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白话解卷一--观辉

楞伽经白话解卷一     楞伽经   刘宋·求那跋陀罗译   学子观辉白话解   前言   序   在灵山法会上,大梵天王以金色的波罗花献给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拈着这金色的波罗花向到会的大众展示却没有说什么,众弟子都不明白释迦牟尼佛的心意。大迦叶也没有说什么,只是会意地向着释迦牟尼佛开颜微笑。释迦牟尼佛就这样把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的微妙法门付嘱给了大迦叶。   大迦叶是禅宗的第一代祖师,禅宗在印度二十八传,传到菩提达摩。菩提达摩在南朝宋末(公元六世纪初)到中国广州,入北魏,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以《楞伽经》四卷付给慧可。从此,菩提达摩便成了中国禅宗的开山祖师,《楞伽经》便成了中国禅宗的传法心印。   《楞伽经》说的是出世间上上法,是最上乘法。   把释迦牟尼佛在楞伽山顶的法会上说的法,汇集起来,就是《楞伽经》。这次说法的的对象,是已修入菩萨道第八地、已得无生法忍的大阿罗汉和大菩萨。   全经贯穿一条主线:佛法非常非无常,佛说法离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   全经宗旨是,破除我执,特别是破除法执,确立人无我观和法无我观;离因缘,离妄识,入自觉圣智万法如如境界。   本经重点宣说如来藏心在如幻三昧中的作用和机理,还着重提出“法界本住、法缘自得”的观点,只有刻苦深入到修禅实践中去,才有可能证得无上菩提,如实地认识本住的法界,达到主客观的高度统一。   《楞伽经》可说是大乘佛教的精华,体现了佛陀伟大的智慧。全经充满辩证的观点和实事求是的方法,可以说,这是一部辩证的认识论,是一部指导最上乘修行实践的微心妙旨。在注重理论的唯识宗和注重实修的藏密中,《楞伽经》都有崇高的地位。   译者天竺僧人求那跋陀罗粗通汉语,古印度语言与汉语言的语法多有倒装,且古汉语和当今白话又有很大距离,今人读《楞伽经》,但从文句来说,已好似小学生用散词拼句那么吃力,更何况说的是如幻三昧的修行事,又是比哲学还要抽象的原理。对于没有一点修禅实践体验的人,没有一点哲学常识的人,则更是难上加难了。   本译注以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楞伽经集註》为蓝本,分章标题为译注者所加。   译注者抱着一个探讨的目的,想努力弄清楚释迦牟尼佛究竟说了些什么?禅宗思想为什么对中国文化会产生那么大的影响?中国禅宗在中唐时期已传到了朝鲜、日本和南洋,近来欧美发达国家又正在悄悄兴起学佛修禅之风。禅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魅力?   译注者不自量力,像蚂蚁啃硬骨头那样,总算写出了这译注本,充其量只是本人的读书笔记而已。   宋·温陵禅师说:“经,能诠之文而已。诠,犹筌也。知经为筌,则从而释者,皆筌也,非鱼也。”   本译注能否算是筌,尚不得而知也,何敢望鱼乎?谨请大德慈悲示诲。   公元二000年岁次庚辰七月八日观辉谨识。   题解   《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楞伽意为常人无法到达。   阿跋多罗意为无上。   一切佛语心:心指心意识;佛,在这里特指释迦牟尼;释迦牟尼关于一切心意识的论述,称为一切佛语心。   释迦牟尼对信根谆熟的阿罗汉和大菩萨说最上乘修行法,破除法执,正确认识起幻观幻的如幻三昧中幻觉幻相的机理,让他们得以除疑解惑,趣向无上佛道。   这经说的不是一般的认识论,而是最上乘的修行法,是修行中的秘密心法。   《楞伽经》是释迦牟尼传给摩诃迦叶的心印,心印又名正法眼藏。中国禅宗初祖达摩把四卷《楞伽经》传给二祖慧可。   译者简介   求那跋陀罗,公元394年生,468年卒。中天竺僧人。南朝宋元嘉十二年(435年)到广州,文帝派人迎至建康,集徒众七百余人译经,先后译出《杂阿含经》、《大法鼓经》、《胜鬘经》、《楞伽经》等大乘经一百多卷。 楞伽经白话解卷一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 第一章 矛盾对立百八句之一     卷一一切佛语心品第一   第一章 矛盾对立百八句   本章有三节 一 法会因由大慧问佛甚深义 二 佛以长偈答大慧所问 三节 矛盾对立一百零八句   第一节 法会因由 大慧问佛甚深义   经文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南海滨楞伽山顶,种种宝华以为庄严。与大比丘①僧及大菩萨②众俱。   [注]   ① 比丘 出家修行的男子。   ② 大菩萨 发大菩提心,修习大乘菩萨行,求自己得解脱,并且化度广大有情众生,同登极乐佛国净土,这样的修行人都可称为菩萨。已修得功德圆满的菩萨称为大菩萨。   白话解   我这里说的都是我亲见亲闻的。   在南海之滨,有座很高很高的望不到顶的楞伽山。一天,佛和许多大比丘、大菩萨来到楞伽山,在山顶举行法会。   经文   从彼种种异佛刹来,是诸菩萨摩诃萨无量三昧①自在之力,神通游戏。   大慧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   [注]   ① 三昧 在禅定中的玄妙境界。   白话解   大菩萨们来自四面八方,个个都有很高的道行,在无量三昧中,观照自在,神通游戏。   他们推举大慧菩萨为首席,向佛请教修行佛法的微心妙旨。   经文   一切诸佛手灌其顶,自心现境界,善解其义。种种众生,种种心色,无量度门,随类普现。   于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究竟通达。   白话解   法会开始了,在佛的引导下,在一片轻松愉快而又庄严的气氛中,会众进入神奇的玄妙的三昧境界。他们化度众生的方便法门。眼前各色景象,千变万化,异彩纷呈。   大菩萨们都熟悉这些修行中出现的如幻如化的现象,通达心意识的五法三自性,确立了人无我和法无我的观点,对三昧中的无量变幻,都了然无碍,神通自在。   经文   尔时大慧菩萨与摩帝菩萨俱游一切诸佛刹土①,承佛神力, 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以偈赞佛:   白话解   大慧菩萨与众位智慧菩萨神游诸佛刹土,然后神意回归楞伽法会,承佛神力,从座起身,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唱偈赞叹佛的功德:   经文   世间离生灭,犹如虚空华。   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一切法如幻,远离于心识。   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远离于断常,世间恒如梦。   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知人法无我,烦恼及尔焰②。   常清净无相,而兴大悲心。   一切无涅槃,无有涅槃佛。   无有佛涅槃,远离觉所觉。   若有若无有,是二悉俱离。   牟尼寂静观,是则远离生。   是名为不取,今世后世净。   [注]   ① 刹土原意指国土,在此专指心中的世界,即是在三昧中见闻觉知的各种现象。   ② 尔焰自心执着的既有的知识。   白话解   观察世间离生灭,生灭犹如虚空花,   智者不得有与无,兴大悲心度迷邪。   一切法相皆如幻,远离心识无疵瑕,   智者不得有与无,兴大悲心度迷邪。   大乘远离断与常,世间如梦话无差,   智者不得有与无,兴大悲心度迷邪。   人法无我善知见,烦恼智障从根拔,   智者无相常清净,兴大悲心度迷邪。   若住涅槃不是佛,修行佛乘无涅槃   佛乘远离觉所觉,不住涅槃是正观。   所觉若有若无有,是有是无二俱离,   圣智寂静善观察,远离生灭得如如。   已离生灭无可取,常净遍知大导师。   经文   尔时大慧菩萨偈赞佛已,自说姓名:   我名为大慧,通达于大乘。   今以百八义,仰谘尊中上。   白话解   大慧菩萨唱偈赞佛之后,接着自说姓名:   我的名字叫大慧,已经通达大乘旨,   仰请世尊为解说,一百八句最胜义。   经文   世间解之士,闻彼所说偈,观察一切众,告诸佛子言:   汝等诸佛子,今皆恣所问。   我当为汝说,自觉之境界。   白话解   世尊听了大慧的偈,环顾法会大众,对会众诸佛子说:   会中诸位皆佛子,心有疑惑只管提,   自觉境界今当说,除疑解惑自无迷。   经文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承佛所听,顶礼佛足,合掌恭敬,以偈问曰:   云何净其念?云何念增长?   云何见痴惑?云何惑增长?   何故刹土化,相及诸外道?   云何无受次?何故名无受?   白话解   接着,大慧菩萨听了佛的话,顶礼佛足,合掌恭敬,以偈提问:   怎样能得净心念?怎样会有念增长?   何故生起见痴惑?怎样会有惑增长?   何故刹土多变化,会有外道诸般相?   何故受想无次第?怎样叫做无受想?   经文   何故名佛子?解脱至何所?   谁缚谁解脱?何等禅境界?   云何有三乘?唯愿为解说。   缘起何所生?云何作所作?   白话解   怎样才得称佛子?究竟解脱至何处?   谁身受缚谁解脱?修禅境界又如何?   何以分别有三乘?唯愿世尊为解说。   缘起之性从何生?因何会有作所作?   经文   云何俱异说?云何为增长?   云何无色定,及与灭正受?   云何为想灭?何因从定觉?   云何所作生,进去及持身?   白话解   何故生出俱或异?怎能增长智慧身?   何谓无色空处定?入灭正受怎区分?   怎样才是受想灭?修入定觉从何因?   从何因地生何果?修行路上怎持身?   经文   云何现分别?云何生诸地?   破三有者谁?何处身云何?   往生何所至?云何最胜子?   何因得神通,及自在三昧?   白话解   为何显现分别相?行地有无次第分?   谁身破除三界有?到了何处名何身?   欲求往生何所至?怎样才是最胜子?   如何修得神通力,三昧自在任嬉戏?   经文   云何三昧心,最胜为我说?   云何名为藏?云何意及识?   云何生与灭?云何见已还?   云何为种性,非种及心量?   白话解   何谓三昧清净心?何谓识藏如来藏?   何谓心意及诸识?唯愿世尊解迷茫。   怎样观察生与灭?知见怎得还真常?   何谓种性及非种?怎样分别诸心量?   经文   云何建立相,及与非我义?   云何无众生?云何世俗说?   云何为断见,及常见不生?   云何佛外道,其相不相违?   白话解   何因建立种种相?何说不符第一义?   因何说是无众生?何是世俗之论议?   何谓断见及常见?何谓不生真实义?   何以佛道及外道,显现幻相亦无异?   经文   云何当来世,种种诸异部?   云何空何因?云何刹那坏?   云何胎藏生?云何世不动?   何因如幻梦,及犍闼婆城⑴,   [注]   ① 犍闼婆城 犍闼婆城,指空中幻化的城廓,即海市蜃楼。   白话解   何故当世及来世,经藏说法不尽同?   怎样观察刹那坏?因何说法如虚空?   何是法相胎藏生?何故法界本不动?   海市蜃楼原是幻,为何众生如幻梦?   经文   世间热时焰,及与水月光?   何因说觉支,及与菩提分?   云何国土乱?云何作有见?   云何不生灭,世如虚空华?   白话解   世间譬作热时焰,又譬水月与光电;   因何演说诸觉支?何是菩提大方便?   因何国土见惑乱?因何迷情作有见?   为何不生亦不灭,世间犹如空花现?   经文   云何觉世间?云何说离字?   离妄想者谁?云何虚空譬?   如实有几种?几波罗蜜心?   何因度诸地?谁至无所受?   白话解   修行如何觉世间?智者为何离文字?   谁离妄想识转智?何是虚空真实义?   如实异名有几种?波罗密心有几种?   以何因心度诸地?至无所有谁受用?   经文   何等二无我?云何尔焰净?   诸智有几种?几戒众生性?   谁生诸宝性,摩尼真珠等?   谁生诸语言,众生种种性?   白话解   怎能修入二无我?怎能修得智障净?   佛说诸智有几种?怎样持戒度迷情?   摩尼珍珠大价宝,是谁本具诸宝性?   是谁生起诸语言,宣示众生种种性?   经文   明处及伎术,谁之所显示?   伽陀有几种?长颂及短句。   成为有几种?云何名为论?   云何生饮食,及生诸爱欲?   白话解   五明理论及技术,是谁发明并应用?   经书偈颂有几种?何谓短句与长颂?   何谓世论外道论?成道之法有几种?   世人为何贪饮食,爱欲之心多放纵?   经文   云何名为王,转轮及小王?   云何守护国?诸天有几种?   云何名为地,星宿及日月?   解脱修行者,是各有几种?   白话解   有何功德称为王,称转轮王称小王?   佛刹有何守护国?三界诸天甚模样?   修行诸地是何名?世界几许日月星?   世界几种修行者,能得解脱国土净?   经文   弟子有几种?云何阿阇黎?   佛复有几种?复有几种生?   魔及诸异学,彼各有几种?   自性及与心,彼复各几种?   白话解   佛之弟子有几种?何等称为轨范师?   佛之名身有几种?各种名身是何义?   魔道外道诸异学,他们所说何论议?   妄心净心怎分别?自性又有几种异?   经文   云何施设量?唯愿最胜说。   云何空风云?云何念聪明?   云何为林树?云何为蔓草?   云何象马鹿?云何而捕取?   白话解   何故施设唯假名?唯愿世尊为明示。   何等是为念聪明?说空风云何譬喻?   譬喻何事为蔓草?譬喻何事为林树?   何事譬作象马鹿?施设何法而捕取? 楞伽经白话解卷一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 第一章 矛盾对立百八句之二     经文   云何为卑陋?何因而卑陋?   云何六节摄?云何一阐提?   男女及不男,斯皆云何生?   云何修行退?云何修行生?   白话解   何种理法属卑陋?因何而生卑陋智?   何法称为六节摄?何类称为一阐提?   何谓男女及不男?此等议论作何观?   为何修行会退转?怎样修行不退还?   经文   禅师以何法?建立何等人?   众生生诸趣,何相何像类?   云何为财富?何因致财富?   云何为释种?何因有释种?   白话解   禅师施设何等法,契机契理行化度?   众生何以生诸趣?诸趣分别至何土?   所谓资财何所指?怎能积集富资财?   何人何因有佛种?众生怎得见如来?   经文   云何甘蔗种?无上尊愿说。   云何长苦仙?彼云何教授?   如来云何于,一切时刹现,   种种名色类,最胜子围绕?   白话解   唯愿世尊再开示,何等名为甘蔗种?   何等名为长苦仙?他们教授何为宗?   如来何以一切时,刹时显现众色像,   佛子眷属共围绕,众宝光明庄严相?   经文   云何不食肉?云何制断肉?   食肉诸种类,何因故食肉?   云何日月形,须弥及莲华,   师子胜相刹,侧住覆世界,   白话解   因何修行不食肉?上乘为何制断肉?   世间食肉诸种类,有何因缘嗜食肉?   因何天上有日月,地有须弥与莲花?   何以师子胜相刹,周覆世界吐光霞?   经文   如因陀罗网,或悉诸珍宝,   箜篌细腰鼓,状种种诸华,   或离日月光,如是等无量,   云何为化佛?云何报生佛?   白话解   梵天之王张帝网,层层珍宝醉迷家?   世间箜篌细腰鼓,牡丹芍药种种花。   复有黑暗无明处,如是无量多变化?   何为亿万化身佛?何为圆满报身佛?   经文   云何如如佛?云何智慧佛   云何于欲界,不成等正觉?   何故色究竟,离欲得菩提?   善逝般涅槃,谁当持正法?   天师住久如?正法几时住?   白话解   何为如如法身佛?何为无定智慧佛?   为何欲界修行者,不能修得等正觉?   何故修入色究竟,一念离欲得菩提?   若是至尊般涅槃,后世正法谁住持?   世尊住世多久如?正法弘开至何时?   经文   悉檀及与见,各复有几种?   毗尼比丘分,云何何因缘?   彼诸最胜子,缘觉及声闻。   何因百变易?云何百无受?   白话解   复有几种遍施法?凡圣各持何知见?   修行戒律分几种?何因功德有深浅?   修如来乘最胜子,缘觉声闻诸同俦。   因何见相百变易?何得离相百无受?   经文   云何世俗通?云何出世间?   云何为七地?唯愿为演说。   僧伽有几种?云何为坏僧?   云何医方论?是复何因缘?   白话解   何等名为出世间?何等名为世俗通?   唯愿世尊为演说,何是住于七地中?   和合僧有几种义?坏和合僧何所指?   何因建立医方论,立医方论何宗旨?   经文   何故大牟尼,唱说如是言:   迦叶拘留孙,拘那含是我。   何故说断常,及与我无我?   何不一切时,演说真实义,   白话解   世人至仰三界尊,世尊因何作是言:   我名亦叫拘那含,又叫迦叶拘留孙?   何故说断亦说常,亦说有我无我事?   何不一切化度时,演说如来真实义?   经文   而复为众生,分别说心量?   何因男女林,诃梨阿摩勒,   鸡罗及铁围,金刚等诸山,   无量宝庄严,仙闼婆充满?   白话解   以何因缘为众生,分别演说诸心量?   何因复说男女林,神药仙果世间相?   何故四周铁围山,坚牢屏蔽此世间?   何故无量庄严土,充满乐神与诸仙?   第二节 佛以长偈答大慧所问   经文   无上世间解,闻彼所说偈。   大乘诸度门,诸佛心第一。   善哉善哉问,大慧善谛听,   我今当次第,如汝所问说:   白话解   世尊无上世间解,闻知大慧所说偈。   宣示大乘诸度门,诸佛语心最第一。   善哉善哉如此问,大慧汝等善谛听,   我今次第解汝惑,如汝所问一一说:   经文   生及与不生,涅槃空刹那。   趣至无自性,佛诸波罗密。   佛子与声闻,缘觉诸外道。   及与无色行,如是种种事。   白话解   诸法有生及无生,涅槃空观刹那义;   佛法各种波罗密,有无自性及趣至。   世间外道与魔道,声闻缘觉与佛子;   欲界色界无色界,如是修行种种事。   经文   须弥巨海山,洲渚刹土地,   星宿及日月,外道天修罗,   解脱自在通,力禅三摩提。   灭及如意足,觉支及道品。   白话解   须弥诸山及巨海,诸刹土地与洲渚;   外道修罗诸有天,日出月落星斗移。   解脱自在与神通,念力禅定三摩提;   寂灭及诸如意足,道品之中诸觉支。   经文   诸禅定无量,诸阴身往来,   正受灭尽定,三昧起心说。   心意及与识,无我法有五,   自性想所想,及与现二见。   白话解   禅定之中诸阴行,阴身往来不往来。   正觉正受灭尽定,三昧起心恒自在。   心意意识及五法,人法二种无有我;   自性及与想所想,种种见相与能所。   经文   乘及诸种性,金银摩尼等,   一阐提大种,荒乱及一佛。   智尔焰得向,众生有无有。   象马诸禽兽,云何而捕取?   白话解   小乘大乘诸种性,金银珍宝与摩尼;   一阐提与四大种,国土惑乱及一佛。   智障净及向大道,世间众生有无有;   如何施设能捕取,象马鹿等诸禽兽。   经文   譬因成悉檀,及与作所作。   丛林迷惑通,心量不现有。   诸地不相至,百变百无受。   医方工巧论,伎术诸明处。   白话解   因缘譬喻施教化,成作所作得成就;   丛林独处得通达,离诸心量无所有。   诸地离相无所住,如幻百变百无受;   医方工巧诸技术,建立明处作教授。   经文   诸山须弥地,巨海日月量。   下中上众生,身各几微尘?   一一刹几尘?弓弓数有几?   肘步拘楼舍,半由延由延。   白话解   山高海深日月明,高大光明怎度量?   芸芸众生下中上,几大几小几短长?   一一刹土几微尘?弓弓距离有几丈?   几肘几步或几里,何能计度诸般相?   经文   兔毫窗尘虮,羊毛面麦尘,   钵他几面麦?呵罗面麦几?   独笼那佉梨,勒叉及举利,   乃至频婆罗,是各有几数?   白话解   多少兔绒如虮大?多少羊绒麦粒粗?   一升能容几麦粒?一斗麦粒如何数?   一斛十斛又怎算?一万一亿又如何?   再算兆斛麦粒数,准确计算有几多?   经文   为有几阿□⑴,名舍梨沙婆?   