心内的无明爱业也会引发五阴、十八界、十二入生起种种法相,这无明爱业也是妄识所缘的条件,称为内缘。其实,缘和所缘,都是妄想缘起的条件,内和外亦无绝对的界线,为顺愚夫的妄想心,便起一个名字,称为“内缘”。
第二节 六种因
经文
彼因者,有六种,谓当有因、相续因、相因、作因、显示因、待因。
白话解
一个法相的生成和变化,也有其内在因果关系。一般说有六种因:当有因、相续因、相因、作因、显示因、待因。
经文
当有因者,作因已,内外法生。
白话解
一、当有因。当起了一个念,必定因这个念生成某种法(包括内法和外法),而且这某种法也必定因这个念生,这个念就是这某种法的当有因。
经文
相续因者,作攀缘已,内外法生阴种子等。
白话解
二、相续因。生起了一个法,遇上内缘或外缘,转生一个新的法相,而成了五阴的种子,这个内缘或外缘就是新法相的相续因。
经文
相因者,作无间相,相续生。
白话解
三、相因。缘名相、事相无间生起妄识,这被缘的名相事相就是妄识的相因。
经文
作因者,作增上事,如转轮王。
白话解
四、作因。依增上缘作意而生,像转轮一样,展转相生,这增上缘就是作因。
经文
显示因者,妄想事生已,相现作所作,如灯照色等。
白话解
五、显示因。像点亮了一盏灯把色相照亮一样,把识相显示分明的因缘就是显示因。
经文
待因者,灭时作相续断,不妄想性生。
白话解
六、待因。前识已灭,有待于新的内外缘转生后识,这种情况称为待因而生。愚夫以为这时断了因缘,妄想不生。其实识流注刹那不住,未到圣智境界的愚夫妄想不断。
第三节 种种因缘非渐次生非俱时生
经文
大慧,彼自妄想相愚夫,不渐次生,不俱生。
白话解
说内外缘,说六种因,都不应执着因缘相。愚夫执着因缘相,还在这些因缘是渐次生或一时俱生的问题上纠缠不清。不能说渐次生,也不能说一时俱生。
经文
所以者何?若复俱生者,作所作,无分别,不得因相故。
白话解
如果说一时俱生,则不分哪个是作者,哪个是所作,说不清哪个是因,哪个是果。
经文
若渐次生者,不得相我故。渐次生不生,如不生子,无父名。
白话解
如果说依多种因缘渐次生成一种识相,那么这过程中间某一个缘起的条件刹那间生成了什么呢?譬如未生出儿子的人不能叫做父亲,同样,未生出果的条件不能叫做因。
经文
大慧,渐次生、相续、方便,不然,但妄想耳。因攀缘次第增上缘等,生所生故。
白话解
说渐次生、相续生、方便生,都说不通,都是自心妄想而已。因为都是攀缘渐次增上缘而生,生了即灭,灭了又生,生灭不已。
经文
大慧,渐次生不生,妄想自性计着相故,渐次俱不生,自心现受用故。
自相共相外性非性。
白话解
如果了知自己心中显现的法离性非性,得无生忍,就不存在渐次生或俱生的问题了。菩萨作方便施设,不要管渐次不渐次、俱不俱,都是自己心中受用 才有生所生。
自相、共相,内缘、外缘,都无实性。
经文
大慧,渐次俱不生,除自心现,不觉妄想故相生。
是故,因缘作事方便相,当离渐次俱见。
白话解
说渐次、说俱不俱,除了自心显现的、自己觉察不到的妄想外,都无真实。所以,依因缘成所作事,不要考虑是不是渐次生、是不是俱生。应当远离渐次俱不俱等妄见。
经文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一切都无生,亦无因缘灭。
于彼生灭中,而起因缘想。
白话解
世尊把依因缘起的生灭相再宣示一遍,说偈言:
善观一切都无生,无因无缘亦无灭,
愚夫妄想生灭中,生起因缘妄分别。
经文
非遮灭复生,相续因缘起。
唯为断凡愚,疑惑妄想缘。
有无缘起法,是悉无有生。
习气所迷转,从是三有现。
白话解
没有止息灭复生,因缘相续不断绝,
为断凡愚痴惑见,妄想缘起方便说。
有无缘起诸般法,无始习气所迷转,
其实并无有所生,习气流注三有现。
经文
真实无生缘,亦复无有灭。
观一切有为,犹如虚空华。
摄受及所摄,舍离惑乱见。
非已生当生,亦复无因缘。
一切无所有,斯皆是言说。
白话解
究竟真实无生缘,无生也就无灭缘,
观察一切有为法,犹如空花与闪电。
身心摄受及所摄,智者舍离惑乱见,
并无已生或当生,亦复无有诸因缘。
了知一切皆不实,离言说相是圣贤。
第四节 言说四种妄想相
经文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言说妄想相心经。世尊,我及余菩萨摩诃萨,若善知言说妄想相心经,则能通达言说所说二种义,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言说所说二种趣净一切众生。
白话解
大慧菩萨再请佛开示:世尊!请为我们开示言说妄想相心经。我和所有菩萨如果明白了言说妄想相心经,便能通达言说和所说的真实义,能迅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佛道),施设言说和所说的二种方便,以净化一切众生。
经文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白话解
世尊告诉大慧:好好听着,认真思考随时忆念。我现在详细给你说。
大慧说:好啊。世尊!我用心听着。
经文
佛告大慧:“有四种言说妄想相,谓相言说、梦言说、过妄想计着言说、无始妄想言说。
白话解
佛告诉大慧:通常有四种妄想言说:相言说,梦言说,过妄想计着言说,无始妄想言说。
经文
相言说者,从自妄想色相计着生。
白话解
计着妄想色相生起的言说是相言说。
经文
梦言说者,先所经境界随忆念生。从觉已境界无性生。
白话解
跟做梦时显现以前见过的影像一样,从忆念不实妄想生起的言说是梦言说。
经文
过妄想计着言说者,先怨所作业,随忆念生。无始妄想言说者,无始虚伪计着过,自种习气生。
是名四种言说妄想相。
白话解
忆念过去心中怨恨的恶业生起的言说是过妄想计着言说。计着无始虚伪习气生起的言说是无始妄想言说。
这就是我说的四种言说妄想相。
经文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以此义劝请世尊:惟愿更说言说妄想所现境界。世尊,何处,何故,云何,何因,众生妄想言说生?
白话解
大慧以这个问题再向世尊请教:请为我们再说清楚发生言说妄想的具体情况。言说是从什么地方发生的?为什么会有言说?又是怎样生起言说妄想的?为什么言说跟妄想有关?
经文
佛告大慧:头、胸、喉、鼻,唇、舌、龈、齿,和合出音声。
大慧白佛言:“世尊,言说妄想,为异为不异?”
白话解
佛告诉大慧:言说是用声音表达的。头、胸、喉、鼻、唇、舌、龈、齿互相配合,发出种种声音。
大慧问佛:言说与妄想,两者是异还是不异?
经文
佛告大慧:言说妄想,非异非不异。所以者何?谓彼因生相故。
白话解
佛告诉大慧:言说与妄想非异非不异。言说是表达心意意识的工具,言说表达了自心妄想,因为心中有妄想,才用言说表达出来。
经文
大慧,若言说妄想异者,妄想不应是因。
若不异者,语不显义,而有显示。
是故非异非不异。
白话解
如果言说与妄想异,妄想不应是言说的因。
如果言说与妄想不异,但言说不能显示其真实义,只能通过言说的显示才能悟出其所说的真实义。
所以言说与妄想非异熟非不异。
白云按:
如果言说与妄想异,妄想不应是言说的因。
如果言说与妄想不异,虽然言说不能显示真实义,却要通过言说的显示才能悟出其所说的真实义。
可惜有不少人都喜欢用偏见看问题。
当听说第一义离文字时,就以为可以不要三藏十二部经了。
当学了一些经文时,就以为经文所说就是第一义,就是宇宙的绝对真理了。
这两种都是非常有害的偏见。
第五节 言说与所说都非第一义
经文
大慧复白佛言:世尊,为言说即是第一义,为所说者是第一义?
佛告大慧:非言说是第一义,亦非所说是第一义。
白话解
大慧又问佛:言说是第一义,抑或所说的是第一义?
佛告诉大慧:言说不是第一义,所说的内容也不是第一义。
经文
所以者何?谓第一义圣乐,言说所入是第一义,非言说是第一义。
第一义者,圣智自觉所得,非言说妄想觉境界,是故言说妄想,不显示第一义。
白话解
为什么?只有自觉圣智境界才能悟入第一义,而言说不可能显示第一义。
第一义,由修入圣智境界的菩萨正确觉知所得,不是执着言说妄想相的人所能觉知。所以言说妄想不可能显示第一义。
经文
言说者,生灭动摇展转因缘起。若展转因缘起者,彼不显示第一义。
白话解
再说,言说随自己心中影象和意念而生,这些形象和意念依种种动摇不定的因缘展转生灭,所以它不能显示第一义。
经文
大慧,自他相无性故,言说相不显示第一义。复次,
大慧,随入自心现量,故种种相外性非性,言说妄想不显示第一义。是故大慧,当离言说诸妄想相。
白话解
言说本身的自相和依他缘起的他相(所缘的条件)都无确定的自性,所以言说相不可能显示第一义。
随内外因缘变化的自己心中显现的影像,一切现象都离性非性,所以言说妄想不显示第一义。你们应当远离言说妄想相。
经文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性无自性,亦复无言说。
甚深空空义,愚夫不能了。
一切性自性,言说法如影。
自觉圣智子,实际我所说。
白话解
尊把言说妄想相再宣示一遍,说偈言:
诸法自性无实性,言说难以说得清,
至深至奥空空义,凡愚之人不能明。
一切诸法性自性,言说妄想影随形,
自觉圣智第一义,如实观察是最胜。
白云按
楞伽经所阐述的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大学问。
理论是实践的指南,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
释迦牟尼是这个观点,当代高明的哲学家还是这个观点。
第三章 如来说法离四句之一
本章有七节 一 离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 二 佛说七喻 三 不要对三种量五分论作有性妄想计着 四 佛再说五喻 五说偈重明离四句 六 如来说法 以离四句为首 七 四种禅
第一节 离一异 离俱不俱离有无非有非无 离常无常
经文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离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一切外道所不行,自觉圣智所行。离妄想自相共相,入于第一真实之义。
白话解
大慧菩萨请佛开示:世尊!离一、异,离俱、不俱,离有、无、非有非无,离常、无常,这是自觉圣智与外道妄想的分水岭。请世尊为我们详细解说,使我们离一切妄想入第一义。
经文
诸地相续渐次,上上增进清净之相,随入如来地相,无开发本愿。譬如众色摩尼①境界,无边相行,自心现趣,部分之相,一切诸法。我及馀菩萨摩诃萨离如是等妄想自性,自共相见,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令一切众生,一切安乐,具足充满。
[注]
① 摩尼 摩尼是梵文音译,俗称如意宝珠,是用琉璃、水晶或各种宝石做成的装饰物。
白话解
我们离一切妄想入第一义,将在修行地上步步升进,自心清净,实现菩萨本愿,入如来地,得无开发行。这时候,面对像摩尼珠那样无边影像的境界,修行诸地中自心所现的种种相等一切法相,我和所有菩萨能离这些妄想自性、自相、共相,早日得无上佛道。令一切众生圆满具足清净佛地的种种功德,获得无以伦比的极大安乐。
经文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汝能问我如是之义,多所安乐,多所饶益。
白话解
佛告诉大慧:好啊!好啊!你能提出这些问题问我。这是安乐众生、饶益众生的大事啊!
经文
哀愍一切诸天世人,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
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白话解
世尊哀愍一切诸天世人,告诉大慧:好好听着,认真思考,随时忆念。我现在详细给你说。
大慧说:好啊。世尊!我用心听着哩。
白云按
这里说的,都是修习禅定的境界。
世间人说话做事,能不能离这四句?
不要只从字面来理解。世间人说话做事不偏执,不片面,就符合离四句的精神了。
凡事都可以两面看,常中有无常,失败是成功之母,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塞翁失马,安知非福。这些都是大家熟知的口头禅了。
第二节 佛说七喻
一 渴鹿求水喻
经文
佛告大慧:不知心量愚痴凡夫,取内外性,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自性习因,计着妄想。
白话解
佛告诉大慧:不知心量实相的愚痴凡夫,执着内外之性,妄作分别,说一,说异,说渐生,说俱生,说有无,说非有无,说常,说无常,都是二边见的妄想。
经文
譬如群鹿,为渴所逼,见春时焰而作水想,迷乱驰趣,不知非水。
白话解
譬如渴极的鹿群,误认远方的阳焰是水,奔走追求,而不知实在不是水。
经文
如是愚夫,无始虚伪妄想所熏习,三毒烧心①,乐色境界,见生住灭,取内外性,堕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想,妄见摄受。
[注]
① 三毒烧心 障碍修行人入如来地的危害最大的三种恶业“贪、恚、痴”,称为三毒。心中烧起三毒火,满心都是贪、恚、痴,便是三毒烧心。
白话解
愚夫也跟这样的鹿群差不多,受无始虚伪妄想所熏习,三毒烧心,执迷色境界,起生住灭见。执着有内性、有外性,陷入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等二边见,摄受虚妄影像,生出错误知见。
二 犍闼婆城喻
经文
如犍闼婆城,凡愚无智,而起城想,无始习气计着相现,彼非有城非无城。如是外道,无始虚伪习气计着,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不能了知自心现量。
白话解
譬如海市蜃楼,是在空中幻现的城市,不是真实的城市,而空中实实在在又有城市的影像,所以说它非有城非无城。没有智慧的凡夫和外道,由于长期受虚妄不实的习气熏习,执着认为那海市蜃楼是真的城。他们依世间智分别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不能明白自己心中显现的影像究竟是怎么的一回事。
三 如梦当真喻
经文
譬如有人,梦见男女、象马车步、城邑园林、山河浴池种种庄严,自身入中,觉已忆念。大慧,于意云何?如是士夫,于前所梦忆念不舍,为黠慧不?
大慧白佛言:不也,世尊。
白话解
譬如有人做梦,梦中见到男、女、象、马大,乘车的,步行的,还有城邑、园林、山河、浴池等等景象,自己置身其中。觉醒后还忆念,无限留恋。你说说看,这样的人,对梦中境界忆念不舍,能算是聪明人吗?
大慧答:不能算是聪明人,世尊!
