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业经 本 师--堪布索达吉

本 师 ——两世引导 亲眷证果 一时,佛在舍卫城,有一施主娶妻后,夫妇俩先生了一个庄严的孩子,后来,连续又生下了六个孩子。夫妇俩给每个孩子都举行了隆重的诞生仪式,取了适合种姓的名字,都用牛奶、酸奶、油饼等把他们喂养大。让他们学习文字历算八种观察等一切学问,他们也全部精通无碍。到他们该选择事业立足于世间为人处事的时候,他们的父亲教导他们:“你们已经明白了一些事理,不过,以后还要好好听从父亲的话,多亲近给孤独长者,对你们今生来世都有很大利益的。”但这些孩子因前世各人的因缘不同,唯有第七个孩子听了父亲的言教,亲近给孤独长者,并对世尊生起了欢喜心。其他前面的六位兄长们分别所止了外道的六大本师⑴。还恭请他们各自的本师到自己家中受供,老七想:他们都恭迎自己的本师,我也应该恭迎自己的本师——释迦世尊到自己家里应供。便对六个哥哥说:“以前你们在迎请你们的本师时,虽然我不信他们,但我还是尽力帮忙作事,现在,我要恭请我的本师释迦世尊到我们家来应供,请你们也尽力帮助我。”他的那些哥哥还是比较明达,另外又请了一些亲眷,晚上一起准备了很多饮食,次日便亲迎世尊及僧众,世尊率僧众著衣托钵到他家里应供,供养圆满后,世尊观察他们的根基,为他们传了相应的法,他们都摧毁了萨迦耶见,获证了预流果位。他们在佛前再三祈求:“我们为了解脱三恶道的痛苦,也为了六道众生解脱轮回之痛苦,远离生死,祈求世尊及所有的僧众,在有生之年一定只受我家的供养,不要去别的地方。”世遵告诉他们:“不要如此,我可以跟你们结缘,同时还要度化很多其他有缘众生。”他们尊从佛言,世尊率僧众便返回了经堂。老七心想:我应该在世尊教法下出家。征求父母同意后,在佛前祈求出家受持比丘净戒。佛陀以‘善来比丘(Ehi-Bhikkhu)’的方便言词使他纳受了戒体,并传授一些教言,他精进修持后,灭尽三界轮回的烦恼,获证了阿罗汉的果位。 诸比丘请问:“世尊,您看施主家七个孩子,六个依止外道本师,最后都是藉老七的引导遇佛教化,证得圣果,并且老七自己还出家,亲证罗汉果位。” 世尊告诸比丘:“不仅是现在,以前他们六个也是不太和合,依靠弟弟的调和,得到出家证得四禅五通。其因缘是这样的:在很早以前中土有七个国家,各自为政,他们之间经常因一些矛盾而互相作战,死伤了很多人。后来,嘎西的梵施国王心想:最好能和解六国的纠纷,但自己又无能为力。不过,附近有一位具五神通的仙人,如果请他来调和,肯定能和解六国之间的矛盾。便到仙人前再三祈求:‘尊者,现在六国之间经常不合,相互作战,已经杀害了很多众生,今特意恳求尊者能慈悲,调合他们之间的关系。’仙人默许了。之后,他们六国又互相起兵,各自率领四大军队安营札寨,在印度鹿野苑对阵,梵施国王又到仙人前请求,仙人就跃入虚空,显示种种神变,六个国王目睹这些,对仙人生起了欢喜心,都放下武器,对仙人恭敬顶礼,祈求依止仙人出家,仙人默许。他们便分别回去处理妥国内上下事务,来到仙人前出家,而且依照仙 注: ⑴ 外道六大本师: 又作外道六师。古印度佛陀时代,中印度(恒河中流一带)势力较大之          六种外道。系以佛教立场而言,实为当时反对婆罗门思想之自由思想家。          一、珊舍耶毗罗胝子,怀疑论者。不承认认知有普遍之正确性,而主张            不可知论,且认为道不须修,经八万劫自然而得。二、阿奢多翅舍婆罗,             唯物论。快乐论者。否认因果论,乃路伽耶派之先驱。三、末伽梨拘舍             梨,宿命论之自然论者。主张苦乐不由因缘,而惟为自然产生。系阿奢             毗伽派之主导者。四、富兰那迦叶,无道德论者。否认善、恶之业报。      五、迦罗鸠陀迦旃延,无因论之感觉论者。人为地、水、火、风、空、             苦乐、灵魂为独立之要素。六、尼甘陀若提子,奢那教之创始人。主张 苦乐、罪福等皆由前世所造,必应偿之,并非今世行道所能断者。 人的教言精进修持,最后获得了四禅五通。诸比丘,你们是怎样想的?当时的仙人即今现前菩提的我,六个国王即现在学外道的六兄弟,梵施国王就是现在最小的弟弟。当时,六个国王依靠他而得到四禅五通,现在,六个哥哥依靠他而获证圣果。” 诸比丘复次请问:“世尊,施主的儿子和眷属都造了什么善业,今生转生于富贵之家,并在佛的教法下,得到圣果?”世尊复告曰:“这也是他们前世的因缘。早在贤劫人寿二万岁时,人天导师、如来正等觉迦叶佛出世,印度鹿野苑一位施主家生了七个孩子,前面六个都是观点不一,修学外道,只有小儿子对佛法具欢喜心,他就用种种方便法引导六位哥哥对迦叶佛生起信心,并出了家。七兄弟各自在临终前都发愿:愿将来释迦佛出世时,令佛欢喜,不作佛不欢喜的事,以今生出家的功德,在释迦佛的教法下,灭尽烦恼,得证圣果。那位施主也作了广大布施,一生中皈依持居士戒,临终时发愿:以此善根,愿我生生世世生于富贵之家,依靠我的七个孩子,在释迦佛教法下,令佛欢喜,不作令佛不欢喜的事。诸比丘,你们是怎样想的?当时的这位施主一家即今施主一家,他们都因往昔的愿力及积累资粮所至,今生值遇我的教法,得教言后,皆获证圣果。这是他们各自的前后因缘。”
点我:
标签: 佛经原文