几舍梨沙婆,名为一赖提?   几赖提摩沙? 几摩沙陀那?   复几陀那罗?为迦梨沙那?   [注]   阿[上少下兔] 极小极小的微尘。   白话解   再想多少极微尘,才合一粒芥末重?   多少芥末聚起来,重量恰与草籽同?   多少微尘等一豆,一铢又有几微尘?   如此不断算下去,算了一两算一斤。   经文   几迦梨沙那,为成一波罗?   此等积聚相,几波罗弥楼?   是等所应请,何须问余事?   白话解   多少微尘成一两,一斤又有几微尘?   如是世间积聚相,须弥山重有几斤?   若能明白此等事,其余诸事何须问?   经文   声闻辟支佛,佛及最胜子,   身各有几数,何故不问此?   火焰几阿[少+兔]?风阿[少+兔]复几?   根根几阿[少+兔]?毛孔眉毛几?   白话解   声闻及与辟支佛,诸佛及与最胜子,   诸身各各有几数,如何计度高与低?   如何计度风与火?多少眉毛与发丝?   此等问题得分明,余事不问自可知。   经文   护财自在王,转轮圣帝王,   云何王守护?云何为解脱?   广说及句说,如汝之所问。   众生种种欲,种种诸饮食。   白话解   你所提问种种事:护财王与转轮王,   诸天龙神守护王,修行解脱自在王。   如何说法行教化,广说句说随根量;   众生五欲多放纵,饮食不节生狂妄。   经文   云何男女林,金刚坚固山?   云何如幻梦,野鹿渴爱譬?   云何山天仙?犍闼婆庄严?   解脱至何所?谁缚谁解脱?   白话解   何是金刚坚固山,男女之林何所指?   何以生灭如幻梦,野鹿渴爱作譬喻?   何是山中诸神仙?何以佛土净庄严?   谁身受缚谁解脱?到何处所脱缚缠?   经文   云何禅境界,变化及外道,   云何无因作?云何有因作?   有因无因作,及非有无因?   云何现已灭?云何净诸觉?   白话解   诸禅境界多变化,如何免堕外道天?   所作有因是何因?是否无因本自然?   何谓有因无因作?何谓非有非无因?   何以生后复还灭?何以离觉见乃真? 楞伽经白话解卷一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 第一章 矛盾对立百八句之三     经文   云何诸觉转,及转诸所作?   云何断诸想?云何三昧起?   破三有者谁?何处为何身?   云何无众生,而说有吾我?   白话解   为何觉识随缘转,攀缘作意何时尽;   如何能断诸妄想,如何生起三昧心。   谁身破除三界有,到何处所名何身;   为何佛说无众生,复说有我无我论。   经文   云何世俗说?唯愿广分别。   所问相云何,及所问非我?   云何为胎藏,及种种异身?   云何断常见?云何心得定?   白话解   世俗之说多杂乱,求无上道善分辨;   此中所问世间相,多有异义非我见。   又问识藏如来藏,及与种种异识身;   何是外道断常见,如何得见清净心?   经文   言说及诸智,戒种性佛子?   云何成及论?云何师弟子?   种种诸众生,斯等复云何?   云何为饮食,聪明魔施设?   白话解   言说诸相及实义,无间种性及佛子;   修行分别几种智,何是弟子轨范师?   种种众生如何度,如何离妄得圆成?   如何饮食与施设,如何降魔见聪明?   经文   云何树葛藤,最胜子所问?   云何种种刹,仙人长苦行?   云何为族姓?从何师受学?   云何为丑陋?云何人修行?   白话解   何等称为最胜子,葛藤林树何譬喻?   仙人何故长苦行,因何刹土种种异?   又问为何族姓异,何师教授诸异学?   为何世法多卑陋,欲界修行无正觉。   经文   欲界何不觉,阿迦腻吒成?   云何俗神通?云何为比丘?   云何为化佛?云何为报佛?   云何如如佛,平等智慧佛?   白话解   如果修得色究竟,一念离欲得菩提。   俗谛神通何行止?出家释子何归依?   何为亿万化身佛?何为圆满报身佛?   何为如如智慧佛,三世十方无量佛。   经文   云何为众僧?佛子如是问。   箜篌腰鼓华,刹土离光明,   心地者有七,所问皆如实。   此及余众多,佛子所应问。   白话解   又问何是和合僧,坏和合僧是何义。   刹土示现众色相,鼓乐弦歌皆佛事。   菩萨七地名住地,诸地修行无次第;   若有其余疑惑事,亦可提问息众疑。   经文   一一相相应,远离诸见过。   悉檀离言说,我今当显示。   次第建立句,佛子善谛听.   此上百八句,如诸佛所说。   白话解   法施化度离言说,远离见过入实义;   以上所问诸般相,我今一一为显示。   次第方便建立句,佛子用心善谛听.   此上所说百八句,正如十方诸佛说。   第三节 矛盾对立一百零八句   观辉按   百八句是诸经都讲的一百零八对互相依存又互相对立的概念。宋·求那跋陀罗译本有缺漏,今据释正受注本从唐·实叉译本补上,恰好一百零八对。   [原文]   生句、不生句,常句、无常句,相句、无相句,住异句、非住异句,刹那句、非刹那句,自性句、离自性句,空句、不空句,断句、不断句,边句、非边句,中句、非中句,常句、非常句,缘句、非缘句,因句、非因句,烦恼句、非烦恼句,爱句、非爱句,方便句、非方便句,巧句、非巧句,净句、非净句,成句、非成句,譬句、非譬句,弟子句、非弟子句,师句、非师句,种性句、非种性句,三乘句、非三乘句,所有句、非所有句,愿句、非愿句,三轮句、非三轮句,相句、非相句,有品句、非有品句,无句、非无句,俱句、非俱句,缘自圣智句、非缘自圣智句,现法乐句、非现法乐句,刹土句、非刹土句,阿?句、非阿?句,水句、非水句,弓句、非弓句,实句、非实句,数量句、非数量句,计数句,非计数句,明句、非明句,虚空句、非虚空句,云句、非云句,工巧技术明处句、非工巧技术明处句,风句、非风句,地句、非地句,心句、非心句,施设句、非施设句,自性句、非自性句,阴句、非阴句,众生句、非众生句,慧句、非慧句,涅槃句、非涅槃句,尔焰句、非尔焰句,外道句、非外道句,荒乱句、非荒乱句,幻句、非幻句,梦句、非梦句,焰句、非焰句,像句、非像句,轮句、非轮句,犍闼婆句、非犍闼婆句,天句、非天句,饮食句、非饮食句,淫欲句、非淫欲句,见句、非见句,波罗密句、非波罗密句,戒句、非戒句,日月星宿句、非日月星宿句,谛句、非谛句,果句、非果句,灭句、非灭句,起句、非起句,治句、非治句,法相句、非法相句,支句、非支句,巧明处句、非巧明处句,禅句、非禅句,迷句、非迷句,现句、非现句,护句、非护句,族句、非族句,仙句、非仙句,王句、非王句,摄受句、非摄受句,宝句、非宝句,记句、非记句,一阐提句、非一阐提句,女男不男句、非女男不男句,味句、非味句,事句、非事句,身句、非身句,觉句、非觉句,动句、非动句,根句、非根句,有为句、非有为句,无为句、非无为句,因果句、非因果句,色究竟句、非色究竟句,节句、非节句,丛树葛藤句、非丛树葛藤句,杂句、非杂句,说句、非说句,决定句、非决定句,戒律句、非戒律句,比丘句、非比丘句,处句、非处句,字句、非字句。 楞伽经白话解卷一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 第二章 如幻众生自心生之一     第二章 如幻众生自心生   本章有七节 一 略说识相 二转识灭但藏识不灭流注不灭 三 略说识的七种自性 四 标示七种第一义境界 五 三有苦灭爱业缘灭自心所现幻境随见 六 一切如幻众生都自心生 七得如幻三昧到无生佛地   第一节 略说识相   经文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诸识有几种生住灭?   白话解   大慧问佛:世尊,人们的种种识,是怎样发生,怎样形成,又是怎样消亡的?   经文   佛告大慧:诸识有二种生住灭,非思量所知。诸识有二种生,谓流注生及相生。有二种住,谓流注住及相住。有二种灭,谓流注灭及相灭。   白话解   佛告诉大慧:种种识的发生、形成和消亡,只靠思量比度之心,是无法正确理解的。其中有两个重要的因素:一个是相(表象)的生灭变化和作用,一个是流注的生灭变化和作用。   经文   大慧,诸识有三种相。谓转相、业相、真相。   白话解   想弄清楚心意识的变化和作用,要从它的转化、业用和真相三方面去考察。   经文   大慧,略说有三种识,广说有八相①。何等为三,谓真识、现识及分别事识。   [注]   ① 八种识相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思量)识、藏识。前六识专管分别,是刹那间生、刹那间灭的了别识;第七识梵音为末那,汉译为意,专管恒审思量;第八识梵音阿赖耶,有执藏的功能,故名藏识。   白话解   粗略地分有三种识,详细分有八种识相。略分三种是什么?叫做真识、现识和分别事识。   经文   大慧, 譬如明镜持诸色像,现识处现,亦复如是。   白话解   譬如镜子里原来并不存在什么色像,镜子却能把它前边的色像反映出来。人们心中的现识和镜子的色像一样,是事物在心中反映出来的识相。   经文   大慧,现识及分别事识,此二坏不坏,相展转因。   白话解   因有现识而生分别事识,因分别事识,又生新的现识,因前一个识生了跟着又坏灭了,便有后一个识生,如是展转为因,展转相生。展转坏灭。   经文   大慧,不思议熏及不思议变是现识因。大慧,取种种尘及无始妄想熏,是分别事识因。   白话解   不思议的熏习和不思议的变易是生起眼前现识的原因。摄取种种客尘和无始以来妄想习气的熏习,是生起分别事识的原因。   略说八识   唯识三十颂说:   由假说我法 有种种相转 彼依识所变 此能变为三   谓异熟思量 及了别境识 初阿赖耶识 异熟一切种   不可知执受 处了常与触 作意受想思 相应唯舍受   是无覆无记 触等亦如是 恒转如暴流 阿罗汉位舍   次第二能变 是识名末那 依彼转缘彼 思量为性相   四烦恼常俱 谓我痴我见 并我慢我爱 及余触等俱   有覆无记摄 随所生所系 阿罗汉灭定 出世道无有   次第三能变 差别有六种 了境为性相 善不善俱非   浅谈大乘唯识论六识的因缘及其功能   在翻译中都说前六识是了别识。了别这个名,容易让人产生歧义。会误解为已经审察确定了。其实指的是未经思量推度,未经审察确定的感性认识。   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意知法,六根接触六尘,了别六识相,都是刹那间的事。   六识的共同功能是了别当下接触的内外境,故说了境为性相。六识的生灭,像放映机将活动的底片通过镜头放映到屏幕上一样,刹那生,刹那灭,展转相续,人们才能认识一个变化着的事物的片断。   六识生起的因缘是什么?根本依也是阿赖耶识。   婴儿多次接触过烧红的木炭后,一见到烧红的木炭,便知道它会烫手;多次听过小鸡的叫声后,一听到吱吱声,便知道是小鸡叫;多次反复,便是熏习,经过熏习形成了阿赖耶识种子。这个识种子,是六识的根本依。   除此根本依外,还有两个不可或缺的条件,一个是根,一个是境。在上面两个例子中,眼根和见到的烧红的木炭跟识种子结合,生成了眼识;耳根和听到的吱吱叫声跟识种子结合,生成了耳识。   还有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境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自体及其运动,而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心中的反映,只是在人们脑子里跟客观事物相似的影像。客观事物不能跑到人们的脑子里,人们的神经末梢也不能伸到身体外面去。   大脑神经系统只能接触到六根和客观事物结合的六尘,六识所了别的是六尘。那么,六识能不能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呢?现在来探讨这个问题。   以眼识为例。当眼根有毛病时,或视物模糊,或发生重影,或不辨颜色,或见空中生花。有毛病的眼根和外面的境色所结合成的色尘,不可能是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自然这样生成的眼识不是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   当眼根没有毛病时,和外面的境色结合所生成的眼识,是不是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了?还不能如是说。有个贪财的笨蛋,拿着塑料做的仿真手枪去抢劫银行,胆小的银行营业员还会被这仿真枪吓坏呢。人们接触事物的瞬间,通常是见点不见面,知表不知里,更不容易认识事物的来龙去脉和横向联系。这说明没有毛病的眼根和外面的境色所结合成的色尘,也不可能是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自然这样生成的眼识也不是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   总而言之,依因缘起、刹那生、刹那灭的六识所认识到的知识,都不是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所以说六识都是妄识。   六识生起的第一刹那,只是直觉的感性认知,当未经末那识加工之前,是没有善恶之分的。所以说,“善不善俱非”。   说说第七识这个名的来历   《杂阿含卷十三》(三二九经)说:世尊告诸比丘,有六思身。云何为六?谓眼触生思,耳、鼻、舌、身、意触生思。是名六思身。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一》说六思身:   阿难,我本为汝说六思身。眼思,耳、鼻、舌、身、意思。阿难,此六思身,汝当为诸年少比丘说以教彼。   《中阿含卷第四十一》(一六二经)说:   若有比丘于此五界(地、水、火、风、空)知其如真。知如真已,心不染彼而解脱者,唯有余识。此何等识?乐识、苦识、喜识、忧识、舍识。   这些余识,肯定也不是前六识能担负的。谁担负?还是这个我暂且叫的“思量识”。   舍利弗是佛陀身边最能说法的弟子。许多时候,佛陀说了大意,比丘门就去找舍利弗详细演说。在《舍利弗毗昙论》首先出现“七识”这个名。   《舍利弗毗昙论问分》:   云何七识界?眼识界,耳、鼻、舌、身、识界,意界,意识界。   在这里,称第七识为意界。已经把第七识和意根区别开来。   《阿毗昙心论》说心法七:   所名曰识阴,此即是意入。于十八界中,亦复说七种。   谓识阴即是意入。于识界中七种分别:眼识,耳、鼻、舌、身、意识及意。   《杂阿毗昙心论》说:   所名为识阴,此即是意入。于十八界中,亦复说七种。   谓识阴即是意入。十八界中说七心界。   《俱舍论卷第七》六界所摄处说:   地、水、火、风,触界摄。   空即色界摄,识即七心界(意界及六识界)摄。   《楞伽经·卷四》说:“善不善者,谓八识。何等为八?谓如来藏名识藏心、意、意识及五识身,非外道所说。”这里所说,已经把“意”独立于六识之外,而且把“意”归为八识之一,就不再是“意根”了。   大乘《楞伽经》和小乘阿毗昙,都说第七识为“意”,不说是“意根”。   世亲菩萨还在小乘说一切有部出家时造《俱舍论》,转为大乘后造《唯识三十颂》,还是把第七识说是“意”。   唐玄奘法师翻译时,采用音译,把“意”译成“末那识”。这就避免了第七识和第六根的“意根”容易混淆的问题。 楞伽经白话解卷一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 第二章 如幻众生自心生之二     第二章 如幻众生自心生之二   第二节 转识灭 但藏识不灭 流注不灭   经文   大慧,若覆彼真识种种不实诸虚妄灭,则一切根识灭,是名相灭。   白话解:   如果灭除了覆蔽真识的种种不实的虚妄表象,识相便失去了展转相生所缘的条件,一切根识(前七识)都灭了,便说是“相灭”了。   经文   大慧,相续灭者,相续所因灭,则相续灭。所从灭及所缘灭,则相续灭。   白话解   种种妄相不再相续转生,便说“相续灭”了。如果相续转生的因灭了,相续便灭了。如果所从的根识和所缘的客尘灭了,相续便灭了。这是在自心不为所动的前提下,六根清静,六尘不染,则六识无从生。这是相续就灭了。   经文   大慧,所以者何?是其所依故。依者,谓无始妄想熏;缘者,谓自心见等识境妄想。   白话解   相续的因是什么呢?就是相续的所依所缘。依什么?即是无始妄想熏习的习气。缘什么?即是对自己心中显现的各种识境所生的妄想。   经文   大慧,譬如泥团微尘,非异非不异。金庄严具,亦复如是。   白话解   譬如把一块泥团碎成粉,直至分成泥的微尘,它们之间,非异非不异。金属和金属造成的器皿也是非异非不异。   经文   大慧,若泥团微尘异者,非彼所成。而实彼成,是故不异。若不异者,则泥团微尘应无分别。   白话解   如果说泥团和泥的微尘异,即是说泥的微尘不是泥团变成的。其实泥的微尘是泥团变成的,所它们不异。如果说它们不异,则泥团和泥的微尘应没有分别。其实它们的形相并不相同。   经文   如是,大慧,转识、藏识真相若异者,藏识非因。若不异者,转识灭,藏识亦应灭,而自真相实不灭。   白话解   同样,转识和藏识的真相,如果异,则藏识不是转识的因。(其实没有藏识的作用,不会有转识。)如果转识和藏识不异,当转识灭时,藏识亦应灭。事情的真相是,转识灭时,藏识并不灭。   经文   是故,大慧,非自真相识灭,但业相灭①。若自真相识灭者,藏识则灭。   白话解   不是藏识中自真相的识(熏习而成的识种子)灭,只是转识中的业相灭。如果说自真相的识(熏习而成的识种子)灭了,藏识便灭了。   [注]   ① 非自真相识灭,但业相灭 藏识中有两类不同熏习而成的种子:一类是由虚妄的内外因缘生起的识相熏习而成的种子,一类是由修习清净法熏习而成的种子,这两类种子在藏识中的性质,都是非善非恶的无记性。修习清净法,灭尽妄想因缘,转识则灭;能造业的转识灭时,藏识中无记性的种子不灭,即是说,藏识不灭。所以说“非自真相识灭,但业相灭”。   经文   大慧,藏识灭者,不异外道断见论议。大慧,彼诸外道作如是论,谓摄受境界灭,识流注亦灭。   白话解   说藏识灭,无异外道说的断见论。外道说:“当在禅定中不再摄受外境界的色相时,识流注也灭了。”   经文   若识流注灭者,无始流注应断①。   白话解   如果识流注真的灭了,那么,人们无始以来身心的一切变化也应该都断灭了,而事实上并不是这样。   [注]   ① 若识流注灭者,无始流注应断 因为藏识不灭,当妄识不转时,人的神志并不消失,在人们不知不觉的情况下,藏识继续起作用,影响着身心的变化,这些变化,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把这种不停的变化称作识流注。能否正确认识藏识和识流注的作用,是释迦牟尼同外道的根本分岐。   经文   大慧,外道说流注生因,非眼识色明集会而生,更有异因。大慧,彼因者,说言若胜妙,若士夫①,若自在,若时,若微尘。   [注]   ① 士夫指不变的自我。   白话解   外道说产生识流注的原因,不是眼根、藏识、色尘、光明等因缘聚合融会在一起而生起的,而是更有另外的原因。他们把产生识流注的原因归结为虚无的胜妙天、神我、自在天与及时节、微尘等等荒谬的东西。   第三节 略说识的七种自性   经文   复次,大慧,有七种性自性,所谓集性自性、性自性、相性自性、大种①自性、因性自性、缘性自性、成性自性。   [注]   ① 大种古印度人把人体看成是个小宇宙,认为宇宙是由地水火风这四种元素构成的,地水火风四大元素称为四大种性;   白话解   识心有七种性自性:采集客尘的功能,叫做集性自性;不同的识相有各自的性质,叫做性自性;不同识相各自的表象,叫做相自性;人体的生命现象、人们认识的发生、形成和消亡,也都是地水火风四大种元素变化的结果,这叫做大种自性;识相的发生和变化,都有内在的依因,这叫做因自性;识相攀缘外部的条件而转化,叫做缘自性;因缘和合生成虚妄的识相,灭除了妄识便可成就如如正智,叫做成自性。   第四节 标示七种第一义境界   经文   复次,大慧,有七种第一义,所谓心境界、慧境界、智境界、见境界、超二见境界、超子地境界、如来自到境界。   白话解   佛教说七种第一义:心境界、慧境界、智境界、见境界、超二见境界、超子地境界、如来自到境界,这七种境界,都要掌握其第一义。才能成就如如正智。   经文   大慧,此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应供等正觉。   