经文
佛告大慧:如是凡夫,恶见所噬。外道智慧,不知如梦自心现性,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
白话解
佛告诉说:是的。他们固执错误知见。外道邪智,不知自己心中显现的影像如梦如幻,依世间智分别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生起错误的知见。
四 画像高低喻
经文
譬如画像,不高不下,而彼凡愚作高下想。如是未来外道恶见习气充满,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
白话解
譬如墙上挂着一幅画像,挂的位置是高了还是低了?那些外道凡夫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等错误知见,一定要分出个高低来。
经文
自坏坏他,余离有无,无生之论,亦说言无。谤因果见,拔善根本,坏清净因。
白话解
他们自己错了,还要把错误知见向别人宣扬,对离有无的无生论说成是“无”,他们违背因果律,断绝善根本,破坏清净因。
经文
胜求者,当远离去作如是说。彼堕自他俱见有无妄想已,堕建立诽谤。以是恶见,当堕地狱①。
[注]
① 地狱《六祖坛经》决疑品说:“贪嗔是地狱。”说天堂、说地狱,都是化佛说,为对治愚夫三毒而施设的譬喻之辞。
白话解
修行想得胜进,必须远离二见论。他们依二见论,必然堕于自生、他生、俱生等谬误,一般人有见无见妄想,必然建立诽谤相。固执如此的二见论,自误误人,要入地狱。
五 翳见垂发喻
经文
譬如翳目,见有垂发,谓众人言:汝等观此,而是垂发。毕竟非性非无性,见不见故。
白话解
譬如翳目人,看东西有重影,见别人的头发下边还有一重发影,便说别人的头发垂下来了。他见到的垂发,毕竟非有非无。他见,他认为有;你不见,你认为无。
经文
如是外道,妄见希望,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诽谤正法,自陷陷他。
白话解
外道的妄见心,同翳目人见别人头发的重影一样,对本来非有非无的东西,一定要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等错误知见,妄作分别,诽谤正法,自误误人。
六 火轮喻
经文
譬如火轮非轮,愚夫轮想,非有智者。如是外道,恶见希望,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想 ,一切性生 。
白话解
譬如拿着点燃的火炬快速地转圈,人们会看见出现了一个火轮,所见到的火轮,实在不是轮,而愚夫认为是确实的轮。外道也是这样荒谬,观察任何事物,总是依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等二边妄见,从而生出种种法性。
七水泡喻
经文
譬如水泡,似摩尼珠。愚小无智,作摩尼想,计着追逐。而彼水泡,非摩尼非非摩尼,取不取故。
白话解
又譬如水泡,看起来好象摩尼珠,愚夫当它是真的摩尼珠。以贪爱心来看,便是摩尼珠。不生贪爱心,没有占有的欲望,便不会认为它是摩尼珠。
经文
如是外道,恶见妄想,习气所熏,于无所有说有生,缘有者言灭。
白话解
外道正是这样,生贪爱心,起占有欲,受错误的妄想习气所熏,面对实在无所有的事物,固执地说有什么东西生出来了,然后又怎么样地灭了。
白云按
这里说的六喻,都是禅定中的幻境。
我在训练观落日后,在禅中身心基本安乐的时候,都会见到旋转的五彩火轮。
释迦牟尼说法都与修禅有关。这里以世间法比喻来说明“如来说法离四句”。就是现代的辩证法也是不能偏执一边的。
世间人习惯于非此即彼的边见,以这种边见解释世间法,说到最后,总要陷于逻辑悖论的。
如果用世间逻辑解释本来就不可说的出世间事,只能越说越糊涂。
如幻三昧身是证成的,如来境界是证见的。不是语言逻辑能证,而是亲自身证。
关于身证,不是大乘经才说的。在阿含经中,释迦牟尼已经说得很明白了。
请看增一阿含经卷第十九(一O)经说:
彼云何为身证人?于是,有人身自作证,亦不信他人,亦不信如来语,诸尊所说言教亦复不信,但任己性而游,是谓名为身证人。
第三章 如来说法离四句之二
第三节 不要对三种量五分论作有性妄想计着
经文
复次,大慧,有三种量①、五分论②,各建立已,得圣智自觉,离二自性事,而作有性妄想计着。
[注]
① 三种量 以现量、比量、圣言量这三种量作为衡量一个命题是否成立的依据。
② 五分论宗、因、喻、合、结,是论证方法的五个步骤。先立宗,即是提出命题;其次,列出命题成立的因缘;再次,引用事例譬喻;然后综合论点,最后作出结论。三量五论,看似逻辑严密,实质不离妄想。问题在于常人心中的比量不正确,圣言量只停留于言说相,所依的因并非实有,那么结论必然虚妄。三种量、五分论是古印度因明学的论证方法,属于形式逻辑范畴。形式逻辑是有局限性的,涉及到本体论的问题,就会出现自相矛盾的结论。
白话解
为了引导愚夫离因缘、离妄想,在世间法的范畴内建立三种量和五分论,然后引导他们修入自觉圣智境界,远离名相自性、事相自性。愚夫却执着三种量和五分论,认为这是如来说过的,如来说过的法性是绝对不可怀疑的。
经文
大慧,心意意识,身心转变,自心现摄所摄,诸妄想断,如来地自觉圣智修行者,不于彼作性非性想。
白话解
如果能断除对心意识展转生灭的妄想,能对自己心中显现的影像,远离名相、事相妄想,不生贪爱心,任其自生自灭,则能住于如来地。入自觉圣,离性非性观察一切法相,就见如来。
经文
若复修行者,如是境界性非性摄取相生者,彼即取长养及取我人。
白话解
如果对自己心中显现的境界执着有性无性,贪爱领受,便将陷入我、人、众生、寿者、长养、士夫等世间有为相。
经文
大慧,若说彼性自性、自共相,一切皆是化佛所说,非法佛说。
白话解
说种种法的自性、自相、共相,都是化佛说,不是法佛说。
经文
又诸言说,悉由愚夫希望见生,不为别建立趣自性法,得圣智自觉三昧乐住者,分别显示。
白话解
这些言说,都是顺众生希望心建立,随修行的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分别显示的,而不是对已得圣智自觉三昧乐、欲证得自性清净的佛子说的。
逻辑悖论的著名例子
三种量、五分论出自因明学。因明学是研究辩论逻辑的世间学问。
在印度,国王常常组织不同观点的派别举行辩论,胜方就会得到国王的大力支持。所以当时各派的头目人物,都精通因明学。
因明学在世间法上辩论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涉及本体论的问题,就无能为力了。
下面是逻辑悖论的一个著名的例子。一位著名的律师,开馆授徒,学费昂贵。为表示他的高明,他与学生签订了一份契约。
契约确定:学生毕业后打的第一场官司赢了就交学费。如果输了,分文不收。
有一个学生,毕业后很长时间都没打过官司,老师耐不住了,写信对学生说,如果你再不打官司,我将把你告到法庭。
学生回信说,好吧!无论法庭怎样判,您都拿不到我的学费。
如果法庭判我输,根据您和我的契约,我无须交学费。
如果法庭判您输,就依判决书办,我也无须交学费。
高明的律师在逻辑面前无能为力。
哈哈!!
佛教因明学说辩论的原则
用语言文字辩论,都不是佛法之究竟。但是,如果没有语言文字,则没有人说法,也没有佛法。法,都是先由人想出来,再说出来的。在佛法论坛辩论,不是证佛法的究竟境界,而是用世间语言说各人自己心中认识的佛法。
下面是《瑜伽师地论》的一段文字,供同修们参考。
能成立法要考虑八种基本要素
能成立法有八种者,一、立宗,二、辩因,三、引喻,四、同类,五、异类,六、现量,七、比量,八、正教量。
一、立宗
立宗者,谓各别摄受自品所许,或摄受论宗。若自辩才,若轻蔑他,若从他闻,若觉真实。或为成立自宗,或为破坏他宗,或为制伏于他,或为摧屈于他,或为悲愍于他,建立宗义。
(按照自己的目的,确立命题。)
二、辩因
辩因者,谓为成就所立宗义,依所引喻,同类、异类,现量、比量,及与正教,建立顺益道理言论。
(列举证明自己命题成立的依因。)
三、引喻
引喻者,亦为成就所立宗义,引因所依。诸余世间串习共许易了之法比况言论。
(引用世间事例作比喻。)
四、同类
同类者,谓随所有法望所余法,其相展转少分相似。此复五种:一、相状相似,二、自体相似,三、业用相似,四、法门相似,五、因果相似。
相状相似者,谓于现在,或先所见相状,相属展转相似;
自体相似者,谓彼展转其相相似;
业用相似者,谓彼展转作用相似;
法门相似者,谓彼展转法门相似;如无常与苦法、苦与无我法、无我与生法、生法与老法、老法与死法。如是,有色、无色,有见、无见,有对、无对,有漏、无漏,有为、无为,如是等类无量法门展转相似。
因果相似者,谓彼展转,若因、若果,能成所成。展转相似,是名同类。
(以同类之法从正面证成。)
五、异类者
异类者,谓所有法望所余法,其相展转,少不相似。此亦五种,与上相违,应知其相。
(引异类之法从反面证其不成。)
六、现量
现量者,谓有三种:一、非不现见,二、非已思应思,三、非错乱境界。
(现量必具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现量即当前显而易见之事物,而不是靠思量所得,也不是心神错乱时所知所见,举现量证自宗成立。)
七、比量
比量者,谓与思择俱已思应思所有境思,此复五种。一、相比量,二、体比量,三、业比量,四、法比量,五、因果比量。
(因此能及彼,比如见烟知有火,见幢知有车,见修禅定人,知此人得清净,从此所见比知彼必成立。)
八、正教量
正教量者,谓一切智所说言教。或从彼闻,或随彼法。此复三种。一、不违圣言,二、能治杂染,三、不违法相。
(引圣弟子说或佛自说经教等经典文字证自己所立宗成立。)
不违圣言者,谓圣弟子说,或佛自说经教,展转流布,至今不违正法,不违正义。
能治杂染者,谓随此法善修习时,能永调伏贪嗔痴等一切烦恼及随烦恼。
不违法相者,谓翻违法相,当知即是不违法相。
何等名为违法相耶?谓于无相增为有相,如执有我、有情、命者、生者等类。或常、或断,有色、无色,如是等类。或于有相减为无相,或于决定立为不定。如一切行皆是无常,一切有漏皆性是苦,一切诸法皆空无我,而妄建立一分是常、一分无常,一分是苦、一分非苦,一分有我、一分无我。于佛所立不可记法,寻求记别,谓为可记,或安立记。或于不定建立为定。如执一切乐受皆贪所随眠,一切苦受嗔所随眠,一切不苦不乐受痴所随眠,一切乐受皆是有漏,一切乐俱故思造业,一向决定受苦异熟,如是等类。或于有相法中,无差别相建立差别,有差别相立无差别。如于有为无差别相,于无为中亦复建立。于无为法无差别相,于有为法,亦复建立。……此等名为违法相。
第四节 佛再说五喻
一 水中树影非影非非影
经文
譬如水中树影现,彼非影非非影,非树形非非树形。
白话解
譬如在水中见到岸边树木的影子,这见到的影子,说是树影或说不是树影,都不合适。说它有树的形状或说它没有树的形状,都不确实。愚夫却一定要分出个是非来。
经文
如是外道,见习所熏,妄想计着,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想,而不能知自心现量。
白话解
执着错误知见的外道也是这样,由于长期受虚妄不实的习气熏习,依世间智分别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对自己心中显现的影像妄作分别。
二明镜中像非像非非像
经文
譬如明镜,随缘显现一切色像,而无妄想。彼非像非非像,而见像非像妄想愚夫,而作像想。
白话解
又譬如明镜随缘映出种种色像,智者不会在这个问题上产生妄想。惯于妄想的愚夫,对这个似像非像的镜中影像,却认为是真实的色像。
经文
如是外道恶见,自心像现妄想计着,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
白话解
固执错误知见的外道,也像愚夫执着镜中像一样,对自己心中显现的影像,依世间智分别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一定要分出个非此即彼的结果来。
三 风水和合出声非性非非性
经文
譬如风水,和合出声,彼非性非非性。
如是外道,恶见妄想,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
白话解
又譬如刮风下雨时听到的风雨声,这风雨声,不说它有自性,也不说它无自性。
固执错误知见的外道,也像愚夫对风雨声的执着一样,对自己心中显现的影像,依世间智分别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一定要分出个非此即彼的结果来。
四 热焰洪浪非性非非性
经文
譬如大地,无草木处,热焰川流,洪浪云涌。彼非性非非性,贪无贪故。
白话解
譬如在大沙漠中,远处气流被炎热的阳光反衬,看起来像是洪浪云涌。这种景象,不说它有自性,也不说它无自性。自己心中显现的影像,和热焰洪浪一样,不是有性,也不是无性。菩萨无贪爱心,不会产生有性无性之类的虚妄分别。
经文
如是愚夫,无始虚伪习气所熏,妄想计着。依生住灭、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缘自住事门,亦复如彼热焰波浪。
白话解
有贪爱心的愚夫,由于长期虚妄分别习气熏习产生错误知见,妄想计着。对事物发生、形成、和消亡的现象,像观察热焰洪浪一样,依世间智把自心显现的分别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一定要分出个非此即彼的结果来。
五 毗舍阇鬼非有非无
经文
譬如有人,咒术机发,以非众生数,毗舍阇鬼①方便合成,动摇云为,凡愚妄想计着往来。
[注]
① 毗舍阇鬼 意译为吸精气鬼,在此经文中,泛指一切鬼怪精灵。
白话解
有人受咒术作用,能见诸多幻化景象,鬼怪精灵时来时往,或隐或现,这些幻相,其实只是在禅定中眼前出现的似云似雾的影子,不能执着它是有性,也不能执着它是无性。对这些离性非性的影像,愚夫执着认为确实有往有来。
经文
是外道恶见希望,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戏论②计着,不实建立。
[注]
① 戏论 一切没有说到问题实质的议论,都像文字游戏。
白话解