相关文章

释迦谱--僧佑

释迦谱--僧佑

释迦谱 萧齐释僧佑撰 释迦谱序   盖闻。菩提之为极也。神妙寂通。圆智湛照。道绝于形识之封。理毕于生灭之境。形识久绝。岂实诞于王宫。生灭已毕。宁真谢于坚固哉。但群萌长寝同归大觉。缘来斯化感至必应。若应...

福德不好应该这样补救

福德不好应该这样补救

  久远以前,在裴扇阇国中,有一婆罗门女名叫提违,提违家中虽然非常富有,但却早年守寡,并且上无父母、膝下又无子女可依怙,总是孤伶伶的一人,终日闷闷不乐的。当时婆罗门中有一习俗,若是生活中总是不顺遂...

别译杂阿含经--未知

别译杂阿含经--未知

别译杂阿含经 失译师名附秦录 别译杂阿含经初诵卷第一 (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弥絺罗国庵婆罗园。尔时尊者善生初始出家。剃除须发来诣佛所。顶礼佛足在一面坐。佛告诸比丘。此族姓子善生。有二种端严。一...

失望的牧牛人

失望的牧牛人

  佛经中,有这样的一段譬喻:有一位牧牛人,拥有二百五十头牛。他每天都会到一个水草丰足的旷野放牛,让牛群悠哉游哉吃草、喝水。但是,有一天忽然跑出一头老虎,咬死了一头牛。这二百五十头牛,因而少了一头...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第四卷--般若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第四卷--般若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第四卷   大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   厌舍品第三   尔时智光长者。承佛威神即从座起。顶礼佛足恭敬合掌。而白佛言。世尊。我今从佛闻是报恩甚深妙法。心怀踊跃得未曾有。如饥渴...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第二十六卷--鸠摩罗什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第二十六卷--鸠摩罗什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第二十六卷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净土品第八十二(丹本净佛国品)   尔时须菩提作是念。何等是菩萨摩诃萨道。菩萨住是道能作如是大誓庄严。佛知须菩提心所念。告须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