白话解   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佛和菩萨,具有这样观察事物的原则和方法,这样获得的正确的觉知,称为如来应供等正觉。   经文   性自性第一义心。以性自性第一义心,成就如来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法。   白话解   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佛和菩萨用如来应供等正觉第一义的观点,建立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等理论和修行法门,并通过实践取得成就,从离欲界的世间法到离色界、无色界的出世间法。   经文   圣慧眼入自共相建立。   白话解   我是以圣慧眼入种种自相、共相建立的。   经文   如所建立,不与外道论恶见共。   白话解   我讲的自性和境界,跟外道讲的不一样,无论在共相和自相上都不一样。   经文   大慧,云何外道论恶见共?所谓自境界妄想见。   白话解   怎样是与与外道论的恶见共?指有些修行人,由于对自心所现的境界起妄想见。   经文   不觉识自心所现,分齐不通。大慧,愚痴凡夫性无性自性第一义,作二见论。   白话解   愚痴凡夫不明白自心显现各种境界的真相,不懂第一义,习惯于片面的、孤立的、走极端的思维方法,对任何事物都要分出个非此即彼的性自性,这是非常有害的“二见论”。   问答   问:要用第一义的观点正确掌握心境界、慧境界、智境界、见境界、超二见境界、超子地境界、如来自到境界。什么是第一义?这七种境界是怎么样的境界?   答:要练工夫,不是一蹴而就。学习佛经,也要循序渐进。第一义是在修禅实践中才能领会的。这里只是作为提纲,提出七种境界。当你读完全经之后,自然能逐步建立各种境界的概念。 楞伽经白话解卷一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 第二章 如幻众生自心生之三     第五节 三有苦灭 爱业缘灭 自心所现幻境随见   经文   复次,大慧,妄想三有苦灭,无知爱业缘灭,自心所现幻境随见,今当说。   白话解   你们,诸位菩萨都修行有素,有很高的造诣,都明白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中种种虚妄的景象并非实有,不会因此再产生苦恼,也不再受无知爱业的因缘干扰,正在这个时候,在三昧中还会随时见到自心所现的幻境。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事关修行的成败。这些见闻觉知的东西,是真还是妄?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在这个关口前,有人止步不前,有人堕入外道歧途,甚至走火入魔。现在就跟你们说这个问题。   白云按:不少学禅人不明白这个道理。以为进入禅定就是一片寂静,追求什么都无所有的一片寂静。把活泼的禅看成是寂寂的死禅。一开始就错了,还能更上一路吗?   经文   大慧,若有沙门①、婆罗门②,欲令无种有种因果③现,及事时住,缘阴界入④生住,或言生已灭。   [注]   ① 沙门 凡是出家修行的人,都称为沙门。   ② 婆罗门释迦牟尼在世时,正值印度奴隶社会的后期。当时,印度社会分为四大种姓:一、掌军政大权的刹帝利,二、掌宗教大权的婆罗门,三、从事生产活动的吠舍,四、贱民和奴隶称为首陀罗。婆罗门教是佛教创立之前在印度盛行的最大的教派。这里说的婆罗门,指婆罗门教徒。   ③ 无种有种因果一切识相,无不是藏识种子与内外因缘结合的产物,不懂这个道理的修行人,当遇到不可思议的幻相的时候,便以为这些影像是无种生,即是说是这些影像无因生。   ④ 阴界入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合称五阴,又称五蕴,诸经用这五阴阐析客观事物在心中形成识相的过程。眼、耳、鼻、舌、身和意,称为六根;与六根顺次对应的是色、声、香、味、触和法,称为六尘,六根六尘合称十二入;与六根、六尘对应的识相,顺次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称为六识;六根、六尘、六各自为界,合称十八界。   白话解   有些出家人,有些婆罗门教徒,他们以为生起现识的原因,或者是有种子的作用,也可能没有种子的作用。对于一些三昧中出现的景象,不论是有种的或是无种的,都想守住它,想守住那些实际上是缘自身五阴与及十八界、十二入生起的虚妄景象。或说自己已经到达了不生的境界,断了生灭。   经文   大慧,彼若相续、若事、若生、若有、若涅槃、若道、若业、若果、若谛,破坏断灭论。   白话解   其实,他们心中的念头相续不断,老是想着事,想着生呀、有呀、入涅槃呀、见道了呀、证果了呀、见谛了呀,老是在造业。他们自以为不生了,断灭了,其实并没有断,而是心中的念头相续不断。   经文   所以者何?以此现前不可得及,见始非分故。大慧,譬如破瓶,不作瓶事。亦如焦种,不作芽事。   白话解   为什么呢?因为现前的景象都是虚幻的东西以世间常识是无法理解的,他们没有见到这幻相出现的根本原因。像他们这样理解,想见道、见谛、证得圣果,无异用破瓶子盛水,用焦种子发芽。   问答   问:声闻定性阿罗汉已经达到妄想三有苦灭,无知爱业缘灭的境界,在这个前提条件下,还有自心所现幻境的现象。   已经从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有解脱了,即是已经出离三界,超越三界的阿罗汉、菩萨,在禅定中都还有自心所现幻境。   不知道我这个理解是对还是错?   答:说得不错。超越三界的阿罗汉、菩萨,在禅定中都还有自心所现幻境。   第六节 一切如幻众生都自心生   经文   如是大慧,若阴界入性,已灭今灭当灭,自心妄想见。无因故,彼无次第生。   白话解   如果断除了五阴十八界十二入的影响,即是断除了一切内外因缘,过去、现在、将来,不因阴界入生妄想了,就说是“阴界入妄想灭”。但是,阴界入妄想灭了,还有幻境出现,这时所现的幻境,无因而生,常不可思议,杂乱无章。   经文   大慧,若复说无种有种识,三缘合生者,龟应生毛,沙应出油,汝宗则坏,违决定义。   白话解   如果再说这幻境是有种无种的识相,再说这是根尘识三缘和合生的,就没有理由了。这样等于说龟可以生毛,沙可以出油。因为你们都说三缘和合生,而这些幻境不是六识所生,就与你原来的宗旨相违了。这肯定是不能成立的道理。   经文   有种无种说,有如是过。所作事业,悉空无义。   白话解   有种无种说,有上面说说的过失。这些幻相都是无始妄想所成的事,并不是实际的东西。   经文   大慧,彼诸外道说有三缘合生者,所作方便因果自相,过去、未来、现在有种无种相,从本已来成事相。   白话解   那些外道为什么还说,这些幻相是三缘和合生,说是依所作的方便而成的因果自相,说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有种无种相,说是从本以来就是这样的。   经文   承觉想地转,自见过习气,作如是说。   白话解   他们停留在世间有为法的水平,承袭自己世间思维习惯来解析无为状态下无始习气生成的现象,当然是说不通的。   经文   如是大慧,愚痴凡夫,恶见所噬,邪曲迷醉无智,妄称一切智说。   白话解   自己无知,成了愚痴凡夫,恶见泛滥,邪曲迷醉,还妄称这是圣言圣智。   经文   大慧,若复诸余沙门、婆罗门,见离自性,浮云火轮,犍闼婆城,无生;幻焰、水月及梦,内外心现,妄想无始虚伪,不离自心。   白话解   修菩萨行的出家人及婆罗门人,断除前面所说的各种自性的干扰,正确对待三昧中自心显现的幻境。能了解这些幻境,如浮云,如火轮,如空中楼阁,便不会生妄想;这些幻境如幻生阳焰,如水中月亮,如梦如幻,这些都是内心外尘显现的,是无始以来妄想熏习而成的虚假不实的幻相,都不离自心。一切如幻众生,都是自心所生。   经文   妄想因缘灭尽,离妄想、说所说、观所观、受用建立,身之藏识于识境界,摄受及摄受者不相应。   白话解   当引起妄想的因缘灭尽了,离了妄想,离能说所说,离能观所观,离受用建立(不受、不立),这些自身藏识引起的转识境界,摄受者的心与摄受的相不相应(杂乱无章)。   经文   无所有境界,离生住灭。自心起随入分别。   白话解   修行者入无所有境界,离生住灭,自心不生、不住,不生不住,就无所灭。离生住灭的心,就是真心,真心起,任遍知。   白云按   如果脱离文字言说相的干扰,脱离现前幻相的干扰,灭尽生起妄想的因缘,把这一切都抛到无何有之乡,就说是到了“无所有境界”。   藏识变现的境界,跟平常的见闻觉知等认识现象不同,你不想它,它会无缘无故突然冒出来。修行人只要不当它是一回事,所现境界于你无碍。见到什么,感觉到什么,都是自心生起的妄见妄相,如果能做到让它自生自灭,不妄分别,知而不察,无思无虑,就是 “离生住灭”。   所谓随入分别,不是妄识分别,而是随顺觉知,了了分明。   经文   大慧,彼菩萨不久当得生死涅槃平等①,大悲巧方便②,无开发方便③。   [注]   ① 生死涅槃平等佛地无生。面对五光十色,纷繁变幻的生灭相,自心不动,不生妄想,就是无生,既无所生,也就无可灭;无生无灭,就是涅槃境界。在涅槃境界中,幻相有生有灭,自心无生无灭,生灭与无生无灭的涅槃就平等了,没有什么分别了。在这里,“死”作“灭”解。   ② 大悲巧方便菩萨以大悲之心,随机随宜,巧设方便,随缘化度有情众生。   ③ 无开发行心专一境,无思无虑,无我无人,出神入化,于一切现前境界,都能应对自如。   白话解   到了离生住灭的无所有境界,再进一步,这些菩萨就会懂得生死涅槃平等,能施设大悲巧方便,获得无开发行的功德。   第七节 得如幻三昧 到无生佛地   经文   大慧,彼于一切众生界,皆悉如幻,不勤因缘,远离内外境界,心外无所见,次第随入无相处。   白话解   自心在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个范畴内生起的一切识相,称为三界众生。三界众生,全都如幻。如果灭了生起妄想的因缘,远离自心显现的内境,远离外境在心中所成的客尘,自心清净,内外境界在心中所现的种种相,都不能打动自己的心念,就说是修入了“无相处”。   经文   次第随入从地至地三昧境界,解三界如幻,分别观察,当得如幻三昧。   白话解   再一步步提高,从最初级的菩萨初地直到最高级的菩萨十地,分别观察各种三昧境界,让一切自心显现的三界如幻众生,随现随化,都归于无所有,就修成了“如幻三昧身”。   经文   度自心现,无所有,得住般若波罗蜜①,舍离彼生所作方便。   [注]   ① 般若波罗密般若,是在如来应供等正觉的情况下生发的智慧;波罗密,一般译为到彼岸,即是离开生灭轮转的此岸,到达不生不灭的彼岸。这个彼岸,是修行人追求的最最完美的境界,在那里的人,没有丝毫烦恼,万事万物,平等平等,随心任运,自在无碍。说到底,并不是有另一个彼岸,心无分别,此岸就是彼岸。修习般若波罗密,用般若智慧观照,化度三界众生归于无所有,从而到达无生佛地,成就庄严佛土,这是明心见性,即心成佛的最上乘修持法门。   白话解   这时,处在一种深三昧的状态,六根清净,尽离心意意识,住于般若波罗密,不需要再行任何有为施设的方便法门。   经文   金刚喻三摩提,随入如来身,随入如如化,神通自在,慈悲方便,具足庄严,等入一切佛刹,外道入处。离心意意识,是菩萨渐次转身,得如来身。   白话解   这时候,神气畅通,自如自在,面对离奇古怪的万般变幻,自心不动,坚如金刚,把这种状态称为“金刚喻三昧”。到了这个层次,能随入如来身,能随入如如化,神通自在,以慈悲心施设方便,具足身相庄严、法相庄严,也能入一切外道所能到达的境界,成就无分别智,所显现的一切刹土(眼前显现的境界),无非净土。如此修行,远离虚妄的心意意识,妄识身将渐次转为圣智身,修得如来身。   经文   大慧,是故欲得如来随入身者,当远离阴界入心、因缘所作方便、生住灭妄想虚伪。唯心直进,观察无始虚伪过、妄想习气因。三有思惟无所有。   白话解   对入于自心的一切觉知,能获得正确的如本来实际的认识,就是正觉,就是如来正觉,又说是“如来随入身”。要想修得如来随入身,必须远离自心中由五阴十八界视而不见入引起的所有识相,远离以因缘方便施设的修行法门,不受种种虚妄不实的生住灭的妄想虚伪的景象干扰,用清净心观察,正确理解三界幻有,都是思量心所生的识相,都是长期妄想习气熏习的藏识种子与内外因缘结合所生的虚幻影像。不在有三界内的思维,就到了“佛地无生的境界”。   经文   佛地无生,到自觉圣趣。自心自在,到无开发行。如随众色摩尼,随入众生微细之心,而以化身随心量度,诸地渐次相续建立。是故大慧,自悉檀善,应当修学。   白话解   确立了佛地无生的观点,朝自觉圣智方向继续努力,回到本来清净自在的本心,到无开发行,随行任运。用这个本心观照,好像如意宝珠能映照各种色像一样,清净本心能透彻了解三界众生心的微细变化,随顺其变化而度之。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随乐、随宜、随治、随义,这就是诸经讲的“自悉檀善”。即是要根据具体情况,施设最合适的方便法门,有针对性地进行对治,并且不离圣智第一义。 楞伽经白话解卷一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 第三章 藏识依缘生识浪之一     第三章 藏识依缘生识浪   本章有二节: 一 四种因缘生眼识其余诸识亦如是 二 参与修禅实践才能了知藏识的作用   第一节 四种因缘生眼识 其余诸识亦如是   经文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所说心、意、意识五法自性相,一切诸佛菩萨所行,自心见等所缘境界,不和合。显示一切说,成真实相,一切佛语心,为楞伽国摩罗耶山海中住处诸大菩萨,说如来所叹,海浪藏识境界法身。   白话解   大慧菩萨对佛说:关于心、意、意识五法的性质和作用,关于佛和菩萨对自己心中显现的心、意、意识所缘的内外境界,为什么不和合,这些问题都跟藏识有关。藏识的理论,是如来赞叹的、最奥妙的、最完善的理论,藏识与五识身转化的关系,实在太深奥了,不好理解,恳请世尊为参加这次楞伽山法会的大菩萨们再说明白像海浪那样的藏识境界法身。   经文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言:四因缘故,眼识转。何等为四? 谓自心现摄受,不觉无始虚伪过色习气,计着识性自性,欲见种种色相。大慧,是名四种因缘。   白话解   佛告诉大慧:以眼识为例,眼识转生,有四种因缘:一、眼根本具的摄受尘境的视觉功能,二、不容易觉察到的自心存在的妄想思维习气,三、执着贮存在自己心里的识相自性,四、爱见种种色相的欲望。由这四种因缘生起眼识。   经文   水流处藏识,转识浪生。大慧,如眼识,一切诸根、微尘、毛孔,俱生、随次境界生,亦复如是。譬如明镜,现众色像。   白话解   像流水一样,在心中不停流淌的藏识,引起转识,像眼识一样,依种种因缘生,生起现识。在人身体里里外外有感觉功能的所有根身,甚至微细的毛孔,或俱时顿生,或渐次而生。如同明镜映出色像一样,转生现识。   经文   大慧,犹如猛风吹大海水。外境界风飘荡心海,识浪不断。因所作相,异不异①。   [注]   ① 因所作相异不异 集注说:因,指第八识藏识。所作相,指前七转识依藏识而作,所缘各异,所以其相各异。都是依因缘起,无自性,所以不异。   白话解   像猛风吹大海水生起波浪一样,外境界的相风吹荡藏识心海,不断涌起诸般识浪。依不同的因缘作出种种幻相,非一非异。   经文   合业生相,深入计着①。不能了知色等自性,故五识身转。   [注]   ① 合业生相,深入计着 依楞伽经集注说,依藏识变起根身器界,名为“生相”。无名所覆,第七识执着第八识为实有的内自我。前六识(业识)熏习而异熟成的藏识,与前六识互相为因。而凡夫不知道这些道理,就深深执着所生相为真实的自我。   白话解   藏识种子与业识结合互相为因,辗转相生。凡夫把虚妄的幻相执着为实有。不能了知色、声等尘境虚妄的自性,自心攀缘不已,从而五识身不断转生,无了无休。   经文   大慧,即彼五识身,俱因差别,分段相知①,当知是意识因。   [注]   ① 分段相知 有两种生灭现象,一种是分段生灭,一种是变易生灭。前五识依各自的种子而生,这就是差别,所以各不相知。当知道意识是依前五识在心中的前尘影事而生的。所以也把意识归于分段生灭。变易生灭是六识灭后,因无始以来妄想熏习的、与生俱来的习气所生。   白话解五根生起五识的功能,各有不同,展转相生,前后境界有别,五识身前段灭、后段生,如此前灭后生,亦有明显的分段差别。所以凡夫的五识身是分段相知的。五识种子贮存于藏识,前尘影事形成法尘,意根与法尘结合就是意识转展相生的因。   经文   彼身转,彼不作是念,我展转相因。自心现妄想计着转。而彼各各坏相俱转,分别境界,分段差别。   白话解   凡夫六转识前灭后生,各自都是了别自己相应的境界,他不会想这是我自心展转相因而生。其实这都是自己心中显现的、妄想执着的幻相,随生随坏灭,凡夫对当前境界妄计分别,而起分段生灭。   集注说:   彼诸识等,各了自境界者,谓色是眼色境,乃至阿赖耶识是第七识境,根身种子器界是藏识境。以众生不知,故执为八识之名。诸佛证得,故能成四智之用。   若昧之,则八识起执藏之号。七识得染污之名,六识起遍计之情,五识拘根尘之相。   若了之,则赖耶成圆镜之体,持功德之门;末那为平等功德之原,一自他之性;第六起观察之妙,转正法之轮;五识兴所作之功,垂应化之迹。   斯则一心匪动,识智自分。不转其体,但转其名。不分其理,只分其事。   经文   谓彼转。如修行者入禅三昧,微细习气转而不觉知,而作是念,识灭然后入禅正受。实不识灭而入正受。以习气种子不灭,故不灭。以境界转,摄受不具,故灭。   白话解   把这种前灭后生的过程,称为“转生”。在修行者入三昧中,人们不易觉知微细习气的流注,一些人误以为当所有的识已灭时,连识流注也灭了,才是三昧正受境界。其实,入正受境界,识流注并不灭。因为藏识中习气种子不灭,所以识流注不灭。我说转识灭的真实义,是指境界转时,自心不摄受,不受其干扰,不生妄想,就说是转识灭。   经文   大慧,如是微细藏识究竟边际,除诸如来及住地菩萨①,诸声闻②缘觉③外道④修行,所得三昧智慧之力,一切不能测量决了。   [注]   ① 住地菩萨修入无相处,住于不动地,面对一切相而自心不动,妄想不生,说是得无生法忍。到这个层次的菩萨,称为住地菩萨。   ② 声闻修声闻乘的人,称为声闻,声闻乘修习四谛:知苦、断集、证灭、修道。最高果位是阿罗汉。   ③ 缘觉修缘觉乘的人,称为缘觉。缘觉乘观想十二因缘,从顺逆两种次序观察无明、行、识、名色、六处(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十二种心识转生的因缘,证得诸法虚妄,从而转生圣智。修缘觉乘可证得辟支佛。   ④ 外道 佛教经典中把不是佛教的教派都称为外道。在佛教初创时期,婆罗门教是最大的外道,此外,还有著名的外道六师,他门是阿耆多、散惹夷、末伽梨、不兰加叶、婆浮陀和尼乾子,   阿耆多是顺世派的先驱,主张人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合成,死后断灭,否认有不灭的灵魂。   散惹夷是舍利弗、目犍连的老师,主张实实在在地修习禅定,对形而上学的问题不做定论。   末伽梨是邪命外道的代表,说无因论,否定业报轮回。   不兰加叶,这派人是首陀罗(贱民)出身,说无因果,怀疑伦理学的价值。   婆浮陀 认为人身由地、水、火、风、空、见、识七大元素合成,如果七大分离了,人便死亡了。   尼乾子 认为人生贵贱苦乐都是因前世所作之业决定的,主张修苦行以赎前世罪业,便可求得解脱。   白话解   如此微细的藏识究竟是怎样的?除了已证入如来地的佛和住地菩萨外,所有修习声闻、缘觉、及外道的人,凭他们修得的三昧自在之力,都不能测量决了。   经文   余地相智慧,巧便分别,决断句义,最胜无边,善根成熟,离自心现妄想虚伪,宴坐山林,下中上修,能见自心妄想流注,无量刹土,诸佛灌顶,得自在力神通三昧。   白话解要想了解藏识的作用及修行的不同层次中在藏识作用下显现的种种现象,必须通过实践去体验。