固执错误知见的外道,总是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执着二边见,从而生出并且执着诸多不实在的戏论。
经文
大慧,是故欲得自觉圣智事,当离生住灭、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等恶见妄想。
白话解
要想修得自觉圣智,必须远离生住灭妄见,远离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等错误的二边见,远离虚妄不实的恶见妄想。
白云按
前面说的七喻和这里说的五喻,都是针对如幻三昧中的现象说的。
如果把世尊说的这些比喻套到现实生活来理解,以为世间一切都如梦幻泡影,这样容易导致消极悲观的人生观。
在阿含经说的三十七助道品,都是引导修行者积极向上树立正确人生观的道理,许多人不理解这一点,以为佛教是消极避世的宗教,确实是非常错误的误解。
这确实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第三章 如来说法离四句之三
第五节说偈重明离四句
经文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幻梦水树影,垂发热时焰。
如是观三有,究竟得解脱。
譬如鹿渴想,动转迷乱心。
鹿想谓为水,而实无水事。
白话解
世尊把离四句的精神再宣示一遍,说偈言:
幻梦与及水树影,翳见垂发与热焰,
三界非有非非有,究竟解脱离二边。
群鹿因渴思饮水,远见热焰心惑乱,
展转妄想以为水,奔逐寻水却枉然。
经文
如是识种子,动转见境界。
愚夫妄想生,如为翳所翳。
于无始生死,计着摄受性。
如逆楔出楔,舍离贪摄受。
白话解
妄想熏习识种子,动转生境无休时,
愚夫计着生妄想,犹如翳目见妄事。
爱生畏死愚夫见,计着摄受非圣智,
化度愚迷出迷津,先要舍离贪恚痴。
经文
如幻咒机发,浮云梦电光。
观是得解脱,永断三相续①。
于彼无有作,犹如焰虚空。
如是知诸法,则为无所知。
注 ① 三相续 卷三说到种种相续,可以概括为性相、因缘、生灭三种相续。楞严经说的是世界、众生、业果三种相续。
白话解
如幻咒术缘机发,浮云梦影与光电,
观无所有得解脱,不贪不受相续断。
妄相都离作所作,犹如虚空见阳焰,
所现诸法性非性,不执所知为正见。
经文
言教唯假名,彼亦无有相。
于彼起妄想,阴行如垂发,
如画垂发幻,梦犍闼婆城,
火轮热时焰,无而现众生。
白话解
言说教授唯假名,所有假名无实相,
五阴心行如垂发,愚夫于彼起妄想。
犍闼婆城与梦境,翳见垂发与画像,
火轮与及热时焰,心中众生唯心量。
经文
常无常一异,俱不俱亦然。
无始过相续,愚夫痴妄想。
明镜水净眼,摩尼妙宝珠,
于中现众色,而实无所有。
一切性显现,如画热时焰。
种种众色现,如梦无所有。
白话解
有无一异俱不俱,非有非无常无常,
无始过患相续转,愚夫痴心成二障。
明镜水泡显色像,智者无贪不摄受,
摩尼宝珠现诸刹,究竟无实无所有。
如画阳焰性非性,智者无贪不摄受,
种种众色皆心量,如幻如梦无所有。
第六节 如来说法离四句
经文
复次,大慧,如来说法,离如是四句:谓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
白话解
如来说法,离下面四句,即是离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
白云按:
对一异有四句:是一非异,是异非一,是一亦是异,非一亦非异。
对俱不俱有四句:是俱非不俱,是不俱非俱,是俱亦是不俱,非俱亦非不俱。
对常无常有四句:是常非无常,是无常非常,是常亦是无常,非常亦非无常。
对有无有几句:是有非无,是无非有,是有亦是无,非有亦非无。
经文
离于有无建立诽谤,分别结集,真谛缘起,道灭解脱。如来说法,以是为首。
白话解
讲真谛、缘起、寂灭、修道、解脱等法,都离二边,不生诽谤相。这是如来说法的首要原则。
经文
非性、非自在、非无因、非微尘、非时,非自性相续而为说法。
白话解
如来说法,不说法性无自性,不说法性自然有,不说法相无因生,不像外道那样说微尘生、时节生,不说自性相续生。
经文
复次,大慧,为净烦恼尔焰障故,譬如商主,次第建立百八句无所有,善分别诸乘及诸地相。
白话解
为净除修行人的烦恼障和所知障,像商队的主人带领商队那样,过了一地又一地,步步向前。如来说法,逐步阐述一百零八句中的无所有相,分别说声闻乘、圆觉乘和如来乘,分别说修行中的各个层次的境界。
白云按
如来说法,以离四句为首。这不是说世俗谛,而是说胜义谛,是说如来之法。
离四句,绝百非,语言道断,是出世间的境界。
出世间第一义不可说。如何修习出世间法,却是可以说,而且应该说。但是不能偏执一边,不能把问题绝对化。
这就是楞伽经摆在首位的最重要的原则。
第七节 四种禅
经文
复次,大慧,有四种禅。云何为四?谓愚夫所行禅、观察义禅、攀缘如禅、如来禅。
白话解
依修行的层次高低分,有四种禅。怎样的四种?依次为愚夫所行禅、观察义禅、攀缘如禅、如来禅。
经文
云何愚夫所行禅?谓声闻缘觉外道修行者,观人无我性,自相共相,骨锁无常、苦、不净相、计着为首。如是相不异观,前后转进,相不除灭,是名愚夫所行禅。
白话解
怎样的禅法是愚夫所行禅?指声闻、缘觉及外道所修的禅法。观察人的生老病死,最后都不免化为一堆白骨,悟得变化无常,人生是苦,我身不净,建立人无我的观点。虽然有所胜进,却又执着无常、苦、不净,人无我,不懂法无我。始终不离法相,妄相前灭后生,无了无休。这样的禅法,名为愚夫所行禅。
经文
云何观察义禅?谓人无我自相共相,外道自他俱无性已。观法无我,彼地相义,渐次增进,是名观察义禅。
白话解
怎样的禅法是观察义禅?悟得了人生的自相、共相无我,进一步观察外道所说的自生、他生、俱生等法性,都无实在的自性、共性,建立法无我的观点。在修行不同层次的各个修行地中,对各地的境界,从低到中、到高,一步步升进。这样的禅法,名为观察义禅。
经文
云何攀缘如禅?谓妄想、二无我妄想,如实处不生妄想,是名攀缘如禅。
白话解
怎样的禅法是攀缘如禅?‘如\’指‘真如\’,攀缘如禅,意思是接近真如的禅法。了知“人我”、‘法无我\’,并且了知‘人无我\’、‘法无我\’也是妄想。如实观察如幻诸法相,自心不动,不生妄想。这样的禅法,名为攀缘如禅。
经文
云何如来禅?谓入如来地,得自觉圣智相三种乐住,成办众生不思议事,是名如来禅。
白话解
怎样的禅法是如来禅?到了如来地,得自觉圣智善乐,成就圣智三相(一、化度一切三界众生归无所有,二、发大愿心成就无上佛道,三、自觉圣智究竟境界。),能成办众生不思议事。这样的禅法,名为如来禅。
经文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凡夫所行禅,观察相义禅,
攀缘如实禅,如来清净禅。
譬如日月形,钵头摩深险,
如虚空火尽,修行者观察。
白话解
世尊把四种禅法的境界再宣示一遍,说偈言:
凡夫行禅受相缚,观察义禅相未离,
攀缘如禅如实知,证如来禅清净地。
愚夫观想日月形,或观红莲性洁净,
或观身空如火尽,观察不离内外性。
经文
如是种种相,外道道通禅。
亦复堕声闻,及缘觉境界。
舍离彼一切,则是无所有。
一切刹诸佛,以不思议手,
一时摩其顶,随顺入如相。
白话解
修禅执着种种相,外道修道之通病,
彼等所达之境界,不外缘觉声闻乘。
舍离一切妄想性,到无所有如如境,
十方刹土来诸佛,不思议手摩其顶。
随顺进入如如相,无证无得自觉圣。
第四章 成就神力见如来之一
本章有三节 一 涅槃自性是空事境界 二 入三昧正受两种神力 三 以何因缘如来向入三昧正受的菩萨作神力加持
第一节 涅槃自性是空事境界
经文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般涅槃者,说何等法谓为涅槃?
白话解
这时,大慧菩萨再次请佛开示:世尊!关于涅槃,有许多说法,究竟怎样才是涅槃真实义?
经文
佛告大慧:一切自性习气、藏意意识见习转变名为涅槃,诸佛及我,涅槃自性空事境界①。
[注]
① 涅槃自性空事境界佛经说的空事,相当现代哲学说的“抽象”。空事境界,是从众多事物抽象出来的形而上的哲理。涅槃有什么自性?说不清。对小乘人说,不生不灭是涅槃;到了自觉圣智境界,执着不生不灭或执着非不生非不灭,都不是涅槃的真实义。这个抽象的空事境界,只有艰苦修习菩萨行,到了自觉圣智境界,才能体会其中的真实义。
白话解
佛告诉大慧:离一切妄想自性,转变因妄想习气所成的藏识、意、意识成自觉圣智,就说是涅槃。所有佛和我所说的涅槃自性,即是空事境界。
经文
复次,大慧,涅槃者,圣智自觉境界,离断常妄想性非性。
白话解
再说:修行到了圣智自觉境界,便说是涅槃。远离外道说的断见和常见。远离种种是性非性的错误观点。
经文
云何非常?谓自相共相妄想断,故非常。
白话解
因什么说非常?有外道说有个常不变的“神我”,这是关于涅槃的“常见”;如果断除了一切自相、共相的妄想,就会明白种种法相变幻无常。
经文
云何非断?谓一切圣,去来现在得自觉,故非断。
白话解
因什么说非断?另有外道说一切断灭了然后入涅槃,这是关于涅槃的“断见”;而过去、现在及未来到了自觉圣智的菩萨于涅槃境界中时刻自觉观照,就可明白涅槃中法相并不断。
经文
大慧,涅槃不坏不死。若涅槃死者,复应受生相续。
白话解
涅槃不坏不灭。如果说涅槃有灭相,有灭必有生,生灭相续不已,有生有灭则不能说是涅槃。
经文
若坏者,应堕有为相。是故涅槃离坏离死,是故修行者之所归依。
白话解
如果说涅槃有坏(变异)相,变异是有为相,而涅槃是无为果,不应是有为相。所以不应说涅槃有坏相、有灭相。这是修行者之所归依。
经文
复次,大慧,涅槃非舍非得,非断非常,非一义,非种种义,是名涅槃。
白话解
在涅槃境界中,没有什么要舍弃的,也没有什么能得到的。没有断灭,也不是常不变,不可能用一种概念来概括,又不能说它有种种不同的概念。修行到达这种境界,就说是涅槃境界。
经文
复次,大慧,声闻缘觉涅槃者,觉自相共相,不习近境界,不颠倒见,妄想不生。彼等于彼,作涅槃觉。
白话解
声闻乘、缘觉乘的人认为,能觉知种种法的自相、共相变幻无常,虚妄不实,能远离惹起烦恼的境界,不起颠倒知见,不作意,不生妄想,就等于是涅槃。其实,不作意,不等于没有妄想。他们说的涅槃相,仍然是妄想相。
经文
复次,大慧,二种自性相。云何为二?谓言说自性相计着、事自性相计着。
白话解
再说,有两种妄想自性相,是哪两种?一种是执着言说有自性相,一种是执着所现烦恼事的影像有自性相。
经文
言说自性相计著者,从无始言说虚伪习气计着生。
事自性相计著者,从不觉自心现分齐生。
白话解
由于长期受到言说的熏习,在自己心中形成了固有的虚妄习气,因而产生对言说自性相的执着。
由于不正确理解自己心中显现的影像,不能用全面的、互相联系的观点观察这些显现的影像,因而产生对事自性相的执着。
第四章 成就神力见如来之二
第二节 入三昧正受两种神力
经文
复次,大慧,如来以二种神力建立①,菩萨摩诃萨顶礼诸佛听受问义。云何二种神力建立?谓三昧正受为现一切身面言说神力及手灌顶神力。
[注]
① 如来以二种神力建立 这里说的神力,是修习菩萨行的人长期刻苦修炼开发的般若智慧和功德。可通过上师的加持得到激发和加强。句中的“建立”二字,实叉法师翻译作“加持”。
白话解
当修习菩萨行的人向佛顶礼听受问义时,如来常以两种神力对他们加持。是什么两种神力?一种是入三昧正受,随顺听法人的不同根智而示现不同的身分,以不同的面貌随机化度的言说神力,一种是佛手灌顶加持的神力。
经文
大慧,菩萨摩诃萨初菩萨地,住佛神力,所谓入菩萨大乘照明三昧。入是三昧已,十方世界一切诸佛以神通力为现一切身面言说。如金刚藏菩萨摩诃萨①,及余如是相功德成就菩萨摩诃萨。大慧,是名初菩萨地。
[注]
① 金刚藏菩萨摩诃萨 《华严经》载:在华严会中,金刚藏菩萨入菩萨诸地时,得到如来神力的加持。
白话解
修菩萨行在菩萨初地,就能凭佛的神力入菩萨大乘照明三昧。入了这三昧的修行者,可以见到十方世界一切诸佛以神通力显现一切身面言说。像金刚藏菩萨和一切成就功德的修习菩萨行的人们一样。就说这是初地菩萨境界。
经文
菩萨摩诃萨得菩萨三昧正受神力,于百千劫积习善根之所成就,次第诸地对治所治相,通达究竟,至法云地,住大莲华微妙宫殿,坐大莲华宝师子座,同类菩萨摩诃萨眷属围绕,众宝璎珞庄严其身。如黄金薝卜①,日月光明。诸最胜子从十方来,就大莲华宫殿座上而灌其顶。譬如自在转轮圣王及天帝释②太子灌顶,是名菩萨手灌顶神力。
[注]
① 薝卜产于印度的一种金黄色的花朵。
② 天帝释 天帝释又称帝释,又名释提桓因,是古印度传说中的天神,是忉利天的天主。这忉利天只达到欲界修行离欲清净的层次,还在色界四禅天之下。
白话解
修习菩萨行能修得菩萨三昧正受神力,是经过长期艰苦磨练心性、积集善根得来的成就,在每一个修行地对治所有恶业,从菩萨初地起,地地升进,地地通达究竟,直到法云地,与同修菩萨行的同道们一起,在大莲花微妙宫殿之中,坐大莲花宝座,装饰华丽,形相庄严,身披金光,犹如薝卜,日月照耀,一片光明。感受十方最美妙的佛手向自己灌顶,像自在转轮圣王或天帝释为他们的太子灌顶一样。就说是菩萨手灌顶神力。
经文
大慧,是名菩萨摩诃萨二种神力。若菩萨摩诃萨住二种神力,面见诸佛如来,若不如是,则不能见。
白话解
这里说的两种神力,菩萨发愿不但自己度到无生彼岸,还要化度所有有情众生到无生彼岸。自度度他,都要成就这两种神力。能掌握这两种神力,便能见如来。如不掌握这两种神力,则不能见如来。
经文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凡所分别,三昧神足诸法⑥之行,是等一切悉住如来二种神力。
[注]
① 三昧神足诸法 指四神足法。四神足又名四如意足:欲如意足,欲求胜进,坚定不移;勤如意足,勤修禅定,精进不懈;心如意足,心专一境,无有散乱;慧如意足。智慧观照,入如来地。
白话解
修习菩萨行的人分别修习各种“三昧神足”等等的方便法门,一切修行成就,都要依靠如来这两种神力。
经文
大慧,若菩萨摩诃萨离佛神力能辩说者,一切凡夫亦应能说,所以者何?谓不住神力故。
白话解
如果修习菩萨行的人离佛神力能把种种修行法门讲得明白,令人信受;那么,一切不具备神力的凡夫亦可以辩说明白了。当然,这是不可能的。
经文
大慧,山石树木及诸乐器、城郭宫殿,以如来入城威神力故,皆自然出音乐之声,何况有心者!
