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业经 两小孩7岁证果--堪布索达吉

两个小孩前世愿力成熟,七岁得罗汉果   当佛陀在舍卫城的时侯,增长国王率领军队,灭了释迦族。阿难尊者的妹妹、妹夫不幸往生,留下两个小孩流落在迦毗罗卫城的街头。   这时候从舍卫城过来一位施主,看见孤儿沿街乞讨,便认出是朋友的孩子,就带他们到舍卫城找他们的舅舅阿难尊者。   阿难尊者了解到这两位父母双亡、无处可依的外甥,是特地来投靠他的,心里很忧愁。   其它比丘见阿难尊者闷闷不乐,便关心问道:"尊者为何心情如此沉重?"   尊者说:"这两个小孩是我妹妹的孩子,无依无靠,特来投靠我。但我是一个苦行僧,自己无资生之源,三宝的财物他们不能享用,不抚养又不行,真不知该怎么办才好?"   比丘们劝阿难尊者:"尊者,还是好好照顾他们吧。世尊曾说过,如果对僧众作利益事,可以对其布施,是不违因果的。就让这两个孩子为僧众洗钵、洗水果、供花,这是被允许的。"于是阿难尊者便收留这两个可怜的孤儿。   平时,比丘们把剩下的饭菜布施给这两个小孩,阿难也将自己化缘来的饭食分一半给他们,自己仅食用半钵。日子久了,尊者的身体越来越衰弱。世尊看到后,问其它比丘是什么原因,比丘们照实说出事情的经过。   于是,世尊问阿难:"你收养的两个小孩要不要出家?"   "世尊,这两个孩子以后是要出家的。"阿难尊者回答。   世尊说:"阿难,如果出家的话,这两个孩子就可以享用僧团的财物。还没出家以前,为僧团做些供花、供果等事,也是可以享用僧团的财物。"世尊这样开许后,这两个孩子的生活获得改善。   过了一段时间,世尊问阿难尊者:"您那两个外甥为什么还没出家呢?"   阿难说:"世尊,因您早已规定:不满十五岁不能出家。他们尚不满十五岁,所以,还未出家。"   世尊又问:"他们能在僧众晒粮时,做驱赶乌鸦的事吗?如果能做,那就可以出家了。"   "他们早就能做驱赶乌鸦的事情。"阿难很肯定地回答。   "若能驱赶乌鸦,七岁就可以出家了。"世尊开许后,二个小孩便一起出家,生活也变得比较好。但是他们却因此变得懒惰,白天顾着玩乐,晚上长时睡觉,根本不闻思修行。   目犍连尊者看到这两个孩子放逸睡眠度日,就对阿难尊者说:"不该让这两个孩子虚度光阴,应严加管教。"   阿难坦承因慈悲,管不动这两个孩子,于是便请求目犍连尊者代为教导。刚开始目犍连尊者严厉督促这两个孩子,但渐渐也因过于慈悲,而无法再严格要求。   阿难尊者问目犍连尊者:"您现在怎么也娇惯这两个孩子?"   目犍连尊者说:"这两个孩子已经了解到我很慈悲,因而一点都不听话,实在拿他们没办法。"   阿难尊者说:"您可以用方便法使他俩生起厌离心啊!"目犍连尊者答应了。   有一天,目犍连尊者带着两个孩子外出。尊者用神变幻化出一个很恐怖的地狱,并要这两个孩子过去看。他们看见地狱里的众生正在遭受烧杀煎熬等各种痛苦,再转到一个非常大的铁锅旁,锅里正煮着滚热的铁水,但却没有人在里头,他俩觉得奇怪,就问狱卒:"为什么这个铁锅里只煮铁水,有什么意义?"   "因为阿难尊者的两个外甥,天天不修行,却享用僧众的财物;等他们死后堕入地狱,将会受到铁水熬煮之刑,这个锅正是为他们所准备的。"狱卒说道。   听了以后,他俩非常恐惧,很快地回到尊者身边。尊者问他们看到什么,他们说:"尊者,我们亲眼目睹地狱之苦,可怕极了。我们若再不精进闻思修,将来必定会堕入地狱,现在我们很害怕。"   从此,这两个孩子日以继夜地精进修学,若在早上没吃饭前,想起地狱的痛苦,就不想吃了;若是在饭后,忆起地狱的惨景,便将食物全部吐出。就这样,茶饭不思地精进修行,渐渐地变得体衰无力,面色萎黄。阿难看了觉得很难过,便去询问目犍连尊者其中的缘由。   目犍连尊者说:"大概是他们见到地狱的景象,吓得不敢吃饭吧!"   阿难尊者担心这样下去会拖垮两个孩子的身体,又请求尊者想办法以善巧方便安慰孩子。   过了几天,目犍连尊者告诉他们要到一个好玩的地方去,两个孩子又跟着尊者出游。尊者幻化出一个美妙的天堂,再叫他们去看。他们看到很多的天子和天女以珠宝装饰自己,过着快乐美好的生活,心里很羡慕这种天人的生活。接着,他们看到两个狮子座,旁边有很多天女围绕,还演奏各种乐器,供养美丽的鲜花。   两个小孩便问:"为什么这两个狮子座上没有天子呢?"   "阿难尊者的两个外甥,因为害怕下地狱受苦,每天精进修行。以这样的功德,未来会转生天上,这两个狮子座是为他们准备的。"众天女告诉他们。   他们听了非常高兴,心想:"如果现在能精进修行,以后还可以转生天上。"于是,欢天喜地回到尊者身边,把天上的事告诉尊者。   尊者慈悲地说:"你们已亲眼看到天上与地狱的苦乐,你们一定要精进修行啊!"   此后,两个孩子特别精进修持,他们终于发现,无论生于地狱、饿鬼、傍生、人、阿修罗或天人中,皆没有任何安乐可言,一切都是有漏法,三界轮回犹如火宅,一切的本质都是苦的,因而生起真实的出离心。于是,他们更加精进修持,最后灭尽三界烦恼,证得阿罗汉果位。证果后,他们以神通飞到各处采集鲜花、水果等来供养僧众。   僧众感到这两个小孩很稀有,都觉得他们非常了不起。有些年长的比丘自觉惭愧,看到仅七岁的小孩就有这样的功德与境界,也开始努力精进修行,很多比丘因而也成为阿罗汉。   这时,比丘们请问世尊:"世尊!这两个孩子以什么样的因缘,能在七岁的时候就证得阿罗汉呢?请世尊为我们开示。"   佛陀告诉他们:"这是缘于他们前世的愿力。很久以前,贤劫人寿二万岁迦叶佛出世的时候,有佛陀率领僧众出游鹿野苑的情景五百位青年人在花园里看见,都生起无限的欢喜心,很多人觉得如来出世的机会难得,因而想发心出家;有些人则认为应趁年轻好好享受人生,等老了再出家;还有些人觉得可以等到生儿育女后再出家。后来,这五百位青年人一直忙于生计,日久年老,逐渐雕零,皆没有机会出家。剩下最后的两位老人,眼见伙伴一个个地死去,才醒悟:'年轻时我们就发心出家,现在已年迈体衰,再不出家,恐怕再也没有机会。'故而,他们将自己的财产上供下施后,跟随迦叶佛出家。   佛陀规定新出家的人必须承侍先出家的上座,因此二位老人虽较年长,但仍必须作很多事情,有些僧人更借机欺负他们。其中一位老人很生气,另外一位心胸比较开阔,便对生气的伙伴说:'不要生气啦!如果我们早点出家就不会发生这种事,错还是在我们。'于是,生气的老人诚恳忏悔,没有受到报应。   他们在临死前发了一个愿:   '我们一生在佛的教法下出家,令佛生起欢喜心,希望以这些功德,未来能在释迦佛出世的时候,童贞入道,灭尽烦恼,成为阿罗汉。如果出家的年纪太小,希望佛陀能为我们特别开许。'   比丘们,当时在迦叶佛前出家的两位老人就是现在的这两个孩子。因为他们前世的愿力,所以今生能在我的教法下,以七岁之龄得到我的开许,让他们出家,获证阿罗汉果。
点我:
标签: 佛经原文

