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白话解卷四--观辉

  楞伽经白话解卷四   卷四一切佛语心品第四   第一章辩证不二观如来   本章有六节一如来非果非因二无我并非无自性三如来与五阴非异非不异四如来与解脱非异非不异五如来与尔焰非异非不异六三藐三佛陀佛陀离一切根量   第一节如来非果非因   经文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三藐三佛陀①,我及余菩萨摩诃萨佛告大慧:恣所欲问,我当为汝随所问说。   善于如来自性,自觉觉他。   [注]   ①三藐三佛陀三藐三,意为无上;佛陀,对先知先觉,大彻大悟的人的尊称,能知三世十方事。佛陀又有多种名号,一切智,救世主,大导师等等都是人们对佛陀的美称。三藐三佛陀意译为正遍知大导师。   白话解   大慧菩萨请佛开示:世尊,请为我们说三藐三佛陀,使我及所有修习菩萨行的人能正确理解如来自性,善于自自己获得正觉,并且引导别人也能获得正觉。   佛说:你随意问,你要问什么,我即为你说什么。   经文   大慧白佛言:世尊,如来应供等正觉①,为作耶?为不作耶?为事耶?为因耶?为相耶?为所相耶?为说耶?为所说耶?为觉耶?为所觉耶?如是等辞句,为异为不异?   [注]   ①如来应供等正觉对待禅定中的景象,不加分别,譬如看到一块颜色,不去分辨它是红是黄、会对增长功德是有利还是无利,不想它似什么东西,心如止水,寂而照之,离一切想,所有见闻觉知,便是如来。稍有少想,都不是如来。应供,从字面解,意思是应当供奉,其深层含义是把如来境界当成自己追求的崇高目标。等,即是等无有异,等正觉,即是对见闻觉知的所有景象,舍弃一切主观妄识,能等无有异地觉知其本来面目。用当今哲学界的话说,就是认识客观事物达到主客观高度统一的境界。   白话解   大慧菩萨提出问题:世尊!如来应供等正觉,是有为法还是无为法?是所证的果还是能证的因?是意识造作影像还是所造成的影像?是言说还是所说的内容?是感觉还是所感觉到的对象(色声香味触)?这些词句中的两个方面,是相异还是不异?   经文   佛告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于如是等辞句,非事非因。所以者何?俱有过故。   白话解   佛告诉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这些辞句,不是果事也不是因。为什么呢?说它是果事或说它是因,都不正确。   经文   大慧,若如来是事者,或作、或无常。无常故,一切事应是如来,我及诸佛,皆所不欲。   白话解   若说如来是所作的果,因为没有固定的作法,作法无常,所以所作的果无常,即是说如来无常。那么一切作法的果都可以说是如来。我和所有的佛都不取这种说法。   经文   若非所作者,无所得故,方便则空,同于兔角、盘大之子,以无所有故。   白话解   若说不是所作的,无因即无果,无果即无得,一切方便法门都无所得,这些方便法门等于找兔角,等于要盘大生儿子,全都落空。   经文   大慧,若无事无因者,则非有非无,若非有非无,则出于四句。四句者,是世间言说。若出四句者,则不堕四句。不堕四句故,智者所取。一切如来句义亦如是,慧者当知。   白话解   如果认为不是果、不是因,即是说不是有,亦不是无。非有非无,便跳不出一异、俱不俱、有无、常无常这四句的巢臼。执着于四句,是世间言说。跳出四句的错误;不执着四句,才是智者的选择。对于一切有关如来的句义,都应当这样理解。   第二节无我并非无自性   经文   如我所说,一切法无我。当知此义,无我性是无我。一切法有自性,无他性,如牛马。大慧,譬如非牛马性,非马牛性。其实非有非无,彼非无自性。   白话解   我说一切法无我,应当知道,这个无我,并不是什么都无自性。一切法有其自性,无他性。例如牛马之性,马有马性,马无牛性;牛有牛性,牛无马性。其实我说“非有非无”,并不是说什么法都无自性。   经文   如是,大慧,一切诸法,非无自相、有自相,但非无我愚夫之所能知,以妄想故。   如是一切法空、无生、无自性,当如是知。   白话解   同理,一切法不是无自相,不是有自相。妄想执着“无我”相是“无”的愚夫,不能了知无我的真实义。   对“一切法空”、“无生”、“无自性”,都应这样理解。   第三节如来与五阴,非异非不异   经文   如来如是与阴非异非不异。   若不异阴者,应是无常。   白话解   同样的道理,如来与五阴,两者之间,不能说他们一定相异,也不能说他们一定不相异。   若说如来与五阴不相异,因为五阴的活动变化无常,则如来也是变化无常的了。   经文   若异者,方便则空。若二者应有异。   如牛角,相似故不异,长短差别故有异,一切法亦如是。   白话解   若说如来与五阴相异,因为一切施设的方便法门,都将落空,都不可能入如来地了。   譬如两支牛角,都是牛角,他们相似,说它们不异。它们长短有差别,说它们有异。把这道理推广到一切法,都是一样,非异非不异。   经文   大慧,如牛右角异左角,左角异右角,如是长短种种色,各各异。   大慧,如来于阴界入非异非不异。   白话解   譬如牛的右角跟左角的形状不完全一样,长短也不完全一样,颜色也不完全一样,它们不是不异,都是非异非不异。   同样的道理,可知如来与五阴、十八界、十二入,它们之间,也都是非异非不异。   第四节如来与解脱非异非不异   经文   大慧,如是,如来解脱,非异非不异。如是,如来以解脱名说。   白话解   同样的道理,如来与解脱,两者之间,不能说他们一定相异,也不能说他们一定不相异。证入如来地,可说是解脱。离了色相的缠缚,便是解脱。因此可以说,如来就是解脱。   经文   若如来异解脱者,应色相成,色相成故,应无常。   若不异者,修行者得相,应无分别,而修行者见分别。是故非异非不异。   白话解   若如来与解脱相异,即是说如来还不离色相,是无常的色相所成,那么,如来也是无常。   若如来与解脱不异,则获得解脱的每一个修行人的思想境界及其功德应无分别,而事实上获得解脱的修行者的境界及其功德,各各不同。所以说,如来与解脱,非异非不异。   第五节如来智与尔焰非异非不异   经文   如是智及尔焰①,非异非不异。   大慧,智及尔焰非异非不异者,非常非无常,非作非所作,非有为非无为,非觉非所觉,非阴非异阴,非说非所说,非一非异,非俱非不俱。   [注]   ①尔焰梵音尔焰,意思是思想认识境界,在这里,专指对禅定中现前景象的见闻觉知境界。   白话解   智慧跟所知的思想认识境界,非异非不异。   如来智慧与所知的思想认识境界,不是恒常不变,也不是变化无常;不是意识造作影像,也不是所造成的影像,不是有为法,也不是无为法;不是感觉,也不是所感觉到的对象;跟五阴不是不同,也不是不异;不是言说,也不是所说的内容;不是同一,也不是相异;不是同时生,也不一定不是同时生。   第六节三藐三佛陀佛陀离一切根量   经文   非一非异,非俱非不俱故,悉离一切量。离一切量,则无言说。无言说,则无生。无生,则无灭。无灭,则寂灭。寂灭,则自性涅槃。   白话解   因为不是同一,也不是相异,不是同时生,也不一定不是同时生,如来应供等正觉远离一切六根、六尘引起的见闻觉知。离一切见闻觉知,则离一切言说。离一切言说,则不会生起妄识。不生妄识,则无什么要灭。无可灭,便说是寂灭境界。寂灭境界,便是自性涅槃。   经文   自性涅槃,则无事无因。无事无因,则无攀缘。无攀缘,则出过一切虚伪。出过一切虚伪,则是如来。如来则三藐三佛陀。   白话解   在自性涅槃中,无所谓什么是果、什么是因。无果无因,即是无分别智,便不会对境起攀缘。不起攀缘心,便舍离了一切虚伪习气。舍离一切虚伪习气,便证入了如来地。证入如来地的修行者,可称为正遍知大导师,是伟大的正遍知大导师。   经文   大慧,是名三藐三佛陀佛陀①。大慧,三藐三佛陀佛陀者,离一切根量②。   [注]   ①三藐三佛陀佛陀叠用两个佛陀,起强化语气的作用,可理解为最最正确、最最伟大的大导师。   ②根量六根、六尘及其所引起的六识,都是根量。   白话解   最最伟大的正遍知大导师,都远离一切根尘,有见闻觉知而六识不生,洞悉一切而自心不动,不分辨它是何事何物。   经文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悉离诸根量,无事亦无因。   已离觉所觉,亦离相所相。   阴缘等正觉,一异莫能见。   若无有见者,云何而分别?   白话解   世尊把辩证不二的如来观再宣示一遍,说偈言:   智者悉离诸根量,如来非果亦非因,   觉与所觉非一异,离相所相莫妄分。   诸阴缘起与正觉,说一说异莫能见,   既然不见一异相,何必硬要作分辨?   经文   非作非不作,非事亦非因。   非阴非在阴,亦非有余杂。   亦非有诸性,如彼妄想见。   当知亦非无,此法法亦尔。   白话解   一切非作非不作,究竟非果亦非因,   如来非阴非异阴,更非其余杂乱论。   诸性非有亦非无,勿堕愚夫妄想见,   执有执无皆有过,千法万法离二边。   经文   以有故有无,以无故有有。   若无不应受若有不应想。   若于我非我,言说量留连。   沈溺于二边,自坏坏世间。   解脱一切过,正观察我通。   是名为正观,不毁大导师。   白话解   因有而后立个无,因无而后确立有,   若知其有不须想,若知其无无所受。   若然于我或无我,计着言说量留连,   沈溺有无二边见,误已害人祸不浅。   远离有无得解脱,正智观察悉如如,   如是证入如来地,正观不毁大导师。   问答   问:远离一切根尘,见闻觉知而六识不生,洞悉一切而自心不动,不分辨它是何事何物。   这几句话很深奥。可以详细解释一下吗?   答:在如幻三昧中,当六根清净,六尘不染之时,便说是远离一切根尘。这个时候,不是没有六根,因为六根是人们的觉知功能,不会消失。也不是没有六尘,因为六尘是内外事物在心中的反映,也没有消失。所以有见闻觉知,而这时的见闻觉知是没有分别心的。   佛法用五蕴解释每个人认识事物的过程。一个人的六根与六尘称为色蕴;根尘接触的第一刹那,说是受蕴,是身受;接着第二刹那是想蕴,是心想,有时说是心受:再接着是行蕴,即是思量,是第七识的作用;然后才是识蕴,即是确立了一个识相。说起来,说了这么多语言,过了许多刹那,而一个识相的产生,合起来还是一刹那。只是为了说的方便,把他说成几个刹那。   修禅进入如幻三昧,圣者只有前面说的第一刹那在活动,即是只有身受,没有心受。身受心不受,是圣贤的境界。一般凡夫做不到。   声闻圣弟子只有一受,是身受,心不受。这是阿含经说的。   不参与修禅实践的人,是很难理解这些道理的。   问:修禅到了圣贤境界,还会有相的活动吗?   答:有。本事经说:“诸行犹相续,诸所受皆灭,寂静永清凉,是无余涅槃。”这就证明圣贤进入无余涅槃时,还有相的活动。   凡圣的分界,就在于面对幻相,心动不动。   凡夫心动,生灭轮转。圣者心不动,即见如来。   阿含经说止观,六祖坛经说寂照,说的都是这么回事。寂而不照是死禅,照而不寂是野禅。   如果说禅定中没有相,证明这人还未知道什么叫如幻三昧。未懂如幻三昧不懂禅。   第二章不生不灭离有无之二   第六节佛和外道都说不生不灭究竟有何差别   经文   尔时,大慧菩萨复承佛威神而白佛言:世尊,世尊显示不生不灭,无有奇特。所以者何?   白话解   大慧菩萨承佛威神再请佛开示:世尊!世尊阐析不生不灭义的意义,并没有奇特之处。我怎么这么说?   经文   一切外道因,亦不生不灭。世尊亦说虚空,非数缘灭及涅槃界不生不灭。   白话解   外道说生出种种法的因不生不灭,世尊亦说虚空、择灭、涅槃界不生不灭。   经文   世尊,外道说因,生诸世间。世尊亦说无明爱业妄想为缘,生诸世间。彼因此缘,名差别耳。外物因缘亦如是。世尊与外道论无有差别。   白话解   外道说从不生不灭的因生种种世间法,世尊说无明爱业为缘,妄想生种种世间法;外道说因,世尊说缘,因和缘,名字不同,实质无异;对外物因缘的说法,亦是一样,世尊说的与外道的议论没有差别。   经文   微尘、胜妙、自在、众生主等,如是九物,不生不灭,世尊亦说一切性不生不灭,有无不可得。   白话解   外道说时间、区域、虚空、微尘、四大种、大梵天、胜妙天、大自在天、众生主这九种因不生不灭,从这九种因生世间诸法。世尊亦说一切法不生不灭,有无不可得。   经文   外道亦说四大不坏自性,不生不灭,四大常是四大,乃至周流诸趣,不舍自性。世尊所说,亦复如是。   白话解   外道说地水火风四大不坏,其自性不生不灭,四大常是四大,不论怎样变化,乃至周流六道,其自性也不变坏。世尊所说的,也是这么样。   经文   是故我言无有奇特。   惟愿世尊为说差别,所以奇特胜诸外道。   白话解   由此看来,我认为世尊说的并不奇特。还请世尊说明有哪些差别,显得奇特,胜于外道的议论。   经文   若无差别者,一切外道亦是佛,以不生不灭故。而世尊说,一世界中多佛出世者,无有是处①。如向所说,一世界中应有多佛,无差别故。   [注]   ①一世界中多佛出世者,无有是处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一个问题上,只能有一个真理。   白话解   如果没有差别,那么,在不生不灭这方面,外道亦是代表正确的佛。但是世尊说过:“一个世界中,不可能存在有多个不同的佛”,如果世尊所说与外道说的无异,那么,外道都是佛了,在同一个世界中便会有许多的佛了。   经文   佛告大慧:我说不生不灭,不同外道不生不灭。   白话解   佛告诉大慧:我说不生不灭的观点跟外道说不生不灭的观点不同。   经文   所以者何?彼诸外道有性自性,得不生不灭相,我不如是堕有无品。   白话解   有哪些不同?诸外道执着种种法性的自性,偏于有无二边,先执着有生有灭,再从生灭中见到无生灭。我不落于有无二边。   经文   大慧,我者离有无品,离生灭,非性,非无性。如种种幻梦现故,非无性。云何无性?谓色无自性相摄受,现不现故,摄不摄故。   白话解   我说的不生不灭,离有无,离生灭,非有性非无性。因为确实见到种种幻相,所以不能说是无性。因为随修行者摄受或不摄受,这种种色相或显现或不显现,这些色相并无自性。   经文   以是故,一切性无性非无性。但觉自心现量,妄想不生,安稳快乐,世事永息。   愚痴凡夫妄想作事,非诸圣贤。   白话解   以,不能执着无性,也不能执着有性,而是非性非无性。能了悟自心现量的虚妄性,便能妄想不生,安稳快乐,一切世间事便都息灭了。   愚痴凡夫凭妄想思考问题。无法登贤入圣。   经文   不实妄想,如犍闼婆城及幻化人。