白话解
一切山石、树木、城廓、宫殿,由于如来的威神力,都可鸣奏出美妙的乐章,何况有心修持佛道的人!
经文
聋盲喑哑,无量众苦,皆得解脱。如来有如是等无量神力,利安众生。
白话解
只要诚心修行,聋盲喑哑等无量疾苦,都得解脱。如来有无量广大的神力,利益有情众生,使人人都得安乐。
白云按
佛说六种神通。外道也能练得除漏尽通以外的五种神通。
在上个世纪气功热的年代,气功师说的特异功能就是佛说的神通。
司马南反对特异功能,而他也学过气功,也尝试过用气功给别人治病。他说,他能感应到对方身体里面气的流动。这应该是他心通吧!有没有特异功能,放下不论。可见司马南也是承认有神通的。
当我们自己没掌握神通的概念以前,对佛说的六通不要轻易地持否定的态度。
对自己未知领域的东西,当你不能证实的时候,可以保持怀疑的态度。当你不能证伪的时候,却不应该采取断然否定的态度。因为这不是科学的态度。
第三节 以何因缘,如来向入三昧正受的菩萨作神力加持
经文
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缘,如来应供等正觉,菩萨摩诃萨住三昧正受时,及胜进地灌顶时加其神力?
白话解
大慧菩萨问佛:世尊,为什么如来在菩萨入三昧正受时与及在胜进各阶段灌顶时,要以神力对其加持?
经文
佛告大慧:“为离魔业烦恼①故,及不堕声闻地禅故。为得如来自觉地故,及增进所得法故。是故如来应供等正觉,咸以神力建立诸菩萨摩诃萨。
[注]
① 魔业烦恼魔业,指心中邪念所造的业障。《六祖坛经》付嘱品说:“邪迷之时魔在舍,正见之时佛在堂。”《楞严经·卷第十八》详细描述了色阴区宇十大幻相。受阴区宇十种魔心,想阴区宇十大天魔,行阴区宇十外道论,识阴区宇十种妄立因果。最后指出这五十种微细魔事,都是在禅定中自心生起的境界。如果清除心中尘垢,不落邪见,则所有阴魔、天魔、见魔、全都消灭,摧碎无余;大力鬼神丧胆逃逸,魑魅魍魉无生之理。
白话解
佛告诉大慧:为了令修行者不着魔障,避免在不思议变的境界中胡思乱想,也为了让修行者能跳出声闻乘的局限,脱离愚夫所行禅的境界,从而进入如来自觉地,增进功德,所以如来应供等正觉以神力对菩萨加持。
经文
若不以神力建立者,则堕外道恶见妄想及诸声闻,众魔希望,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故,诸佛如来咸以神力摄受诸菩萨摩诃萨。
白话解
如果不以神力加持,修行者神不不宁,心不净,容易陷入外道错误知见的巢臼,生出诸多妄想,或局限于声闻乘所得的境界,则不能得无上正等正觉。因此,三世十方诸佛如来都以神力对修入菩萨地的修行者进行加持。
经文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神力人中尊,大愿悉清净。
三摩提灌顶,初地及十地。
白话解
世尊把如来神力再宣示一遍,说偈言:
如来神力人中尊,大悲本愿悉清净,
菩萨初地到十地,三昧正受手灌顶。
第五章 离心离想观如幻之一
本章有六节一 大慧诘难:外道说因世尊说缘 世尊说的比外道说的并无高明之处 二 大慧诘难:言说是否有性 三 大慧诘难:为什么世尊也说常 四 对惑乱相是否起颠倒妄想分出两种种性 五 惑乱相如幻 六 为劝勉诸弟子不堕愚夫妄想恶见计着 佛说一切法如幻
第一节 大慧诘难 外道说因 世尊说缘 世尊说的比外道说的并无高明之处
经文
尔时 ,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 :世尊,佛说缘起,即是说因缘,不自说道。世尊,外道亦说因缘,谓胜自在时微尘生,如是诸性生。
白话解
大慧菩萨依大众心中疑难未决的问题,提出来向佛请教,对佛说:“世尊说缘起法,即是说一切法依因缘而生,而不说这些法是世尊自己说的。外道说胜妙、自在天、时节、微尘等无因而生,而以这无因生的胜妙、自在天、时节、微尘等为因生起一切法。
经文
然世尊所谓因缘生诸性言说,有间悉檀无间悉檀①?
[注]
① 有间悉檀无间悉檀 悉檀意为教授方法。有间意为有距离,无间意为吻合。
白话解
大慧问:世尊的教授是从种种因缘生出善恶无记三性言说,外道的教授是胜妙天、自在天等生出善恶无记三性言说。这两种教授法,是有距离的还是完全吻合的?
经文
世尊,外道亦说有无有生,世尊亦说无有生,生已灭。如世尊所说无明缘行,乃至老死,此是世尊无因说,非有因说。
白话解
外道亦说有因生、无因生。世尊亦说无有生、生起即灭了。譬如世尊说十二因缘,说一切法都因无明而起,从无明缘起行,从行缘起识,从识缘起名色,一直到从生缘起老死,生了又灭了,而无明无因而生。这表明世尊也说无因生,不是有因生。
经文
世尊建立作如是说,此有故彼有,非建立渐生。观外道说胜,非如来也。
白话解
世尊又说,“此有故彼有”,而不是种种因缘前后渐次生。这样看来,好像外道说的还要好,世尊说的不是最胜的如本来面目的法啊!。
经文
所以者何?世尊,外道说因不从缘生而有所生。世尊说观因有事,观事有因。如是因缘杂乱,如是展转无穷。
白话解
为什么我这样说?外道说胜妙、自在天等初始的因不从缘生,而这些初始的因能生出种种法。而世尊说“事中有因,因中有事”,“有”是“生”的因,“生”是“有”的果,而“生”又是老死的因,老死是“生”的果,如是因缘杂乱相生,展转无穷。
经文
佛告大慧:我非无因说,及因缘杂乱说。此有故彼有者,摄所摄非性,觉自心现量。
白话解
佛告诉大慧:我说的不是无因说,我说因缘并不杂乱。说“此有故彼有”,如果了解能摄受的我身、我心和所摄受的外尘、内尘,都无实性,用自觉圣智观察自己心中显现的影像,就容易明白“此有故彼有”的道理。
经文
大慧,若摄所摄计着,不觉自心现量,外境界性非性。彼有如是过,非我说缘起。
白话解
愚夫对能摄所摄起执着心,便不可能理解心外境界在自己心中显现的影像无实在的自性。便以为因缘杂乱相生,这是他们错误的见解,这不是我说的缘起法。
经文
我常说言,因缘和合而生诸法,非无因生。
白话解
我经常说,世间有为诸法都是从因缘和合而生,都不是无因而生。
白云按 这里说的还是随缘方便说。
第二节 大慧诘难:言说是否有性
经文
大慧复白佛言:世尊,非言说有性、有一切性耶?世尊,若无性者,言说不生。是故言说有性,有一切性。
白话解
大慧菩萨又提出一个疑难,对佛说:世尊!言说是不是有性?有一切性?如果言说无性,则言说不生。因此,言说有性,有一切性。
经文
佛告大慧:无性而作言说,谓兔角龟毛等,世间现言说。大慧,非性非非性,但言说耳。
白话解
佛告诉大慧:世间人常常把一些像兔角、龟毛一样根本不存在的事物,说得活灵活现。不能执着言说有性,也不能执着言说无性。像兔角、龟毛之类的事物,只不过是言说而已。
经文
如汝所说,言说有性、有一切性者,汝论则坏。
大慧。非一切刹土有言说,言说者是作耳。
白话解
你说“言说有性,有一切性”,这种议论不能成立。
并不是在任何场合都要使用言说。言说也是一种造作。
经文
或有佛刹瞻视显法,或有作相,或有扬眉,或有动晴,或笑或欠,或謦欬,或念刹土,或动摇。
白话解
有些场合只用眼睛交流,有些场合只用打打手势,就能传递信息。比如扬起眉毛、转动眼睛、开心微笑、打个呵欠、轻作咳声、心中默念、摇头摆手,都能表示心意,传递信息。
经文
大慧,如瞻视及香积世界①、普贤如来国土②。但以瞻视,令诸菩萨得无生法忍及诸胜三昧。
[注]
① 香积世界用寓言形式表述的《维摩诘经》对香积世界作了生动的描述:在那世界里,一切都是香的,亭台、楼阁、草地、走廊、花苑、园林,无不放出阵阵香气。那里不用文字语言说法,只以各种香气让所有天人规范自己的身心。菩萨各各坐在树下,闻树木发出的妙香,便可获得一切德藏三昧,具足一切功德。
② 普贤如来国土普贤如来是善德的化身,普贤如来国土是善德之邦。在那里,人人行善,道德高尚。
白话解
菩萨置身香积世界,或瞻仰普贤如来国土,可得无生法忍,入种种三昧殊胜境界。
经文
是故非言说有性、有一切性。大慧,见此世界蚊蚋虫蚁,是等众生无有言说而各办事。
白话解
因此,不能说‘言说有性,有一切性。’再看这个世界上的蚊蚋虫蚁等众生,不用言说,也能很有成效地办好它们要做的事。
经文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如虚空兔角,及与盘大子①,
无而有言说,如是性妄想。
因缘和合法,凡愚起妄想。
不能如实知,轮回三有宅。
[注]
① 盘大子没有生育能力的人叫做盘大,盘大的儿子,无疑是子虚乌有的东西。
白话解
世尊把上述观点再宣示一遍,说偈言:
虚空兔角无实相,盘大儿子无踪影,
虚无事物有言说,言说不离妄想性。
因缘和合生诸法,凡愚计着起妄想,
三有轮回灭复生,不能如实知心量。
第三节 大慧诘难:为什么世尊也说常
经文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常声者 ,何事说?
白话解
大慧菩萨又提出一个疑难,对佛说:世尊说,“如来说法离常无常”,但是世尊也在许多场合说“常”。是在什么问题上说“常”?
经文
佛告大慧 :为惑乱①。
以彼惑乱,诸圣亦现,而非颠倒②
[注]
① 惑乱如日月蚀、海市蜃楼等自然界中的特异现象,人们在特殊条件下产生幻觉时所见所闻的景象,统称惑乱相。
② 颠倒不能跳出四句的框框,执有执无,执常执无常;见一个惑乱相,先执着为实有,及见其变幻无实,复执着为无,如是反复,颠来倒去,称为颠倒。
白话解
佛告诉大慧:为了引导愚夫离惑乱相,于惑乱相不起颠倒想,我说“常”。
愚夫和圣贤都会见惑乱相,愚夫执为实有,生颠倒想,圣贤离相,于惑乱相不起颠倒想。
经文
大慧,如春时焰、火轮、垂发、犍闼婆城、幻梦、镜像,世间颠倒,非明智也。然非不现。
白话解
对阳焰、火轮、垂发、海市蜃楼、幻梦、镜像等等现象,世间愚夫产生颠倒想,他们并不明智。确实有这些惑乱相,只是愚夫不明实相。
经文
大慧,彼惑乱者有种种现,非惑乱作无常。所以者何?谓离性非性故。
白话解
愚夫所见,确有诸多千变万化的惑乱相。不能认为惑乱相无常。为什么呢?因为惑乱相离性非性,非常非无常。
经文
大慧 ,云何离性非性惑乱?谓一切愚夫种种境界故。如彼恒河饿鬼,见不见故,无惑乱性。于余现故,非无性。如是惑乱,诸圣离颠倒不颠倒,是故惑乱常,谓相相不坏故。
白话解
怎么说惑乱相离性非性?愚夫修习禅定,会进入不同的境界。譬如有人会见到恒河饿鬼,见到的人认为有恒河饿鬼,没见到的人认为没有恒河饿鬼。禅定中见到影像,是常有的事,本身不存在惑乱性。圣贤对如此存在的惑乱相,起无分别智,不说它颠倒也不说它不颠倒。因为幻相常在,所以说是“常”。
经文
大慧,非惑乱种种相妄想相坏,是故惑乱常。
大慧,云何惑乱真实?若复因缘,诸圣于此惑乱,不起颠倒觉非不颠倒觉。
白话解
并不是因为种种惑乱相消失了,圣者才不生妄想。因此,我说这些惑乱相“常”。
如何正确对待惑乱相?入自觉圣智的菩萨对种种因缘生起的惑乱相,不说它颠倒,也不说它不颠倒,不作分别,不起思量心,也就无事了。
经文
大慧,除诸圣,于此惑乱,有少分想,非圣智事相。
大慧,凡有者,愚夫妄说,非圣言说。
白话解
如果对这些惑乱相,生出少少的想法,动了少少的心念,都不是自觉圣智的境界。
凡是有颠倒想或有不颠倒想,说有、说无,说真、说假,甚至说祸、说福,都是愚夫的言说,不是圣智者的言说。
第四节 对惑乱相是否起颠倒妄想 分出两种种性
经文
彼惑乱者,倒不倒妄想,起二种种性。谓圣种性及愚夫种性。
圣种性①者,三种分别,谓声闻乘、缘觉乘、佛乘。
[注]
① 圣种性 圣与非圣,相对而言。声闻乘、圆觉乘与世俗凡夫比,二乘人可以称圣;二乘与佛菩萨比,因为二乘人还未得自觉圣智,只能称贤,佛菩萨才称圣。
白话解
对惑乱相是否起颠倒不颠倒妄想,分出两种种性:圣种性和愚夫种性。
圣种性又分声闻乘种性、缘觉乘种性和佛乘种性三种。
经文
云何愚夫妄想起声闻乘种性?谓自共相计着,起声闻乘种性,是名妄想起声闻乘种性。
白话解
么愚夫妄想会起声闻乘种性?执着惑乱的自共相,依于有无二边,对惑乱相有乐受之心,便起声闻乘种性。就说是妄想起声闻乘种性。
经文
大慧,即彼惑乱妄想,起缘觉乘种性,谓即彼惑乱自共相不亲计着,起缘觉乘种性。
白话解
怎怎么对惑乱相会起缘觉乘种性?如果不再执着惑乱的自共相,对惑乱相有舍受之心,便起缘觉乘种性。
经文
云何智者即彼惑乱起佛乘种性?谓觉自心现量、外性非性、不妄想相,起佛乘种性,是名即彼惑乱起佛乘种性。
白话解
为什么智者对惑乱相会起佛乘种性?了知惑乱相都是自己心中显现的影像,内外尘境都无实性,面对种种变幻的影像不即不离,不爱不憎,不取不舍,不起妄想,便说是起佛乘种性。
经文
又种种事性,凡夫惑想,起愚夫种性。
彼非有事非无事,是名种性义。
白话解
如果把惑乱相和世间事物挂钩,妄说善恶祸福,便起愚夫种性。
对同样的惑乱相,愚夫执着是有,便说有事或说无事。智者不作分别,任其自生自灭,泰然自若,无所谓有事无事。由于有不同的认识,便分成不同的种性。
经文
大慧,即彼惑乱不妄想,诸圣心意意识过习气自性法,转变性,是名为如,是故说,如离心。我说此句显示离想,即说离一切想。
白话解
对这些因无始妄想习气转生的心意意识的性相,自觉圣智不起妄想,如实观察,就说是“如”。我说“如”离心,离心即是离想,离一切想。
问答
问:经说:自觉圣智不起妄想,如实观察,就说是“如”。我说“如”离心,离心即是离想,离一切想。离一切想,所见一切相,是不是如来?
