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业经 两个僧团--堪布索达吉

两个僧团 ——调和僧团 佛法久住 一时,世尊在果新巴,有一施主迎请果新巴的僧众去安居(Vassa)。果新巴的比丘们行持三藏,但性格暴躁,广严城的一群比丘也是象果新巴的比丘一样:行持三藏,性格暴躁。他们这两个僧团准备一起安居,在内规定:凡用卫生间者,若见水特别少时,必须把水装满,否则,必须向管家禀告实情;如果既没添水又没向管家禀告者,即是违犯纪律。一次,施主迎请所有的僧众去应供,大家都去了,只剩广严城的一位比丘去用卫生间,看到水很少,既没添水又没禀告管家,心想大家都走了可能谁也不会知道,就出来了,但却被果新巴的一比丘看到了他的行为,心想:这个人今天倒底怎么作?一直在这里等着看,结果,广严城的那位比丘始终没回来。这时果新巴的其他几个比丘来了,他们问:“你在这等什么?”“等广严城一位比丘,他刚才用了卫生间没添水,我想他肯定返回来,可等到现在他还没来。”又等了很久广严城的那位比丘仍没来,他就对那几位果新巴的比丘们说:“他可能不会来了,怎么办呢?你们今天要把这件事情看清楚,他既没添水又没跟管家说,并且他已经用了,这已明显违背了我们安居的纪律。”诸比丘怂恿他说:“对,您说得对,等一会儿,您把这件事稍说一遍,之后,我们大家帮您说,应该狠狠地批评他。”他们一直等,但广严城的那位比丘一直没有回来。 广严城的那位比丘回去后,心里一直不安,知道自己已经违背了纪律,该怎么办呢?他就对广严城的几位比丘说:“今天,我可能作得不对,用卫生间,既没添水又没禀告管家。”那几位比丘说:“不要紧,这件小事,如果他们找麻烦的话,我们可以站在您的立场,您稍微说一下,我们为您辩护。”果新巴的众比丘应供毕返回经堂,楗槌集众通告:广严城的一位比丘,违犯纪律,用卫生间,既没添水又不禀告管家。果新巴的众比丘齐声附和,广严城的比丘们不太承认,其中的几位性格暴躁的与对方争起来了,互相说过失,又不相让,一直争执不下。后来,世尊知道了,亲自去问:“你们现在是不是广严城的比丘和果新巴的比丘互相不合,互相说过失?如果这样,会使恶业增长,善法灭尽,是很不对的。”诸比丘如实回答了世尊,世尊三番五次劝告他们,(藏文百业经中广说)但他们和合还是很困难。(师言:无论藏汉地,显密乘各个教派之间一定要和合,寺院与寺院之间一定要和合,要有这个发心,本学院在学习宁玛巴教法的同时,今年还准备办噶举派的班。不管怎样,我们要对释迦教法的任何一个教派僧团都要和合。)后来,又有一施主迎请所有的僧众应供,世尊也去了,准备以两个僧团不和作缘起制戒,当时,在施主家的比丘们仍是争吵不休,甚至打起来了。世尊便制定:以后,一个僧团中不能有两派不合,不得分开诵戒,如果有这种不和的僧众,其余僧众不得与他们讲话、饮食、行道,否则,非法增长,善法减灭。从制此戒以后,在世尊教法的僧团中,再没出现过寺院与寺院之间及僧团内部不和的现象,旧的矛盾已经调和, 僧众和合,互相恭敬,释迦教法久住世间。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点我:
标签: 佛经原文

相关文章

昌亮法师:但行善事,莫问前程

昌亮法师:但行善事,莫问前程

  《涅槃经》说:“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  因果,因就是原因,果就是结果。每件事都有一个因,没有因的话,是没有果的。当这个果结了后,我们要找因,这个果肯定和我们所做的事有关联...

怀一颗恭敬虔诚之心求法,回报惊人!

怀一颗恭敬虔诚之心求法,回报惊人!

  从前,有个聪明、善良的妇人,深信佛法,经常在家中做好斋饭,款待僧人,以便学习佛法。  有一天,她又在家中做好斋饭,招待云游的行脚僧和附近寺庙中的僧侣来用斋。  僧人们用完斋饭,对妇人说些祝福的...

念珠的由来

念珠的由来

  佛陀驻锡在灵鹫山说法的时候,附近有一个弱小的国家,经常受到邻国的侵凌,加以国内瘟疫流行,内忧外患,人民非常苦恼,国王更是忧心忡忡。  有一天,国王悄悄地来顶礼佛陀,请求佛陀告诉他如何修行才能脱离苦...

八关斋戒传奇,这其中是道不尽的功德!

八关斋戒传奇,这其中是道不尽的功德!

  一天,有五百位天人一起来到祇树给孤独园。他们至诚顶礼佛陀,佛陀亦为他们宣说佛法大意,最后皆证得须陀洹果。阿难尊者见五百位天人因缘如此殊胜,便向佛陀请示原因,世尊于是将过去的因缘娓娓道来。  在...

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八至三十六--昙无谶

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八至三十六--昙无谶

南本大般涅槃经(第二十八卷~第三十六卷) 北凉天竺昙无谶译宋沙门慧严等再治 师子吼菩萨品第二十三之四   “是时六师心生嫉妒,悉来集诣波斯匿王,作如是言:‘大王当知,王之土境清夷闲静,真是出家住止之处...

佛说文殊师利行经--豆那掘多

佛说文殊师利行经--豆那掘多

佛说文殊尸利行经 隋天竺三藏豆那掘多译 我豆那掘多归命大智海毗卢遮那如来。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住王舍城只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皆是大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三明六通具八解脱。慧心无碍具足清...