从菩萨初地修起,以般若智慧观照,正确思维,善巧分别,正确理解如来所说种种语句的真实义,确信如来所说的法最胜无边;逐步达到善根成熟,远离自己心中显现的妄想虚伪习气;最好到山林中安静地坐禅,从下到中到上,一步步修,便会见到自己心中微细的妄想习气流注,产生无量的玄妙境界,会感受到有很多佛手向自己灌顶,在三昧中,生发神通力,自在无碍。   经文   诸善知识,佛子眷属,彼心、意、意识,自心所现自性境界虚妄之想,生死有海,业爱无知,如是等因,悉已超度。是故大慧,诸修行者应当亲近最胜知识。   白话解   修行到了这个层次,离佛地不远了,可以称为善知识,可算是入门的佛子了。这个时候,一切妄想性,一切因缘相,一切由执着三界妄有而产生的苦恼,一切缘无知业爱生起的微细烦恼等等,都已超度到了无所有之处。因缘断,妄想灭,便到心、意、意识寂灭的境界了。修行者想达到这种境界,必须亲近修行有素的、功德高尚的、多闻佛说的正法并且能正确理解语句真实义的善知识。   经文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   洪波鼓冥壑,无有断绝时。   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   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   白话解   接着,世尊把上面的主要精神再宣示一遍,说偈言:   譬如海中翻大浪,都因猛风吹浪起,   大浪翻腾起又落,前波后浪无已时。   藏识常住海深处,虚幻境界随风起,   种种诸识似浪转,腾跃转生无休止。   经文   青赤种种色,珂乳及石蜜,   淡味众华果,日月与光明。   非异非不异,海水起波浪,   七识⑤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注]   ⑤ 七识六种了别识加第七末那识,合称七识。   白话解   现前青赤种种色,珮声乳香石蜜味,   鲜花美果悦心意,太阳月亮耀光辉。   都如海水起波浪,一切非异非不异,   七识转生同此理,因缘和合随生起。   经文   譬如海水变,种种波浪转,   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谓彼藏识处,种种诸识转。   谓以彼意识,思维诸相义。   白话解   譬如海水依风变,种种波浪转无已,   七识转生同此理,因缘和合随生起。   藏识浮起合七识,便有种种识流注,   用其意识作思维,分别所见诸相义。   经文   不坏相有八,无相亦无相。   譬如海波浪,是则无差别。   诸识心如是,异亦不可得。   心名采集业,意名广采集。   诸识识所识,现等境说五。   白话解   心意识相分八种,入无相处悉无事,   譬如海水诸波浪,前浪后浪无差异。   诸识心生亦如是,虚妄无实亦无异。   心名采集诸业相,意名总集种种业   诸识能识与所识,现境分别生五识。   经文   尔时,大慧菩萨以偈问曰:   青赤诸色像,众生发诸识,   如浪种种法,云何唯愿说。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   青赤诸杂色,波浪悉无有,   采集业说心,开悟诸凡夫。   白话解   大慧菩萨以偈问佛:   青赤等等众色像,心中生起众识相,   风吹浪起种种法,还请世尊说端详。   世尊说偈答:   种种色相如浪转,瞬息变幻全无实。   因何说心采集业,为教凡夫离业障。   经文   彼业悉无有,自心所摄离,   所摄无所摄,与彼波浪同。   受用建立身,是众生现识,   于彼现诸业,譬如水波浪。   白话解   诸业实是无所有,当离自心所摄相。   远离所摄心不乱,心海安详不起浪。   如果领受当是真,心中即现五识身。   现识即时转业相,犹如猛风逐浪奔。 楞伽经白话解卷一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 第三章 藏识依缘生识浪之二     第三章 藏识依缘生识浪之二   经文   尔时,大慧菩萨复说偈言:   大海波浪性,鼓跃可分别,   藏与业如是,何故不觉知?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   凡夫无智慧,藏识如巨海,   业相犹波浪,依彼譬类通。   白话解   大慧菩萨又说偈:   大海因风起波浪,此是容易分别事,   藏识业相心中转,何故自心不觉知?   世尊以偈答:   凡夫无智不了知,藏识无尽似海深,   业相犹如水波浪,譬喻类通离妄身。   经文   尔时,大慧菩萨复说偈言:   日出光等照,下中上众生,   如来照世间,为愚说真实。   已分部诸法,何故不说实?   白话解   大慧菩萨又说偈:   阳光平等照众生,普照无分下中上,   如来普度众迷情,为众凡愚说真实。   过去分部诸种法,何故未说真实义?   经文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   若说真实者,彼心无真实。   譬如海波浪,镜中像及梦,   一时俱时现,心境界亦然。   境界不具故,次第业转生。   识者识所识,意者意谓然,   五则以显现,无有定次第。   白话解   世尊以偈答:   皆因彼心无真实,若说真实反生疑。   譬如大海诸波浪,镜像梦境种种事,   一切同时现出来,心中境界亦如是。   未到自觉之境界,心中业相似转轮,   识心缘尘生现识,意根分别判假真。   五识随缘显业相,诸识并无次第分。   经文   譬如工画师,及与画弟子,   布彩图众形,我说亦如是。   彩色本无文,非笔亦非素,   为悦众生故,绮错绘众像。   白话解   譬如工巧绘画师,带着弟子随作意,   走笔染彩画图形,我所说法亦如是。   各种彩色不是画,画笔素布亦非图,   为悦众生随机作,错落有致绘成图。   经文   言说别施行,真实离名字。   分别应初业,修行示真实。   真实自悟处,觉想所觉离。   此为佛子说,愚者广分别,   种种皆如幻,虽现无真实。   白话解   言说施行两回事,直心真实离名字,   迷时业相分别识,修行才能识真实。   真实全靠自心悟,离觉所觉不妄想,   此话是为佛子说,愚夫专起分别想。   自心所现皆如幻,识其不实无妄想。   经文   如是种种说,随事别施设。   所说非所应,于彼为非说。   彼彼诸病人,良医随处方。   如来为众生,随心应量说。   妄想非境界,声闻亦非分。   哀愍者所说,自觉之境界。   白话解   如是所说种种法,随事应机作施设,   如果所说不应机,说了等于没有说。   譬如良医治众病,随病处方各有别。   如来说法度众生,随心应量分别说。   妄想不是真境界,声闻境界不究竟。   此是哀愍者所说,自觉圣智之境界。   [资料]唐思鹏居士关于法身的解释   法身有广狭二义:   广义的法身泛指无漏有为功德的大菩提和清净无为功德的大涅槃,两者结合,是名法身。   《解深密经》《维摩诘经》以及《摄大乘论》所说的法身,皆指此处广义的法身而言。   狭义的法身专指诸法的真实性,也就是指无为功德而言。   如《证道歌》云:“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六祖坛经》亦云:“清净法身,汝之性也。”这些都说明了狭义的法身主要是指无为功德,它与广义的法身是有一定区别的。   而此处所说“法界性,即法身”的法身,意指后一狭义的法身而言。   东坡居士云:“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这种清净身,也就是法身之意。因为无为功德的法身无处不遍,清净湛寂,无始时来,本自有之,所以说“山色无非清净身”。   此清净法身的无为功德若依能受用的根身而论,即属法身,若依所受用的境界而言,即属涅槃。《解深密经》云:“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就是这个道理。   《六祖坛经》说:清净法身佛是什么样子的?世人自性本来清净,万法都从自性生出。想恶事,便生恶行;想善事,便生善行;种种恶法善法,都在自性中。天常清,日月常明,当大地被浮云覆盖时,上明下暗,忽然风吹云散,便上下光明,万象纷呈了。世人的性常浮游不定,像那浮云一样。   善知识!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由于着了外境,被妄念浮云覆盖了自性,不得明朗。如果遇到明师,闻了正法,自己去除迷妄,便会内外明彻,万法都在自性中呈现出来。见性的人,都是这样的,这就是清净法身佛。   善知识!自心归依自性,是归依真佛。自归依的含义,除却自性中的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刻中的不善品行,常反省自己的过错,不说别人的是非,就是自归依。常怀谦下之心,普行恭敬,见性通达,无滞无碍,就是自归依。   从这段话可以了解六祖说的意思。各人的人生观、世界观等种种观念构成各人的法身。自除迷妄,见自本性,就成了自性清净法身佛。   白云按   各人的人生观、世界观等种种观念构成各人的法身。自除迷妄,见自本性,就成了自性清净法身佛。   在佛经里说的身,比如文身、句身、化身、三昧身等等,说的都是一类相同概念的集合。法身与清净法身佛是非一非异的概念。每个人的法身清净了,就可以称为清净法身佛。   人人都有法身,不等于人人都是清净法身佛。   人人都有佛性,不等于人人都已经是佛。当一念悟时,这个时刻是因地的佛,只有念念都清净,念念正等正觉的人,才是被称为天人师的佛,是果地的佛。   第二节 参与修禅实践才能了知藏识的作用   经文   复次,大慧,若菩萨摩诃萨欲知自心现量、摄受及摄受者妄想境界,当离群聚、习俗睡眠,初中后夜,常自觉悟修行方便。   白话解   佛说:修菩萨行的人,要想了知自心显现的影像是由什么摄受、怎样摄受到自己心里来,又怎样生起幻想的,最好离开喧闹之地,时刻自觉,抵抗睡魔,避免昏沉,日修夜修,修习菩萨方便法门。   经文   当离恶见、经论言说及诸声闻缘觉乘相,当通达自心现妄想之相。   白话解   自心清净如水,不受恶见干扰,不拘于言说相,不囿于声闻乘和缘觉乘的局限,应当通达这些自心显现的妄想之相。   经文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建立智慧相住已,于上圣智三相,当勤修学。何等为圣智三相当勤修学?所谓无所有相、一切诸佛自愿处相、自觉圣智究竟之相。   白话解   大菩萨通达自心妄想幻境真相之后,离妄想相,妄识身转圣智身。这时,要努力修习三种圣智。是什么样的三种圣智?一、化度一切三界众生归无所有,二、发大愿心成就无上佛道,三、自觉圣智究竟境界。   经文   修行得此已,能舍跛驴心智慧相,得最胜子第八之地,则于彼上三相修生。   白话解   成就如此三种圣智,便不再是跛驴的智慧,才能得最胜子菩萨第八地的智慧,不管遇到什么大风大浪,自心都能岿然不动。在这种境界中修炼生死观。   经文   大慧,无所有相者,谓声闻缘觉及外道相,彼修习生。   白话解   一、化度一切三界众生归无所有,这是最基本的法门,声闻、缘觉和外道,刻苦修持,有可能达到也只能达到这个层次。   经文   大慧,自愿处相者,谓诸先佛自愿处修生。   白话解   二、自愿处相,指发大愿心成就无上佛道,过去所有的佛都是凭发大心愿修成圣果的。   经文   大慧,自觉圣智究竟相者,一切法相无所计着,得如幻三昧身,诸佛地处进趣行生。   大慧,是名圣智三相。若成就此圣智三相者,能到自觉圣智究竟境界。   是故大慧,圣智三相当勤修学。   白话解   三、自觉圣智究竟境界,对一切法相都不执着,在如幻三昧中,神通自在,修行到了这个层次,便说成就了“如幻三昧身”,如此朝着清净佛地的方向继续努力,便能修成圣果。   成就如此三种圣智的修行者,便到了自觉圣智究竟的境界。   因此,修菩萨行,应当殷勤修学如此三种圣智。 楞伽经白话解卷一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 第四章 圣智境界离有无     第四章 圣智境界离有无   本章分三节 一 圣智离有无二边 二 不生妄想不能说是无 三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第一节 圣智离有无二边   经文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知大菩萨众心之所念,名圣智事分别自性经,承一切佛威神之力而白佛言:   白话解   大慧菩萨知道参加法会的大菩萨们的想法,希望佛说清楚以自觉圣智观察如何分别种种法的自性,于是对佛说:   经文   世尊,唯愿为说圣智事分别自性经,百八句分别所依,如来应供等正觉,依此分别说菩萨摩诃萨入自相共相妄想自性。   白话解   请世尊为我们说,用圣智观察,如何正确理解百八句中那些问题的真实义?那些事情,那些现象,是有是无,如何分别?还请世尊为我们讲明白。修习菩萨行怎样认识事物的自相和共相?怎样理解这些自相、共相的妄想性?   经文   以分别说妄想自性故,则能善知周遍观察人法无我①,净除妄想,照明诸地,超越一切声闻缘觉及诸外道诸禅定乐,观察如来不可思议所行境界。   [注]   ①人法无我 先要弄清楚佛中所说的“我”是什么意思。《大涅槃经•哀叹品》说:“若法是实、是真、是常、是主(能主宰)、是依、性不变易、是名为我。”“人我”的意思是,自己的色身(躯体)、识身(认识)是实、是真、是常、是主、是依、性不变易。“法我”的意思是,所有的法都是实、是真、是常、是主、是依、性不变易。   声闻乘破除了“人我”,立“人无我”观,但未破除“法我”;缘觉乘破除了“人我”,立“人无我”观,还破了一分无明,但也未破除“法我”;大乘修菩萨行,才能破除“法我”,确立“法无我”观。   佛陀所说的一切法也无我。《金刚经》说:“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就明白地告诉了我们,一切法(包括佛陀说过的所有的法)都无我。   “人无我”、“法无我”的“无我”, 即是不实、不真、无常、不能主宰、不是实相所依、性不确定。   白话解   如果大众明白了自相共相的妄想性,便能够正确地全面地观察清楚“人无我”和“法无我”,净除所有妄想,用自觉圣智照亮各个修行地,超越所有声闻乘、缘觉乘与及外道那些修行人贪着种种禅定乐的境界,达到如实地观察不可思议的、如幻如化的玄妙境界。   经文   毕定舍离五法自性①。诸佛如来法身②智慧,善自庄严,起幻境界③,升一切佛刹兜率天宫④,乃至色究竟天宫⑥,逮得如来常住法身。   [注]   ① 五法自性 想通过修行转妄识为正智,一要听法读经以明理,二要修习禅定以体证。所有佛经说的法,讲的理,都不离五法自性。   五法指名、相、妄想、正智、如如,这里说的自性指缘起自性、妄想自性和成自性。   名和相是生起妄想的因缘,以此因缘又生起更多的名和相,这种性质,称为缘起自性。   愚夫执着这些展转相生的、虚妄不实的名相以为真实,从而妄识生生不已,这种性质,称为妄想自性。   如果明白了名相虚妄不实,离名离相,不再转生妄想,妄识便转成正智,这种性质,称为成自性。   这三种自性,在唯识学中称为依他起自性、遍计所执自性、和圆成实自性。   ② 如来法身 法身,指一个人对一切事物认识的集合,包括人生观和世界观。   《佛遗教经》说:“汝等比丘,勿怀忧恼,若我住世一劫,会亦当灭。会而不离,终不可得。自利利人,法皆具足。若我久住,更无所益。应可度者,若天上人间,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缘。自今以后,我诸弟子展转行之,则是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也。”   由此可知,如来法身即是佛世尊神圣的思想品德,超越欲界、色界、无色界,于一切时都保持自觉圣智,于如幻三昧中,神通自在,万法如如。具有这样的认识境界,就说修得了如来常住法身。   ③ 起幻境界 先要明白什么是如幻三昧。   《圆觉经》全经以十二位菩萨向佛问义、佛做解答的形式阐述修习至静、观幻、寂灭的道理和方法。   《楞严经》全经说的就是三摩提妙修行路一件事。三摩提,即是起幻观幻、即幻离幻的修行法。在《楞严经》中,佛的声闻大弟子和大菩萨二十五人各各叙述修得圆通的入手法门,都不离起幻观幻。   其中大势至菩萨的念佛法门具体修行的方法,在《佛说观无量寿经》中作了详细的介绍,即从观落日开始,继而作水想、作地想、作树想、作八功德水想,则能初见极乐世界;接着观莲花宝座、观莲花宝座上有佛和菩萨的形象、这时便进入了念佛三昧;接着观佛身光明相、观世音菩萨身相、大势至菩萨身相,此时想自己置身于极乐世界之中,见诸佛菩萨显大光明,演说妙法,及至起身出离禅定,在禅定中所见的景象仍然历历在目;接着,可见佛的丈六金身,十方诸佛来向修行者灌顶授记。   这一切,都还是起幻观幻的有为法,只是世俗谛的境界。大菩萨即幻离幻,才能入第一义谛。   ④ 兜率天宫在欲界天修行,到了知足常乐境界,就说到了兜率天宫。   ⑤ 色究竟天宫 修行到了色界四禅的最高境界,脱离了欲界色界的烦恼,但还有自心的微细烦恼,未得自由自在。到达这个境界,就说到了色究竟天宫。   白话解   确立了人无我和法无我的观点,就能彻底摆脱五法自性名相妄想的束缚,获得如实的、正确的“如来法身”智慧。便能运用种种方便法门,心专一境,生起幻相,再舍离幻相,起幻离幻,步步升进,善见一切佛国刹土,一直到色界天最高处的色究竟天宫,再继续努力,直到最后修成如来常住法身   经文   佛告大慧:有一种外道,作无所有妄想计着,觉知因尽,兔无角想。如兔无角,一切法亦复如是。   白话解   佛告诉大慧:常人考虑问题,总喜欢偏于一边。法相是实有的“有”还是虚无的“无”?有一种外道,推求不得生起一切法的原始因缘,主张一切法都像兔角一样,本来就不存在,他们执着‘无\’相,说一切法都无所有。   经文   大慧,复有余外道,见种求那极微陀罗骠①形处,横法各各差别。见已计着,无兔角横法,作牛有角想。   [注]   ① 陀罗骠 极微的微尘。   白话解   另有一种外道,执着“有”相,他们说,譬如把牛角分了又分,分到极微极微,最终还是“有”。主张一切法都像牛角一样,不是无所有,而确实是有。   经文   大慧,彼堕二见,不解心量,自心境界妄想增长,身受用建立妄想根量。   白话解   那些外道,不是执无,便是执有,对种种法虚妄分别,计有计无,总是偏执“有”、“无”二边之中的一边。这种偏执的观点,称为“二边见”。这些人不了解自己心中显现的心量究竟是怎么的一回事。   经文   大慧,一切法性亦复如是,离有无,不应作想。大慧,若复离有无而作兔无角想,是名邪想。彼因待观,故兔无角,不应作想。   白话解   修行人应当摆脱执着“有”或执着“无”的偏见,如果执着无见,想着一切法都像兔角一样无所有,便是邪想。因为有些动物有角,才会显出兔无角,有与无二者是互相依存又互相对立的双方,缺少任何一方,另一方都不可能存在。   乃至微尘分别事性,悉不可得。   经文   大慧,圣境界离,不应作牛有角想。   白话解   想着一切法都像牛角一样确定是有,也是邪想。追根究底,推求一切事物初始生因,都不可得。   白云按 圣智境界离有无二边,不起二边见,不应当在兔无角、牛有角等问题上作无益的纠缠。   第二节 不生妄想,不能说是无   经文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得无妄想者见不生相①已,随比思量观察不生妄想言无耶?   白话解   大慧问佛:世尊!已不生妄想的菩萨,已达到无相的境界,观察一切自心显现的种种影像,都不生妄想,可以说是“无”吗?   [注]   ① 见不生相 除死了的人、植物人、熟睡的人之外,因为藏识流注不灭,所有人心中的色相无时不存在。愚夫见相生妄想,智者见相能离相,不生妄想。见相离相、不生妄想,便说是“见不生相”。   经文   佛告大慧:非观察不生妄想言无。   白话解   佛告诉大慧:不能认为观察一切自心所现的种种影像不生妄想,便可以说是“无”。   经文   所以者何?妄想者,因彼生故,彼依角生妄想,以依角生妄想,是故言依因故。离异不异故。非观察不生妄想言无角。   白话解   为什么呢?因为有那些自心显现的种种影像,才会生起妄想。譬如依有角与无角的分别,执着二边见的人便生起“一切法是有”或“一切法无所有”的妄想,而圣智境界的菩萨不起妄想。