答:自觉圣智不起妄想,如实观察,就说是“如”。我说“如”离心,离心即是离想,离一切想。
离一切想,所见一切相,是不是如来?
就是!
如果修禅到如幻三昧境界,即此如幻境界,不生妄想,就是见如来。
未见如来,总以为修禅见如来是金,到见了如来,其实与屎差不多。所以有人说禅宗的法是金屎法。
原来如此!
第五章 离心离想观如幻之二
第五节 惑乱相如幻
经文
大慧白佛言:世尊,惑乱为有为无?
佛告大慧:如幻,无计着相。若惑乱有计着相者,计着性不可灭,缘起应如外道,说因缘生法。
白话解
大慧问佛:究竟惑乱是有是无?
佛告诉大慧:惑乱相如幻。没有固定不变的形相。如果有固定不变的形相,则不会转变,不会消失。若执着它是实有,它最初生起的因缘是什么?推求不得,说不出来,只好像外道那样推到无因而生的胜妙天、自在天等身上了。
经文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惑乱如幻者,复当与余惑作因。”
佛告大慧:“非幻惑因,不起过故。大慧,幻不起过,无有妄想。
白话解
大慧问佛:世尊!惑乱如幻,会不会因如幻又产生新的惑乱?
佛告诉大慧:已识它如幻,不会生出颠倒不颠倒想的过失,便不会以此为因再生起新的惑乱。
经文
大慧,幻者从他明处生,非自妄想过习气处生,是故不起过。
大慧,此是愚夫心惑计着,非圣贤也。
白话解
智者起幻离幻,自己心中明明白白,这样的幻相,不是从妄想思量心生,不是长期错误习气熏习所成,所以不会生起新的惑乱。
如幻之相还会惹起新的惑乱,这是愚夫自我执着之过,修入贤位圣位的修行者不会再起新的惑乱。
经文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圣不见惑乱,中间亦无实;
中间若真实,惑乱即真实。
舍离一切惑,若有相生者,
是亦为惑乱,不净犹如翳。
白话解
世尊把惑乱性相再宣示一遍,说偈言:
圣智不起惑乱见,诸相中间无真实,
若认诸相是真实,便认惑乱是真实。
若谓舍离惑乱想,又起分别立实相,
自立实相仍惑乱,法还不净犹如翳。
白云按
自立实相还惑乱,法还不净犹如翳。
这就是说,实相是无法立的。
一般认为如来是实相。而五阴与如来,非异非不异。既然五阴无常,那么就不能说如来是常。
因此,实相是怎么样的,谁都没法说,所以说实相无相。
第六节 为劝勉诸弟子不堕愚夫妄想恶见计着 佛说一切法如幻
经文
复次,大慧,非幻无有相似,见一切法如幻。
大慧白佛言:世尊,为种种幻相计着,言一切法如幻?为异相计着?若种种幻相计着,言一切性如幻者。世尊,有性不如幻者。所以者何?谓色种种相非因。世尊,无有因色种种相现,如幻。世尊,是故无种种幻相计着相似,性如幻。
白话解
再说,一切法与如幻的惑乱相不无相似之处,可见一切法如幻。
大慧插问:“世尊!说一切法如幻,是认为所有种种惑乱相如幻,还是认为除此之外,别的法都如幻?世尊!如果从种种惑乱相如幻,推论得一切法如幻,这不一定成立。世尊!有不如幻的事物,是什么呢?观察色法的种种相就并不能推断一切法如幻。没有什么因由可以使得色法的种种相都像惑乱相那样如幻。因此,不能认为一切法都和惑乱相相似而说一切法如幻。
经文
佛告大慧:非种种幻相计着相似,一切法如幻。大慧,然不实一切法,速灭如电,是则如幻。大慧,譬如电光刹那顷现,现已即灭。非愚夫现如是一切性自妄想自共相。观察无性,非现色相计着。
白话解
佛告诉大慧:“我不是认为一切法都像惑乱相那样如幻而说一切法如幻。其实,虚妄不实的一切法,都像闪电一样,刹那间出现,瞬间即逝,并不像愚夫妄想的那样有什么性,有什么自相共相。观察一切法无实性,便不会执着色法的自相共相。我从这个角度说一切法如幻。
经文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非幻无有譬,说法性如幻。
不实速如电,是故说如幻。
白话解
世尊把如幻之义再宣示一遍,说偈言:
不是幻相无相似,而说诸法性如幻。
幻化不实速如电,故说诸法名如幻。
经文
大慧复白佛言 :如世尊所说 ,一切性无生及如幻,将无世尊前后所说,自相违耶?说无生性如幻。
白话解
大慧再提出疑难,对佛说:“世尊说法性无生,又说法性如幻,是不是前后说的互相违背?
经文
佛告大慧:非我说无生性如幻前后相违过。所以者何?谓生无生,觉自心现量。有非有,外性非性,无生现。大慧,非我前后说相违过。然坏外道因生,故我说一切性无生。大慧,外道痴聚,欲令有无有生,非自妄想种种计着缘。大慧,我非有无有生,是故我以无生说而说。
白话解
佛告诉大慧:我说无生,又说如幻,不能认为是前后相违。是有生或无生,如果不执着自己心中显现的影像是有是无,了解外尘并无实性,就明白无生的真实义了。我所说法没有前后互相违背的过失。为了破外道说的胜妙生、自在天生等戏论,我说一切法性无生。种种愚痴外道,或说一切法从有生,有一切法生,或说一切法从无生,一切法无生;各说各的,种种说法不一。我不说有生无生,一切法离有无,不能执着是有,也不能执着是无。我为破外道执着有生的戏论而“说无生”。
经文
大慧,说性者,为摄受生死故,坏无见断见故。为我弟子摄受种种业受生处故。以声性,说摄受生死。
白话解
我说种种法的性相,是考虑到我的弟子们可能在生灭现象上生出妄想,为了破除他们的‘无见\’和‘断见\’,为了避免他们摄受种种业缘而生起烦恼,所以我使用语言,说种种法的性相,让他们正确对待生灭现象。
经文
大慧,说幻性自性相,为离性自性相故。堕愚夫恶见相希望,不知自心现量,坏因所作生,缘自性相计着。
白话解
我说幻想自性相,是为了劝勉诸弟子不要执着种种法的自性相,以免陷入愚夫错误的知见。愚夫不了解眼前影像是断了因缘、不作攀缘后所生,从而又执着种种法的自性自相。
经文
说幻梦自性相一切法,不令愚夫恶见希望计着自及他一切法,如实处见作不正论。
白话解
我说‘一切法如梦如幻\’,为了使愚夫不固执错误知见,执着自生、他生等一切法,反而把如实说出实相的法认为是不正论。
经文
大慧,如实处见一切法者,谓超自心现量。
白话解
如实见种种法的实相,是超自心现量的境界,对自己心中显现的影像不爱不憎,不取不舍,一心任运,无碍自在,才能如实见一切法。
经文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无生作非性,有性摄生死。
观察如幻等,于相不妄想。
白话解
世尊把这观点再宣示一遍,说偈言:
离性非性说无生,我说有性摄生死,
观察如幻等性相,不生妄想是正智。
白云按
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楞伽经这里说一切法如幻,不但有为法如幻,无为法也如幻。
一切法离有无,不能执着是有,也不能执着是无。世尊为破外道执着有生的戏论而“说无生”。
世尊说的是破法,不破便不能立。把外道的错误观点破了,立在其中矣!
外道执着有,世尊破其有而说无。
外道执着无,世尊破其无而说有。
世人不懂辩证法的破法,往往捡到世尊说的一句两句,便执着起来,拿世尊说的有来反对世尊说的无,或拿世尊说的无来反对世尊说的有,争得面红耳赤,真是世尊说的可怜悯者。
第六章 名句形身说记论
本章有三节 一 名身句身形身 二 离摄所摄妄想不生一切都无记 三 如来以四种记论为众生说法
第一节 名身、句身、形身
经文
复次,大慧,当说名句形身相,善名句形身菩萨摩诃萨,随入义句形身,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觉已,觉一切众生。
白话解
现在给你们说名身、句身、形身的概念。菩萨给人说法,需要理解名身、句身、形身的概念,进一步悟证句子的真实义。尽快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菩提)。自己弄清楚了,才能化度一切众生。
经文
大慧,名身者,谓若依事立名,是名名身。
句身者,谓句有义身,自性决定究竟,是名句身。
形身者,谓显示名句,是名形身。
白话解
依一种事,立一个名,不同的事,便有种种名。所立的种种名,就叫做名身。
表达了一个完整意义的句子,这句子能够明确无误地传达一种意义。就叫做句身。
显示一个名句的形相,这个形相就是该名句的形身。
经文
又形身者,谓长短高下。
又句身者,谓径迹,如象马人兽等所行径迹,得句身名。
白话解
说尺长、寸短,山高、水低,就显示了形相,就有了形身。
句身像径迹,例如缘象马人兽的径迹,可寻得象马人兽的所在地。缘句子所示的径迹,可寻得句表达的一个完整的意义,便说是句身。
经文
大慧,名及形者,谓以名说无色四阴,故说名。自相现,故说形。是名名、句、形身。
说名句形身相分齐,应当修学。
白话解
看看五阴中的名身和形身。色阴,既有名又有形象,有名身也有形身。受、想、行、识这无色四阴,有名而无具体形象。明显有名身,没见到形身。如果通过言语解说,建立了无色四阴的概念,虽然眼睛看不到,但是在心里能记得起,想得出,所以这种概念叫做形身。这就是所说的名身、句身、形身。
这里说的名身、句身、形身,总的概念和每一种的含义,应当好好修学。
经文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名身与句身,及形身差别。
凡夫愚计着,如象溺深泥。
白话解
世尊把名句形身相再宣示一遍,说偈言:
名身立名句显义,随名现相是形身,
凡愚着名不入义,象溺深泥堪怜悯。
第二节 离摄所摄 妄想不生 一切都无记
经文
复次,大慧,未来世智者,以离一异俱不俱见相,我所通义,问无智者,彼即答言:此非正问。
白话解
将来,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智者以我所通达的离一异、俱不俱的观点问无智者的时候,他们会对你说:“此非正问”。
经文
谓色等常无常、为异不异,如是涅槃诸行,相所相,求那所求那①,造所造,见所见,尘及微尘,修与修者,如是比展转相,如是等问而言,佛说无记止论②,非彼痴人之所能知。
[注]
①求那 梵文Gund,音译求那,原意为原质,引申为德,意译依、依止。
② 无记止论 一般地说,法有善恶正邪之分,非善非恶、非正非邪诸法,属于无记。而这里说的不是非善非恶的无记,而是不作一向说,不肯定是或非,不执着是有或是无,就称为不作记说。止,是为了止外道的恶见,而不置答。合起来称为无记止论。
白话解
对色受想行识等是常无常、异不异,在涅槃境界中,心中的活动有无得所得、有无造所造、有无见所见,何谓尘及微尘,何谓修与修者,如此展转之类的问题,佛说无记止论。那些愚痴凡夫是不可能理解的。
经文
谓闻慧①不具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令彼离恐怖句故,说言无记,不为记说。又止外道见论故,而不为说。
[注]
① 闻慧闻法之后,不执着言说相,离言入义,就说有闻慧。
白话解
愚痴之人,缺乏闻慧,不得真实义。如来说法,为避免愚夫惊疑,说法讲究分寸,适可而止,不在有无、一异、俱不俱、常无常等问题上偏执一边,不作肯定的记说。有些问题,为避免外道断章取义,曲解佛法,我止而不答。
经文
大慧,外道作如是说,谓命即是身,如是等无记论。
大慧,彼诸外道愚痴,于因作无记论,非我所说。
白话解
外道说命即是五阴身,他们对本来是无记的问题作如是说。
他们愚痴,要寻求最初的因,对无记的问题作如是说,我没有这样说。
经文
大慧,我所说者,离摄所摄,妄想不生。
云何止彼?大慧,若摄所摄计著者,不知自心现量,故止彼。
白话解
我说如果自己不去摄受,也无什么可以被摄受,离摄所摄,妄想不生,那么一切法都无记。这是外道们无法到达的境界。
为什么我止而不答?外道执着摄受和所摄受相,不了解自己心中显现的影像的实相,则无法通达此中真实义。所以对他们提出的如此一类问题,我止而不答。
第三节 如来以四种记论为众生说法
经文
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以四种记论①,为众生说法。大慧,止记论者,我时时说,为根未熟,不为熟者。
[注]
① 记论随顺凡夫及小根少智的人的希望心,依于有无、常无常等二见的一边作记说,称为记论。下句说的“止记论”,观前后文意,亦是记论。说记论有四种不同的方法:一、顺众生心,一向直说;二、为破愚夫妄想,反诘而说;三、依众生不同根智分别说;四、为止外道错误恶见,止而不答。现举论证一切法是常还是无常这个问题为例,
说明这四种方法的具体运用。
如果对方说“一切法常”,只要反诘“你今年的身体状况跟去年的身体状况一样吗?”“你现在的心情跟刚刚过去了的心情是一样的吗?”对方只能够回答“不一样”,那么这就是“无常”而不是“常”了,所以“一切法常”的命题不能成立。
如果对方说,先顺着他说的肯定人的色身(躯体)无常,识身(思想认识)无常,然后反诘“一切法无常”这句话是不是一种法?对方只能够回答“是一种法”,问他“这一种法是否包含在一切法之中”?再问他“这句话是常还是无常” ?这时候,对方只能哑口无言了。他不能说无常,如果他说 “一切法无常”这句话“无常”,便等于说“一切法无常”这句话不确定,便自己破坏了自己的命题。他又不能说“常”,因为这句话也是一切法之中的一个法,其中有了一个法是“常”,也是自己否定了自己的命题。
对一些固执“常”见的人说“无常”,对一些固执“无常”见的人说“常”,这就是分别说。
如果外道问“一切法常吗?一切法无常吗?”世尊会说:“这都是你们的戏论,我没有这么说。”这就是止而不答。
白话解
如来应供等正觉以四种记论为众生说法。我经常说止记论,说止记论,是为根未熟的人说的,不是为信根淳熟的菩萨说的。
经文
复次,大慧,一切法离所作因缘不生,无作者故,一切法不生。
白话解
离因缘,自己不作意,便再没有别的能作意生出种种法的作者,则妄识不再转生,因此我说“一切法不生”。