大慧,如犍闼婆城及幻化人,种种众生,商贾出入,愚夫妄想,谓真出入。而实无有出者入者,但彼妄想故。   白话解   在禅定中见到像海市蜃楼那样有商贾出入的如幻如化等景象,是在非有为非无为、有想无想之间出现的景象。其实并没有谁出谁入,都是愚夫妄想,把虚幻景象当作真实。   经文   如是,大慧,愚痴凡夫起不生不灭惑,彼亦无有有为无为,如幻人生,其实无有若生若灭、性无性,无所有故。   白话解   愚痴凡夫于如是其实不生不灭的景象,产生疑惑。其实这些景象的出现,不是有为或无为所起。幻人幻境,其实都没有什么生、什么灭。不说有性,不说无性。因为本来就无所有。   经文   一切法亦如是,离于生灭。愚痴凡夫堕不如实,起生灭妄想,非诸圣贤,不如实者,不尔。   白话解   一切法都是这样,本来就无所谓生灭。愚痴凡夫不如实知,执着这些虚妄影像,起生灭妄想。所以不是圣贤。愚痴凡夫不如实知,不能算是圣贤。   经文   如性自性妄想,亦不异。若异妄想者,计著一切性自性,不见寂静;不见寂静者,终不离妄想。   白话解   各种法性自性与妄想,实质无异。若说两者异,而执着一切有性自性,不可能寂静;心不寂静,始终不能跳出妄想,所以两者不异。   经文   是故大慧,无相见胜,非相见。相见者,受生因,故不胜。   白话解   不执着法性法相,这是我法优胜之处。外道执着法性法相,因而有种种妄想生,摄受妄想不断,所以说不上有什么优胜之处。   真实的梦幻   佛所说不生不灭者,是指真如自性本无生灭,不断不常,体用如如。不生则常寂,不灭则常照,常寂常照,名常寂光。外道所谓不生不灭,乃将生止灭,将灭止生。如佛所说:外道认四大为体性,不生不灭,乃常见外道是也;复有外道,说四大离散后,尽归于无,守于无见,乃断见外道。(《楞严经》无十阴魔之识因十阴魔可查)因佛性非常非断,故离于两边,归于中道,即无上觉道。   白云   经文是可诠之文。白话翻译是诠。有说,诠者,筌也。筌可得鱼,而筌非鱼。   四卷楞伽是中国禅宗初祖传给二祖的涅槃妙心,如果离了如幻三昧解说楞伽经,是难得真实义的。   我的译文是不是筌,不得而知也。希望众位师兄在修禅实践中验证。   我翻译的宗旨就重在阐发如幻三昧中的玄妙境界。离禅读经,是难得要领的。   第七节涅槃真实义   经文   大慧,无相者,妄想不生,不起不灭,我说涅槃。   大慧,涅槃者,如真实义见,离先妄想心心数法。逮得如来自觉圣智,我说是涅槃。   白话解   离法性法相,入无相处,妄想不生,不生则不灭,这即是我说的涅槃。   涅槃,即是见真实义。舍离八识心法及由八识衍生的一切心所法,直至得自觉圣智,入如来地。这就是我说的涅槃。   经文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灭除彼生论,建立不生义。   我说如是法,愚夫不能知。   一切法不生,无性无所有。   犍闼婆幻梦,有性者无因。   白话解   世尊把不生不灭真实义再宣示一遍,说偈言:   为除彼等有生论,建立不生不灭义,   我说此法离有无,愚痴凡夫不能知。   我说一切法不生,离相无性无所有,   如犍闼婆如梦幻,谓其有性无因由。   经文   不生无自性,何因空当说?   以离于和合,觉知性不现。   是故空不生,我说无自性。   谓一一和合,性现而非有。   白话解   不生不灭无自性,一切法空理自明,   若能远离和合缘,觉知无性心寂静。   心境空寂不妄想,故说诸法无自性,   众缘和合现所现,实是心中起幻影。   经文   分析无和合,非如外道见。   梦幻及垂发,野马犍闼婆。   世间种种事,无因而相现。   折伏有因论①,申畅无生义。   [注]   ①有因论指外道所说生成世间的九种因。   白话解   分析和合原虚妄,莫跟外道起妄见,   如梦如幻犍闼婆,垂发野马皆惑乱。   世间种种变幻事,无因无由而相现,   折服外道有因论,申畅无生破邪见。   经文   申畅无生者,法流永不断。   炽然无因论①,恐怖诸外道。   [注]   ①炽然无因论一切法性非无因非有因,针对外道有因论而说无因。离相则无相,无相则因缘断,因缘断则妄想无生因,这是无因的真实义。   白话解   申畅无生第一义,正觉法流永不断,   炽然无因胜有因,震摄外道彰正见。   经文   尔时,大慧以偈问:   云何何所因?彼以何故生?   于何处和合,而作无因论?   白话解   大慧唱偈问佛:   一切诸法何以生?生出诸法何所因?   于何处所和合生?为何又作无因论?   经文   尔时,世尊复以偈答:   观察有为法,非无因有因。   彼生灭论者,所见从是灭。   白话解   世尊唱偈答:   观察种种有为法,非无因亦非有因,   远离有无二边见,灭除外道生灭论。   经文   尔时,大慧说偈问:   云何为无生?为是无性耶?   为顾视诸缘,有法名无生,   名不应无义,惟为分别说。   白话解   大慧唱偈问佛:   惟愿详细说无生,是否无性即无生?   抑或顾视诸因缘,其中有法名无生?   既有名字应有义,请世尊分别解说。   经文   尔时,世尊复以偈答:   非无性无生,亦非顾诸缘。   非有性而名,名亦非无义。   一切诸外道,声闻及缘觉。   七住非境界,是名无生相。   白话解   世尊唱偈答:   非因无性说无生,亦非顾缘说无生,   亦非有性而立名,既有名字非无义。   一切外道凡夫辈,声闻缘觉二乘人,   七地菩萨非境界,着无生相不了义。   经文   远离诸因缘,亦离一切事①。   唯有微心住,想所想俱离。   其身随转变,我说是无生。   无外性无性,亦无心摄受。   [注]   ①离一切事对现前境界,舍离起烦恼和余习烦恼,除灭烦恼障和所知障,永断分段生灭和变易生灭,确立人无我和法无我,到了这种境界,自心清净无染,自然心中什么事都化归无所有了。分析和合原虚妄,莫跟外道起妄见。   白话解   远离诸因及诸缘,亦离一切烦恼事,   安住如来微妙心,思维想度悉俱离。   识身随转智慧身,此是无生第一义。   了知外性无实性,自心清净不摄取。   经文   断除一切见,我说是无生。   如是无自性,空等应分别。   非空故说空,无生故说空。   因缘数和合,则有生有灭。   白话解   断除一切痴惑见,此是无生第一义。   说无自性及说空,皆应善知真实义。   实义非空非非空,为说无生说空义。   因缘和合唯数论,从而说有生有灭   经文   离诸因缘数,无别有生灭。   舍离因缘数,更无有异性。   若言一异者,是外道妄想。   有无性不生,非有亦非无。   白话解   远离十二因缘数,妄想无生亦无灭。   离因缘数无妄想,此外更无别性相。   执着是一或是异,此是外道妄想相。   有性无性生不生,究竟非有亦非无。   经文   除其数转变,是悉不可得。   但有诸俗数,展转为钩锁。   离彼因缘锁,生义不可得。   白话解   除却因缘数转变,生灭诸法不可得。   只有因缘世俗数,展转生灭为钩锁。   离彼因缘脱钩锁,欲寻生义不可得。   经文   生无性不起,离诸外道过。   但说缘钩锁,凡愚不能了。   若离缘钩锁,别有生性者,   是则无因论,破坏钩锁义。   白话解   离性非性生不起,离诸外道有无边。   执着因缘被钩锁,凡愚不觉生妄见。   若谓因缘钩锁外,别有性相是生因,   此是外道无因论,破坏因缘钩锁义。   经文   如灯显众像,钩锁现若然。   是则离钩锁,别更有诸性。   无性无有生,如虚空自性。   若离于钩锁,慧无所分别。   白话解   彼说色像依光显,钩锁显现别有依,   说钩锁外别有性,堕有无品障真知。   无有别性无有生,无生自性若虚空,   智慧之人离钩锁,无所分别乃自通。   第二章不生不灭离有无之二(续)   经文   复有余无生,贤圣所得法,   彼生无生者,是则无生忍。   若使诸世间,观察钩锁者,   一切离钩锁,从是得三昧。   白话解   复有一种无生义,圣贤之法断妄根,   于相离相名无生,如此修得无生忍。   若使彼等世间人,能善观察离钩锁,   远离钩锁心寂静得入三昧见佛陀。   经文   痴爱诸业等,是则内钩锁,   钻燧泥团轮,种子等名外。   若使有他性,而从因缘生。   彼非钩锁义,是则不成就。   白话解   无明痴爱诸业障,在内迷心内钩锁,   钻燧泥轮种子等,外缘入心外钩锁。   因缘之外若有性,且说此性因缘生,   此说不符钩锁义,此等言论不成就。   经文   若生无自性,彼为谁钩锁?   展转相生故,当知因缘义。   坚湿暖动法,凡愚生妄想。   离数无异法,是则说无性。   白话解   若谓生法无自性,诸因诸缘为谁钩?   妄想展转生不已,皆因缘起无时休。   坚湿暖动四大性,凡愚计着是实性,   离俗数论无异法,为教凡愚说无性。   经文   如医疗众病,无有若干论。   以病差别故,为设种种治。   我为彼众生,破坏诸烦恼,   知其根优劣,为彼说度门。   非烦恼根异,而有种种法。   唯说一乘法,是则为大乘。   白话解   譬如医生持各论,施功为众疗疾病,   只因众病有差别,施功处方法无定。   我为世间诸众生,灭除彼等烦恼病,   视其根智有优劣,随缘说法度迷情。   虽然烦恼根有异,说法并无种种乘,   我只是说一乘法,我说此法是大乘。   第三章佛法非常非无常   本章有二节一外道七种无常论二佛法起于非常非无常   第一节外道七种无常论   经文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一切外道皆起无常妄想。世尊亦说一切行无常是生灭法①。此义云何?为邪为正?为有几种无常?   [注]   ①一切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法属于世间法和出世间法,未离生灭相。离生灭相才得出世间上上法,入上上地。为教愚夫离世间苦,对愚夫说诸行无常;如果执着无常,把瓦砾当珍宝,真要入无择地狱了。   白话解   大慧菩萨请佛开示:世尊!一切外道都妄认为一切法无常,世尊亦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是邪是正?外道有几种无常论?   经文   佛告大慧:一切外道有七种无常,非我法也。何等为七?彼有说言,作已而舍,是名无常;有说形处坏,是名无常;有说即色是无常;有说色转变中间,是名无常;无间自之散坏,如乳酪等转变,中间不可见,无常毁坏,一切性转;有说性无常;有说性无性无常;有说一切法不生,无常入一切法。   白话解   佛告诉大慧:外道有七种无常论,我的观点跟他们不同。是哪七种?一、把作已而舍说是无常;二、把形处坏说是无常;三、认为色即是无常;四、把色转变中的过程说是无常,色性不停地散坏,譬如乳变成酪,其中间过程虽然不可见,但时刻在变,说这是无常;五、性无常;六、无性无常;七、一切法不生,也是无常,因为生是无常,把生灭了就是不生,所以不生也是无常。   经文   大慧,性无性无常者,谓四大及所造自相坏。四大自性不可得。   白话解   这里破外道第六无性无常论。能造的地水火风四大种及其所造的种种色相,虚妄不实,自相会坏灭。不实在的东西,怎么会有无常?   经文   不生,彼不生无常者,非常无常。一切法有无不生,分析乃至微尘,不可见,是不生义,非生。是名不生无常相。若不觉此者,堕一切外道生无常义。   白话解   这里破外道第七不生无常论。不能说一切法是常或无常。一切法不存在有性无性的问题,如果是有,就可以分析到微尘,分析到不可见,就说是不生了。因此,不生就不是生,只说它是不生无常相。如果不认识这一点,又会陷入外道生无常论的巢臼。   经文   大慧,性无常者,是自心妄想。非常无常性。所以者何?谓无常自性不坏。大慧,此是一切性无性无常事,除无常,无有能令一切法性无性者。如杖瓦石,破坏诸物。   白话解   这里破外道第五性无常论。性无常论,也是心妄想。其实,一切法性非常非无常。为什么呢?他们认为无常的自性是不变的。一切法有性、无性,都是无常的。除了无常之外,再没有什么可以使得一切法显得有性或无性。譬如用槌槌石块,用杖击瓦片,石块碎了,瓦片散坏了,一切都是无常。   经文   现见各各不异,是性无常事,非作所作有差别。此是无常,此是事。   白话解   他们说,石块碎了,瓦片散坏了,这些事实说明在这件事中,不是作者和所作有差别。瓦片、石块坏了,这都是无常,都是证明无常的事。   经文   作所作无异者,一切性常,无因性。   大慧,一切性无性有因,非凡愚所知。   白话解   佛批驳外道:如果说作者与所作无异,那么,一切性都是常了。这些事就是无因而生的了。   一切法有性无性,都自有其因由,愚夫不明这个道理。   经文   非因不相似事生。若生者,一切性悉皆无常,是不相似事作所作无有别异,而悉见有异。   白话解   不能说诸法都是从不相似事生。如果真的因不相似事生,则一切性都无常了,不相似事、不同的作者与所作亦可以得相同的结果了。而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白云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豆不可能长瓜。   经文   若性无常者,堕作因性相。若堕者,一切性不究竟。一切性作因相堕者,自无常应无常。无常无常故,一切性不无常,应是常。   白话解   若一切性无常,这无常性也因无常而生了。若无常一定从无常生,无常一定生无常,这个无常也无常,这不是常吗?所以性无常论的因性不确定,自相矛盾,究竟不成立。   经文   若无常入一切性者,应堕三世。彼过去色与坏俱,未来不生。色不生故,现在色与坏相俱。   白话解   若说一切法性无常,这一切法应包括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法。譬如人们的眼根与景物接触,所显现的色相是刹那生灭的,过去的色相即生即灭,在当下的一刹那之前已经消失了,在现在这一刹那所显现的色相,也正在消失,未来的色相还没有生出来。   经文   色者,四大积集差别。四大及造色,自性不坏,离异不异故。   白话解   色是四大以不同的因缘积集而成,因而积集所成的色相有差别。因为四大与所造色自性不坏,不说它们异,也不说他们不异。   经文   一切外道,一切四大不坏,一切三有,四大及造色在所知有生灭。离四大造色,一切外道,于何所思惟性无常?四大不生,自性相不坏故。   白话解   一切外道亦认为四大不坏,常不坏的四大,造出了三界有,尽人皆知四大造色有生灭,由常不坏的四大造出无常的色相。因为四大不生,自性相不坏,离了这四大,一切外道凭什么思维,可以说一切性无常?   