相关文章

佛说目连问戒律中五百轻重事经--失译人名

佛说目连问戒律中五百轻重事经--失译人名

佛说目连问戒律中五百轻重事经二卷 失译人名今附东晋录     佛说目连问戒律中五百轻重事经卷上 五篇事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是时目连从坐而起。白佛言。世尊。我今欲有所问惟愿世...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菩提流支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菩提流支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译 如是我闻: 一时婆伽婆,在舍婆提城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婆提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食已,还至本处。饭食...

甄正论--玄嶷

甄正论--玄嶷

甄正论 唐佛授记寺沙门玄嶷撰 甄正论卷上   滞俗公子问于甄正先生曰。余长自聋俗。情未晓于大方。生于季代。心有昏于通理。每迟回于闻见。践岐路以踌躇。竟滞迷于言说。仰夷涂而颠踬。自怀此惑行积岁时。希为指...

妙臂菩萨所问经--法天

妙臂菩萨所问经--法天

妙臂菩萨所问经 宋西天中印度摩伽陀国三藏传教大师法天奉诏译 妙臂菩萨所问经卷第一 得胜师助伴速获悉地分第一   尔时药叉主金刚手菩萨。有大慈悲愍于后世。放千光明端心而住。于是妙臂菩萨。以持诵者于一切...

佛说离垢施女经--竺法护

佛说离垢施女经--竺法护

佛说离垢施女经 西晋三藏法师竺法护译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俱。比丘千人皆阿罗汉,诸漏已尽逮得已办,无复尘垢而得自在,弃捐重担逮得己利,尽除终始诸所结缚,度以聪慧通达明智...

迦叶赴佛般涅槃经--竺昙无兰

迦叶赴佛般涅槃经--竺昙无兰

迦葉赴佛般涅槃经 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译      昔佛在世时。摩诃迦葉。于诸比丘中。最长年高才明智慧。其身亦有金色相好。佛每说法。常与其对坐。人民见之或呼为佛师。于是迦葉乃辞佛到伊筛梨山中。一山名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