经文
大慧,何故一切性离自性?以自觉观时,自共性相不可得,故说一切法离自性。
白话解
为什么说一切法性离自性?以自觉圣智观察,寻求不得种种法的自性相和共相,所以我说“一切法性离自性”。
经文
何故一切法不可持来不可持去?以自共相,欲持来无所来,欲持去无所去,是故一切法离持来去。
白话解
为什么说一切法不可持来不可持去?因为自共相不可得,一切法无所谓来去,不可能把它从什么地方拿来,也不可能把它拿到什么地方去,所以我说“一切法不可持来,不可持去”。
经文
大慧,何故一切诸法不灭?谓性自性相无故。一切法不可得,故一切法不灭。
白话解
为什么说因为一切法不灭?无生则无体无性,无体无性则无可灭,所以我说“一切法不灭”。
经文
大慧,何故一切法无常?谓相起无常性,是故说一切法无常。
白话解
为什么说一切法无常?因为法相刹那刹那地变,没有常相,所以我说“一切法无常”。
经文
大慧,何故一切法常?谓相起无生性,无常常,故说一切法常。
白话解
为什么又说一切法常?因为一切法相无生,常“无生”:一切法无常,常“无常”。所以我说“一切法常”。
经文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记论有四种:一向反诘问,
分别及止论,以制诸外道。
白话解
世尊把止记论再宣示一遍,说偈言:
说法记论有四种:一向直说反诘问,
分别显示及止论,为制外道诸戏论。
经文
有及非有生,僧佉毗舍师②,
一切悉无记,彼如是显示。
正觉所分别,自性不可得。
以离于言说,故说离自性。
[注]
① 僧佉毗舍师 僧佉,意译为数论,这派人主张数是万法的本源。数论派是附佛外道。毗舍,意译为胜论,这派人以实质、属性、作用、共性、自性、关系作为分析事物的基本原则的方法。胜论派是外道。这两派都主张实有一个轮回的主体补特伽罗。
白话解
所谓有生非有生,所谓数论胜异论,
圣智一切悉无记,如是显示教愚人。
自觉圣智善观察,自性无得亦无证,
四种记论唯言说,故说一切离自性。
第七章 入禅得果有心量
本章有七节 一 大慧请问声闻乘修行四种果位差别通相二 初果须陀洹 三 须陀洹二种身见 四 须陀洹疑见戒取见 五 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 六 四果阿罗汉 七 于妄想处说得果得禅
第一节 大慧请问声闻乘修行四种果位差别通相
经文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诸须陀洹、须陀洹趣①差别通相。若菩萨摩诃萨善解须陀洹趣差别通相及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方便相,分别知已,如是如是,为众生说法。谓二无我相及二障净②,度诸地相,究竟通达,得诸如来不思议究竟境界。如众色摩尼,善能饶益一切众生,以一切法境界无尽身财③,摄养一切。
[注]
① 须陀洹趣 已超过凡夫位,还未得须陀洹果,在凡夫位与须陀洹果位之间的过渡阶段,称为须陀洹趣,又译须陀洹向。
② 二障净 二障指烦恼障和智障,智障又称已知障。净除烦恼障和所知障,即是净。
③ 一切法境界无尽身财 身财,指修行所得的功德。修行人积累了一切法境界的丰富经验,就说具备了一切法境界无尽身财。
白话解
大慧菩萨请佛开示:世尊!请为我们说声闻乘修行果位,说须陀洹、须陀洹趣等的差别相和通相。如果菩萨通晓须陀洹向、须陀洹果与及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等果位的方便相,通晓之后,可以依修行人的不同层次跟他们一一说清楚,说二种无我的观点,说净除烦恼障、所知障的方法,好像摩尼宝珠能映照种种色像一样,让他们究竟通达各个修行地的境界,入如来不思议究竟境界。以法界无尽身财,摄养一切,饶益一切众生。
经文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今为汝说。
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听受。
白话解
世尊告诉大慧:好好听着,认真思考随时忆念。我现在给你说。
大慧说:好啊。世尊!我用心听着。
白云按
声闻四向四果,又称四双八辈。
顺次是:须陀洹向、须陀洹果、斯陀含向、斯陀含果、阿那含向、阿那含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
第二节 初果须陀洹
佛告大慧:有三种须陀洹、须陀洹果差别,云何为三?谓下中上。
下者极七有生①。
中者三五有生而般涅槃。
上者即彼生而般涅槃。
[注]
① 下者极七有生 愚夫执着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的幻相为实有,称为三界幻有,简称三有。
古印度所有修行的教派都修习禅定法门,从欲界天修起,再修色界四禅天,无色界四空天,欲界天、四禅天、四空天这九天的境界,同样是虚无缥缈的境界,称为九有,按修行所到的不同层次,欲界天又分六天,色界四禅天又分十八天,与无色界四空天合计二十八天。进入禅定境界,上了一个层次,便说是到天上受生一次。结束禅定,从座起身,恢复平常活动,便说是回到人间受生。
已离欲界有,才入须陀洹位,入须陀洹位之后,还须背舍下品,登上品,向上升进,净除一切幻有,便得阿罗汉果。
下者指钝根,最多经过七次反复,也能得阿罗汉。
据宋·释正受集注楞伽经所说:
在修道位,要断的烦恼也分为九品,这些烦恼有浸润种子、造作业障的作用。其中上上品烦恼润二生,上中品、上下品各润一生,中上品润一生,中中品、中下品各润半生,下上品、下中品各润半生。在天上受生再回人间受生,往返一次,称为一生,只在天上受生一次;或只在人间受生一次,称为半生。下等须陀洹要经历从上上品到下中品全部烦恼的磨练,即是要经历七生往返,才能修到阿罗汉境界。经历全部七生往返,所以说“极七有生”。
白话解
佛告诉大慧:先说初果须陀洹。须陀洹意译为初入圣流,分下中上三个等次。
下等要在欲界烦恼中经历从人世间到天上七有处反复受生。
中等经三、五有处受生,然后得无生忍,声闻以得无生忍为涅槃。
上等可直接修入涅槃。
经文
此三种有三结下中上,云何三结?谓身见、疑、戒取,是三结差别。上上升进,得阿罗汉。
白话解
在三个等次中,都存在三种障碍解脱的心结,这三种心结分别是身见、疑见、戒取见。逐步解脱三结,上上升进,可得阿罗汉果。
第三节 须陀洹二种身见
经文
慧,身见有二种,谓俱生及妄想。
如缘起妄想、自性妄想。譬如依缘起自性,种种妄想自性计着生。以彼非有非无、非有无,无实妄想相故。愚夫妄想,种种妄想自性相计着。如热时焰,鹿渴水想。是须陀洹妄想身见。
白话解
须陀洹有两种身见,妄想身见和俱生身见。
譬如执着对那些本来非有非无、非有无,无有实相的妄想相,依缘起自性和妄想自性生起种种妄想,像渴极的鹿群把热时阳焰妄认为水一样,把虚妄的影像当成实有,这就是须陀洹妄想身见。
经文
彼以人无我,摄受无性,断除久远无知计着。
白话解
如果确立了人无我观,悟得能摄受和所摄受的都无实性,便能断除长期以来的无知,断除妄想身见。
经文
大慧,俱生者,须陀洹身见、自他身等四阴无色相故,色生造及所造故,展转相因相故,大种及色不集故。须陀洹观有无品不现,身见则断。
如是身见断,贪则不生,是名身见相。
白话解
俱生身见,指执着外境界各种色相和心内无色四阴等多种因缘起的妄想妄见,是俱生身见。观察色阴,四大本属虚妄,所谓四大造所造的种种色更无实性,所以色阴所显的影像都是幻有。受阴、想阴、行阴、识阴这无色四阴更是非有非无。离有离无,身见则断。
须陀洹断了身见,则不生贪念。这就是我说的身见相
第四节 须陀洹疑见·戒取见
经文
大慧,疑法,疑相者,谓得法善见相故,及先二种身见妄想断故。疑法不生,不于余处起大师见为净不净,是名疑相须陀洹断。
白话解
如果受外道论影响,对佛所说法是净不净,心生疑惑,就是疑见。断除前面两种身见妄想,如实观察,正确觉知种种法的实相,就不会生疑,不会跟随外道师的论议怀疑佛所说的法是净还是不净,就说这等须陀洹断了疑见。
经文
大慧,戒取者云何?须陀洹不取戒。谓善见受生处苦相故,是故不取。
白话解
戒取是什么意思?如果须陀洹知道生灭现象引起烦恼的苦相,无爱取之心,无须再用欲界、色界的戒律规范语言和行为,不会作身业和口业。便说须陀洹不取戒。
经文
大慧,取者,谓愚夫决定受习苦行,为众具乐,故求受生。
白话解
愚夫贪求到诸天受生之乐,因为怕不能到诸天受生而被动地修习苦行,这是戒取见。
经文
彼则不取,除回向自觉胜,离妄想,无漏法相行方便,受持戒支,是名须陀洹取戒相断。
白话解
须陀洹不取修习苦行的做法。除非在舍离妄想、已到无漏法自觉圣智境界,回向有情众生,为化度众生而示现受持戒律。此后,须陀洹只在离妄想修习无漏法方面受持戒。这就说是须陀洹取戒相断。
经文
须陀洹断三结,贪痴不生。若须陀洹作是念,此诸结我不成就者,应有二过:堕身见及诸结不断。
白话解
须陀洹断了三结,则不生贪痴之心。如果须陀洹以为,我没有这些身见无须再断除三结,这种想法有两种错误。一、这样先的本身就是身见,二、说明此人未断三结。
经文
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说众多贪欲,彼何者贪断?
白话解
大慧插问:世尊说“断了三结,不生贪痴之心。”有诸多贪欲,这里说的指哪些贪欲?
经文
佛告大慧:爱乐女人缠绵,贪着种种方便,身口恶业,受现在乐,种未来苦。
白话解
佛告诉大慧:我这里说的,指贪爱女人缠绵,贪着种种方便修行之法,贪着身业、口业,只顾当前享乐,种下苦根,造未来苦。
经文
彼则不生。所以者何?得三昧正受乐故。是故彼断,非趣涅槃贪断。
白话解
须陀洹断了三结,不再生此等贪念。因为他们已得三昧正受乐,所以能断这些世间欲界中的种种贪念,但未断贪求涅槃之乐。
白云按
须陀洹断了三结,则不生贪痴之心。如果以为我本无此三结,这种想法本身就是身见,说明未断三结。
目前,在这个问题上,有不少人学了“自性本来清净”,却忘了客尘污染,便执着本自清净一句,认定自己没有三结,这是未得谓得,是大我慢。
未修到须陀洹,修行者不要轻言自己没有三结。
第五节 二果斯陀含 三果阿那含
经文
云何斯陀含相?谓顿照色相,妄想生相,见相不生,善见禅趣相故。顿来此世,尽苦际,得涅槃。是故名斯陀含。
白话解
声闻第二果位斯陀含是什么境界?斯陀含意译一往来,意思是还要退转一次,就可证得阿罗汉。斯陀含观察色界种种禅法的发展变化,顿时豁然开悟,明白色相不外是自己心中显现的影像,能离相不生妄想;即时尽除心中苦恼,得涅槃乐。到这种境界,就说是斯陀含。
经文
大慧,云何阿那含?谓过去未来现在色相性非性,生见过患,使妄想不生故,及结断故,名阿那含。
白话解
闻第三果位阿那含是什么境界?阿那含意译不还,意思是无须再退转,就能从此向上证阿罗汉。阿那含能明白过去的、未来的、现在的禅定中的色相都无实性,觉悟摄受生灭现象的过失和害处,从而不生妄想,断除种种心结,心不动摇,就说是阿那含。
第六节 四果阿罗汉
经文
大慧,阿罗汉者,谓诸禅三昧解脱力,明烦恼苦妄想非性故,名阿罗汉①。
[注]
①阿罗汉 阿罗汉有三种含义:一、杀贼,二、不生,三、应供。杀贼取杀尽烦恼贼之意,不生指不生妄识,应供意为应当受到人天供养。
白话解
声闻最高果位是第四果阿罗汉,明白了欲、色、无色三界烦恼引起的痛苦和所生的妄想都无实性,在禅定中获得自在解脱,就说是阿罗汉。
经文
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说三种阿罗汉,此说何等阿罗汉?世尊,为得寂静一乘道?为菩萨摩诃萨方便示现阿罗汉?为佛化化?
白话解
大慧问佛:世尊说有三种阿罗汉,这里说的,指哪一种阿罗汉?是得寂静一乘道的阿罗汉?或是修习菩萨行的人方便示现的阿罗汉?或是法佛化身的阿罗汉?
经文
佛告大慧:得寂静一乘道声闻,非余。
余者行菩萨行及佛化化,巧方便本愿故,于大众中示现受生,为庄严佛眷属故。
白话解
佛告诉大慧:是得寂静一乘道的声闻阿罗汉,不是别的。
菩萨方便示现的阿罗汉和法佛化身的阿罗汉,是庄严佛土的眷属,即是已修得自觉圣智的、到了如来地的佛子。这两种阿罗汉,依大悲本愿行善巧方便,在大众中示现受生。
第七节 于妄想处说得果得禅
经文
大慧,于妄想处种种说法,谓得果得禅。禅者入禅,悉远离故。示现得自心现量,得果相,说名得果。
白话解
说入禅,说得果,都是依于妄想处说的,只是名字,是言说相。修禅入三昧境界,必须远离一切自心现量,不为入禅得果这些名字言说相所缚。
经文
复次,大慧,欲超禅无量无色界者,当离自心现量相。
大慧,受想正受,超自心现量者,不然。何以故?有心量故。
白话解
想超越色界无色界禅定相,应当远离自己心中显现的影像。
超自心现量,得正觉正受的菩萨,不会执着自己心中显现的影像,不会执着入禅得果相。执着入禅得果相的修行人,还有心量,还不可能得正觉正受。
经文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禅四无量,无色三摩提。
一切受想灭,心量彼无有。
须陀盘那果,往来及不还,
及与阿罗汉,斯等心惑乱。
禅者禅及缘,断知见真谛
此则妄想量,若觉得解脱。
白话解
世尊把入禅得果相再宣示一遍,说偈言:
色界四禅无量相,无色四定三摩提,
一切受想应寂灭,彼等心量悉远离。
须陀洹那初入流,二果往来三不还,
直到四果阿罗汉,声闻四果仍惑乱。
入禅得果及所缘,断见真谛唯言说,
此等唯是妄想量,若能觉悟得解脱。
问答
请问,色界四禅无色界四定都还有心量,那就是说二十八天都不究竟。
而阿含经说,四禅自在游,就能证阿罗汉。
两种说法是不是矛盾了?