角和妄想,看来是两回事,实质上,这两者非异非不异。在此,角是依因,的确有角,你无妄想,并不是无角。   经文   大慧,若复妄想异角者,则不因角生。   白话解   如果说妄想与角异,则妄想不因角而生,没有角作依因,就不会生起那些妄想。所以不能说它们异。   经文   若不异者,则因彼故,乃至微尘,分析推求,悉不可得。   白话解   如果说他们不异,角与妄想细细分析都不可得。所以又说它们不异。   经文   不异角故,彼亦非性。二俱无性者,何法何故而言无耶?   白话解   因为妄想与角不异,它也无确定的实性。因为二者都无确定的实性,有什么法、有什么原因可以说是“无”呢?   经文   大慧,若无故无角,观有故言兔无角者,不应作想。大慧,不正因故而说有无,二俱不成。   白话解   如果因为无说无角,是从观察牛有角才说兔无角,不应作“无”想。这是对“有”而说“无”,不是“无”的正确的因,这是不能成立的。在这个问题上,说“有”说“无”都不能成立。   第三节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经文   大慧,复有余外道,见计着色空事①,形处横法,不能善知虚空分齐②,言色离虚空,起分齐见妄想。   白话解   另有一些外道对色和空这两个对立统一的双方,只见其对立的关系,不了解其统一的关系;只见部分,不见整体,他们把部分从整体中分离出来,执着色是实有,空是虚无。   [注]   ① 计着色空事 外道执着色就是色,空就是空。他们不会用发展变化的、全面的、互相联系的、相对的观点看问题,而是用静止的、片面的、孤立的、绝对的观点看问题,生起偏执的二边见。   也有人把“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或只说前半句,或只说后半句。只说前半句的,否定空即是色。只说后半句的,否定色即是空。这些都是有害边见。   ② 不能善知虚空分齐 分指部分,齐指整体。在阳光下,一般人不知道在自己眼前的空间中是否存在太阳光,因为看不见空间有什么颜色。当你对着太阳的方向喷洒水雾时,便会看到美丽的七色。这说明空中有种种色,各种色只不过是空的一部分。再说,色和空两者合起来又是一个整体,它们互相依存,又互相对立,各依一定条件向对方转化。   经文   大慧,虚空是色,随入色种。大慧,色是虚空,持所持处所建立。性色空事,分别当知。   白话解   其实,空即是色,虚空包含各种色;色即是空,只有在虚空中才能显出各种色相,如果没有虚空,便不可能显出色相。   经文   大慧,四大种③生时,自相各别,亦不住虚空,非彼无虚空。   [注]   ① 四大种 古印度的哲学家认为宇宙万事万物都是由地、水、火、风四种元素组成的,称这四种元素为四大种,简称四大。   白话解   由四大种生出种种色,虽然每种色各有各的自性自相,看起来与虚空不一样,但并不能说明每一种色相没有虚空之性。   经文   如是大慧,观牛有角,故兔无角。大慧,又牛角者,析为微尘,又分别微尘,刹那不住。彼何所观故而言无耶?若言观余物者,彼法亦然。   白话解   人们见到牛有角,才会想到兔无角。如果把牛角分成微尘,分了又分,至于无限,到看不见时,便说是空了。只是因为看不见,说它是空,却没有道理认为就是无。这些外道观察一切事物都是这样,不会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非此即彼,总是偏执二边中的一边。   经文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当离兔角牛角、虚空形色、异见妄想。汝等诸菩萨摩诃萨,当思惟自心现妄想,随入为一切刹土最胜子,以自心现方便而教授之。   白话解   世尊告诉大慧:自心所现的虚妄影像,各式各样,变化无量。你们都是优秀佛子,应当明白这些影像都是自心妄想的产物,应当远离像兔角牛角那样偏执有或无、偏执色或空等二边见,随自心所现的种种现象施设最胜的方便法门,对众生进行教授。   经文   如是大慧,观牛有角,故兔无角。大慧,又牛角者,析为微尘,又分别微尘,刹那不住。彼何所观故而言无耶?若言观余物者,彼法亦然。   白话解   人们见到牛有角,才会想到兔无角。如果把牛角分成微尘,分了又分,至于无限,到看不见时,便说是空了。只是因为看不见,说它是空,却没有道理认为就是无。这些外道观察一切事物都是这样,不会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非此即彼,总是偏执二边中的一边。   经文   长短有无等,展转互相生。   以无故成有,以有故成无。   微尘分别事,不起色妄想。   心量安立处,恶见所不乐。   觉想非境界,声闻亦复然。   救世之所说,自觉之境界。   白话解   长短有无对待立,相互为因展转生,   因为见无才成有,以有成无互为因。   分到微尘不见色,不应因色起妄心,   心量广大容纳处,不让恶见来染侵。   缘觉觉想非境界,声闻境界亦非真,   悲心救世如来说,自觉境界始见真。 楞伽经白话解卷一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 第五章 渐净顿净除现流之一     第五章 渐净顿净除现流   本章有五节 一 渐净非顿 二 顿现种种最胜境界 三 依佛说法碍 四 化佛说法 五 声闻所到两种境界   第一节渐净非顿   经文   尔时,大慧菩萨为净除自心现流①故,复请如来,白佛言:世尊,云何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为顿为渐耶?   [注]   ① 净除自心现流 现流,即现识流注。自心中展转生起的现识与及眼前不思议变的幻境,统称自心现流。净除自心现流的方法,从修行的角度说,从事上说,是渐次修习;从证果的角度说,从理悟上说,是顿悟。渐和顿相辅相成,渐是量的积累,顿是质的飞跃。由渐修产生顿悟,经过一次次的顿悟,螺旋上升,最终求得圆满的大彻大悟,当下成佛。   白话解   大慧菩萨为如何净除自心现流的问题,再请佛开示:世尊!要教人们净除他们自己心中的现识流注,是顿净呢还是渐净呢?   经文   佛告大慧:渐净非顿,如庵罗果渐熟非顿。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   譬如陶家造作诸器,渐成非顿,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   白话解   佛告诉大慧:是渐净,不是顿净。譬如庵罗果(在印度常见的一种果子)是逐渐成熟的,不是一下子成熟的;如来净除人们心中的现识流注,也是这样,是逐渐净除而不是一下子净除的。   譬如陶工制作陶器,要经过很多工序才能造成一只成品,不是一时一刻能造出来的;如来净除人们心中的现识流注,也是这样,是逐渐净除而不是一下子净除的。   经文   譬如大地渐生万物,非顿生也,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   譬如人学音乐书画种种技术,渐成非顿。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   白话解   譬如大地万物的生长,也不是一下子便长起来的;如来净除人们心中的现识流注,也是这样,是逐渐净除而不是一下子净除的。   譬如学习音乐书画等艺术,也要有长期功夫的积累,才能学有所成;如来净除人们心中的现识流注,也是这样,要持续不断地一步步除,不是一下子便能净除的。   白云评议   从事上说,从方法上来说,是渐除。从获得成就来说,是顿得。   下一节将详说顿得。   第二节 顿现种种最胜境界   经文   譬如明镜,顿现一切无相色像。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顿现无相、无有所有清净境界。   白话解   譬如把明镜对着虚空,会见到镜子里边即时显现出纤尘不染的虚空影像。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己心中的现识流注,也是这样,修行人会在刹那间进入无相、无所有的清净境界。   经文   如日月轮,顿照显示一切色像。如来为离自心现习气过患众生,亦复如是,顿为显示不思议智最胜境界。   白话解   譬如太阳或者月亮出来的时候,一下子天上地下一片光明,能照见万物的形象。如来为了让众生舍离自己心中显现的、虚妄习气形成的影像,也是这样,修行人会一下子进入不思议的殊胜境界,出现无量神奇的景象。   经文   譬如藏识,顿分别知自心现及身安立受用境界,彼诸依佛①亦复如是。顿熟众生所处境界,以修行者,安处于彼色究竟天。   [注]   ① 依佛 依佛,别的经多称“报身佛”。报身佛是法身佛的外在表现。法身是思想认识境界,报身是思想认识指导下的言行。菩萨依照佛说的第一义谛跟修行人说法,让他们明白种种法的实相,便说是依佛说法。   白话解   譬如藏识与现识结合,分别了知刹那刹那地显现出的万般境界。依佛说法时,也是这样,随时了知人们的根智利钝,依修行人不同根智进行教化,让他们刹那间修入并且安住于色究竟天。   经文   譬如法佛②所作依佛,光明照耀。自觉圣趣亦复如是,彼于法相有性无性恶见妄想,照令除灭。   [注]   ② 法佛修得如来常住法身,自心清净,可称如来佛,简称如来;又称清净法身佛,简称法佛。   白话解   譬如清净法身佛所显示的依佛,光明照耀十方世界。依佛对根智淳熟的修行人说法,也是如此,以自觉圣智的智慧光观照,让他们舍离现前的一切法相,一切有性、无性的荒谬的妄想,即时彻底除灭。 楞伽经白话解卷一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 第五章 渐净顿净除现流之二     第五章 渐净顿净除现流之二   第三节 依佛说法   经文   大慧,法依佛说一切法,入自相共相自心现习气因,相续妄想自性计着因。种种不实如幻,种种计着不可得。   白话解   对众生说法,有依佛说和化佛说之分。依佛说法,同众生讲清一切妄想的自相、共相,都因自己习气熏习而生,因执着二边见而致妄想相续转生。观察种种相,都不实如幻,根本不存在什么自相、共相。   经文   复次大慧,计着缘起自性,生妄想自性相。大慧,如工幻师,依草木瓦石作种种幻,起一切众生若干形色,起种种妄想。彼诸妄想亦无真实。   白话解   因执着虚妄无实的名相,缘名相生起妄想。这样生起的妄想相,跟幻术师依草木瓦石变出种种人物的幻相一样,都不是真实的东西。   经文   如是,大慧,依缘起自性,起妄想自性。种种妄想心、种种相行事妄想相,计着习气妄想,是为妄想自性相生。大慧,是名依佛说法。   白话解   依缘起自性,生起妄想自性。人们各式各样的妄想心,造作种种妄想事,执着种种虚妄习气熏习成的妄想,便生起了妄想自性的种种相。这样说法,便说是依佛说法。   经文   大慧,法佛者,离心自性相,自觉圣所缘境界,建立施作。   白话解   法佛是怎样的?法佛舍离缘起自性和妄想自性这些自己心中的自性相,依自觉圣智所缘境界,施设种种方便,教化修行者趣向最胜的自觉圣智境界。   第四节 化佛说法   经文   大慧,化佛①者,说施、戒、忍、精进、禅定及心智慧。离阴界入,解脱识相,分别观察建立,超外道见、无色见②。   [注]   ① 化佛化,是灵活变化之意。佛以不同的化身为芸芸众生说法,对世俗人说世谛,对有声闻乘种性的人说四谛法,对有圆觉乘种性的人说十二因缘,对有如来乘(大乘)种性的人说如来乘。法佛不同的化身称为化身佛,简称化佛。   ② 超外道见、无色见 外道修行的最高境界,只能到达无色四定处。空处定,识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名为四定处,即是无色四空天。超外道见、无色见,指背舍四空天,入如来自觉地,即是自觉圣智境界。   白话解   化佛说法,顺着人们的希望心施设方便,即是在人们的妄想范畴内说法,未说到真实处。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方便法门,一步步引导修行人脱离五阴、十八界、十二入的干扰,舍弃种种妄想识相,以求得解脱。对五阴中的色、受、想、行、识逐个观察,对十八界中的六根、六尘、六识逐个观察,建立正确的知见,超越外道的知见,超越在无色界修习无色四定的知见。   经文   大慧,又法佛者,离攀缘。攀缘离,一切所作根量相灭。非诸凡夫声闻缘觉外道计着我相所著境界,自觉圣究竟差别相建立。   是故大慧,自觉圣究竟差别相当勤修学,自心现见,应当除灭。   白话解   声闻乘、圆觉乘和外道,依现前影像作因缘,执着“我”相,思前想后,从而妄想不断。法佛超越二乘和外道的一切妄想知见,舍离一切因缘,不攀缘生心,不思前想后,一切根识寂灭。随顺人们希望心所作的方便相虽有差别,但这是在自觉圣智究竟原则下的差别相,不是凡夫、声闻、缘觉及外道不离我执的差别相。   应当勤加修学自觉圣究竟差别相,对自心显现的种种错误知见,应当彻底除灭。   第五节 声闻所到两种境界   经文   复次,大慧,有二种声闻乘通分别相,谓得自觉圣差别相及性妄想自性计着相。   白话解   声闻乘所能达到的境界,有两种不同的境界。一种是“得自觉圣差别相”,一种是“妄想自性计着相” 。   经文   云何得自觉圣差别相声闻?谓无常、苦、空、无我境界①、真谛,离欲寂灭。息阴界入自共相,外不坏相如实知,心得寂止。   [注]   ① 无常、苦、空、无我境界 声闻修习四谛法,建立无常、苦、空、无我的观点: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世的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行无常;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这三受皆苦;诸法悉皆空寂;五阴假合的人身无我。这是声闻乘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白话解   怎样是得自觉圣差别相声闻?他们修习无常、苦、空、无我,修习四谛,已灭除了欲界烦恼,便说是到了离欲寂灭的境界。已不受五阴、十八界十二入所起影像的干扰,如实了知心外境界的虚妄之相,心得寂静。   经文   心寂止已,禅定解脱,三昧道果①,正受解脱②。不离习气不思议变易死③,得自觉圣乐住声闻,是名得自觉圣差别相声闻。   [注]   ① 三昧道果 修习三昧见道证道的果位,名为三昧道果。声闻乘的果位有初入流、一往来、不退还、不生(灭尽烦恼)四个果位。   ② 正受解脱 梵音三摩提,亦译作三昧,意译为正受。即是自心持续专注一境而不散乱之意。声闻乘的解脱,指空、无相、无作三种解脱门。由观无我而解脱我执,称为空解脱门;由观无常而离颠倒相,称为无相解脱门;由观苦而离渴爱的愿求,称为无愿解脱门。   ③ 不思议变易死 识相的生灭,按是否有主观思量分为分段生灭和变易生灭。前六种了别识都依因缘起,而且思量心不停,这样形成的生灭,称分段生灭,古译“分段死”。离因缘,意识灭,在如幻三昧中不思议变的生灭,即是由不思议熏、不思议变的余习烦恼产生的生灭现象,称变易生灭,古译“变易死”。   白话解   心得寂静了,在禅定中便不受烦恼束缚,心得解脱。在三昧中证入声闻果位,获得正受解脱。但是,这样的正受解脱,还未脱离不可思议的变易生灭。他们以此为自觉圣,乐住于这种境界。我说这是得自觉圣差别相声闻。   经文   大慧,得自觉圣差别乐住菩萨摩诃萨,非灭门乐正受乐,顾悯众生及本愿,不作证。大慧,是名声闻得自觉圣差别相乐。菩萨摩诃萨于彼得自觉圣差别相乐,不应修学。   白话解   前面说的声闻得自觉圣差别相乐住的大菩萨,不是入菩萨八地的、得无生正受乐的、顾愍芸芸众生,不证涅槃的大菩萨。这就是声闻乘得自觉圣差别相乐。修菩萨行的大菩萨不要修学声闻得自觉圣差别相乐。   经文   大慧,云何性妄想自性计着相声闻?所谓大种青黄赤白,坚湿暖动,非作生自相共相,先胜善说。见已,于彼起自性妄想。   白话解   怎样是妄想自性计着相声闻?认为地、水、火、风四大种的自性分别是坚、湿、暖、动,色相分别是黄、白、赤、青。他们认为这些性相是先圣说的,不是谁造作出来的,而是早就存在的。于是在四大自性相上产生妄想。   经文   菩萨摩诃萨,于彼应知应舍,随入法无我相,灭人无我想见。渐次诸地,相续建立。   是名诸声闻性妄想自性计着相。   白话解   修习菩萨行,应知这是声闻乘偏执的二边见,要舍离这些二边见。舍弃人无我的观点,建立法无我的观点。顺次一步步修入菩萨各地。   佛作总结:我这里说的就是声闻妄想自性计着相。 楞伽经白话解卷一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 第六章 自觉圣常不思议     第六章 自觉圣常不思议   本章有二节 一 佛说常不思议非外道因缘常不思议 二 自觉圣常不思议有自觉相有第一义智因   第一节 佛说常不思议非外道因缘常不思议   经文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世尊所说常不思议①,自觉圣趣境界及第一义境界。世尊,非诸外道所说常不思议因缘耶?   [注]   ① 常不思议 第一义常不思议指自觉圣智境界出现的殊胜景象,景象殊胜不可思议,功德殊胜不可思议。非声闻乘、圆觉乘及外道所可企及。   白话解   大慧菩萨问佛:世尊说自觉圣智第一义常不思议,外道也说常不思议。世尊说的常不思议是不是外道说的常不思议?   经文   佛告大慧:非诸外道因缘得常不思议,所以者何?诸外道常不思议,不因自相成。若常不思议不因自相成者,何因显现常不思议?   白话解   佛告诉大慧:我说的常不思议跟外道说的常不思议是两回事。有什么分别呢?外道对生起常不思议现象的因缘,不是从现象本身去找原因,说不因自相生。如果不因自相生,怎能出现常不思议的殊胜境界呢?   经文   复次,大慧,不思议若因自相成者,彼则应常。由作者因相故,常不思议不成。   白话解   常不思议因自相生,才有可能是“常”。外道说另有作者是常不思议的生因,与自心不相干,便不可能是常不思议殊胜境界。   第二节 自觉圣常不思议有自觉相 有第一义智因   经文   大慧,我第一义常不思议,第一义因相成,离性非性得。自觉相①故有相,第一义智因②故有因,离性非性③故。譬如无作、虚空、涅槃、灭尽,故常④。   [注]   ① 自觉相 靠自力修行所得,不由自身以外的任何力量所成。观察常不思议殊胜景象,离语言文字相,离一切二边见,不追忆过去,不住于现在,不联想将来,不分别善恶祸福。这是最上乘的修行法门,即是天台宗说的“止观”,亦是禅宗说的“寂照”。如是观察,如是觉知,便是自觉相。   ② 第一义智因 因为修习到第一义自觉圣智境界,才出现常不思议的殊胜境界,所以说产生常不思议的因是第一义智因。   ③ 离性非性 一切生灭的因缘及其现象,说有自性或说无自性,都偏于一边,理难圆通。离有无二边作观察,非有自性,亦非无自性,其性不确定。所以说离性非性。   ④ 无作、虚空、涅槃、灭尽,故常 心不作意,清澈无染,心如虚空,不生不灭,灭尽烦恼,便说是常寂境界。   白话解   我说的是第一义常不思议,有第一义的因,有第一义的相。第一义因相离有无二边,不说有性,也不说无性。这是自觉相的相,第一义智的因,因为是离性非性的。譬如我说的无作、虚空、涅槃、灭尽,都离性非性,所以说它是“常”。   经文   如是大慧,不同外道常不思议论。如是大慧,此常不思议诸如来自觉圣智所得如是。故常不思议自觉圣智所得,应当修学   白话解   因此,我说的常不思议不同于外道说的常不思议论。这是以如来自觉圣智观察所得的常不思议。所以常不思议自觉圣智所得,应当修学。   经文   复次,大慧,诸外道常不思议,无常性,异相因故。非自作因相力故常。   白话解   外道认为常不思议的景象,不由自身因缘生,而是由臆想出来的胜妙天、自在天等等主宰者造作出来的。如果真的像他们所说的那样,所作的因与所生的果是不相干的两回事,就不可能是“常”,而是无常。他们不是从自身因缘说“常”。   经文   复次,大慧,诸外道常不思议,于所作性非性无常见已,思量计常。   白话解   外道对常不思议景象,从有性或无性方面去思量那无常的所作因,他们思量之后,又反过来执着是“常”。   经文   大慧,我亦以如是因缘所作者,性非性无常见已,自觉圣境界说彼常无因。   白话解   我对他们所说有性或无性的、无常的所作因,以自觉圣智境界观察,认为他们说的“常”是无因生。   (他们所说的因,是胜妙天、自在天等等虚妄的东西,求不可得。)   经文   大慧,若复诸外道因相成常不思议,因自相性非性,同于兔角。此常不思议,但言说妄想。   白话解   外道所说的常不思议的因相,自性自相都不确定,同兔子的角一样。他们的常不思议,不外言说妄想。   经文   诸外道辈,有如是过。所以者何?谓但言说妄想,同于兔角,因相非分。   白话解   那些外道所说的有这样的过失。为什么呢?只不过是言说妄想,同根本不存在的兔角一样,他们说的的因相也是并不存在的东西。   经文   大慧,我常不思议,因自觉得相故,离所作性非性故常。非外性非性无常,思量计常。   白话解   我说的常不思议,是修入自觉圣境界,舍离有性、无性的执着,是在这种情况下显现的殊胜境界,不像外道那样观察有性无性无常后再反过来认为那虚妄的主宰者是“常”。   经文   大慧,若复外性非性无常,思量计常不思议常,而彼不知常不思议自因之相,去得自觉圣智境界相远,彼不应说。   白话解   外道执着有性、无性,把本来是无常的东西,思量执着是“常”,从而认为常不思议是“常”。其实,他们不知道常不思议景象产生的真正因缘,他们距离自觉圣智境界还差得很远。他们并未得到自觉圣智下的常不思议殊胜境界,还没有资格谈论常不思议。 楞伽经白话解卷一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 第七章 声闻未度变易死     第七章 声闻未度变易死   本章有四节 一 声闻以为诸根不作是涅槃 二 一切法不生 三 五类无间种性 四 两种一阐提   第一节声闻以为诸根不作是涅槃   经文   复次,大慧,诸声闻畏生死妄想苦而求涅槃,不知生死涅槃差别一切性妄想非性,未来诸根境界休息,作涅槃想。非自觉圣智趣,藏识转。   白话解   声闻认为妄想生灭是苦,追求脱离生灭苦海的涅槃。但他们没有懂得生灭和涅槃的真实义,不明白一切自性妄想都无实性,把生灭和涅槃完全对立起来。他们认为如果修得六根休息,六尘不显现的境界,就是涅槃。如此想法,不可能修到自觉圣智。因为藏识不灭,直到如来自觉地,藏识都与变易生灭共转。   经文   是故凡愚说有三乘①,说心量趣无所有。是故大慧,彼不知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自心现境界,计着外心现境界,生死轮常转②。   [注]   ① 凡愚说有三乘 乘,有载的含义,能载修行人度过生灭苦海到达理想的、圆满的彼岸。以修菩萨行为核心的如来乘兴起之后,便有声闻乘、缘觉乘和如来乘这三乘之分,称声闻、缘觉二乘为小乘,如来乘为大乘。如来自觉缘自得,非由他力可成,从这个意义上说,三乘不是乘,只不过是未到真实处的方便法门。这些话是对佛子说的。佛否定了三乘,说只有一乘,即是一佛乘。又说,一乘也非乘,明白了这一点,才能超越二边见,入万法如如的殊胜境界。   ② 生死轮常转 在如幻三昧中,面对不思议变的景象,菩萨离相不生心,趣向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声闻乘、圆觉乘及外道缘相生心,妄想不断,前灭后生,永不止息,所以说他们生死轮常转。   白话解   说有三乘法,说可修到完全没有心量,这是愚痴凡夫的说法。已过去的、将要出现的与及现在眼前显现的种种境界,都是自己心中显现的影像。他们不能如实了解这些影像的本来面目,把这些影像和心外的境界联系起来,以为是实有的事物,因而生死轮常转不停。   第二节一切法不生   经文   复次,大慧,一切法不生,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所说。所以者何?谓自心现,性非性,离有非有生故。   白话解   既然生死轮常转,为什么所有如来佛都说‘一切法不生?过去、现在的如来这么说,将来的如来还是要这么说。因为一切法都是自己心中显现的,不能说它有性,不能说它无性,离有无二边。   经文   大慧,一切性不生,一切法如兔马等角。是愚痴凡夫不实妄想,自性妄想故。   白话解   一切法的种种性质,有性、无性、常性、无常性等等都不生,一切法都像兔角马角一样,是愚痴凡夫妄心所生的、并无实在的妄想。   经文   大慧,一切法不生。自觉圣智趣境界者,一切性自性相不生。非彼愚夫妄想二境界,自性身财建立趣自性相。   白话解   一切法不生。修习接近自觉圣智境界的人,不会产生任何法性的自性自相。不像愚痴凡夫那样妄想执着有无、常无常等二边见。愚痴凡夫总是依于自己既有的识身,执有执无,强加给自心现量种种自性、自相。   经文   大慧,藏识摄所摄,相转,愚夫堕生住灭二见,希望一切性生,有非有妄想生,非圣贤也。大慧,于彼应当修学。   白话解   由于藏识摄受心外境界在自己心的影像,便有种种识相展转生、住、灭,愚夫对如此种种生、住、灭现象,在识相的发生、形成和消灭这些问题上陷入二边见,希望产生种种性,因而生出有性无性、有相无相等种种妄想。这等愚夫,还未到圣位贤位的境界。修菩萨行的人应当修学一切法不生的观点。   第三节五类无间种性   经文   复次,大慧,有五无间种性①。云何为五 ?谓声闻乘无间种性 、缘觉乘无间种性、如来乘无间种性、不定种性、各别种性。   [注]   ① 无间种性 人们的性格不一样,这决定了人们接受不同事物的态度也不一样,所以在修学禅定中表现出不同种类的品性。无间,指对所听闻的修行法门没有隔阂,容易融合。听法人跟说法人两心相通,随着说法人的引导进入种种微妙境界。修行人的这种心性,称为无间种性。   白话解   佛菩萨教化众生,依众生不同的根机施设最易成就的方便法门。因此要善于分析众生的种性。根据实践经验,可把众生分为五类无间种性。这五类无间种性是:声闻乘无间种性,圆觉乘无间种性,如来乘无间种性,不定种性,各别种性。   经文   云何知声闻乘无间种性?若闻说得阴界入自共相断知时,举身毛孔熙怡欣悦,及乐修相智,不修缘起发悟之相,是名声闻乘无间种性。   白话解   根据什么可知道谁是声闻乘无间种性?如果能随说法人的引导,断除五阴、十八界、十二入所生的烦恼,即时感到浑身轻松安乐,连每一个毛孔都感觉到熙怡欣悦,很乐意修习所说的法门,不喜欢修习观因缘虚妄而得觉悟的法门。便说这种人具有声闻乘无间种性。   经文   声闻无间,见第八地,起烦恼断①,习烦恼不断②,不度不思议变易死,度分段死,正狮子吼:我生已尽,梵行已立,不受后有。如实知,修习人无我,乃至得般涅槃觉。   [注]   ① 起烦恼断 起烦恼,指三界所起的烦恼,即以欲界的欲爱、色界的色爱和无色界的有爱为主所引起的烦恼。修习色界四禅及无色界四定,能断除起烦恼。   ② 习烦恼不断 在深三昧境界中,由于藏识流注的作用,因不思议熏和不思议变生起的生灭现象所引起的烦恼,称为习烦恼。亦说这是无明习气引起的烦恼,又称为无明烦恼。声闻乘、圆觉乘和外道还未能断习烦恼。   白话解   声闻无间种性的人可证入菩萨地中的第八地。他们断起烦恼,未断习烦恼;只能超越分段生灭的干扰,还不可能脱离不思议变易生灭的干扰;便像狮子吼那样宣称,“我生已尽,梵行已立,不受后有。”他们如实了解人无我的观点,认为这就是涅槃境界。   经文   大慧,各别无间者,我、人、众生、寿命、长养、士夫①,彼诸众生作如是觉,求般涅槃。   [注]   ① 我、人、众生、寿命、长养、士夫 《圆觉经》中,佛答净诸业障菩萨说四有为相:以自我为中心,未离感性认识境界,譬如坐禅,似乎忘了我身,忽然微受针艾刺激,便知我身还在,这是“我相”。以理性思维悟得此身非我,但还是从自心流出的认识,或悟另有一物主宰生灭。这种悟性,亦是自心所想,心有少想,都是“人相”。已离三界,仍受禅中变易生死的幻境所惑,这是“众生相”。以为已得清净心,面对一切幻相,能不逐境生心,觉知诸幻都是尘垢。仍有觉察之心和所觉之相,即是“寿者相”。大乘经典说修行地都说有三贤位,三贤位中的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这四个阶位,称为长养圣胎,执着长养圣胎,是“长养相”。有造作能力的人、称为士夫,追求造作神通,是“士夫相”。   白话解   各别无间种性(即外道种性)的人,在坐禅中或未忘我相、或还有人相、或跟着心中众生相转、或虽已觉一切如幻,但还未离寿者相、或觉得是圣胎长养相、或觉得是士夫造作的神通相,这些都是修习有为法起幻观幻出现的境界,叫做有为相。那些人对如幻三昧中见闻觉知的有为相产生如此种种错觉,以此为涅槃境界。   经文   复有异外道说,悉由作者,见一切性已,言此是般涅槃。作如是觉,法无我见非分,彼无解脱。   白话解   亦有另一种外道的荒谬见解,认为不思议变易生灭现象另有作者造作出来的。见到这些景象,以为是圣妙天、自在天等天神出现了,是涅槃境界了。因为他们未建立法无我的观点,才会有如此荒谬见解,所以他们未得解脱。   经文   大慧,此诸声闻乘无间、外道种性,不出出觉。为转彼恶见故,应当修学。   白话解   这些声闻乘无间种性和外道种性,都未出离生灭妄觉,却自以为已离生灭苦海。为转变他们的错误知见,应当弄清楚他们的特点。   经文   大慧,缘觉乘无间种性者,若闻说各别缘无间,举身毛竖,悲泣流泪。不相近缘,所有不着。种种自身,种种神通,若离若合,种种变化。闻说是时,其心随入。若知彼缘觉乘无间种性已,随顺为说缘觉之乘。是名缘觉乘无间种性相。   白话解   缘觉乘无间种性的人,如果闻说某些令其易生感触的因缘,感到紧张,甚至毛发竖直,由于惧怕而悲哀哭泣,眼泪鼻涕一齐来。由于心情极度专注,对与此无关的心外事物,则全不在意。进入这种境界,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好像有了神通,或离或合,发生种种变化,听闻说法人说什么,便跟着产生什么变化。这种人属于缘觉乘无间种性。如果知道他是缘觉乘无间种性,便随顺他的特点,对他说缘觉乘法门。   经文   大慧,彼如来乘无间种性,有四种,谓自性法无间种性,离自性法无间种性、得自觉圣无间种性、外刹殊胜无间种性。   白话解   如来乘无间种性有四种类型:一、修习自性清净圆明的“自性法”无间种性,二、修习离性非性而得圆满正觉的“离自性法”无间种性,三、修习唯依自力得自觉圣智的“得自觉圣”无间种性,四、修习平等看待所有法界、任何境界都清净殊胜的“外刹殊胜”无间种性。   经文   大慧,若闻此四事一一说时,及说自心现身财建立不思议境界时,心不惊怖者,是名如来乘无间种性相。   白话解   不论听说自性法、离自性法、得自觉圣法、外刹殊胜法,也不管面对自己心中什么样的不思议境界,都没有恐惧心,并能一心专注,毫不动摇。这样的人属于如来乘无间种性。   经文   大慧,不定种性者,谓说彼三种时,随说而入,随彼而成。   白话解   不定种性的人,不论说声闻乘、圆觉乘、如来乘这三种中的哪一乘,都能随说法人的引导悟入如来地,修得圆满圣果。这样的人称为不定种性。   经文   大慧,此是初治地者,谓种性建立,为超入无所有地故,作是建立。彼自觉藏者,自烦恼习净,见法无我,得三昧乐住声闻,当得如来最胜之身。   白话解   这些都是初发心修习菩萨行的人,为了引导他们超越无所有地的境界,于是建立这些种性。让他们能迅速净除藏识种子引起的习烦恼,确立法无我的观点;使乐住三昧的声闻,亦能证得如来最胜法身。   经文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须陀盘那果,往来及不还。   逮得阿罗汉,是等心惑乱。   三乘与一乘,非乘我所说。   愚夫少智慧,诸圣远离寂。   白话解   世尊把上面的主要精神再宣示一遍,说偈言:   须陀洹那初入流,二果往来三不还,   四果名为阿罗汉,声闻四果仍惑乱。   所谓三乘与一乘,我说其实不是乘,   愚夫少智说诸乘,圣智悉离种种乘。   经文   第一义法门,远离于二教。   住于无所有,何建立三乘?   诸禅无量等,无色三摩提。   受想悉寂灭,亦无有心量。   白话解   我说第一义法门,远离二边善观察,   立足诸法无所有,何须建立三乘法?   色界四禅无量相,无色四定三摩提,   一切受想全寂灭,一切心量都不起。   白云按可以说释迦牟尼是伟大的教育家。施设五类种性进行教化,就是当今教育界积极推行的因材施教。   第四节两种一阐提   经文   大慧,彼一阐提①非一阐提,世间解脱谁转?   [注]   ①一阐提 小乘经典说的一阐提,指犯了弑父、杀母、破和合僧、害阿罗汉、恶心出佛身血这五逆罪的人。在这专为发大乘心的大比丘、大菩萨说的《楞伽经》中说的一阐提,指本愿“未度尽一切众生誓不入涅槃”的“菩萨一阐提”。   白话解   现在,说说一阐提非一阐提。世间芸芸众生欲求解脱,谁去转化?   经文   大慧,一阐提有二种:一者舍一切善根及于无始众生发愿。   白话解   有两种一阐提:一种是舍一切善根的一阐提,一种是菩萨初发心时便发大愿不入涅槃的一阐提。   经文   云何舍一切善根?谓谤菩萨藏,及作恶言,此非随顺修多罗毗尼解脱之说。舍一切善根故,不般涅槃。   白话解   怎样是舍一切善根的一阐提?指那些坚持恶见,口出恶言,诽谤菩萨藏,言行背离经律的人。因为他们舍一切善根,所以此等人不得入涅槃。   经文   二者菩萨本自愿方便故,非不般涅槃一切众生而般涅槃。大慧,彼般涅槃,是名不般涅槃法相。此亦到一阐提趣。   白话解   第二种一阐提,指菩萨一阐提,菩萨本愿度无尽众生,如果还有众生未入涅槃,菩萨便不入涅槃。其实这些菩萨已到涅槃境界,只是不显示入涅槃的法相。表面上跟舍一切善根的一阐提相似。   经文   大慧白佛言:世尊,此中云何毕竟不般涅槃?   佛告大慧:菩萨一阐提者,知一切法本来般涅槃已,毕竟不般涅槃,而非舍一切善根一阐提也。   白话解   大慧问佛:世尊!怎么说‘毕竟不入涅槃\’?   佛告诉大慧:菩萨一阐提,知一切法本来不生不灭,已是涅槃境界,只是示现不入涅槃之相,说这是毕竟不入涅槃,这不同于舍一切善根的一阐提。   经文   大慧,舍一切善根一阐提者,复以如来神力故,或时善根生。   所以者何?谓如来不舍一切众生故。以是故,菩萨一阐提不般涅槃。   白话解   即使是舍一切善根的一阐提,由于如来神力的作用,也会复生善根。   为什么呢?因为如来不舍弃一切众生。正是这些原因,菩萨一阐提毕竟不入涅槃。 楞伽经白话解卷一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 第八章 三种自性二无我     第八章三种自性二无我   本章有二节一 三种自性 二 人无我法无我   第一节三种自性   经文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三自性。云何三自性?谓妄想自性、缘起自性、成自性。   白话解   佛接着说:修习菩萨行的修行者,要熟识了解三种自性。是什么三种自性?是妄想自性、缘起自性和成自性。   白云按:这里说的三自性,跟唯识说的三自性是一致的。唯识翻译为妄计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   经文   大慧,妄想自性从相生。   大慧白佛言:世尊,云何妄想自性从相生?   佛告大慧:缘起自性事相相,行显现事相相,计着有二种妄想自性。   白话解   佛告诉大慧:人们的妄想自性是从相生的。   大慧问佛:为什么说妄想自性是从相生的?   佛告诉大慧:执着缘起的事相和心中显现的事相,生起两种妄想自性。把虚妄不实的名相事相执着为实有其事,就叫妄想自性   经文   如来应供等正觉之所建立,谓名相计着相及事相计着相。   白话解   按如来应供等正觉分析,产生妄想的根本因缘,可分为执着名相和执着事相两种。   经文   名相计着相者,谓内外法计着。   事相计着相者,谓即彼如是内外自共相计着。   是名二种妄想自性相 。   白话解   外境界在心中的法尘形成了固定的名词概念,执着名相的人,一成不变地死抱着这些名词概念,跳不出语言文字相的束缚。   外境界在心中形成的法尘,在藏识种子的作用下复现出种种影像,执着事相的人把这些虚妄的影像错认为是真实的事物。   上面说的是两种妄想自性相。   经文   若依若缘生,是名缘起。   白话解   一切有为法所生起的如幻境界,都以名相和事相作因缘展转相生,这便是缘起自性。   经文   云何成自性?谓离名相事相妄想。圣智所得及自觉圣智趣所行境界,是名成自性如来藏心①。   [注]   ① 成自性如来藏心 修习清净法门熏习而成的所有种子,构成修行人的成自性如来藏心。   白话解   怎样是成自性?离名相事相,不生妄想,得自觉圣智,以自觉圣智观察现前境界,入如来地,得如来自在法身,就说是成自性如来藏心。   经文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名相觉想,自性二相。   正智如如,是则成相。   白话解   世尊把三自性的含义再宣示一遍,说偈言:   名相事相作缘起,计着名相生妄想,   正智离相见如如,则是圆成自性相。   经文   大慧,是名观察五法自性相经,自觉圣智趣所行境界,汝等诸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白话解   这里说的就是观察五法自性相经。这是修习自觉圣智出现的境界。你们这些大菩萨还要好好修习。   第二节人无我,法无我   经文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善观二种无我相。云何二种无我相?谓人无我及法无我。   白话解   修习菩萨行要熟识了解二种无我的观点。是怎样的二种无我观点?是人无我观和法无我观。   经文   云何人无我?谓离我我所\阴界入聚、无知业爱生、眼色等摄受计着生识。一切诸根,自心现器身藏,自妄想相,施设显示。   白话解   怎样是人无我观?舍离人身能主宰、常不变的“我”见;怎样舍离“我”见、舍离对 “我所”的执着?舍离这些执着,即是舍离五阴、十八界、十二入引起的种种虚妄影像,舍离无知业爱生的识相。对眼识等六种了别识所生的一切见闻觉知,都不染不着。自心显现的客观世界(器界)的影像,自己的贪爱心、取着心熏习成的藏识种子,都是造作业障的因缘。因为有这些造业因缘,所以凡夫妄想不断,如幻的影像相续不已。   经文   如种子、如灯、如风、如云,刹那展转坏。   白话解   这些虚妄影像,像奔流的河水,像正在萌发的种芽,像点燃的灯火,像变幻的风云,展转相生,刹那生,刹那灭。   经文   躁动如猿猴,乐不净处如飞蝇,无厌足如风火。   白话解   人们的妄心,像躁动的猿猴,像嗜好臭秽的飞蝇,像夹着风势肆虐的大火。   经文   无始虚伪习气因,如汲水轮,生死趣有轮。   白话解   因虚妄不实的妄想习气长期熏习而生起的虚妄影像,像轮转不停的水车,从而妄识生灭轮转不已。   经文   种种身色,如幻术神咒,机发像起。善彼相知,是名人无我智。   白话解   幻术师口中念念有词,制造时机,常会瞬间变幻出种种奇妙景物。如幻三昧中所有的色像,跟幻术师变化出来的景物一样虚妄。如果正确理解这些现象,去除自我偏执,就说是确立了人无我智。   经文   云何法无我智?谓觉阴界入妄想相自性。如阴界入离我我所①。阴界入积聚,因业爱绳缚,展转相缘生,无动摇。诸法亦尔,离自共相。   [注]   ① 离我我所 佛经说的“我”,是能主宰、常不变的意思,人的色身(躯体)和识身(思想认识)都是常变不住的。现在的身心不同过去的身心,未来的身心也不会与现在的身心相同。可以说,过去的身心已死,未来的身心未生,现在的身心刹那不住,色身无住,识身无住。什么是我所?我的所知所识,我所觉知的一切法,都是我所。“我”本无常,“我所”更无实,只有舍离“我”见和“我所”,才能实现妄识转正智,入如来地。   白话解   怎样是法无我观?能正确了解五阴十八界十二入的妄想自性,离“我见”,不受“我所知所识”的束缚,不受五阴十八界十二入所生起的虚幻影像和自己的贪爱心、取着心的束缚,面对种种展转相生的虚妄景象,心不动摇。观察一切法,都不要执着有什么自相共相。   经文   不实妄想相,妄想力,是凡夫生,非圣贤也。心意识五法,自性离故。   白话解   凡夫有那么多妄想相,有那么多虚妄的想象力。圣贤位的修行人彻底了解心意识五法(名、相、妄想、正智、如如)都离自性,确立了人无我观,不会再有那些不实的妄想。   经文   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分别一切法无我。善法无我菩萨摩诃萨不久当得初地菩萨,无所有观地相。观察开觉欢喜,次第渐进,超九地相,得法云地②。