白云按至此,都是破外道的性无常论。   经文   离始造无常者,非四大,复有异四大,各各异相。   白话解   离始造无常论,又名作已而舍无常论。他们所说的始造指最初能造色的东西,他们认为此等东西与四大不一样,亦各有各的自相。   经文   自相故,非差别可得。彼无差别,斯等不更造,二方便不作。   当知是无常(此句不明,疑有缺漏)。   白话解   这里破外道第一种作已而舍无常论。如果说另有与四大有不同的作已而舍的东西,却说不出这东西的自相跟四大有什么差别。既然与四大没有差别,便无须另立一种名相。另造一种方便。   经文   彼形处坏无常者,谓四大及造色不坏,至竟不坏。   白话解   形处坏无常论者,说四大及其所造之色不坏,不论色相怎样变异,色质也不坏。   经文   大慧,竟者,分析乃至微尘,观察四大及造色,形处异见长短不可得,非四大坏,四大不坏,形处坏现,堕在数论。   白话解   这里破外道第二形处坏无常论。他们说至竟不坏,这“竟”字的意思,说把色质分析到微尘,直到看不见了,色质也不坏,只是形状变异,见不到长短分别了。不是四大坏,四大不坏,是形状变坏。这是不见实相,只看表象的世俗数论。   经文   色即无常者,谓色即是无常。彼则形处无常,非四大。   若四大无常者,非俗数言说。   白话解   这里破外道第三色即无常论。他们见到色相无常,便认为色质无常,跟执着形处无常者一样,他们也不说四大无常。   若说四大无常,不是世俗言说所能达到的境界。   经文   世俗言说非性者,则堕世论。见一切性,但有言说,不见自相生。   白话解   有说四大无确定自性,这说法属于世论。他们说见四大的一切性,而他们不知道一切性只不过是人们说出来的而已,并无自性相可得。   经文   转变无常者,谓色异性现,非四大。如金作庄严具,转变现,非金性坏,但庄严具处所坏。如是,余性转变等,亦如是。   白话解   这里破外道第四色转变中间无常论。他们说只是色性有变异,四大不变。譬如金造成金属的器皿,只是形状变了,金性并不变坏。一切法的转变,都是如此,只是形状变异。   经文   如是等种种外道无常见妄想。火烧四大时,自相不烧。各各自相相坏者,四大造色应断。   白话解   上面列举种种外道无常见妄想,都认为火烧四大,四大自相不坏。如果四大自相坏了,就不会造色了。(这是外道的常见。)   [附录]   关于不生无常论及性无常论,这两段文字艰涩,很难理解,今录宋·释正受《楞伽经集注》所注于下,供同修参考。   经文   彼不生无常者,非常无常。一切法有无不生。分析乃至微尘,不可见,是不生义。非生是名不生无常相。若不觉此者,堕一切外道生无常义。   集注   此破第七不生无常。○佛言不生,非是生法。则无一切有无性,不可说言常无常。○谓法若是生,可分析生法作微尘,求生法不可得,乃名作不生。故不生非是生,不得灭生名无常。若灭生名无常者,是名生无常相。若不觉此不生无常相者,则堕外道不生无常义务。   经文   大慧,性无常者,是自心妄想。非常无常性。所以者何?谓无常自性不坏。大慧,此是一切性无性无常事,除无常,无有能令一切法性无性者。如杖瓦石,破坏诸物。   集注   此破第五性无常。○彼外道立无常自性无有坏灭,能令一切诸法之性成无常事。若除此无常自不坏性,无有能坏灭诸法之性为无性者。举喻如槌杖瓦石能坏于物而自性不坏。   经文   现见各各不异,是性无常事,非作所作有差别。此是无常,此是事。作所作无异者,一切性常,无因性。   集注   自此以下,是佛破外道性无常也。言现见性无常与所破事无有异体,故云非作所作有差别。作者,性无常也。所作者,所破事也。若有余地体,何不指定此是性无常,此是所破事?若性无常与所破事无异体者,一切性常,则无因性。   经文   大慧,一切性无性有因,非凡愚所知。   集注   新说云:以外道计除性无常,无有能令人天变化有无者。是故佛言,人天依正一切诸法,生起灭坏,实亦有因。但非凡愚之所能了。   经文   非因不相似事生。若生者,一切性悉皆无常,是不相似事作所作无有别异,而悉见有异。   集注   上已破性无常能坏诸法,此复破性无常能生诸法。佛谓一切生法如种粟得粟,种豆得豆,非因不相似事而生者。如种粟得豆,种豆得粟,则诸法之性悉归无常矣。是不相似事能作性无常,所作一切事应无别异,而世之所见,诸法云何各各有异?   经文   若性无常者,堕作因性相。若堕者,一切性不究竟。   集注   若计性无常能坏诸法者,堕作因性相。既堕作因性相,则一切法悉归无常。故曰不究竟。   经文   一切性作因相堕者,自无常应无常。无常无常故,一切性不无常,应是常。   集注   实叉云:若无常性是有法者,应同所作,自是无常。自无常故,所无常法皆应是常。○新说云:若计性无常性为能生因,是有法者,应同所作,性不究竟,自是无常也。自无常故,何能灭坏生起诸法?所无常法,皆应是常。何以故?既同所作,而计常住,自不灭坏,故所作法皆是常也。   经文   若无常入一切性者,应堕三世。彼过去色与坏俱,未来不生。色不生故,现在色与坏相俱。色者,四大积集差别。四大及造色,自性不坏,离异不异故。一切外道,一切四大不坏。   集注   实叉云:若无常性住诸法中,应同诸法,堕于三世。与过去色同时已灭,未来不生,现在俱坏。一切外道计四大种体性不坏,色者,即是大钟差别。大种造色异不异故,其自性亦不坏灭。   经文   一切三有,四大及造色在所知有生灭。   集注   一切三界四大及造色,在所有处,皆知是无常也。   经文   离四大造色,一切外道,于何所思惟性无常?四大不生,自性相不坏故。   集注   佛言,离四大造色外,更有何法名性无常?   第二节佛法起于非常非无常   经文   大慧,我法起非常非无常,所以者何?谓外性不决定故。唯说三有微心,不说种种相有生有灭。   白话解   大慧!我说的法,立足于非常非无常。为什么呢?因为外性不确定。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一切法,都是人们微妙心所生。我不说种种相有生有灭。   经文   四大合会差别,四大及造色故,妄想二种事摄所摄,知二种妄想,离外性无性二种见,觉自心现量。   白话解   四大会合有差别而显现种种色相,愚夫于此色相,能取之心与所取之境结合,生起诸多妄想。如果能正确了解能取、所取都是虚妄分别,舍离这两种妄想,舍离对种种法有性无性的虚妄分别,便能正确了解自己心中显现的影像,其实都是人们自己的心中物。   经文   妄想者,思想作行生,非不作行。离心性无性妄想,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一切法,非常非无常。不觉自心现量,堕二边恶见相续。   白话解   对自己心中显现的影像作意起念,思前想后,便妄想不断。离心、离想,离法性有性或无性的想法,不生妄想,那么,世间法、出世间法、出世间上上法等一切法,都非常非无常。如果不正确了解自己心中所现的影像的虚妄性,便会陷于二边恶见而至妄想相续。   经文   一切外道,不觉自妄想,此凡夫无有根本。谓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从说妄想生,非凡愚所觉。   白话解   因为一切外道凡夫没有根本智慧,所以他们都不能从自心妄想中醒悟过来。只执着先圣的言说相,对所有佛说的世间法、出世间法、出世间上上法,都依于言说相生起妄想,不能入真实义。   经文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远离于始造,及与形处异。   性与色无常,外道愚妄想。   诸性无有坏,大大自性住。   外道无常想,没在种种见。   白话解   世尊把外道无常妄想相再宣示一遍,说偈言:   说离始造无常性,形处转变无常性,   性无常或色无常,全是外道妄想性。   诸性无生则无坏,无生无灭性常住,   外道生起无常想,溺于见相实愚痴。   经文   彼彼外道等,无若生若灭。   大大性自常,何谓无常想?   一切唯心量,二种心流转。   摄受及所摄,无有我我所。   梵天为树根①,枝条普周遍。   如是我所说,唯是彼心量。   [注]   ①梵天为树根梵天是初禅天,只到清静离欲境界,是婆罗门教的主神所居的天。外道以梵天为其终极归依,他们的一切妄想言论都以此为根。   白话解   彼诸外道妄计着,实无若生若灭相,   既说四大性自常,何由计着是无常?   计着生灭常流转,一切事相唯心量,   摄所摄相皆虚妄,离我我所无妄想。   梵天即是妄想根,枝条周遍皆妄想。   彼说梵天根与枝,我说唯是彼心量。   第四章菩萨十地无次第之一   本章有电六节一菩萨地灭正受次第相续之境界二菩萨八地两种趣向三莫执着诸地次第四依第一义菩萨十地无次第五如来应供等正觉非常非无常六不实妄想生不出如来   第一节菩萨地灭正受次第相续之境界   经文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一切菩萨声闻缘觉灭正受次第相续。若善于灭正受次第相续相者,我及余菩萨终不妄舍灭正受乐门①,不堕一切声闻缘觉外道愚痴。   [注]   ①菩萨终不妄舍灭正受乐门到第八地,入灭正受;声闻、缘觉舍一切有为法入涅槃。菩萨以大悲心普度众生,不舍有为,不尽无为,不入涅槃。   白话解   大慧菩萨请佛开示:世尊!请为我们说菩萨、声闻、缘觉怎样的次第相续修入灭正受。如果我们熟悉修入灭正受的次第,便不会随便舍弃灭正受乐的法门,不会陷于声闻、缘觉及外道的愚痴妄见。   经文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大慧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   白话解   佛告诉大慧:好好听着,认真思考,随时忆念,我现在给你说。   大慧说:我用心听着,愿世尊给我说。   经文   佛告大慧:六地菩萨摩诃萨及声闻缘觉入灭正受,第七地菩萨摩诃萨念念正受,离一切性自性相正受,非声闻缘觉。   白话解   佛告诉大慧:修到第六现前地的菩萨及声闻缘觉,断三界烦恼,入灭正受境界。到第七远行地,菩萨舍离一切摄受和所摄受的自性自相,心中没有丝毫杂念,入念念正受。   经文   诸声闻缘觉,堕有行觉摄所摄相灭正受,是故七地非念正受。得一切法无差别相非分得。种种相性,觉一切性,善不善性相正受,是故七地无善念正受。   白话解   声闻、缘觉面对摄受和所摄受的灭正受相,还有寻伺妄想,未得真正寂静,只是烦恼暂时伏灭的灭正受,还未得念念正受。他们在七地中还有善不善的分别,不可能得一切法无差别的无分别智,不可能得念念正受。   第二节菩萨八地两种趣向   经文   大慧,八地菩萨及声闻缘觉,心意意识,妄想相灭。初地乃至七地菩萨摩诃萨,观三界心意意识量,离我我所,自妄想修,堕外性种种相。   白话解   到第八不动地,菩萨、声闻、缘觉都灭了心意意识所起的的妄想。从初地到第七地,观察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所起心意意识,虽然离我我所,但还是依妄想处修行的有为法,容易产生对法性做种种有性无性的分别。   经文   愚夫二种自心,摄所摄向无知,不觉无始过恶虚伪习气所熏。   白话解   愚夫对摄受和所摄受的景象,一向无知,执着有性无性这两种分别心,不知道这些景象是长期以来被错误的虚伪习气熏习的结果。   经文   大慧,八地菩萨摩诃萨,声闻缘觉涅槃,菩萨者,三昧觉所持,是故三昧门乐,不般涅槃。若不持者,如来地不满足,弃舍一切有为众生事故,佛种则应断①。   [注]   ①弃舍一切有为众生事故,佛种则应断佛法来自世间,如果没有世间烦恼,何以有灭除烦恼的佛法?所以说烦恼是佛种,世间有为法是佛种。意识灭,入无为阶段,若以此为涅槃,则不可能再发菩提心,就说是断了佛种。   白话解   到第八地后,菩萨、声闻、缘觉都已到涅槃境界。这时,有两种趣向。如果确立正觉正智,则不入涅槃;如果不是这样,因为舍弃一切有为众生事,则达不到圆满的如来地,乐住妄想涅槃,这便断了佛种。   经文   诸佛世尊,为示如来不可思议无量功德,声闻缘觉,三昧门得乐所牵故,作涅槃想。   白话解   在三昧中,诸佛世尊示现如来无量不思议境界,得念念正觉正受的菩萨,不以此为涅槃。声闻、缘觉为此不思议变的奇妙景象所牵,乐于其中,以此为涅槃。   真实的梦幻:   到八地后,声闻缘觉若能回心向上,不住妄想涅槃,不以己所证为究竟,发大愿普度众生,圆满菩提,即同大菩萨,尊为回心向上大阿罗汉;反之,则为不回心向上钝阿罗汉,即饮三昧酒,堕无为坑者。   白云   师兄所说极是!   第三节莫执着诸地次第   经文   大慧,我分部七地,善修心、意、意识相,善修我、我所摄受、人法无我生灭自共相,善四无碍决定力①,三昧门地次第相续,入道品法。不令菩萨摩诃萨不觉自共相,不善七地,堕外道邪径,故立地次第。   [注]   ①四无碍辩决定力与外道辩说或接引声闻缘觉入大乘,都要求佛子善辩无碍,做到四种无碍:法无碍,义无碍,辞无碍,乐说无碍。   白话解   我演说初地至第七地各地行相,是为了使修行人能正确理解心、意、意识的实相,正确理解我、我所摄受的真实义,正确对待心中显现的种种生灭现象,正确掌握人无我、法无我,得四无碍辩决定力,于三昧法门菩萨诸地逐步修习,修入三十七菩提分法。便不会被初地至七地中显现的种种表象迷惑,不至于误入外道邪径。因此我设立修行地的次第。   经文   大慧,彼实无有若生若灭,除自心现量。所谓地次第相续及三界种种行,愚夫所不觉。愚夫所不觉者,谓我及诸佛,说地次第相续及说三界种种行。   白话解   在这些修行地中显现的似生似灭的景象,除了自己心中显现的影像之外,其实没有任何真实的东西。所谓修行地次第显现的欲、色、无色三界的自心影像,愚夫不了解它们的真实面目。愚痴凡夫还说,这是我和三世十方的佛教人按如此次第修行。   经文   复次,大慧,声闻缘觉第八菩萨地灭三昧门乐醉所醉①,不善自心现量、自共相。习气所障,堕人法无我法摄受,见妄想涅槃想,非寂灭智慧觉。   [注]   ①灭三昧门乐醉所醉指声闻、圆觉入寂灭正受,耽着寂灭正受乐,醉于寂灭正受乐,以此为涅槃   白话解   声闻、缘觉修习到了第八菩萨地,醉于寂灭三昧门乐,为自共相习气所障,不能正确了解自己心中所现的影像的实质,又执着“人法二无我”之相,自我陶醉,妄以为涅槃。其实他们并未入自觉圣智圆明寂照境界。   经文   大慧,菩萨者,见灭三昧门乐,本愿哀悯大悲成就,知分别十无尽句,不妄想涅槃想,彼已涅槃妄想不生故,离摄所摄妄想,觉了自心现量,一切诸法,妄想不生,不堕心意意识,外性自性相计著妄想,非佛法因不生。随智慧生,得如来自觉地。   