答:四禅还有意识。虽然已无苦受、乐受,还有舍受。当得四禅自在游之后,连舍受也无,六识不生之时,才能布“我生已尽,所作已办,所受皆灭,不受后有”,这才是阿罗汉。从此可知,阿罗汉已经超越色界四禅,也超越无色界四定,也就是超越三界。所以两种说法没有矛盾。
第八章 妄想识灭自觉圣
本章有八节 一 分清两种觉相:观察觉计着妄想建立觉 二 四大种都是妄想的产物 三 五阴过数相离于数离性非性离四句 四外道四种妄想涅槃 五离了意识除藏识外诸识都灭 六十二种妄想识相 七 自觉圣智相及一乘 八 大慧问疑:为什么分别说三乘而不直说一乘
第一节 分清两种觉相 观察觉 计着妄想建立觉
经文
复次,大慧,有二种觉,谓观察觉及妄想相摄受计着建立觉。
白话解
要获得禅定中正确的觉知和正确的感受,必须分清两种觉相:一种是“观察觉”,一种是执着错误知见的“妄想建立觉”。
经文
大慧,观察觉者,谓若觉性自性相,选择离四句不可得,是名观察觉。
白话解
先说观察觉,说到觉知和感受的自性自相,如果是离四句作观察,什么自性自相都求不可得。这就是观察觉。
经文
大慧,彼四句者,谓离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是名四句。
白话解
离四句,即是不分辨是同是异,不思量它是不是俱时生,不执着是有是无或是非有非无,不说它是常或无常。
经文
大慧,此四句离,是名一切法。
大慧,此四句观察一切法,应当修学。
白话解
离这四句,就是我说的一切法。
应当好好修学离四句,以此观察一切法。
经文
大慧,云何妄想相摄受计着建立觉?谓妄想相摄受计着,坚湿暖动不实妄想相四大种,宗因相譬喻计着,不实建立而建立,是名妄想相摄受计着建立觉。
白话解
怎样是妄想相摄受计着建立觉?固执地认为地水火风四大种,有坚湿暖动之性,固执地认为种种色相都是四大种造出来的,执着用宗、因、喻等世间法推度所得的妄想识相,这样生起的觉相,是并不实在的觉相,称为计着妄想相建立觉。
经文
是名二种觉相。
若菩萨摩诃萨成就此二觉相,入法无我相究竟。善知方便无所有觉①,
[注]
① 善知方便无所有觉 能正确了解所有方便法门所显示的境界,都是虚妄无实的幻觉,如同《金刚经》说的:“凡所有相,即是虚妄”。把所有幻相都看成无所有。
白话解
这就是我说的两种觉相。
如果菩萨正确理解这两种觉相,确立法无我的观点,清楚地观察到种种修行方便法门所产生的觉知和感受都是并不存在的虚假的错觉。
经文
观察行地,得初地,入百三昧,得差别三昧,见百佛及百菩萨,知前后际各百劫事,光照百刹土。知上上地相,大愿殊胜神力自在,法云灌顶。当得如来自觉地,善系心十无尽句①,成熟众生②。种种变化,光明庄严,得自觉圣乐三昧正受。
[注]
① 十无尽句 《华严经》十地品说:“初地菩萨发大愿:一、众生界无尽,二、世间无尽,三、虚空界无尽,四、法界无尽,五、涅槃界无尽,六、佛出现界无尽,七、如来智界无尽,八、心所缘无尽,九、佛智所入境界无尽。十、世间转、法转、智转无尽。此十句无尽,我愿亦无尽。”
② 成熟众生 “众生”一词,有两种含义:一、指一切有生命有情识的生物;二、指心中一切情识生起的种种影像和感受。菩萨发大愿要度尽一切众生,包括两种众生。所说成熟众生,就是化度一切生物界的有情众生离生灭苦海到极乐的彼岸,化度一切心中的众生归于无所有处。
白话解
从菩萨初地到十地,经历无数各式各样的三昧境界,见到无数佛无数菩萨。能知很久以前发生过的事情与及预见将要发生的事情,用心光照亮无量刹土。知晓上上修行地的境界,随自心所发大愿,生起殊胜功德,神力自在,直到法云地,无数佛菩萨围绕,佛手灌顶,入如来自觉地。心中经常记住十无尽句,化度自己心中一切众生入无余涅槃,化度一切有情众生到无生彼岸。对心中种种变化的影像,无量光明、无量庄严的佛国刹土,都能观照自在,得自觉圣乐三昧正受。
第二节 四大种都是妄想的产物
经文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四大造色。云何菩萨善四大造色?
白话解
再说,修习菩萨行的人,要善于认清“四大造色”的真相。菩萨怎样认清四大造色的真相?
经文
大慧,菩萨摩诃萨作是觉,彼真谛者,四大不生。
白话解
修习菩萨行,应如是观察四大的真谛,想求它的自性自相,都求不可得,所以说四大不生。
经文
于彼四大不生,作如是观察,观察已,觉名相妄想分齐,自心现分齐,外性非性,是名心现妄想分齐。
白话解
如是认识四大不生,然后可知一切名、相、妄想,不论从整体看或从各别看,全是自己心中所生之物。在心中映现的外界事物的影像,都是事物的表象,并不是事物本来的实性。这便是自心所现全部真实情况。
经文
谓三界观彼四大造色性,离四句通净,离我我所,如实相自相分段住,无生自相成。
白话解
在欲界、色界、无色界分别观察,都远离四大,彻底净除关于四句的偏执,不执着有“我”,不执着有“我所”,对心中影像分分秒秒的分段生灭相都如实知,知而不生妄想,便成就了无生自相,确证四大无生了。
经文
大慧,彼四大种,云何生造色?
白话解
那地、水、火、风四大种是怎样造出种种色相的?
经文
谓津润妄想大种,生内外水界。
白话解
心中渴求津液滋润,形成津润妄想,津润妄想大种生出自身内外有关水的影像和感受。
经文
堪能妄想大种,生内外火界。
白话解
心中好强争胜,形成堪能妄想,堪能妄想大种生出自身内外有关火的影像和感受。
经文
飘动妄想大种,生内外风界。
白话解
心中的飘浮情绪形成飘动妄想,飘动妄想大种生出自身内外有关风的影像和感受。
经文
断截色妄想大种,生内外地界。
白话解
心中留恋某种特定的景物,形成断截色妄想,断截色妄想大种生出自身内外有关地的影像和感受。
经文
色及虚空俱,计着邪谛,五阴集聚,四大造色生。
白话解
如果执着色相是有,执着虚空是无,这些都是邪见邪谛。心中的色阴和无色四阴活动不停,便生出了地、水、火、风等种种影像和感受。
经文
大慧,识者,因乐种种迹境界故,余趣相续。
白话解
识阴是由于爱乐种种有形有迹的境界而成的。由于爱乐,从心中记忆的形迹和现前的影像生起联想,展转相续,无了无休。
经文
大慧,地等四大及造色等,有四大缘,非彼四大缘。
白话解
地、水、火、风四大及其所造的色相,除刚才说的四种妄想因缘之外,还有四种主要的因缘。
经文
所以者何?谓性、形、相、处,所作方便无性,大种不生。
白话解
哪四种因缘?是自性、形状、自相、位置四种条件,这四种条件也无自性,可知色相不是地水火风四大种生出来的。
经文
大慧,性、形、相、处,所作方便和合生,非无形。
是故四大造色相,外道妄想,非我。
白话解
因为性、形、相、处随缘方便和合,确实有形象可见可闻,外道和愚夫便执着为实有。
所以四大造色之说,是外道妄想生出的谬论,不是我说的法。
白云按
古印度的地水火风四大说跟欧洲的地水火气四元素说是一样的。可能欧洲人是从印度学来的。
四大说跟中国古代的金木水火土五行说又极其相似,这就意味着不同地域的智者对宇宙及人体的观察与思考,不约而同地惊人地相似。这就说明人类观察的对象是人心以外的自然存在的客体。
四大说、五行说,都是朴素的唯物论。一切理论都是人类的智者观察这个自然存在的客体所得的结论,也都是由智者人为施设的名相构成的言句组成的文章,都不是这个自然存在的客体本身。
叔本华说人类所认识到的世界,都是世界的表象。
释迦牟尼说,一切名相,皆是虚妄。
第三节 五阴过数相 离于数 离性非性 离四句
经文
复次,大慧,当说诸阴自性相。云何诸阴自性相?谓五阴。云何五?谓色受想行识。彼四阴非色,谓受想行识。
白话解
现在给你们说种种阴的自性相,有几种阴?有五阴。是哪五阴?是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其中受、想、行、识四阴,没有色相,称为无色四阴。
经文
大慧,色者,四大及造色,各各异相。
大慧,非无色有四数,如虚空。
白话解
五阴中的色阴,包括四大及其所造色。四大各有各相,所造的色相,千千万万,无有限量,种种色相各各相异。
无色四阴不一定是四种,不是用四种情况就可以描述清楚的,只是为了说法方便,把它们分为四种。
经文
譬如虚空,过数相,离于数,而妄想言一虚空。
大慧,如是阴过数相离于数,离性非性,离四句。
白话解
譬如虚空,不能说有一个虚空或几个虚空,由于人们习惯于用数字描述事物的性相,便顺着人们的妄想施设,说有一个虚空。
同样,种种阴是不可能分几个数能描述清楚的,所以说种种阴过数相,离于数,离性非性,离四句。
经文
数相者,愚夫言说,非圣贤也。
大慧,圣者,如幻种种色像,离异不异施设。又如梦影士夫身,离异不异故。
白话解
执着数相,是愚夫的说法,不是圣贤的说法。
圣者说法,对如幻种种色像,离异不异等四句,不执着于二边。譬如梦中见到的人跟实在的人,非异非不异。
经文
大慧,圣智趣,同阴妄想现,是名诸阴自性相,汝当除灭。
白话解
入自觉圣智境界时的圣者同愚夫所见的影像同是五阴显现的现象,愚夫会因此起妄想,就说这是种种阴的自性相。你们不应当再在五阴作用下的影像生妄想,除灭妄想便是圣贤。
经文
灭已,说寂静法,断一切佛刹诸外道见。
大慧,说寂静时,法无我见净,及入不动地。
白话解
除灭了五阴自性相的妄想,再说寂静法,得寂静法,断除在一切问题上种种外道的错误知见。
说寂静法时,确立法无我的观点,才能自心清净,入不动地。
经文
入不动地已,无量三昧自在,及得意生身,得如幻三昧,通达究竟力明自在,救摄饶益一切众生。
白话解
入了不动地,在无量三昧中圆明寂照,得意生身,得如幻三昧身,通达究竟,神通自在。能成办不思议事,救摄饶益一切众生。
经文
犹如大地载育众生。菩萨摩诃萨普济众生,亦复如是。
白话解
像大地载育万物一样,修习菩萨行,如此普济众生,救护化度一切有情众生。
第四节外道四种妄想涅槃
经文
复次,大慧,诸外道有四种涅槃。云何为四?
谓性自性非性涅槃,种种相性非性涅槃,自相自性非性觉涅槃,诸阴自共相相续流注断涅槃。
是名诸外道四种涅槃,非我所说法。
白话解
外道有四种涅槃相,是怎样的四种?
一、执着种种法无性,立冥谛为涅槃,靠不可知的能主宰万事万物的力量得入涅槃;二、执着种种法相无性,以神我为涅槃,以为可以修炼成一个能离体存在、永远不灭的神我,便入涅槃;三、执着种种法自相自性都不存在,以妄觉为涅槃,错认禅定中出现的幻相为涅槃境界。四、认为五阴所起的影像不再相续,识流注断灭了,便是涅槃。
这些是外道说的涅槃,都不是我说的涅槃。
第五节离了意识 除藏识外 诸识都灭
经文
大慧,我所说者,妄想识灭①,名为涅槃。
大慧白佛言:世尊不建立八识耶?
佛言:建立。
[注]
① 妄想识灭八识中的第六识,名为意识,一切妄想的生成,都与意识有关。这里说的妄想识,就专指意识。妄想识灭的真实义,指远离主观意识,则一切妄想不生。
白话解
我说,妄想识灭了,便说是涅槃。
大慧插问:世尊!不施设建立八种识相吗?
佛说:建立八种识相。
经文
大慧白佛言:“若建立者,云何离意识,非七识?
白话解
大慧说:如果考虑到八识,为什么只说离意识,不说其余七识?
