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组坛经第四卷--慧能大师

  第四定慧品   惠能大师对大众开示说:“善知识!我这个法门,是以定慧为根本。大家不要误以为定慧有别。定和慧是一体的,不是两个。定是慧的体,慧是定的用,当在发慧的时候,定就在慧中;当在入定的时候,慧也就在定中。如果明白这个道理,就是定慧均等修持。因此,各位修学佛道的人,不要说‘先定才能发慧,或先慧才能入定’这种分别的话。持这种见解,就表示法有二相。口中虽说着好话,心中却不存善念;徒然有定和慧的名称,却不能定慧等持。如果心与口都是善的,内与外都是一如,定和慧就能均等了。自我开悟,自我修持,不在于诤辩;如果争论先后,那就和痴迷的人一样。如果不能断除胜负之心,必将增长我执法执,自不能远离‘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的执着。   善知识!定慧就像甚么呢?就像灯光,有了灯就有光明,没有灯就黑暗。灯是光的体,光是灯的用,名称虽然有两个,体性本来就是同一个。定和慧也是如此。”   惠能大师对大众开示说:“善知识!所谓一行三昧,就是能在一切处,无论行住坐卧都能心行正直。《净名经》说:‘直心就是道场,直心就是净土。’不要只在口头上说正直,心却谄媚邪曲;不要口说一行三昧而心行不直。只要心行正直,不要在一切法上有所执着。愚迷的人执着法相,执着一行三昧,开口就说常常静坐不动,不起妄想杂念,这就是一行三昧。作这种见解的人,就如同没有情识的木石一样,其实正是障碍修道的因缘。   善知识!道是要通流,为何反生滞碍呢?心不滞碍于法相,道就能通流;心若执着法相,那就叫作茧自缚。如果说常坐不动就是一行三昧的话,就像舍利弗在林中静坐,却遭到维摩诘的诃斥。善知识!还有人教人静坐,看住自己的心,观想静止,身体不动,心念不起,从这里下功夫。愚迷之人不懂佛法大意,便在这上面执着,反而成为颠倒,像这样的人很多。如此教导别人,这是极大的错误。”   惠能大师对大众开示说:“善知识!正教本来没有顿渐的分别,只因人的根性有利钝的不同。愚迷的人渐次修行,觉悟的人顿然契悟。如果能够识得自己本心,见到自己的本性,就没有差别了。因此,立有‘顿渐’的假名。   善知识!我这个法门,自从上代祖师以来,首先建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所谓无相,就是处一切相而离一切相;所谓无念,就是虽念而不执着于念;所谓无住,就是我人的本来自性。对于世间的善、恶、好、丑,乃至冤家至亲,有言语的冒犯、讽刺,或欺凌纷争的时候,都一概视为虚空幻相,不会想到报复仇害。在念念之中,不寻思过去的境界。如果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能断绝,就叫作系缚;在一切法上,念念不住着,这样就没有系缚,这就是以无住为本。   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就叫作无相。能离于一切相,则自性法体自然清净,这就是以无相为体。   善知识!在一切境上,心能不被外境所染污,就叫作无念。在自己的心念上,要常远离一切外境,不要在境界上起心动念。但是,如执着于甚么也不想,把念头全部断绝,一念断绝就死,一样还要到别处去受生轮回,这是极大的错误。学道的人应该好好的想一想,如果不认识佛法大意,自己错了还罢了,却又再误导他人;自己愚迷不见真理,又毁谤佛经。所以要建立无念为宗。   善知识!为何立无念为宗呢?只因为那些口头说见性而心犹执迷的人,在外境上仍有所念,有所念就会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就从此产生。菩提自性本无一法可得,如果以为有所得而妄说祸福,这就是尘劳邪见。所以这个法门要建立无念为宗。   善知识!所谓无,无的是甚么事呢?所谓念,念的是甚么东西呢?所谓无,就是无差别相,无一切妄见尘劳的心;所谓念,就是念真如自性。真如就是念的体,念就是真如的用。真如自性能起念,不是眼耳鼻舌等器官能念。真如本有自性,所以能随缘起念;真如如果没有自性,眼色耳声当下就会消失散坏。   善知识!真如自性随缘起念时,六根虽然有见闻觉知,但是真如自性不会染着万境而能恒常自在。所以《净名经》说:‘善能分别一切法相,于第一义谛如如不动。’”
点我:
标签: 佛经原文

相关文章

百业经 一只大象--堪布索达吉

百业经 一只大象--堪布索达吉

一只大象 ——对佛欢喜 得以升天 一时,佛在舍卫城,率僧众安居毕,从舍卫城前往王舍城(两城距离按经纬度计算大约为五百五十五公里)。时有一群大象,因惧狮子之侵害就跑到山上。其中的象王遥...

学佛群疑--圣严法师

学佛群疑--圣严法师

学 佛 群 疑 --------------------------------------------------------------------------------          ...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尼陀那目得迦摄颂--义净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尼陀那目得迦摄颂--义净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尼陀那目得迦摄颂一卷 唐三藏法师义净奉制译      尼陀那五十二颂。   目得迦四十八颂。   大门总摄颂曰 初明受近圆  次分亡人物   圆坛并户钩  菩萨像五门   别门初总...

阿毗昙五法行经--安世高

阿毗昙五法行经--安世高

阿毗昙五法行经 安息三藏安世高译   苦法黠可苦法黠。习法黠可习法黠。尽法黠可尽法黠。道法黠可道法黠。苦法者。谓形体万物皆当衰老死亡。是为苦。痴人谓可常保持。是为乐黠。可知是为苦。便不复向生死。是为苦...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智者大师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智者大师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弟子法慎记灌顶再治 禅波罗蜜序   禅波罗蜜者。辅行云。次第禅门目录云。大师于瓦官寺说也。大庄严寺。法慎私记。章安顶禅师。治定为十卷。开十大章。一大意。二释名。三明...

百论--鸠摩罗什

百论--鸠摩罗什

百论二卷 提婆菩萨造婆薮开士释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百论序 释僧肇作   百论者。盖是通圣心之津涂。开真谛之要论也。佛泥曰后八百余年。有出家大士。厥名提婆。玄心独悟俊气高朗。道映当时。神超世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