白话解   修菩萨行的修行者,见寂灭三昧门乐,但不以此为涅槃。依菩萨本愿十无尽句,以大悲心衰悯众生,普度众生,所以菩萨不入涅槃。菩萨不生妄想,实际已是涅槃境界。到了这个层次的菩萨,离摄所摄相,离性非性,离心意意识,于一切法,妄想不生,与正法相违的一切想都不生,随即生发般若智慧,入如来自觉地。   第四节依第一义菩萨十地无次第   经文   如人梦中,方便度水。未度而觉,觉已思惟,为正为邪?非正非邪。余无始见闻觉识,因想种种习气种种形处,堕有无想,心意意识梦现。   白话解   有人梦中乘筏渡河,未渡过去便醒了。醒后思量梦中所见,是正是邪?其实非正非邪,只不过因长期积聚的见闻觉知而成的妄识习气藏在心底,随着眼前显现的影像生起有或无、是或非等思量心,便有心意意识的种种形像在梦中显现。   经文   大慧,如是菩萨摩诃萨于第八菩萨地见妄想生。从初地转进至第七地,见一切法如幻等方便,度摄所摄心,妄想行已。作佛法方便,未得者令得。   白话解   同梦醒的人一样,第八地菩萨回过头来审视初地到第七地的行相,见一切法如幻。各地行相都是方便施设,为的是使修行者从摄受和所摄受的妄想心中解脱出来,度到离摄受和所摄受的真如一心,使未得佛法方便的人能得入门方便,循这些方便法门修入如来地。   经文   大慧,此是菩萨涅槃方便不坏。离心意意识,得无生法忍。   白话解   这里说的是菩萨行中永不退失的涅槃方便不坏之相,到这个层次,已离心意意识,得无生法忍。   经文   大慧,于第一义,无次第相续,说无所有妄想寂灭法。   白话解   以第一义观察各个修行地的境界,无所谓次第相续。可以给这些境界起个名,叫做无所有妄想寂灭法。   经文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心量无所有,此住及佛地。   去来及现在,三世诸佛说。   心量地第七,无所有第八。   二地名为住,佛地①名最胜。   [注]   ①佛地菩萨十地不分次第,地地都是如来地,任择一地入手都可修得佛地境界。如果不自觉向内观照,不离心意意识,永远不会懂得什么是“如”,不见如来。如果离心离想,圆明寂照,任何地都如实见,如实知,都是如来地,都是佛地,自己便是如来佛。   白话解   世尊把诸地行相第一义再宣示一遍,说偈言:   自心现量无所有,施设住地及佛地,   过去未来及现在,三世诸佛说诸地。   七地仍未离心量,八地不动无所有,   七八两地名住地,佛地最胜佛子求。   经文   自觉智及净,此则是我地。   自在最胜处,清净妙庄严。   照耀如盛火,光明悉遍至。   炽焰不坏目,周轮化三有。   白话解   自觉圣智清净处,则是我地任戏游,   自由自在最胜处,清净庄严圆成就。   佛法照耀如盛火,光明遍至十方周,   佛光炽焰不坏目,周轮化度三界有。   经文   化现在三有,或有先时化。   于彼演说乘,皆是如来地。   十地则为初,初则为八地。   第九则为七,七亦复为八。   第二为第三,第四为第五,   第三为第六,无所有何次。   白话解   或化现在三有事,或化先时妄觉知,   随机演说方便乘,所说皆是如来地。   十地亦可说初地,初地亦可说八地,   第九第七无拘论,第七第八亦如是。   第二第三随便说,第五亦可说第四,   第三第六亦不论,何必妄想分次第?   第四章菩萨十地无次第之二   第五节如来应供等正觉非常非无常   经文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来应供等正觉,为常为无常?   白话解   大慧菩萨再请佛开示:世尊!如实际本来面目的、主客观完全一致的正觉,是恒常不变的还是变化无常的?   经文   佛告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非常非无常,谓二俱有过。   白话解   佛告诉大慧:“如实际本来面目的、主客观完全一致的正觉,不是恒常不变的,也不是变化无常的。说常或说无常都难成立。   经文   若常者,有作主过。   常者一切外道说,作者无所作,是故如来常。非常、非作常,有过故。   白话解   如果说如来是常,即是说如来是恒常不变的能造作一切法的主宰者。这是不能成立的。   外道说,有主宰生灭的作者,这作者无所作时是如来,因此说如来常。如来并不恒常不变,也没有什么作者能令如来恒常不变,这种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经文   若如来无常者,有作无常过,阴所相相无性,阴坏,则应断,而如来不断①。   [注]   ①阴行坏灭时,如来不断阴行,指五阴作用引起的意识活动。当意识变异以至寂灭时,常住的真一法界不断,这真一法界,大至三世十方,小至微尘,包括体内体外一切事物的变化规律。在寂灭三昧中,潜意识的流注,血液气脉等生理活动的流注都不断,这就说明阴行坏灭时如来不断。   白话解   如果说如来无常,则如来同于世间作所作的有为法,这是错误的。五阴所作所行无常,五阴所作所行的性相不确定,当五阴行相坏灭时,如来便应断,实际上,如来并不断。所以说如来无常也难成立。   经文   大慧,一切所作皆无常,如瓶衣等。   一切皆无常过。一切智众具方便,应无义。   白话解   一切所作都像陶匠制瓶、裁缝制衣一样无常。   但是,说一切都无常,是不能成立的。如果一切都无常,那么一切智者施设的修行方便法门都无意义了。   经文   以所作故。一切所作,皆应是如来,无差别因性故。   白话解   因为相似因生相似果,所作因是无常,则如来是无常,那么一切所作都应是如来了。这也是没有道理的。   经文   是故,大慧,如来非常非无常。   白话解   因此,如来非常非无常。不能说如来应供等正觉是常,也不能说如来应供等正觉是无常。   经文   复次,大慧,如来非如虚空常。如虚空常者,自觉圣智众具,无义过。   白话解   认为如来像虚空一样是常,这也不对。如果这种观点成立,在修行中,只要自己心什么都没有了,便是如来了,那么,也不需要修学自觉圣智了。   经文   大慧,譬如虚空,非常非无常。离常、无常,一、异,俱、不俱。常、无常过,故不可说。是故,如来非常。   白话解   其实,虚空也离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虚空也是非常非无常。说常说无常都错,都不可说。因此,如来也不是常。   经文   复次,大慧,若如来无生常者,如兔马等角。以无生常故,方便无义。以无生常过故,如来非常。   白话解   再者,如果认为如来无生即是常,这也不对。兔角无生,马角无生,把如来当成不存在的兔角、马角,这样的如来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因为说无生常是错误的,所以如来也不是常。   经文   复次大慧,更有余事知如来常。   所以者何?谓无间所得智常,故如来常①。   [注]   ①无间所得智常,故如来常无间所得智即如来所得智,是般若熏习而成的自觉圣智。用这种智慧观照一切法,得如实知常住的真一法界,这是出世间上上法所说的真常。为破愚夫贪着世间常、乐、我、净,世尊说无常、苦、无我、不净;为破声闻计着无常、苦、无我、不净,世尊再说真常、真乐、真我、真净的真一法界。   白话解   大慧,还可以从另一角度看,知道如来是常。   为什么呢?因为无间所得智是常,所以说如来是查常。   经文   大慧,若如来出世,若不出世,法毕定住。声闻缘觉诸佛如来无间住,不住虚空,亦非愚夫之所觉知。   白话解   不论佛出世不出世,真一法界常住。诸佛、菩萨、声闻、缘觉缘自觉圣智所证的真如境界毫无分别,可以说如来是常。这无间等的真如境界,非空非非空,不是愚痴凡夫所能觉知的境界。   第六节不实妄想生不出如来   经文   大慧,如来所得智,是般若所熏,非心、意、意识彼诸阴界入处所熏。大慧,一切三有,皆是不实妄想所生,如来不从不实虚妄想生。   经文   如来所得智由般若熏习而成,由五阴、十八界、十二入处熏习成的心、意、意识,得不到如来所得智。一切欲、色、无色三界幻有,都是不实妄想所生,不实妄想生不出如来。   经文   大慧,以二法故,有常无常,非不二。不二者寂静,一切法无二生相故。是故,如来应供等正觉,非常非无常。   白话解   说常或无常,都陷入二边见,不是不二法门。在寂静中,见一切法平等,不执着两边,才是不二法门。因此,如来应供等正觉,不能说是常,不能说是无常。   经文   大慧,乃至言说分别生,则有常无常过。   白话解   愚夫依于言说,生出种种分别,见有常或无常,不得寂静,不得如来真实义。   经文   分别觉灭者,则离愚夫常无常见不寂静。慧者,永离常、无常,非常无常熏。   白话解   灭除分别觉,对一切根识都不作分别,用般若智慧观照,永离愚夫执着的常无常见,经常以非常非无常的观点观照现前的景象,才得寂静,才得见如来。   经文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众具无义者,生常无常过。   若无分别觉,永离常无常。   从其所立宗,则有众杂义。   等观自心量,言说不可得。   白话解   世尊把这意义再宣示一遍,说偈言:   若生有常无常想,众具方便悉无义,   灭除分别妄觉识,离常无常是正智。   从常无常立邪宗,其宗自坏多杂义,   平等不二观心量,离言说相得实义。   第五章造业之源如来藏之一   本章有三节一如来藏能遍兴造一切趣生二如来藏不离不转如来藏无我第三节如来藏唯佛及利智依义菩萨智慧境界   一如来藏能遍兴造一切趣生   经文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世尊,更为我说阴界入生灭。   白话解   大慧菩萨请佛开示:世尊!还请世尊为我们解说五阴、十八界、十二入的生灭现象。   经文   彼无有我,谁生谁灭?愚夫者依于生灭,不觉苦尽,不识涅槃。   白话解   这生灭现象无我,究竟它是从何而生,如何生,又如何灭?愚夫陷入生灭二边,不能灭尽烦恼苦,不识涅槃真实义。   经文   佛言:善哉,谛听,当为汝说。   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白话解   佛告诉大慧:好啊!好好听着,认真思考,随时忆念,我给你说。   大慧说:我用心听着。   经文   佛告大慧: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儿,变现诸趣,离我我所,不觉彼故。三缘和合,方便而生。外道不觉,计著作者。   白话解   佛告诉大慧:“如来藏是生起一切善业和不善业的根源,一切善不善业都能由如来藏兴造出来。这如来藏好像耍幻术的艺人,出乎常人意料之外变幻出种种形像。心中的前尘影事、五受根的活动跟如来藏和合,便有诸般景象生出来。愚夫外道不识如来藏,便臆造出虚妄的胜妙、自在天等作者   经文   为无始虚伪恶习所熏,名为识藏。生无明住地,与七识俱,如海浪身,常生不断。   白话解   由长期虚伪习气熏习成的妄识种子,称为识藏。无明,就住在识藏里。第七识与十二因缘的无明结合,执着藏识中的种子为其相分,便像风吹大海水一样,掀起识浪,虚妄的识相生生不断。   经文   离无常过,离于我论。自性无垢,毕竟清净。   白话解   若远离这些变幻无常的识相,远离对人我、法我的执着,离有性无性二边见,便到了自性无垢,毕竟清净的境界。   经文   其余诸识、有生有灭。意、意识等,念念有七。因不实妄想,取诸境界,种种形处,计著名相,不觉自心所现色相,不觉苦乐,不至解脱。   白话解   八种识相中,除藏识外,末那识(意)、意识、与及前五识都有生有灭。愚夫不了解自己心中所现影像的实相,执着言说的名词和眼前的虚妄影像,把虚妄当成真实,妄想不断。贪受眼前乐,酿造未来苦,终不脱苦乐,不能获得解脱。   经文   名相诸缠,贪生生贪。   白话解   受言说名词和虚妄影像缚缠的修行者,因贪而有幻相生,因有生而贪着。   经文   若因若攀缘,彼诸受根灭,次第不生,余自心妄想,不知苦乐,入灭受想正受第四禅。   白话解   若因若攀缘,始终不离生灭相。当声闻、缘觉修习到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寂灭,再不摄受声、色、香、味、触、法六尘,前六识不生,已离苦受、乐受,就说是进入灭受想正受的第四禅境界。   经文   善真谛解脱,修行者作解脱想。   白话解   这时,把握了苦、集、灭、道四谛,但还未断因余习烦恼生起的妄想,他们以此为解脱,其实未得真正解脱。   第五章造业之源如来藏之二   第二节如来藏不离不转如来藏无我   经文   不离不转,名如来藏识藏。七识流转不灭,   白话解   现行的种种识相熏习异熟而成种子,贮藏在藏识中,种子自性不离不转,称为如来藏识藏。种子转现行时,遇到相似缘,各自还其本性。因此七识生灭流转不停。   经文   所以者何?彼因攀缘诸识生故。非声闻缘觉修行境界,不觉无我,自共相摄受,生阴界入。   白话解   为什么呢?因为如来藏以七识为缘,而七识又以藏识种子为依,展转攀缘,生灭不已。声闻、缘觉达不到这种境界,无法理解无我的如来藏,对如幻三昧中显现的种种景象,执着自相共相,五阴活动不断、于十八界十二入处,因缘和合生出诸多妄想识相。   经文   见如来藏、五法自性、人法无我,则灭。地次第相续转进,余外道见,不能倾动。是名住菩萨不动地。   白话解   如果了解如来藏的原理,了解名、相、妄想、正智、如如这五法,确立人法二种无我观,便不会再生妄想,真正入寂灭境界。从此地地升进,不为外道恶见所动,就说是住菩萨第八不动地。   经文   得十三昧道门乐,三昧觉所持,观察不思议佛法,自愿不受三昧门乐及实际,向自觉圣趣。   白话解   在菩萨十地的修习中,见如幻三昧之乐趣,因为正确理解如幻三昧之实相,面对眼前不思议变的种种想象,自愿不享受如幻三昧的乐趣,不会把幻境当作实际,趣向自觉圣智究竟境界。   经文   不共一切声闻缘觉及诸外道所修行道。得十贤圣种性道及身智意生,离三昧行。   白话解   这与声闻、缘觉及诸外道的修行途径完全不同。修入菩萨十地,可说是入了十贤圣种性的修行大道,得般若智慧的身智意生身。离于功用的三昧行,   白云按:这是不施功而自成佛道,应众生心,成办不思议事的菩萨境界。   经文   是故大慧,菩萨摩诃萨欲求胜进者,当净如来藏及识藏名①。   [注]   ①净如来藏及识藏名唯识学说的第八识,音译阿赖耶识,意译藏识。这藏识无覆无记,善不善业熏习成的异熟种子都贮藏在藏识中。从无覆无记性说它是如来藏,其中所有妄识熏习成的异熟种子名为识藏。