经文
佛告大慧:彼因及彼攀缘故,七识不生。意识者,境界分段计着生;习气长养藏识意俱①,我我所计着,思惟因缘生;不坏身相藏识因,攀缘自心现境界,计着心聚生;展转相因。
[注]
① 藏识意俱‘藏识\’,指长期虚妄熏习而成的藏识种子的集合,‘意\’,指第七识末那识,即专管思维的思量识。藏识种子接触到内外尘影,即时显出现识,思量识缘此现识作意思量,以既有的知识做参照物,进行对比、推断,从而生起意识。所以说‘藏识意俱\’而生意识。
白话解
佛告诉大慧:种种识互为因缘,如果离了意识,则其余七识不再转生。意识是六种了别识之一,分段生灭。由长期虚妄习气熏习成的藏识种子和第七末那识(思量识)与现识结合,执着“我”相和“我所”相。以既有的藏识种子为根本依因,以自己心中显现的影像为缘,执着这些虚妄因缘生起六识。
经文
譬如海浪,自心现境界风吹,若生若灭,亦如是。
白话解
大海的水,无风不起浪,藏识像大海水,心中的幻相像风,幻相的风吹动藏识海水生起虚妄的识浪。前识灭,后识生,生生灭灭,无了无休。
经文
是故,意识灭,七识亦灭。
白话解
因此,如果离心离想,离了意识,就说意识灭了。如果意识灭了,除藏识流注不灭外,前七识都灭了。
经文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不涅槃性,所作及与相。
妄想尔焰识,此灭我涅槃。
彼因彼攀缘,意趣等成身。
与因者是心,为识之所依。
如水大流尽,波浪则不起。
如是意识灭,种种识不生。
白话解
世尊把诸识因缘再说一遍,说偈言:
离作所作离诸相,离性非性说涅槃,
妄想境界所知识,妄想识灭名涅槃。
彼因彼缘作计着,意趣展转成识身,
诸识因缘唯心量,种子藏识是依因。
断除因缘相续灭,大海无风浪不兴,
同理若然意识灭,种种妄识无生因。
第八章 妄想识灭自觉圣之二
第六节十二种妄想识相
经文
复次,大慧,今当说妄想自性分别通相。若妄想自性分别通相善分别,汝及余菩萨摩诃萨离妄想,到自觉圣。外道通趣善见,觉摄所摄想妄想,断缘起种种相妄想自性行,不复妄想。
白话解
现在同你们说妄想种种相。如果你们能弄清楚种种妄想不同表现及其实质,便能舍离一切妄想,到自觉圣智境界。便能分辨外道是如何摄受种种妄想的,从而彻底断除外道见,断除种种因缘妄想自性,不再生妄想。
经文
大慧,云何妄想自性分别通相?谓言说妄想、所说事妄想、相妄想、利妄想、自性妄想、因妄想、见妄想、成妄想、生妄想、不生妄想、相续妄想、缚不缚妄想,是名妄想自性分别通相。
白话解
妄想有哪些不同的表现?通常有下列十二种表现:言说妄想,所说事妄想,相妄想,利妄想,自性妄想,因妄想,见妄想,成妄想,生妄想,不生妄想,相续妄想,缚不缚妄想。
经文
大慧,云何言说妄想?谓种种妙音歌咏之声,美乐计着,是名言说妄想 。
白话解
怎样是言说妄想?喜欢听像唱歌一样悦耳动听的言说,叫做言说妄想。
经文
大慧,云何所说事妄想?谓有所说事自性,圣智所知,依彼而生言说妄想,是名所说事妄想。
白话解
怎样是事妄想?执着圣者所说的事,认为哪些事是某某圣者说过的,从而生起妄想,叫做所说事妄想。
经文
大慧,云何相妄想?谓即彼所说事,如鹿渴想,种种计着而计着。谓坚湿暖动相,一切性妄想,是名相妄想。
白话解
怎样是相妄想?因听来的事发生联想,从而生起幻相,像鹿群执着阳焰是水一样,把坚湿暖动等幻相执着为实有其事,叫做相妄想。
经文
大慧,云何利妄想?谓乐种种金银珍宝,是名利妄想。
白话解
怎样是利妄想?贪乐财利,爱取种种金银珠宝,叫做利妄想。
经文
大慧,云何自性妄想?谓自性持此如是不异,恶见妄想,是名自性妄想。
白话解
怎样是自性妄想?固执错误知见,认为一切法自性不变,叫做自性妄想。
经文
大慧,云何因妄想?谓若因若缘有无分别因相生,是名因妄想。
白话解
怎样是因妄想?执着因缘相,执着于有无二边,叫做因妄想。
经文
大慧,云何见妄想?谓有无、一异,俱不俱恶见,外道妄想计着妄想,是名见妄想。
白话解
怎样是见妄想?执着有无、一异、俱不俱、常无常等外道错误知见,叫做见妄想。
经文
大慧,云何成妄想?谓我我所想,成决定论,是名成妄想。
白话解
怎样是成妄想?计着“我”见和“我所”知见,以为自己的所知所识,决定不会错,固执己见,叫做成妄想。
经文
大慧,云何生妄想?谓缘有无性生计着,是名生妄想。
白话解
怎样是生妄想?执着种种法是有性生或无性生,而有一切法生,叫做生妄想。
经文
大慧,云何不生妄想?谓一切性,本无生无种,因缘生无因身,是名不生妄想。
怎样是不生妄想?执着无生起种种法的种子,种种法无生因,无生因,则一切法都不生,叫做不生妄想。
经文
大慧,云何相续妄想?谓彼俱相续如金缕,是名相续妄想。
白话解
怎样是相续妄想?认为一切识相都像被一条金线串起来一样,前后相续,叫做相续妄想。
经文
大慧,云何缚不缚妄想?谓缚不缚因缘计着。如士夫方便,若缚若解,是名缚不缚妄想。
白话解
怎样是缚不缚妄想?修习方便法门,受因缘缚缠,又缚又解,解了又缚,叫做缚不缚妄想。
经文
于此妄想自性分别通相,一切愚夫,计着有无。大慧,计着缘起,而计著者,种种妄想计着自性,如幻示现种种之身。凡夫妄想,见种种异幻。
白话解
这种种不同的妄想相,都是愚夫执着有无二边见而生的妄想。愚夫执着自心显现的种种幻相,缘名相和事相生起种种妄想。凡夫见种种幻相,以为幻相不是妄想所成。
经文
大慧,幻与种种,非异非不异。若异者,幻非种种因。
若不异者,幻与种种无差别,而见差别,是故非异非不异。
白话解
幻相与种种妄想,非异非不异。如果幻相与妄想异,则执着幻相不会生出种种妄想,所以它们非异。
幻相与种种妄想又不无差别,幻相是虚妄影像,妄想是自心对幻相的错误认识,所以它们非不异。
经文
是故大慧,汝及余菩萨摩诃萨,如幻缘起妄想自性,异不异,有无,莫计着。
白话解
你们这些修习菩萨行的人,对如幻缘起的妄想自性,不应执着异不异、有无等错误知见。
经文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心缚于境界,觉想智随转。
无所有及胜,平等智慧生。
妄想自性有,于缘起则无。
妄想或摄受,缘起非妄想。
白话解
世尊把妄想识相再宣示一遍,说偈言:
执着影像受相缚,妄觉妄想随转生,
观察幻相非实有,诸法平等智慧生。
妄想执着自性有,知是缘起又说无,
说有说无心摄受,缘起妄想当真如。
经文
种种支分生,如幻则不成。
彼相有种种,妄想则不成。
彼相则是过,皆从心缚生。
妄想无所知,于缘起妄想。
白话解
种种妄想自性相,知其如幻相不实,
幻相显现种种形,形从幻起非真实。
执着幻相有是过,诸相皆从心缚生,
凡愚无知以为真,于缘起法妄想生。
经文
此诸妄想性,即是彼缘起。
妄想有种种,于缘起妄想。
世谛第一义,第三无因生①。
妄想说世谛,断则圣境界。
[注]
① 第三无因生 外道立二十五谛,以说明因中有果。第一、从冥谛初生觉,第二、从觉生无心,第三、从我心生色声香味触等,他们不知缘起根本而妄作分别,世尊批驳这是无因生。
白话解
生起妄想种种性,都是缘起无实性,
妄想见有种种身,不外缘起妄想性。
世谛所说第一义,认为诸法无因生,
于妄想处说世谛,断妄便立圣智身。
经文
譬如修行事,于一种种现,
于彼无种种,妄想相如是。
譬如种种翳,妄想众色现,
翳无色非色,缘起不觉然。
白话解
譬如修行见幻影,所起妄想随人异,
于种种相不执着,离妄想相生正智。
譬如有人眼生翳,视物不清起妄见,
翳人所见非无色,常人不见翳人见。
经文
譬如炼真金,远离诸垢秽,
虚空无云翳,妄想净亦然。
无有妄想性,及有彼缘起。
建立及诽谤,悉由妄想坏。
白话解
譬如熔炉炼真金,应当远离垢秽边,
万里晴空无翳云,心无妄想净现前。
自心清净无妄想,远离妄想众因缘,
说法生起诽谤相,都由妄想起罪愆。
经文
妄想若无性,而有缘起性。
无性而有性,有性无性生。
依因于妄想,而得彼缘起。
相名常相随,而生诸妄想。
白话解
若计妄想无自性,而说缘起有自性,
无性有性杂乱说,如此杂乱理不清。
依于妄想说缘起,从而施设立缘名,
妄想展转生无已,名不离相影随形。
经文
究竟不成就,则度诸妄想。
然后智清净,是名第一义。
妄想有十二,缘起有六种。
自觉知尔焰,彼无有差别。
白话解
若不摆脱诸妄想,欲求成就难究竟,
我说圣智第一义,妄想识灭智清净。
妄想通相有十二,妄想缘起六种因,
自觉圣智所知障,二者所缘无区分。
经文
五法为真实,自性有三种。
修行分别此,不越于如如。
众相及缘起,彼名起妄想。
彼诸妄想相,从彼缘起生。
白话解
若执五法为真实,始终执着三自性,
修行于此作分别,始终不越如如境。
自心影像为缘起,依相立名起妄想,
从彼缘起展转生,生出妄想万般相。
经文
觉慧善观察,无缘无妄想。
成已无有性,云何妄想觉?
彼妄想自性,建立二自性①。
妄想种种现,清净圣境界。
[注]
① 建立二自性 在世间法施设名相自性和事相自性,建立这两种自性,不是要弟子们执着这两种自性,而是为了引导弟子们了解这两种自性实在无所有,从而能离如此虚妄的自性。
白话解
自觉圣智善观察,断绝因缘无妄想,
圆成实智离有无,何有妄想觉知相?
依彼妄想自性相,施设建立二自性,
愚夫妄想种种现,圣智离想悉清净。
经文
妄想如画色,缘起计妄想。
若异妄想者,则依外道论。
妄想说所想,因见和合生。
离二妄想者,如是则为成。
白话解
妄想如画亦如幻,幻相妄想无区分,
若谓如幻异妄想,愚夫陷入外道论。
于妄想处说所想,因缘和合妄识身,
远离缘起妄想性,成就如来圣智身。
第七节 自觉圣智相及一乘
经文
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自觉圣智相及一乘。若自觉圣智相及一乘,我及余菩萨善自觉圣智相及一乘,不由于他通达佛法。
白话解
大慧菩萨再请佛开示:世尊!请为我们说自觉圣智相和一乘相。如果这自觉圣智相及一乘相,我和诸菩萨都能掌握自觉圣智和一乘,便能不由他力而依自力通达佛法。
经文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白话解
世尊告诉大慧:好好听着,认真思考,随时忆念。我现在详细给你们说。
大慧说:我用心听着。
经文
佛告大慧:前圣所知,转相传授,妄想无性。
白话解
佛告诉大慧:从前的圣人亲自体验到的,一代一代传授下来,妄想这个东西,并无实性。
经文
菩萨摩诃萨独一静处,自觉观察,不由于他。离见妄想,上上升进,入如来地,是名自觉圣智相。
白话解
修习菩萨行的人,独自找一处清静的地方,自觉观察;想得无上佛道,只能靠自己,离恶见妄想,上上升进,直到修入如来地。这就说是自觉圣智相。
经文
大慧,云何一乘相?谓得一乘道觉,我说一乘。
云何得一乘道觉?谓摄所摄妄想,如实处不生妄想,是名一乘觉。
白话解
怎样是一乘相?得一乘道觉,我说是一乘。
怎样是得一乘道觉?对摄所摄的一切法相,如实观察,不生妄想,就说是一乘道觉。
经文
大慧,一乘觉者,非余外道声闻缘觉,梵天王等之所能得,唯除如来,以是故,说名一乘
白话解
除如来外,其余外道、声闻、梵天王等都不可能得一乘道觉,只有如来才能得一乘道觉。这就是我说的一乘。
第八章 妄想识灭自觉圣之三
第八节 大慧问疑 为什么分别说三乘 而不直说一乘
经文
大慧白佛言:世尊,何故说三乘而不说一乘?
白话解
大慧问佛:为什么分别说三乘,而不直说一乘?
经文
佛告大慧:不自般涅槃法,故不说一切声闻缘觉一乘。以一切声闻缘觉,如来调伏,授寂静方便而得解脱,非自己力,是故不说一乘。
白话解
佛告诉大慧:“声闻、缘觉不可能凭自力到涅槃境界,所以不跟他们说一乘。一切声闻缘觉,靠如来所授寂静法门调伏烦恼,而得解脱,不是靠自力得解脱,所以不跟他们说一乘。
经文
复次,大慧,烦恼障业习气不断,故不说一切声闻缘觉一乘。不觉法无我,不离分段死①,故说三乘。
[注]
① 不离分段死 六种了别识的生灭现象,称为分段生灭,古人翻译为分段死。声闻弟子初果、二果、三果,都未断分段生灭,四果阿罗汉才断分段生灭。缘觉乘也一样,要修成辟支佛才断分段生灭。初学的声闻缘觉不离分段死。
白话解
再说,一切声闻缘觉未断余习烦恼,所以不跟他们说一乘。他们还未了悟法无我,在未得阿罗汉之前,都未离分段死,所以我分别说三乘。
经文
大慧,彼诸一切起烦恼过习气断,及觉法无我,彼一切起烦恼过习气断,三昧乐味着非性无漏界①觉。觉已,复入出世间上上无漏界②,满足众具,当得如来不思议自在法身。
[注]
① 非性无漏界漏,即是烦恼。因有烦恼,心神不宁,导致生命功能紊乱,从而泄漏生命能量,所以把烦恼叫做漏。无漏,即无烦恼。声闻阿罗汉虽然只断起烦恼,只离分段死,但已经坚定信心,不再退转,相对来说,也可说是修入了无漏界。因为他们还执着一切法无自性,比佛菩萨的正觉正受还差一大截,所以又说是“非性无漏界”。这是声闻缘觉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② 出世间上上无漏界从非性无漏界再进一步,起无分别智,烦恼即菩提,生死涅槃平等,真妄无二;当下见性,即心是佛。这就是出世间上上无漏界。
白话解
当声闻断了起烦恼和余习这二种烦恼、建立法无我观点之后,便能明白三昧乐也是虚妄的境界,从贪着三昧乐的境界中解脱出来,从非性无漏界入出世间上上无漏界,具足一切功德,亦可得如来不可思议自在法身。
经文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天及梵乘,声闻缘觉乘,
诸佛如来乘,我说此诸乘。
乃至有心转,诸乘非究竟。
若彼心灭尽,无乘及乘者。
白话解
世尊把三乘、一乘的观点再宣示一遍,说偈言:
三界诸天及梵乘,声闻乘及缘觉乘,
与及诸佛如来乘,为度众生说诸乘。
诸乘都有心量转,所说诸乘非究竟,
若到妄心除灭尽,无有乘者亦无乘。
经文
无有乘建立,我说为一乘。
引导众生故,分别说诸乘。
解脱有三种,及与法无我。
烦恼智慧等,解脱则远离。
白话解
诸乘是乘亦非乘,强为之名说一乘,
只为引导众生故,随机分别说诸乘。
相空无作三解脱,入法无我求究竟,
烦恼智慧平等观,可得解脱离诸乘。
经文
譬如海浮木,常随波浪转。
声闻愚亦然。相风所漂荡。
彼起烦恼灭,余习烦恼愚。
味着三昧乐,安住无漏界。
白话解
譬如海水漂浮木,浮木随着波浪转,
声闻愚昧着妄相,相风漂荡心浪转。
彼起烦恼虽已灭,余习烦恼却依然,
一心贪着三昧乐安住非性无漏边。
经文
无有究竟趣,亦复不退还。
得诸三昧身,乃至劫不觉。
譬如昏醉人,酒消然后觉。
彼觉法亦然,得佛无上身。
白话解
无有究竟智不圆,可不退还欲界天。
醉于玄妙三昧身,永劫不觉实堪怜。
譬如饮酒昏醉人,酒消然后觉迷津,
顿时豁然心觉悟,亦能得佛无上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