于彼建立无量宝庄严,大宝莲华王像,大宝宫殿,幻自性境界修习生,于彼而坐,同一像类,诸最胜子眷属围绕,从一切佛刹来,佛手灌顶,如转轮圣王太子灌顶③。   ②超九地相,得法云地 修习菩萨行,按照达到的不同境界分为十个阶位,称为菩萨十地。这十个阶位是:一、欢喜地,欢喜发大心,立大愿修学无上佛道;二、无垢地,持戒清净,离一切污垢;三、发光地,当两眼微闭时,或是在黑夜里,会见到眼前出现光明景象,这是心光显现;四、焰慧地,心光明亮,智慧增盛;五、难胜地,修习世间法的人难以达到的境界;六、现前地,显现不思议变的种种奇妙景象,面对如此景象,善观察而不妄作分别;七、远行地,远离一切世间、出世间法的缚缠,离一切相,不住相生心,住于无相行;八、不动地,得无生法忍,即使身处狂风恶浪,也能心不动摇;九、善慧地,说法无碍,得自在力;十、法云地,入自觉圣智境界,显现常不思议殊胜景象。   ③ 转轮圣王太子灌顶 古代印度的国王冊立太子时,要举行一种非常隆重的仪式,用瓶子装着四大海水向太子灌顶。在经文里借用来比喻修行进入法云地境界时的自心感受。   白话解   修习菩萨行的人应当好好弄清楚一切法无我的观点。能彻底弄清楚法无我观的菩萨,不要太长时间便能修得菩萨初地的境界。能了解一切法相并非实有,欢喜发心修学无上佛道。一步步开悟,逐步到达超越菩萨九地的境界,最终修得法云地。在法云地会显现无量珠宝装饰得非常庄严华丽的宫殿,有很大的莲花宝座,莲花宝座上坐着各方圣王。这些景象,都是修习起幻观幻法门生起的幻相。还会见到三世十方无量同样的佛,并且有众多大菩萨、大比丘、最胜善知识等等,从各各的佛土簇拥而来,像转轮圣王向太子灌顶那样,有无数的佛手向修行人灌顶。   经文   超佛子地④到自觉圣智法趣,当得如来自在法身。见法无我故,是名法无我相。汝等诸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注]   ① 超佛子地 若得自觉圣,诸地皆如来;若不离我执,永难成佛子。佛子地无定相,得自觉圣,入如来自觉地,便是超佛子地。   白话解   到了这个层次,修行人已经超过了佛子的境界,到达自觉圣智的境界。因为确立了法无我的观点,便会获得如来自在法身。这里说的是法无我相,你们这些大菩萨还要好好修学。 楞伽经白话解卷一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 第九章 避免生起诽谤相     第九章 避免生起诽谤相   本章有六节 一 四种非有建立诽谤相灭 二 非有相 三 非有见 四 非有因五 非有性 六 为安众生故作种种类像   第一节四种非有建立诽谤相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建立诽谤相,唯愿说之,令我及诸菩萨摩诃萨离建立诽谤二边恶见,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①。觉已,离常建立,断诽谤见,不谤正法。   [注]   ①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罗三藐三,意为无上正确;用般若智慧观照三昧中的玄妙境界,从而净化心灵,建立无分别智,圆满觉知一切法实相,这样的殊胜境界,称为菩提,意译觉悟,又译智慧,又译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常译为无上正等正觉,简译为无上菩提、无上觉、无上道。   白话解   大慧菩萨请佛开示:世尊!为什么会造成诽谤?请为我们解说,使我和所有菩萨能避免引起诽谤的二边恶见,早日得无上正等正觉。明白这个道理,可以舍离一般人常犯的错误,消除能引起诽谤的荒谬见解,不至于引起别人诽谤正法。   经文   尔时,世尊受大慧菩萨请已,而说偈言:   建立及诽谤,无有彼心量。   身受用建立,及心不能知。   愚痴无智慧,建立及诽谤。   白话解   世尊接受大慧菩萨的请示,先说偈言:   建立诽谤诸恶见,并非此人作思量。   唯身受用而建立,彼心浑然不觉知;   愚痴之人无智慧,妄自建立诽谤相。   经文   尔时,世尊于此偈义,复重显示,告大慧言:   有四种非有有建立。云何为四?谓非有相建立、非有见建立、非有因建立、非有性建立,是名四种建立。   白话解   接着,世尊详细解说这偈言的意义,告诉大慧:   把并非实有的东西当成实有,建立有见。常犯的错误有四种。是哪四种?是非有相建立,非有见建立,非有因建立,非有性建立。   经文   又诽谤者,谓于彼无所得,观察非分,而起诽谤,是名建立诽谤相。   白话解   为什么会有诽谤见呢?就因为他们的四种非有建立,在禅定中并无所得,观察到没有这回事,就反过来,认为一切都无,非无说无,就产生了诽谤见。这就说是建立诽谤相。   下面是恭录释正受集注,供众位善知识对照。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建立诽谤相 ,唯愿说之,   注云:因上观二无我,能离有无断常二见,古请说建立诽谤相也。非有说有,名建立,非无说无,名诽谤。   令我及诸菩萨摩诃萨离建立诽谤二边恶见,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觉已,离常建立,断诽谤见,不谤正法。   注云:盖正法离有无,若说有无,即是谤正法也。   尔时,世尊受大慧菩萨请已,而说偈言:   建立及诽谤,无有彼心量。   注:建立诽谤,初无有实,故曰,无有彼心量。   身受用建立,及心不能知。   注:身虽受用建立,而心不知其然。所起但是心,离心不可得。   愚痴无智慧,建立及诽谤。   愚夫执有执无为实也。   尔时,世尊于此偈义,复重显示,告大慧言:   有四种非有有建立。云何为四?谓非有相建立、非有见建立、非有因建立、非有性建立,是名四种建立。   新说云:此列四名,谓非有献见因性中而横立也。   又诽谤者,谓于彼无所得,观察非分,而起诽谤,是名建立诽谤相。   谓于诸恶见所建立法,求不可得,不善观察,遂生诽谤。此是建立诽谤相。   第二节非有相   经文   复次,大慧,云何非有相建立相?谓阴界入非有自共相而起计着,此如是,此不异,是名非有相建立相。此非有相建立妄想,无始虚伪过,种种习气计着生。   白话解   怎样的非有相会引起诽谤相?对并不是实有的五阴十八界十二入引起的心中种种影像,执着它们有这样的自相,有那样的共相,说这个是什么,不是什么,这叫做‘非有相建立\’。这些非有相建立的妄想,是由于长期以来执着虚妄的、不实的种种习气形成的。   第三节 非有见   大慧,非有见建立相者,若彼如是阴界入,我、人、众生、寿命、长养、士夫见建立,是名非有见建立相。   非有见建立,指把并不正确的见解当成正确的见解。他们对五阴、十八界、十二入引起的心中种种影像,生起我、人、众生、寿者、长养、士夫等等错误知见,叫做“非有见建立”。   第三节非有因   经文   大慧,非有因建立相者,谓初识无因生,后不实如幻。   本不生,眼色明界念,前生生已,实已还坏,是名非有因建立相。   白话解   非有因建立,指把虚妄的依因当成是实在的东西。一切因缘虚妄无实,因而相续转生的种种识相,都不实如幻。   譬如说因眼根、色尘、光明、欲念和合生成眼识,前识刚生出,刹那即坏灭;这生起眼识的四种因缘,都虚妄无实。把虚妄无实的因执着为实有,叫做“非有因建立”。   第四节非有性   经文   大慧,非有性建立相者,谓虚空、灭、般涅槃、非作,计着性建立。此离性非性,一切法如兔马等角,如垂发现,离有非有,是名非有性建立相。   白话解   非有性建立,指把并不实在的性质当成实有其事。虚空、寂灭、涅槃、无作等无为法,离性非性,都像兔角、马角一样,离有非有;把这些法相执着为实性,叫做“非有性建立”。   经文   建立及诽谤,愚夫妄想,不善观察自心现量,非圣贤也。   是故离建立诽谤恶见,应当修学。   白话解   这四种非有建立相,就是诽谤相,这些错误的容易引起诽谤的观点,都是愚夫的妄想,到达圣贤位的菩萨不会再有如此荒谬的观点。   修学菩萨行,对别人说法,应当注意避免这些会引起诽谤的荒谬观点。   第五节 为安众生故 作种种类像   经文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善知心意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相,趣究竟,为安众生故,作种种类像。如妄想自性处,依于缘起。譬如众色如意宝珠,普现一切诸佛刹土,一切如来大众集会,悉于其中听受佛法。   白话解   再说,菩萨彻底掌握了心意意识五法自性和二种无我的观点,便能随不同众生的希望心而取最合适的刹土,顺其妄想自性,施设种种方便法门以行化度。像各色如意宝珠能照见无量玄妙景象那样,菩萨能依缘变化,生起种种形象,能引导听法的人见到无量庄严的佛国,有众多如来、菩萨、比丘等等在其中听受佛法。   经文   所谓一切法,如幻如梦,光影水月。于一切法,离生灭断常①,及离声闻缘觉之法,得百千三昧,乃至百千亿那由他三昧。得三昧已,游诸佛刹,供养诸佛。生诸天宫,宣扬三宝②,示现佛身,声闻菩萨大众围绕,以自心现量度脱众生,分别演说外性无性,悉令远离有无等见。   [注]   ① 离生灭断常 离相不生心,得无生法忍,离分段生灭,亦离变易生灭,便说是离生灭。一种外道认为入三昧正受,一切识灭,流注亦灭,或说死了便一切断灭了,便是涅槃。这种妄见是断见。另一种外道认为有能主宰一切法的“神我”,这个“神我”贯通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常住不变。这种妄见是“常见”。远离“断见”和“常见”,便是离断常。   ② 三宝一般指佛、法、僧为佛门三宝。《六祖坛经》说:“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劝修行人归依自性觉、正、净三宝。   白话   所说的一切法,如幻如梦,如光影水月。菩萨对这些如幻的一切法,能舍离生灭妄见、舍离‘断见\’和‘常见\’、舍离声闻缘觉修习的小乘法,能进入百种千种三昧,乃至能进入百亿种、千亿种三昧。进入如是三昧,游历种种国土,供养三世十方无量佛,自由出入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的天上宫殿。在天宫中示现佛的化身,有众多声闻乘比丘和菩萨围绕听法。示现佛化身的菩萨对众人说法,宣扬三宝,让所有听法的人在幻化境界中受到启发,从而明了一切影像都是自己心中显现的心量,所有法性都无实性。这样引导听法大众远离有无等二边见。   经文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心量世间,佛子观察,   种类之身,离所作行,   得力神通,自在成就。   白话解   世尊把上面主要精神再宣示一遍,说偈言:   自心现量世间相,佛子善观得成就。   各种各类之身像,离作所作行不休。   修得如来神通力,如幻三昧自在游。   白云按:有什么种类之身?   菩萨说法作种种类像,即是神通示导。   《楞严经》多处描写世尊说法的过程中作神通示导。   卷第一载:世尊从面门放出种种光,光亮耀目,像百千个太阳。众人强烈感觉到六种震动。世尊以神力将十方无量多的世界合成一个世界,见无量菩萨各住本国,合掌承听。   如来从胸前卐字放出百千宝光,光色壮丽,照遍十方世界,遍灌十方如来之顶,再回聚到阿难及大众的周围。   卷第九载:世尊怜悯阿难及会中有学声闻,立足出世,放将来眼,以紫金光手摩阿难顶。即时,六种震动,十方无数如来宝光都来祗陀林,聚在世尊顶上,显示出前所未有的殊胜境界。   六种震动是什么意思? 会众大都是有修禅体验的大比丘和菩萨,因佛的神力作用,都会感觉到身体内气脉强烈的震动,有动、涌、震、击、吼、爆六种现象。   问:如来说法,运用神通示导有什么作用?   答:请看:   俱舍论智品说三示导   论曰:三示导者,   一、神变示导,(以六通中第一神境通为性);   二、记心示导,(以第四他心通为性);   三、教诫示导。(以第六漏尽通为性)。   唯此三种,引所化生,令初发心最为胜故。或此能引憎、背正法外道及非内外处中者,令发心故。   能示现希有事故,能导引入正法故,得示导名。   神变能令归伏,记心能令信受,教诫能令修行。 楞伽经白话解卷一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 第十章 自觉圣智离言说     第十章 自觉圣智离言说   经文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请佛言:“惟愿世尊为我等说一切法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我等及馀诸菩萨众觉悟是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已,离有无妄想,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白话解   大慧菩萨再请佛开示:世尊!请为我们说一切法空 、无生 、无二、离自性等法相,让我们和其余所有菩萨彻底弄清楚这些法相,然后舍离执着有无二边的妄想,迅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经文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谛听谛听,善思念之,今当为汝广分别说。   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白话解   世尊告诉大慧:好好听着,认真思考,随时忆念。我现在详细给你说。   大慧说:好啊。世尊!我用心听着。   本章有三节一 七种空相 二 无生无二离自性 三 非实圣智在于言说   第一节 七种空相   经文   佛告大慧:“空空①者,即是妄想自性处。大慧,妄想自性计着者,说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   [注]   ① 空空 一切法空,连“一切法空”这句话也要空掉,便是“空空”。   白话解   佛告诉大慧 :说种种空,空也要空。这都是在妄想自性范畴内说的。为对治愚夫在妄想自性上的执着,说空,说无生 ,说无二 ,说离自性。   经文   大慧,彼略说七种空,谓相空、性自性空、行空、无行空、一切法离言说空、第一义圣智大空、彼彼空。   白话解   关于空的说法,大略有七种:相空、性自性空、行空、无行空、一切法离言说空、第一义圣智大空、彼彼空。   经文   云何相空?谓一切性自共相空。观展转积聚故,分别无性,自共相不生,自他俱性无性,故相不住。是故说一切性相空,是名相空。   白话解   ?说一切法性的自相、共相空。观察所有法性,都从因缘展转积聚而生,并无实性,实际不可能说出各种法有什么自相,也不可能说出它们有什么共相,也无什么自相他相俱生,所以说相空。   经文   云何性自性空?谓自己性自性不生,是名一切法性自性空,是故说性自性空。   白话解   性自性空是什么意思?说自己心性清净不生妄想,那么一切法无从生,便说一切法性的自性空,这叫做性自性空。   经文   云何行空?谓阴离我我所、因所成,所作业方便生,是名行空。   白话解   行空是什么意思?说心内五阴的一切行作,离我我所,所作种种业都从因缘生,从有意施设的方便法门生。以所作方便法门为因缘生起的业相,都虚妄无实,即五阴的一切行作虚妄无实,就说是行空。   经文   大慧,即此如是行空,展转缘起,自性无性,是名无行空。   白话解   这行空的“行”依内外因缘展转生起,因缘虚妄无实,所生起的法性不可能有自性,可以认为其实无所行,所以说无行空。   经文   云何一切法离言说空?谓妄想自性无言说,故一切法离言说,是名一切法离言说空。   白话解   一切法离言说空是什么意思?说妄想自性不是用言说能说清楚的,所以妄想自性生起的一切法相离言说,便说一切法离言说空。   经文   云何一切法第一义圣智大空?谓得自觉圣智,一切见过习气空,是名一切法第一义圣智大空。   白话解   一切法第一义圣智大空是什么意思?说修得了自觉圣智,脱离了一切虚妄习气,舍弃一切自我执着的错误知见,便说是第一义圣智大空。   经文   云何彼彼空?谓于彼无彼空,是名彼彼空。大慧,譬如鹿子母舍,无象马牛羊等,非无比丘众而说彼空,非舍舍性空,亦非比丘比丘性空,非馀处无象马,是名一切法自相。彼于彼无彼,是名彼彼空。   白话解   彼彼空是什么意思?把“于彼无彼”说是空。譬如在鹿子母亲建的精舍里,不养象马牛羊,想在那里找到象马牛羊,一定落空,这叫做彼彼空。不是说那里没有比丘,也不是说别处没有象马牛羊。只是想在“彼”(精舍)处找不到要找的“彼”(象马牛羊),便说是空,称这种“空”为“彼彼空” 。   经文   是名七种空。彼彼空者,是空最粗,汝当远离。   白话解   这就是所说的七种空相。这七种关于空的说法,彼彼空最粗陋,修行人要远离这种彼彼空。   第二节 无生 无二 离自性   经文   大慧,不自生非不生,除住三昧,是名无生。   白话解   怎样理解无生?自己不生妄想,不能说是什么都不生。所谓无生,是指在三昧中面对现前的幻相,离相不生心,说这种境界是无生。   经文   离自性,即是无生离自性。刹那相续流注及异性现一切性离自性,是故一切性离自性。   白话解   说离自性,即是在无生境界中离自性。一切幻相都刹那刹地那变异,时刻不停地相续流注,说不出如是法性有什么自性。所以说一切性离自性。   经文   云何无二?谓一切法,如阴热、如长短、如黑白。大慧,一切法无二,非于涅槃彼生死,非于生死彼涅槃。异相因有性故,是名无二。如涅槃生死,一切法亦如是。   白话解   怎样理解无二?譬如凉与热、长与短、黑与白无二。它们都是共处于既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的统一体之中。凡夫执着二边见;修得无分别智的菩萨,观察凉与热、长与短、黑与白不加分别。菩萨观察一切法都如此,不加分别,这便是无二法门。譬如涅槃与生死,不是在生死外另有涅槃,也不是在涅槃外另有生死。凡夫与菩萨,同时观察同一种法相,凡夫因法相变异,见有二性,沉溺生死海;菩萨则离一切法自性,不起分别心,即于此生灭相见不生不灭的涅槃,入无二法门。因此说涅槃与生死无二。像涅槃与生死无二一样,一切法都无二。   经文   是故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应当修学。   白话解   修习菩萨行,应当好好修学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的观点。   经文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常说空法,远离于断常。   生死如幻梦,而彼业不坏。   虚空及涅槃,灭二亦如是。   愚夫作妄想,诸圣离有无。   白话解   世尊把上面的主要精神再宣示一遍,说偈言:   我常为众说空法,远离断常二边见,   生灭灭生如幻梦,前业后业车轮转。   虚空涅槃离自性,无生无二离二边,   愚夫立相作妄想,离有离无是圣贤。   第三节 非实圣智在于言说   经文   尔时,世尊复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大慧,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普入诸佛一切修多罗①。凡所有经悉说此义。诸修多罗悉随众生希望心故,为分别说显示其义,而非真实在于言说。   [注]   ① 修多罗 用散文体裁记述佛陀所说的法,梵语称为修多罗,意译契经,简称经。   白话解   佛接着说 :经经都说空 、无生 、无二、离自性 ,诸经所说,都是顺众生希望心随机随宜分别显示的权宜之说,都未说到真实义 。在言说中得不到真实义。   经文   如鹿渴想,诳惑群鹿,鹿于彼相计着水性,而彼无水。   如是一切修多罗所说诸法,为令愚夫发欢喜故。非实圣智在于言说,是故当依于义,莫着言说。   白话解   好象群鹿渴极了 ,认为远方的阳焰是水 ,欢喜驰逐 ,到了那里才知道其实那里并没有水。   一切经文说的法 ,也是如此 ,只是让愚夫生欢喜心 ,发菩提心 ,还不是圣智真实义。经文所说,只是言说之相,不着于言说相,才能得真实义。
点我:
标签: 佛经原文