修习清净行熏习成的异熟种子多了、变得强盛了的时候,由妄识熏习成的种子形成的思维定势便会减弱。只要努力修习清净行,在菩萨十地中步步胜进,修到第八不动地,识藏种子遇相似缘不再起妄识,便说妄识寂灭了,便可说是净如来藏心了。   白话解   因此,修习菩萨行的人,欲求胜进,应当通过修习清净行,以减弱藏识中妄识种子的势力,增强自性清净种子的势力,净除识藏名,直至修得自性清净如来藏心。   经文   大慧,若无识藏名,如来藏者,则无生灭。   白话解   假如如来藏中没有妄识熏习而成的识藏种子所生的名相,便不会出现生灭的现象。   经文   大慧,然诸凡圣,悉有生灭,修行者自觉圣趣,现法乐住,不舍方便①。   [注]   ①现法乐住,不舍方便乐住现前一切法。于世间中,宠辱不惊,利衰不动;于三昧中,善恶不二,邪正不二,万法平等。因众生无尽,法界无尽等十无尽,所以菩萨不入涅槃,不舍有为方便,随缘普渡众生。   白话解   事实上,凡愚圣贤在如幻三昧中都见有生灭的现象。即使是修入自觉圣境界的菩萨仍有生灭相,因为得自觉圣的菩萨,现法乐住,不会舍弃有为法施设的方便法门。   经文   大慧,此如来藏识藏,一切声闻缘觉,心想所见,虽自性清净,客尘所覆故,犹见不净,非诸如来。   白话解   对这如来藏识藏,一切声闻乘和缘觉乘的修行者,都不懂得其真实义,未能离心离想,以为已得自性清净,其实受客尘覆蔽,仍然未得清净,远未到如来清净境界。   经文   大慧,如来者,现前境界,犹如掌中视阿摩勒果①。。   [注]   ①阿摩勒果又译庵罗果,是印度的一种果子。   白云按:我见过并吃过一种通体透明,里里外外都看得真切的果子。只有肉质的外表,里面空空如也。不知道说的是不是这种果子。   第三节如来藏唯佛及利智依义菩萨智慧境界   经文   大慧,我于此义以神力建立,令胜鬘夫人④及利智满足诸菩萨等,宣扬演说如来藏及识藏名,七识俱生。   [注]   ①胜鬘夫人舍卫国波斯匿王的女儿,阿逾国王妃。说大乘深义,得释迦牟尼印可。   白话解   我建立如来藏识藏这个名,要以三昧神力才能显示其真实义。我让胜鬘夫人及具足上等智慧的菩萨宣扬演说如来藏识藏的名义,使修行人能知晓如来藏识藏与七识结合引起生灭现象的实相。   经文   声闻计著,见人法无我。故胜鬘夫人承佛威神,说如来境界,非声闻缘觉,及外道境界。   白话解   但声闻乘人又执着人法无我相。于是胜鬘夫人再乘三昧神力演示如来境界。这不是声闻乘、缘觉乘及外道能到的境界。   经文   如来藏识藏,唯佛及余利智依义菩萨智慧境界。   白话解   这神力演示的如来境界,是诸佛和利智依义菩萨才能达到的境界。   经文   是故汝及余菩萨摩诃萨于如来藏识藏,当勤修学。莫但闻觉,作知足想。   白话解   因此,你和你和诸位修习菩萨行的人在如来藏识藏这问题上,应当认真修学。不能以为听过了、觉知了,便自满自足。   经文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甚深如来藏,而与七识俱。   二种摄受生,智者则远离。   如镜像现心,无始习所熏。   如实观察者,诸事悉无事。   白话解   世尊把这意义再宣示一遍,说偈言:   如来之藏深难测,与七识俱识浪起,   内外因缘摄受生,智者了知则远离。   犹如镜像心中现,无始熏习障真知,   如实观察离攀缘,清净如来悉无事。   经文   如愚见指月,观指不观月。   计著名字者,不见我真实。   心为工伎儿,意如和伎者。   五识为伴侣,妄想观伎众。   白话解   愚夫见人指向月,不识观月却观指,   执着言说文字相,不识我说真实义。   识心犹如工技儿,技艺变化喻心意,   五识与其成伴侣,妄想即是观技迷。   第六章细说五法三自性   本章有三节一愚痴凡夫随名相流则生妄想二正智者名相不生是名如如三三种自性及八识二种无我悉入五法   第一节愚痴凡夫随名相流则生妄想   经文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究竟分别相。我及余菩萨摩诃萨于一切地次第相续分别此法,入一切佛法。入一切佛法者,乃至如来自觉地。   白话解   大慧菩萨请佛开示:“世尊!请再为我们分别详细解说五法、三自性、八识和二种无我的究竟分别相,使我和所有修习批示行的人在所有修行地中次第相续能正确分别,正确理解其真实义,并融会于一切佛法之中。入一切佛法,直至融入自觉圣智的如来地。   经文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白话解   佛告诉大慧:好好听着,认真思考,随时忆念。   大慧说:我用心听着。   经文   佛告大慧: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分别趣相者,谓名、相、妄想、正智、如如。   白话解   佛告诉大慧:现在给你们说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的分别趣相。所谓五法,指名、相、妄想、正智、如如。这五法中包含了三自性,涉及八识和二种无我。   经文   若修行者修行,入如来自觉圣趣,离于断常、有无等见,现法乐正受住,现在前。   白话解   如果修行者修入如来自觉圣智境界,离断常、有无等二边见,对当前显现的一切法都得正觉正受乐,便住于如如。   经文   大慧,不觉彼五法自性识、二无我,自心现外性。凡夫妄想,非诸圣贤。   白话解   凡夫不懂五法、三自性,不懂八识的虚妄,不懂人法二无我,便对自己心中显现的影像生种种妄想。圣贤不会因此生妄想。   经文   大慧白佛言:世尊,云何愚夫妄想生,非诸圣贤?   白话解   大慧插话问佛:世尊!为什么愚夫不能像圣贤一样得正觉正受,而会生出妄想?   经文   佛告大慧:愚夫计著俗数名相,堕心流散。流散已,种种相像貌,堕我我所见,希望计著妙色。计著已,无知覆障,故生染著。染著已,贪恚痴所生业积集。积集已,妄想自缠,如蚕作茧,堕生死海,诸趣旷野,如汲井轮。   白话解   佛告诉大慧:愚夫执着世俗名相,有一种形象,便设立一个名字,听到一个名字,心中便生起一种与这名字相关的形象。执着自心所现种种景象,心生希望,贪爱妙色。因执着妙色,便被无知覆障而受污染。既受污染,便积集贪恚痴诸恶业。恶业积集,便生种种妄想,像蚕虫一样,作茧自缚。陷于生死海中,胡思乱想,像汲水轮那样不断轮转。   经文   以愚痴故,不能知如幻、野马、水月,自性离我我所,起于一切不实妄想。   白话解   愚夫愚痴,不知所见影像,如幻如梦,如天边烟霞,如水中月影,没有确定的自性,离我我所,其成因是虚妄不实的妄想。   经文   离相所相,及生住灭从自心妄想生。非自在、时节、微尘、胜妙生。   白话解   一切影像离相所相,生住灭现象都从自心不实妄想生。不是外道所说的从什么自在天、胜妙天生,也不是从时节生,也不是从微尘生。   经文   愚痴凡夫,随名相流。   大慧,彼相者,眼识所照,名为色;耳鼻舌身意意识所照,名为声香味触法,是名为相。   白话解   愚痴凡夫的心意识,随名相流转。   这里说的相,指色、声、香、味、触、法。眼识所照叫做色,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所照,依次叫做声、香、味、触、法。所有种种的色、声、香、味、触、法都是相。   经文   大慧,彼妄想者,施设众名,显示诸相。如此不异象马车步男女等名,是名妄想。   白话解   给各种相一一起个名字,以这些名字显示种种相。像象、马、车、步、男、女等名,显示色相,愚痴凡夫就是这样依相立名,依名着相,因此产生妄想。   第二节正智者名相不生是名如如   经文   大慧,正智者,彼名相不可得,犹如过客。诸识不生,不断不常,不堕一切外道声闻缘觉之地。   白话解   名相犹如心中过客,稍纵即逝。已得正智的人,不执着于名相,种种妄识不生,不起断见,不起常见,不囿于一切外道、声闻、缘觉的境界。   经文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以此正智,不立名相,非不立名相,舍离二见建立及诽谤。知名相不生,是名如如①。   [注]   ①如如在世间智的范畴内,全面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就是如如。但是,科学没有终极,谁也不能说自己已站在真理的终点,只有无知的狂人才会说这等痴话。在自觉圣智范畴内,“如”离心离想,想,即是主观意识。凡带有少分想,都不是“如”。怎样才算如如?无法用语言文字说得清。例如,在如幻三昧中,见到妖怪,见怪不怪,其怪自败,瞬间即逝;见到神佛,知其是妄,不爱不受,转眼亦亡。寂而照之,自心清净,才有可能见如如。   白话解   菩萨获得如此正智,不执着名相,则不落于有边,又不是不取名相,则不落于无边,舍离有无二边见,不生诽谤相。知名相虚妄,即此名相不生妄想,便说是如如。   经文   大慧,菩萨摩诃萨住如如者,得无所有境界故,得菩萨欢喜地。得菩萨欢喜地已,永离一切外道恶趣。正住出世间趣,法相成熟,分别幻等一切法,自觉法趣相。离诸妄想见性异相,次第乃至法云地。   白话解   修入如如地的菩萨行者,因为已得无所有境界,便到了菩萨欢喜地。到达菩萨欢喜地,永远舍离一切外道邪见,正住出世间境界,熟识一切法相,善入如幻三昧,证德如幻三昧身,趣向自觉圣智境界。舍离一切妄想,舍离一切有性无性、自相共相等错误知见,地地升进,直至证入法云地。   经文   于其中间,三昧力自在神通开敷。得如来地已,种种变化,圆照示现,成熟众生,如水中月。   白话解   在诸地中,以三昧力得神通自在。到达如来地后,圆照示现种种变化的玄妙境界,善度如水中月的自心众生。   经文   善究竟满足十无尽句,为种种意解众生,分别说法。   白话解   善究竟满足十无尽句,以神通力化度世间有情众生,根据众生领悟程度的深浅,分别施设方便法门而为说法。   经文   法身离意所作,是名菩萨入如如所得   白话解   这神通自在的法身,离意所作。无意或刻意都不得神通自在。这叫做菩萨入如如所得境界。   第三节三种自性及八识二种无我悉入五法   经文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为三种自性入于五法为各有自相宗?   白话解   大慧菩萨再请佛开示:世尊!三种自性,八种识相,二种无我与五法有何关系?抑或它们与五法各有不同自相?   经文   佛告大慧:三种自性及八识二种无我,悉入五法。大慧,彼名及相是妄想自性。   白话解   佛告诉大慧:三种自性、八种识相、二种无我都与五法密切相关。执着名相即生妄想,这称为妄想自性。   经文   大慧,若依彼妄想,生心心法,名俱时生。如日光俱,种种相各别,分别持,是名缘起自性。   白话解   名相和妄想不可分,犹如太阳与阳光不可分。妄想缘名相生起,缘六根六尘及专管思维的末那识分别生起种种心法,这称为缘起自性。   经文   大慧,正智如如者,不可坏故,名成自性。   白话解   正智如如没有生灭相,不可坏灭,这称为成自性。   经文   复次,大慧,自心现妄想八种,分别谓识藏、意、意识及五识身相者,不实相妄想故。我我所二摄受灭,二无我生。   白话解   藏识、末那识、意识以及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合称八识,是自心不实妄想的八种识相,并无实性。若不执着我我所,不摄受妄想识相,便知人无我、法无我两种观点。   经文   是故大慧,此五法者,声闻、缘觉、菩萨如来自觉圣智,诸地相续次第,一切佛法,悉入其中。   白话解   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如来乘、自觉圣智等一切修行地,一切相续次第等佛法,无一不与五法相关。   经文   复次,大慧,五法者,相、名、妄想、如如、正智。   白话解   再深入看看五法。五法指相、名、妄想、如如、正智。   经文   大慧,相者,若处所、形相、色像等现,是名为相。   白话解   举眼识所见相为例。相,就是显现出来的位置、形状、颜色等等自心所见的一切影像。   经文   若彼有如是相,名为瓶等,即此非余。是说为名。   白话解   名,因相而立,有一种相,就有一个名。比如瓶、衣服等,就说是名。   经文   施设众名,显示诸相,瓶等,心心法,是名妄想。   白话解   施设种种名,显示种种相,所有心法心所法,都说是妄想。   经文   始终无觉,于诸法无展转,离不实妄想,是名如如。   白话解   始终不摄受眼耳鼻舌身的感觉,离不实妄想,无思无虑,自性清净,就说是如如境界。   经文   真实决定,究竟自性不可得,彼是如相。我及诸佛,随顺入处,普为众生如实演说,施设显示于彼,随入正觉,不断不常,妄想不起,随顺自觉圣趣。一切外道声闻缘觉所不得相,是名正智。   白话解   说到底,如如的自性也不可得。也是我和诸佛顺众生心施设的名相,以此引导众生得正觉正受,不断不常,妄想不起,随顺自觉圣智境界。能了知如如的真实义,得自觉圣智,就说是正智。外道、声闻、缘觉达不到这个境界。   经文   大慧,是名五法三种自性、八识、二种无我,一切佛法悉入其中。   是故大慧,当自方便学,亦教他人,勿随于他。   白话解   上面说的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基本包含了全部佛法的精要。   你应当好好掌握这些观点,善巧方便,教化众生。切勿依随外道邪法。   经文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五法三自性,及与八种识,   二种无有我,悉摄摩诃衍。   名相虚妄想,自性二种相。   正智及如如,是则为成相。   白话解   世尊把这些意义再宣示一遍,说偈言:   名相妄想如如智,缘起妄想成自性,   八识人法二无我,统摄诸乘各行相。   缘名缘相起妄想,缘起妄想自性相,   正智如如离妄想,真实不坏为成相。   白云按   这里说的妄想自性、缘起自性、成自性,即是唯识学说的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   第七章三世诸佛如恒沙之一   本章有十节一因何说三世诸佛如恒河沙二真实如来不可为譬而强为之譬三如来对一切恼乱如恒沙寂然无念四如来法身如恒沙不坏五如来光明如恒沙无有限量六如来正觉如恒沙无生无灭七如来智慧如恒沙不增不减八恒沙随水流如来说法随涅槃流九识自心现量虚妄妄想则灭十识习气刹那无漏习气非刹那   第一节因何说三世诸佛如恒河沙①   经文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所说句,过去诸佛,如恒河沙,未来、现在,亦复如是。   [注]   ①三世诸佛如恒河沙从经文内容可知这是用恒河沙的性质譬喻佛性,佛性即是如来之性。如来一词有多种义:一、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二、如实地观察事物的态度和方法。三、能如实知事物本来面目的人,即如来佛,文中所说如来,这几种义兼而有之。   白话解   大慧菩萨请佛开示:世尊!世尊说过“过去的佛如恒河沙,未来的佛、现在的佛也是这样,如恒河沙”。   经文   云何世尊为如说而受?为更有余义?惟愿如来,哀悯解说。   白话解   世尊这么说,是说三世的佛有恒河沙那么多,抑或是另有譬喻?请如来为我们解说明白。   经文   佛告大慧曰:莫如说受。三世诸佛量,非如恒河沙。   白话解   佛告诉大慧:不要从字句的表面去理解,三世诸佛的数量并不是有恒河沙那么多。   经文   所以者何?过世间望,非譬所譬。以凡愚计常,外道妄想,长养恶见,生死无穷。   白话解   为什么呢?佛的数量和品格都很难用世俗事物作譬喻。愚痴凡夫执着世俗常见,外道生出诸多邪见恶见,不离妄想,贪生厌死,生灭轮转不已。   经文   欲令厌离生死趣轮,精勤胜进故,为彼说言,诸佛易见,非如优昙钵华①难得见故,息方便求。   [注]:   ①优昙钵花优昙钵是梵文音译。因为我们民间流传的是铁树开花难逢难遇,考虑不会以词害意,我就以铁树开花套上去了。   白话解   为诱导他们离生死苦海,精勤奋进,便对他们说诸佛易见,并非像铁树开花那样难逢难遇,无须再留恋前段修习的方便法门。   经文   有时复观诸受化者,作是说言,佛难值遇,如优昙钵华。优昙钵华,无已见今见当见。   白话解   有时为鼓励受教化之人,对他们说,铁树开花,难逢难遇,逢佛出世,机遇难得,不可错过。   经文   如来者,世间悉见。不以建立自建故,说言如来出世,如优昙钵华。   白话解   其实,世间都能见如来。只是世间有些人无法自通,要靠以声闻佛说法、靠佛加持才能见如来。所以说如来出世,像铁树开花那样难逢难遇。   第二节真实如来不可为譬而强为之譬   经文   大慧,自建立自通者,过世间望,彼诸凡愚所不能信。   白话解   自己建立自通之法,不是从世间言说可得;愚痴凡夫不敢相信自己能建立自通之法。   经文   自觉圣智境界,无以为譬。   真实如来,过心意意识,所见之相,不可为譬。   白话解   自觉圣智境界,不管使用什么事物作譬喻,都说不清楚。   真实如来,离心意意识,在如来地所见到的影像,不可能用寻常事物作譬喻。   经文   大慧,然我说譬佛如恒河沙,无有过咎。   白话解   为说诸佛如来的品格,我用恒河沙作譬喻,虽然不很妥贴,但是通过这个譬喻也许能较好地认识如来的自性相。   第三节如来对一切恼乱如恒沙寂然无念   经文   大慧,譬如恒沙,一切鱼鳖,输收魔罗。师子象马,人兽践踏。沙不念言,彼恼乱我而生妄想,自性清净,无诸垢污。   白话解   譬如恒河沙受鱼鳖龙蛇干扰,被狮子象马践踏,沙不会说;“讨厌,他们恼乱我。”恒河沙不起烦恼,不生妄想,自性清净,无垢无污。   经文   如来应供等正觉,自觉圣智恒河,大力神通自在等沙。一切外道,诸人兽等,一切恼乱,如来不念而生妄想。   白话解   如来应供等正觉,自觉圣智像恒河,大力神通自在。容恒河沙数。一切外道及人兽等扰乱,如来都不动心念,不会生妄想。   经文   如来寂然,无有念想。如来本愿以三昧乐安众生故,无有恼乱。犹如恒沙,等无有异,又断贪恚故。   白话解   如来寂然,无思无虑。如来本愿以三昧力安乐众生,断贪恚痴,无有恼乱。所以如来犹如恒沙,等无有异。   第四节如来法身如恒沙不坏   经文   譬如恒沙,是地自性。劫尽烧时,烧一切地。而彼地大,不舍自性,与火大俱生故。   白话解   譬如恒河沙,沙性坚碍,属于地自性。劫尽受大火烧时,地大种与火大种同时生,其自性不坏。   经文   其余愚夫作地烧想,而地不烧,以火因故。   如是,大慧,如来法身,如恒沙不坏。   白话解   愚夫见火在燃烧,以为地在燃烧,其实地大自性不坏。   如来法身如同恒河沙一样,火烧不坏。   第五节如来光明如恒沙无有限量   经文   大慧,譬如恒沙,无有限量。   如来光明,亦复如是,无有限量。为成熟众生故,普照一切诸佛大众。   白话解   恒河沙究竟有多少?无有限量。   如来普度众生,发出的光明亦如同恒河沙一样,普照一切诸佛、菩萨、声闻、缘觉及一切有情众生,光明无有限量。   第六节如来正觉如恒沙无生无灭   经文   大慧,譬如恒沙,别求异沙,永不可得。   如是,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无生死,生灭有因缘断故。   白话解   譬如恒河沙,坚如金刚,非其他地方的沙所能比拟。   如来应供等正觉,断三有因缘,离生死海,无生无灭,性如金刚,坚不可摧。   第七节如来智慧如恒沙不增不减   经文   大慧,譬如恒沙,增减不可得知。   白话解   譬如恒河沙,不觉其增减;其量无限,从别的地方运一车沙添到恒河沙中去,不见它增多;运一车恒河沙到别的地方去,也不见它减少。   经文   如是,大慧,如来智慧成熟众生,不增不减,非身法故。身法者有坏。如来法身非是身法,如压恒沙,油不可得。   白话解   如来智慧法身,也如同恒河沙一样,普渡众生,用之不竭,不增不减。如来法身,不是识身,更不是色身,识身与色身会坏,如来法身不坏。不管怎样压榨,恒河沙不会被榨出油来,沙还是沙,不增不减。   经文   如是一切极苦众生逼迫如来,乃至众生,未得涅槃,不舍法界,自三昧愿乐,以大悲故。   白话解   如来法身也一样,受一切众生苦恼逼迫,如来以大慈大悲之心,当众生未得涅槃时,如来不舍世间法界,自愿不舍三昧乐,而如来法身不会因此增多或减少。   第八节恒沙随水流如来说法随涅槃流   经文   大慧,譬如恒沙,随水而流,非无水也。   如是,大慧,如来所说一切诸法,随涅槃流。是故说言如恒河沙。   白话解   譬如恒河沙,随着流水而流。不是没有水。   如来所说一切法,随着涅槃而流,所以说如来所说的法如同恒河沙。   经文   如来不随诸去流转,去是坏义故。   大慧,生死本际不可知。   白话解   恒河沙在流动,流动不是“去”,去是散坏的意思。如来不散坏。   生灭本际,最初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是怎么样发生的,谁也说不清。   经文   不知故,云何说去?大慧,去者断义,而愚夫不知。   白话解   还不知这个本际,怎能说是“去”呢?愚痴凡夫不知这个道理,认为有什么来了,来了又去了。说去属于断见。   第九节识自心现量虚妄妄想则灭   经文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众生生死本际不可知者,云何解脱可知?   白话解   大慧插话问佛:世尊!心中众生的生灭本际不可知,又怎能知道如何解脱?。   经文   佛告大慧:无始虚伪过恶妄想习气因。   灭自心现,知外义,妄想身转,解脱不灭。   白话解   佛告诉大慧:长期积聚的虚伪的、错误的妄想习气,是生灭的根源。   灭除这生灭的根源,正确理解自己心中所现影像的虚妄性,妄识身转圣智身,便得解脱。   经文   是故无边,非都无所有。为彼妄想,作无边等异名。   观察内外,离于妄想。无异众生,智及尔焰。一切诸法,悉皆寂静。   不识自心现妄想,故妄想生,若识,则灭。   白话解   说众生心量无边,不能认为心量都无所有,了知无边心量都是妄想,即得解脱。   观察内外一切法相,离妄想,离世间智及现前境界,则一切法都归寂静。   若不识自心现量虚妄,妄想则生。若识其虚妄,妄想则灭。   经文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观察诸导师,犹如恒河沙。   不坏亦不去,亦复不究竟。   是则为平等。观察诸如来,   犹如恒沙等,悉离一切过。   随流而性常,是则佛正觉。   白话解   世尊把这意义再宣示一遍,说偈言:   观察三世大导师,强作譬喻如恒沙,   如来不坏亦不去。善恶正邪不究竟,   万法平等如恒沙。观察如来一切法,   法性清净如恒沙。悉离一切诸过患,   随流常住性不迁,佛之正觉如恒沙。   第七章三世诸佛如恒沙之二   第十节识习气刹那,无漏习气非刹那   经文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一切诸法刹那坏①相。世尊,云何一切法刹那?   [注]:   ①刹那坏刹那,是古印度表示时间的最小单位,一昼夜十万八千刹那,一刹那相当0.013秒。运动着的事物与及人的意识流转,在前一个状态变成后一个状态的前灭后生之间,这个分界线是不占时间的,即是无间相续的,不存在刹那断刹那坏的情况。为了使愚夫减少烦恼直至息灭烦恼,在说法时不可能一开始就说无间,只能随机演说,说善恶诸法,说生灭法,说法相刹那坏,这些都是化佛权宜之说。   白话解   大慧菩萨再请佛开示:世尊!请为我们说一切法怎么会刹那散坏?是否一切法都是刹那坏?   经文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佛告大慧:一切法者,谓善、不善、无记、有为、无为、世间、出世间、有罪、无罪、有漏、无漏、受、不受。   白话解   佛告诉大慧:好啊,好啊!好好听着,认真思考,随时忆念,我给你说。   佛告诉大慧:一切法包括了所有的善法、不善法、非善非不善的无记法,有为法、无为法,世间法、出世间法,有罪、无罪,有漏、无漏,受、不受等等法。   经文   大慧,略说心意意识及习气,是五受阴因。   是心意意识习气,长养凡愚善不善妄想。   白话解   简略地说,心、意、意识及习气是引起五受阴活动的根源。   由于心、意、意识及长期积聚的习气影响,愚夫在三昧中不得正受,分别什么是善法,什么是不善法,生起妄想。   经文   大慧,修三昧乐,三昧正受,现法乐住。名为贤圣,善无漏。   白话解   修习三昧,乐于三昧正受,现法乐住而无妄想,就可称为圣贤。圣贤善得无漏法。   经文   大慧,善不善者,谓八识。何等为八?谓如来藏名识藏心、意、意识及五识身,非外道所说。   白话解   分别善不善,是八识的功能。这八识是:如来藏名识藏心、意(末那识)、意识和眼、耳、鼻、舌、身五识,跟外道所说不同。   经文   大慧,五识身者,心意意识俱,善不善相。展转变坏,相续流注。不坏身生,亦生亦灭,不觉自心现,次第灭,余识生。形相差别,摄受意识,五识俱,相应生,刹那时不住,名为刹那。   白话解   眼、耳、鼻、舌、身五识都与心、意、意识同时生起善法或不善法。生起的种种法,随生随灭,时时刻刻变坏,相续流注,身相不断,于不知不觉中,前识灭,后识生,显出形相差别,愚夫一一摄受,同时生起意识和五识身。这种识身刹那刹那展转变化,无休无止。把这种现象称为刹那坏。   经文   识习气刹那,无漏习气非刹那。   非凡愚所觉,计著刹那论,故不觉一切法刹那非刹那,以断见坏无为法。   白话解   并不是一切法都刹那坏。妄识习气刹那转变,无漏习气不转不坏。   愚夫不懂无为法,不明白一切法刹那非刹那,偏于断见,执着一切法刹那坏而生出刹那论。他们以断见破坏无为法。   经文   大慧,七识不流转,不受苦乐,非涅槃因。   大慧,如来藏者,受苦乐,与因俱,若生若灭。四住地无明住地所醉。凡愚不觉,刹那见,妄想熏心。   白话解   修证到意识灭,七识不转,不受苦乐,还不是证得涅槃的因。   在如幻三昧中,如来藏若生若灭,仍是苦乐之因。愚痴凡夫不懂这个道理,于四住地③及无明住地为三昧中如幻境界所醉,起刹那见,妄想熏心,不得入涅槃。   经文   复次,大慧,如金、金刚、佛舍利①,得奇特性,终不损坏。   [注]:   ①佛舍利佛灭度后火化余下的佛牙、佛骨、及结晶物,称为佛舍利。   白话解   再说,在三昧中,要像永不损坏的金、金刚和佛舍利那样,自心坚定不移,得无间等,对无间相续的生灭现象一律平等,不起分别心。   经文   大慧,若得无间,有刹那者,圣应非圣。   而圣未曾不圣,如金、金刚,虽经劫数,称量不减。   白话解   在无间相续中,有刹那见的人,自称是圣贤,其实还不是圣贤。   得无间等的人,未曾不圣,有如金与刚,历经万劫而重量不减。   经文   云何凡愚不善于我隐覆之说,于内外一切法作刹那想?   白话解   愚痴凡夫听到我说妄识刹那坏,我不说无漏智刹那坏,他们怎能认为内外一切法都是刹那坏呢?   经文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空无常刹那,愚夫妄想作。   如河灯种子,而作刹那想。   刹那息烦乱,寂静离所作。   一切法不生,我说刹那义。   白话解   世尊把这意义再宣示一遍,说偈言:   愚夫执着生妄想,虚空无常与刹那,   我作河灯种芽喻,愚夫执着说刹那。   涅槃寂静离所作,为息烦乱说刹那,   若识一切法不生,一切刹那非刹那。   经文   物生则有灭,不为愚者说,   无间相续性,妄想之所熏。   无明为其因,心则从彼生。   乃至色未生,中间有何分?   白话解   事物有生则有灭,生灭犹如空中花,   无间相续妄想熏,能离妄想心不邪。   无明为因生烦恼,无始妄想之所熏。   色灭未生此中间,无间相续何区分?   经文   相续次第灭,余心随彼生。   不住于色时,何所缘而生?   以从彼生故,不如实因生。   云何无所成,而知刹那坏?   白话解   如幻相续次第灭,愚者仍有妄心生,   智者不住诸色相,断了因缘无从生。   愚者所生本虚妄,所依因缘不实在,   不实因缘无所成,云何知有刹那坏?   经文   修行者正受,金刚佛舍利。   光音天宫殿,世间不坏事。   住于正法得,如来智具足,   比丘得平等,云何见刹那?   犍闼婆幻等,色无有刹那。   于不实色等,现之若真实。   白话解   修行三昧得正受,如来金刚佛舍利,   彩光妙音天宫殿,此是世间不坏事。   住于正法缘自得,圆满具足如来智,   比丘万法见平等,何见刹那坏灭时?   海市蜃楼等幻想,色相无有刹那止,   愚夫见诸不实色,错认虚妄当真实。   白云按   妄识习气刹那转变,无漏熏习的智慧不转不坏。   从修习禅定的角度说,前六识都是妄识。只有自心不动,六识不起,才能进入烦恼止息的无漏境界。   前六识是刹那生刹那灭的,所以妄识习气刹那转变。自心不动的、烦恼止息的无漏智不转不坏。   第八章甚深般若波罗蜜   本章有三节一波罗蜜有三种分别二大慧提出种种诘难三世尊答大慧问   第一节波罗蜜有三种分别   经文   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六波罗蜜①满足,得成正觉。何等为六?   [注]   ①六波罗蜜小乘、大乘都讲六波罗蜜,顺次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种脱离生灭苦海度到不生不灭彼岸的法门。   白话解   大慧菩萨请佛开示:世尊!是世尊说的,修满六波罗蜜,便能成就正觉,请世尊详细演说六波罗蜜。   经文   佛告大慧:波罗蜜有三种分别,谓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   白话解   佛告诉大慧:同是修波罗蜜,因为初发心的程度不同,便有三种差别,分别是世间波罗蜜,出世间波罗蜜,出世间上上波罗蜜。   经文   大慧,世间波罗蜜者,我我所摄受计著,摄受二边,为种种受生处。乐色声香味触故,满足檀波罗蜜。戒忍精进、禅定智慧亦如是。凡夫神通,及生梵天。   白话解   一、世间波罗蜜,执着我我所,陷于二边见,乐于声色香味触的感受,在三界有处受生,起种种妄想。在这种境界下修行施、戒、忍、精进、禅定、智慧六波罗蜜,得凡夫神通,顶多修到离欲清净的梵天境界。   经文   大慧,出世间波罗蜜者,声闻缘觉堕摄受涅槃故,行六波罗蜜,乐自己涅槃乐。   白话解   二、出世间波罗蜜,是声闻、缘觉所修,摄受涅槃乐。同样是修六波罗蜜,但乐于追求自己的涅槃,认为无作便是涅槃。   经文   出世间上上波罗蜜者,觉自心现妄想量摄受及自心二故,不生妄想。于诸趣摄受非分,自心色相不计著。   白话解   三、出世间上上波罗蜜,正确认识心法几心所法,对由这二法在自心显现的虚妄心量,了了分明;但自心清净,离摄受及所摄受的对象,远离虚妄的影像,不动心念,不生妄想。   经文   为安乐一切众生故,生檀波罗蜜①,起上上方便。   即于彼缘,妄想不生戒,是尸波罗蜜②。   [注]   ①檀波罗蜜梵音檀,意译布施。出世间上上的施,不只是施财施物。施则要舍,包括喜怒利衰荣辱甚至生命都能舍;不求名,不图报,不求福德,也不执着功德,这样才能修成功德;行上上方便,以法施化度他人,则是最大的功德。   ②尸波罗蜜梵音尸罗,略为尸,意译持戒。世间波罗蜜制订严格的戒律,诸恶勿作,众善奉行,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动的制恶向善。出世间波罗蜜,在较大程度上自觉远离身口诸恶业,还要着重在戒除贪恚痴方面下功夫。出世间上上波罗蜜,心地无非自性戒,神通自在,随入一切刹土,随浊流而不污,出污泥而不染。   白话解   为安乐一切众生,于世间行檀波罗蜜,行上上方便,化度众生。   对一切世间因缘,妄想不生,自然成就了戒体,是尸波罗蜜。   经文   即彼妄想不生忍,知摄所摄,是羼提波罗蜜①。   初中后夜,精勤方便,随顺修行方便,妄想不生,是毗梨耶波罗蜜②。   [注]   ①羼提波罗蜜梵音羼提,意译忍辱。这是忍辱负重,为了无上菩提和普度众生的大事业而修炼心性,而不是忍辱偷生。   ②毗梨耶波罗蜜梵音毗梨耶,意译精进。出世间上上波罗蜜主张随时随地修行,行、住、坐、卧、不离修行,把明心见性的修行贯穿于一切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之中。   白话解   对一切法都不生妄想,能忍受一切困难和一切苦恼,不生恼恨之心,是羼提波罗蜜。   初中后夜,精勤奋进,坚持不懈,随顺修行各种方便法门,都不生妄想,是毗梨耶波罗蜜。   经文   妄想悉灭,不堕声闻涅槃摄受,是禅波罗蜜①多。   自心妄想非性,智慧观察,不堕二边,先身转胜而不可坏,得自觉圣趣,是般若②波罗蜜。   [注]   ①禅波罗蜜禅,泛指一切禅定。出世间上上禅,无所谓入禅出禅,认为空心死坐是禅病。妄想悉灭便是禅,心地无乱自性定。   ②般若波罗蜜梵音般若,意译智慧,般若不是世间智,不是出世间智,是出世间上上智,是自觉圣智,是清净心生发的无上智慧。   白话解   一切妄想全都寂灭了,又不落入声闻、缘觉的妄想涅槃,是禅波罗蜜。   了知自心妄想相,不生有性无性的分别想;智慧观察现前一切景象,不落于有无二边;先前妄识身转圣智身,坚定不移,得自觉圣趣,是般若波罗蜜。   白云按   外道、声闻、缘觉、菩萨乘都修习波罗蜜。因为发心程度不同,便有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不同的果。   因地发心,是成就高低的关键。   第二节大慧提出种种诘难   经文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世尊记阿罗汉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与诸菩萨等无差别。世尊为何记阿罗汉得成无上菩提?   白话解   大慧菩萨再请佛开示:世尊!世尊记阿罗汉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与诸菩萨等无差别。声闻阿罗汉在菩萨第七地得无生法忍,即以此为涅槃,实未离变易生灭,未到如来地。世尊为什么么记阿罗汉能像菩萨一样得成无上菩提呢?   经文   一切众生法不涅槃,谁至佛道?   白话解   出世间上上法不舍有为众生,不入涅槃,世间法,不得入涅槃,出世间法所入妄想涅槃不是真正的涅槃,那么,有谁能修至佛道?   经文   从初得佛至般涅槃,于其中间不说一字,亦无所答。如来常定故,亦无虑,亦无察。   白话解   世尊从初成佛得最正觉到般涅槃之间,不说一字、不答一字。因为如来常在定中,无思无虑,对现前景象,知而不察。   经文   化佛化作佛事。何故说识刹那展转坏相,金刚力士常随侍卫。何不施设本际?   白话解   化佛化作佛事,为什么说所有虚妄识相刹那坏灭,说金刚力士常随侍卫,何故不直说如来的真实情况?   经文   现魔魔业①,恶业果报,旃遮摩纳②,孙陀利女,空钵而出,恶业障现?云何如来得一切种智而不离诸过?   [注]   ①现魔魔业世尊初成道时,还现魔业恶业果报。世尊在菩提树下初成道时,于如幻三昧中见魔王波旬派他的三个女儿来挑逗。这三个女儿都美貌非凡,名字分别叫染欲、悦人、可爱,脱得半裸,又歌又舞,世尊不为所动。移时,魔女隐去,又见魔兵张弓射箭,利箭到了世尊面前,都变成了洁白的莲花。魔王,魔女、魔兵、都是心魔所生。一念邪,则见魔住舍,一念正,即见佛在堂,是邪是正,全在一念之差。   ②旃遮摩纳旃遮摩纳,又名金舍尼。佛在舍卫城广说法音时,婆罗门的头儿十分妒恨,用三块金砖收买了十六岁的美貌丰盈的金舍尼,混入精舍听法。不久,金舍尼鼓着个大肚子招摇过市,逢人便说,她肚子里怀着佛陀的孩子,以此破坏佛的名誉。佛弟子罗候罗火了,抬脚向金舍尼肚子踢去,当街从金舍尼肚兜里掉下一个木盂,惹得围观者捧腹大笑。   白话解   世尊在菩提树下初成道时,还显现魔业恶业果报,在如幻三昧中见魔魔女魔兵扰乱。世尊在舍卫城被少女旃遮摩纳造谣中伤,坏佛名誉,后来又有外道孙陀利杀女诽谤佛法。世尊乞食化缘也遭遇过空钵而出的事。为什么证入如来地,得一切种智,还不脱这些过患?   第三节世尊答大慧问   一化佛授记声闻得无上菩提   经文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白话解   佛告诉大慧:好好听着,认真思考,随时忆念,我现在给你说。   大慧说:好啊!世尊!我用心听着哩。   经文   佛告大慧:为无余涅槃①故说,诱进行菩萨行者故。此及余世界修菩萨行者,乐声闻乘涅槃,为令离声闻乘,进向大乘。   [注]   ①无余涅槃无余即无漏。《本事经》说:“诸行犹相续,诸所受皆灭,寂静永清凉,名无余涅槃。”   白话解   佛告诉大慧:声闻人乐于声闻乘妄想涅槃境界,亦有修菩萨行者的人声闻乘妄想涅槃境界。为诱导他们舍离声闻乘入大乘,入无余涅槃,所以说声闻乘人只要再发心,亦能得无上菩提。   经文   化佛授声闻记,非是法佛。   大慧,因是故,记诸声闻,与菩萨不异。   白话解   这是化佛说法,授记声闻的无上菩提,不是法佛说法。   因此,我记声闻乘修行者与诸菩萨无异。   经文   大慧,不异者,声闻缘觉,诸佛如来烦恼障断,解脱一味,非智障断。   白话解   说声闻乘修行者与诸菩萨无异指声闻、缘觉、诸佛如来都断了烦恼障,在这一点上得到解脱,所以无异。要知道,声闻,缘觉还未断智障。   经文   大慧,智障者,见法无我,殊胜清净。烦恼障者,先习见人无我断,七识灭。法障解脱,识藏习灭,究竟清净。   白话解   断智障,才立法无我,得殊胜清净。声闻、缘觉断了烦恼障,立人无我,如果再进一步修到七识寂灭,藏识习气所生的无明烦恼寂灭,便立法无我,不受一切法的束缚,获得法障解脱,究竟清净。   二如来无虑无察而演说法   经文   因本住法故,前后非性。无尽本愿故,如来无虑无察而演说法。正智所化故,念不妄故,无虑无察。   白话解   法界本来就法尔如是,不因诸佛出世与否而存在,前佛后佛所证,都是如来本住法界。如来以无尽本愿为众生说法,不动主观意念,不思前,不想后,都是正智所化,没有妄念,正智如如,所以说,如来无虑无察。   经文   四住地,无明住地习气断故,二烦恼断,离二种死,觉人法无我及二障断。   白话解   断除欲爱、色爱、有爱及见一切处这四种烦恼和无明习气,断除了三界烦恼和余习烦恼,远离了分段生灭和变易生灭,确立了人无我和法无我的观点,断除了烦恼障和智障。   经文   大慧,离心意意识、眼识等七、刹那习气因,善无漏品,不复轮转。   白话解   离心、意、意识及眼识等七识,正确建立无漏智,离刹那习气等妄想因缘,善持无漏品,七识已寂灭,不复在三界轮转。   三金刚力士随护非真如来   经文   大慧,如来藏者,轮转涅槃苦乐因,空乱意慧,愚痴凡夫所不能觉。   白话解   在外道及声闻、缘觉认为是涅槃的境界中,断了分段生灭,未变易生灭,因为如来藏是兴造苦乐的根源,流注不断,愚痴凡夫不觉,常被因如来藏引起的作用而涌现的不思议变扰乱得心意不宁。   经文   大慧,金刚力士所随护者,是化佛耳,非真如来。   白话解   为安他们的心,便对他们说有金刚力士随时护卫,让他们不必惧怕邪魔侵害。这些都是化佛说法,不是真实如来的知见。   经文   大慧,真如来者,离一切根量,一切凡夫声闻缘觉及外道根量悉灭,得现法乐住,无间法智忍故,非金刚力士所护。   白话解   真实如来是怎么样的?舍离一切根量,灭除一切凡夫、声闻、缘觉及外道的妄想心量,得现法乐住,得无间法智忍,并没有什么金刚力士随时护卫。   经文   一切化佛,不从业生。化佛者,非佛,不离佛。   因陶家轮等,众生所作相而说法,非自通处说自觉境界。   白话解   妄识所造的业,化不成佛。化佛不是真的法佛,化佛所说法不离法佛的根本宗旨。   像制作陶器的工丈,用轮、绳、泥水制造陶器一样,化佛依众生不同的因缘为众生说法,而不是依自通处对他们说自觉圣智境界。   经文   复次,大慧,愚夫依七识身灭,起断见。不觉识藏故,起常见。自妄想故,不知本际。   白话解   愚夫在七种妄识寂灭的时候,便生起断见。当藏识流注的作用涌现如幻影像的时候,他们又生起常见。由于他们执着种种妄想,所以不可能了解引起生灭现象的根本原因。   经文   自妄想慧灭故,解脱。四住地,无明住地,习气断故,一切过断。   白话解   以般若智慧除灭自己心中的妄想,便可即时获得解脱。断除欲爱、色爱、有爱、见一切处这四种烦恼和无明习气,则无一切过患。   经文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三乘亦非乘,如来不磨灭。   一切佛所记,说离诸过恶。   为诸无间智,及无余涅槃。   诱进诸下劣,是故隐覆说。   白话解   世尊把这些意义再宣示一遍,说偈言:   所说三乘亦非乘,如来金刚不磨灭,   佛记罗汉得菩提,令离过恶化佛说。   为佛子得无间智,无余涅槃真解脱,   权宜诱进诸下劣,开权遮实隐覆说。   经文   诸佛所起智,即分别说道。   诸乘非为乘,彼则非涅槃。   欲色有及见,说是四住地。   意识之所起,识宅意所住。   意及眼识等,断灭说无常。   或作涅槃见,而为说常住。   白话解   契根契理佛智慧,随机分别说大道,   应知诸乘实非乘,诸乘未到涅槃路。   欲色有见生贪爱,说是世间四住地,   现识涌起无名妄,意等七识随生起。   愚于七识寂灭处,生起断见说无常,   藏识流注当涅槃,愚夫妄想说是常。   后记   小乘与大乘的分界线是什么?   小乘只懂人无我,不懂法无我。大乘确立人无我、法无我观,但又不着二种无我相。   小乘得人无我观后,以无所有处为涅槃,独善其身。大乘自度度他,以大悲本愿度济群生。不入涅槃。体现了佛教来自人间、服务人间的精神。   小乘人执着诸法无常,大乘佛法离常无常,离一切根量。   小乘修行法是从有为法开始,到阿罗汉无学位入无为法,只断分段生死,不懂如来藏在禅定中的作用和机理,不得见如来。大乘修行法从有为入无为,但不舍有为,不尽无为;起幻离幻,即幻成真,得如幻三昧身,入自觉圣智究竟境界,如实观察,正确认识本住法界,达到主客观的高度统一,这就叫做如来。   释迦牟尼说神力,说的是修炼到身心精气充盈后自身所具备的神奇力量,不是身心以外的神。对小乘人说的欲界、色界、无色界诸天及天神,是从婆罗门教及古印度神教借来的,借这些鬼神充当佛教的守护神,都是三界妄有的产物。可以说,释迦牟尼是无神论者,后来无知的人们把他封为神,这是释迦牟尼始料不及的事。   在禅定中是不是真会激发超常智能,成办众生不思议事?是真是假,争论无益,留待实践去检验。什么是超常智能?现在未见谁定出了能被大多数人公认的定义。没有准确的定义,辩论起来是毫无价值的。至于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在至静状态中获得灵感,似乎已被人们承认这是不争的事实。欧洲的一些头面人物喜欢在周末到寺庙去打坐,至少可以达到放松身心、寻找自我、恢复身心血气运行有序化,可以在下一周中以充沛的体力和精力迎接新的挑战,未尝不是好事一桩。   译注者是人间学子,德薄才疏,读经有悟,随口而发。生于正法末世,离佛已远,所说无非戏论。如能在修证中有所契入,方知楞伽经第一义。   佛历二五四四年(公元二OOO年)岁次庚辰七月八日观辉随笔
点我:
标签: 佛经原文