相关文章

舍利弗阿毗昙论--昙摩崛多共昙摩耶舍

舍利弗阿毗昙论--昙摩崛多共昙摩耶舍

舍利弗阿毗昙论二十二卷 姚秦天竺三藏昙摩崛多共昙摩耶舍译     舍利弗阿毗昙论序 唐沙门释道摽撰   阿毗昙。秦言无比法。出自八音。亚圣所述。作之虽简。成命曲备。重微旷济。神要莫比。真祇洹之微风。反...

佛教故事:夫妇的发心

佛教故事:夫妇的发心

  一杓饭汁得心明,天上人间贵人称,  不信但看尼树子,形如芥子荫多宏。  佛陀在世的时候,僧众们的饮食都是到信众家中去托钵乞食,僧团中是不起火煮食的,这是当时印度僧团的规则。  有一天,佛陀带着...

续集古今佛道论衡--释智升

续集古今佛道论衡--释智升

续集古今佛道论衡 唐沙门释智升撰   案汉法本内传云。明帝永平年中。夜梦见丈六金人。光明特异色相无比。明帝寤不自安。至旦大集群臣。以占所梦。通人傅毅奉答曰。臣闻西域有神。号之为佛。陛下所梦将必是之。国...

阿难分别经--法坚

阿难分别经--法坚

阿难分别经一卷 乞伏秦沙门法坚译 阿难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贵谐利者。有衰耗不偶者。云何不等耶。愿天中天。普为说之。佛告阿难。有人奉佛。从明师受戒。专信不犯精进奉行。不失所受。形像鲜明。朝暮礼拜。恭敬然...

放生愈疾:15.医王赐药王涣《江慎修居士选录》

放生愈疾:15.医王赐药王涣《江慎修居士选录》

  《江慎修居士选录》  放生现报故事集----印光大师鉴定  江慎修先生放生杀生现报录铸板流通  民国十一年壬戍冬释印光谨撰  【原文】  第二章 放生愈疾  15、医王赐药王涣  宣和间,王涣...

佛教故事:龙女顿悟成佛

佛教故事:龙女顿悟成佛

  话说在《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中,有一段叙述八龄龙女即身成佛的故事。  娑竭罗龙王威震四海,他最小的一位公主,聪明伶俐,善根深厚,年龄才八岁的时候,就有很多不平凡的事迹。“龙女”,大家都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