相关文章

僧不听说法辄自作戒第二十四--道源

僧不听说法辄自作戒第二十四--道源

僧不听说法辄自作戒第二十四   若优婆塞、优婆夷受持戒已,僧若不听说法、赞叹,辄自作者,是优婆塞、优婆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注释】   [僧若不听说法、赞叹]:   ‘不...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第二十三卷--鸠摩罗什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第二十三卷--鸠摩罗什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第二十三卷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三次品第七十五(丹本次第行品)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有法相者。尚不得顺忍何况得道。世尊。若无法相者当得顺忍不。若干慧地...

道神足无极变化经--安法钦

道神足无极变化经--安法钦

道神足无极变化经 西晋安息三藏安法钦译 道神足无极变化经卷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游于忉利天上。在巴质树下绀琉璃石。佛坐其上为母说法尽夏三月。与大比丘僧众俱。比丘八千皆得罗汉。诸垢已尽神足备具能在所作...

大集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第七卷--不空

大集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第七卷--不空

  大集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第七卷   开府仪同三司特进试鸿胪卿肃国公食邑三千户赐紫赠司空谥大鉴正号大广智大兴善寺三藏沙门不空奉诏译   尔时宝手菩萨摩诃萨。问大虚空藏菩萨言。善男子菩提心者。以何法...

大般涅槃经玄义--未知

大般涅槃经玄义--未知

大般涅槃经玄义 隋天台沙门灌顶撰 大般涅槃经玄义卷上   夫正道幽寂无始无终。妙理虚玄非新非故。无始而言其始者。谓之无明生死。无终而语其终者。即是种智涅槃。无明生死本自有之名之为故。种智涅槃修因方克目...

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五至卷七--未知

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五至卷七--未知

  第五卷大方便佛报恩经   失译人名在后汉录   慈品第七   尔时世尊大众围繞。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尔时如来游于无量甚深行处。欲拔众生三有剧苦。欲发五盖并解十缠。欲令一切众生俱得解脱安处无为。即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